史记(白话本 套装上下册)

史记(白话本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汉] 司马迁 著,张大可 译
图书标签:
  • 史记
  • 司马迁
  • 历史
  • 白话文
  • 通俗历史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经典
  • 文化
  • 历史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6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291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史记》研究者、历史爱好者、高校师生、中学生
  

  1. 此次出版的《史记(白话本)》为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史记》研究专家张大可教授独立成果。名家力作,值得一读。

  2. 各篇前设题解,高度概括各篇精华及特点,既提纲挈领地表达了译者的学术观点,又让读者更能够体会司马迁的写作意图。

  3.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突出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特点。

  4. 本书译文风格统一,译文质量高,便于阅读,普及性与学术性并重。

  5. 此外书末附有司马迁之书信《报任安书》,以及译者关于《史记》翻译、研究的专业短文三篇,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史记》。


  

内容简介

  

  《史记》是西汉知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本书由《史记》研究界翘楚张大可先生独立翻译,本书特色在于体例创:书前设导言,高度概括《史记》精华;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史记》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人,一说龙门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yi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大可,1940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1990年调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1995年底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研究所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这两个方面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8部,主编论著10余种,其中5种论著获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获国务院专家津贴证书。张大可是我国当代《史记》研究的翘楚,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目录

十二本纪

(卷一至卷十二)

说明………………………………………………………………………… 1

五帝本纪第一……………………………………………………………… 2

夏本纪第二……………………………………………………………… 10

殷本纪第三……………………………………………………………… 18

周本纪第四……………………………………………………………… 25

秦本纪第五……………………………………………………………… 42

秦始皇本纪第六………………………………………………………… 58

项羽本纪第七…………………………………………………………… 83

高祖本纪第八…………………………………………………………… 98

吕太后本纪第九………………………………………………………… 116

孝文本纪第十…………………………………………………………… 124

孝景本纪第十一………………………………………………………… 134

孝武本纪第十二………………………………………………………… 137

十  表

(卷十三至卷二十二)

说明……………………………………………………………………… 151

三代世表第一…………………………………………………………… 151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53

六国年表第三…………………………………………………………… 155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156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158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159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161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162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162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163

八  书

(卷二十三至卷三十)

说明……………………………………………………………………… 165

礼书第一………………………………………………………………… 165

乐书第二………………………………………………………………… 171

律书第三………………………………………………………………… 188

历书第四………………………………………………………………… 194

天官书第五……………………………………………………………… 206

封禅书第六……………………………………………………………… 226

河渠书第七……………………………………………………………… 246

平准书第八……………………………………………………………… 250

三十世家

(卷三十一至卷六十)

说明……………………………………………………………………… 263

吴太伯世家第一………………………………………………………… 264

齐太公世家第二………………………………………………………… 273

鲁周公世家第三………………………………………………………… 290

燕召公世家第四………………………………………………………… 303

管蔡世家第五…………………………………………………………… 309

陈杞世家第六…………………………………………………………… 316

卫康叔世家第七………………………………………………………… 322

宋微子世家第八………………………………………………………… 331

晋世家第九……………………………………………………………… 341

楚世家第十……………………………………………………………… 367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389

郑世家第十二…………………………………………………………… 398

赵世家第十三…………………………………………………………… 409

魏世家第十四…………………………………………………………… 434

韩世家第十五…………………………………………………………… 446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451

孔子世家第十七………………………………………………………… 464

陈涉世家第十八………………………………………………………… 481

外戚世家第十九………………………………………………………… 488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498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500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503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510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515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520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529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536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543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550

三王世家第三十………………………………………………………… 555

下册目录

七十列传

(卷六十一至卷一百三十)

说明……………………………………………………………………… 565

伯夷列传第一…………………………………………………………… 567

管晏列传第二…………………………………………………………… 569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572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577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579

伍子胥列传第六………………………………………………………… 584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591

商君列传第八…………………………………………………………… 603

苏秦列传第九…………………………………………………………… 608

张仪列传第十…………………………………………………………… 623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637

穰侯列传第十二………………………………………………………… 644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647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652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655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662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669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674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680

乐毅列传第二十………………………………………………………… 693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698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705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708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716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724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727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738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753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757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765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768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774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786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792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795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804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812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819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822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828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832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838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842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847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852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866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875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883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888

匈奴列传第五十………………………………………………………… 895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911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922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932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937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940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942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946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966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981

汲郑列传第六十………………………………………………………… 984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990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996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009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020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025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028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037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042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061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1071

附录一 报任安书…………………………………………………… 1089

附录二 古籍今译略论……………………………………………… 1094

附录三 史记断限与残缺及续补窜附考辨………………………… 1107

附录四 司马迁年表………………………………………………… 1121


前言/序言

  导 言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耕读于故里,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二十岁时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八岁,入仕为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并加紧了《史记》的撰述。七年后,即天汉三年(前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受李陵之祸,使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出狱后任中书令,虽任尊宠之职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倾注在《史记》中,成为“一家之言”,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司马迁自题其书曰《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传见《汉书》卷六十二。

  下面评介体大思精的《史记》。

  什么叫体大思精?体大,指《史记》的五体结构和系统性;思精,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进步性。《史记》内容丰富,贯通古今,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文字简练而知识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奇书,一部国学根柢书。

  说到《史记》的结构,它是司马迁精心创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工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史记》由五体构成:一、《本纪》十二篇;二、《表》十篇;三、《书》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传》七十篇。总计一百三十篇。

  五体,名称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记载的内容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系统。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具体说,《本纪》提纲挈领记载国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为中心内容,记事按年月排列。《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按专题内容从古到今叙述源和流,形成贯通的历史。《世家》与《本纪》一样按年月编年记事,只是对象为列国诸侯。《列传》是人物传记,着重写人的言行,或历史事件,生动精彩,最有文学性。《表》是联系纪传的桥梁,它把众多的史事与几千个人物,用简明的表排列起来,勾画历史发展的线索,反映历史阶段的递进,是十分精细的创作。《史记》五体内容,都以人为中心写历史,把从古到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活动勾画出来。其中既有帝王将相、公卿贵族,也有士农工商、医卜游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与生活都写进去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样丰富的内容,由于体例完备,即五体的分类记载,因而十分有条理地反映了出来。

  《史记》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它要在结构上把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出来,所以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都包含有哲学义理。

  司马迁时代盛行五行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火、水、土五种元素组成,人间社会历史也表现为五德终始循环。五德终始指改朝换代,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就是战胜的意思。例如周为火德,秦朝得水德,所以秦代周。汉朝得到土德,因此汉朝取代了秦朝。当然,这是一套唯心主义哲学,古代不懂阶级斗争,用这种办法来解释改朝换代。五行学说的产生,也从人体自身结构获得启示。人有双手,每手五指。双手为十指,十就是满数。诸如五体、五官、五脏,都和“五”挂钩。推而广之,有五味,有五色、五音等。“五”是一个神秘数字,连带生成的许多数字都有特定意义。所以《史记》创为五体,与“五”的数目相配。

  十二篇《本纪》,“十二”的数目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三十篇《世家》,“三十”的数目象征一个月为三十天。十《表》,“十”的数目象征十日为一旬,为数之极,即满数。八《书》,“八”的数目是一年四季的倍数。七十《列传》,“七十”的数目象征五行中一行的数目,是环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五分之一。“三百六十”这一数目的五分之一是“七十二”,“七十”是省去尾数“二”,举一个整数。《史记》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反映的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历,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那个时代历史哲学的反映。今天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这些数目的哲学意义,但它启迪司马迁编织人工系统工程。《史记》内容博大丰富而不紊乱,正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缘故。系统理论是现代科学产生的新观念。古人司马迁已经运用于创作实践中,他的智慧是多么的深邃啊!

  司马迁自己评述《史记》,说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说“天”有意志,冥冥中君主的保护人,所以君主称天子,是代表天统治人民的。按这一观念就产生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这是为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虽然荒诞,但有一定进步性。君主施政,不能逆天而行。政荒暴虐就是逆天。逆天就要丧失天命,改朝换代。这一理论告诫君主要兢兢业业,爱护人民。第二是说“天”为自然界,讲人类社会历史,要放在天地大环境中,所以天文、地理纳入了历史。但《史记》的主流是讲“人为”,并不宣扬“畏天”。这是它的进步性。

  “通古今之变”,就是讲历史要贯通古今,找出变化的规律,所以《史记》是一部通史。司马迁认为世间一切都在“变”,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历史兴衰治乱的规律,所以司马迁不守旧、不循古。他对古今的关系是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和近现代史。认为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应当总结,目的是以古为鉴,着眼现世和未来。这些都是进步的思想。

  “成一家之言”,即在叙述历史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司马迁的一种创新。由于《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体大思精,因而熔铸在其中的思想体系,也是宏阔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战争观、民族观、道德观、人才观等,都体现了司马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司马迁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所以他不与圣人同是非,突破了旧的思想传统和官方哲学的框架。这种创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赞扬道家以及为商人、游侠立传这几个方面。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说:“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评的司马迁之“敝”,恰恰是司马迁思想中光彩夺目之“长”。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肯定文景之治的升平而否定汉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败。述货殖为商人立传,是肯定商人促进生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所做的贡献。颂游侠,是肯定这一类人能够牺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实际上,司马迁是通过颂黄老、商人、游侠来表达他对开明政治的向往,对人民求利和反强暴的肯定。这些思想正体现了《史记》褒贬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不是受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约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来立论。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从写人的文学角度看,《史记》创造了各色人物的专传、合传、类传,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阅读《史记》,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从中找到对照的镜子。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还能提高修养,使自己的品德更趋于完善。

  《史记》语言,精妙无比,还采用许多俚语俗谚,寄寓平凡的真理,启迪人的智慧。如赞美人才济济,越多越好,司马迁说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叔孙通列传》)意思是说,贵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张狐皮制成的;高大的亭台楼阁,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个人治理好的。讲条件转化,司马迁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翦列传》)讲一个人不要贪利,说“利令智昏”,用今语说就是“见利会使人头脑发昏”。讲吸取教训,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殷本纪》)意思是说,用水作镜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为镜子才可以知道吉凶祸福。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从古到今许多大文学家、大历史家,都学习《史记》,从中得到益处。近现代知名文学家茅盾,据说能背诵《史记》的许多篇章,可见是读得滚瓜烂熟的。

  为了普及《史记》,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史记》全书,题名为《史记(白话本)》。《史记》中的十表不便阅读,限于全书篇幅,故此割爱,将“十表”删略,只存表序。《史记》的“十表序”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古代三千年历史的断限。本书译文依据的底本,以当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基础,分段、标点稍有调整。译文每篇加有题解和段意,留下译者个人的“一家之言”。“题解”排仿宋体,“段意”排楷体以醒目。古文今译是古籍整理的一个品类,做的是古今语言转换,既是普及工作,也是一项学术研究。每篇译文的题解、段意,表达的是译者的学术观点,辅助读者阅读。

  最后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记》文本用字与续补窜附产生的真伪,以及译文所做的技术处理。关于《史记》用字,对于古今已陌生的异体字,常见的通假字,译文改用通行的今字和本字,但人名、地名中的通假字原则上仍保留原字。已通行的本字,如“句践”就不再改为“勾践”,而未改的“句”字则一律改为“勾”,余类推。《史记》频繁出现的通假字有以下四十二个字,表列如下:

 

  《史记》原书526500字,而中华书局点校的今本《史记》有555660字,多出了29160字,这是《史记》在流传中产生了续、补、窜、附造成的。续,指褚少孙续《史记》,共12篇,字数25055字;补,指《孝武本纪》与《礼书》《乐书》《律书》4篇。亡缺为后人所补,字数16878字;窜,指后世读史者在抄录中写下的附注文字窜入了正文,有11篇,字数4840字;附,专指司马迁本人在完稿后对太初以后的巫蛊案与李陵案两大事件,以“综其终始”补充的简略附记,共16篇,字数1553字。续、补、窜、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廓清真伪,笔者对全本《史记》作了精细考证,总计续、补、窜、附43篇,去其重为37篇,总字数48326字。其中补亡的《律书》2555字和附记1553字,合计4108字为《史记》原文。48326减去4108为44218字,非《史记》原文。中华版今本《史记》555660字,减去44218字,余511442字,即为今本保存的《史记》原书字数,占《史记》原本字数的97.1%,基本上保存了《史记》原貌。《史记(白话本)》译文,用不同字体的排版技术处理。《史记》全书正文,排宋体;对褚少孙续史和增窜文字,排楷体;对补缺文字已考订资料来源者,视为司马迁引用,排仿体;司马迁附记,以及正文中司马迁引录的完整文献,也排仿体。书后的附录三《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提供这一技术处理的依据。这样,既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书,又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为读者阅读《史记》原本提供参考,也供学术界研究。

  下册书后四个附录。附录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附录二:译者撰写的《古籍今译略论》,说明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附录三:《史记残缺与续补窜附考辨》;附录四:《司马迁年表》。这四个附录可扩大读者的视野,对阅读全书是有帮助的。

  以上是为导言。

  译 者

  2015年1月


《史记》:鸿篇巨制,史家绝唱 司马迁的《史记》,这部煌煌巨著,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卓越的叙事技巧和深远的影响力,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涵盖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风云。 一、 纪传体体的开创性与结构之宏大 《史记》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其体例上的创新与宏大叙事结构。司马迁一反前代史书的“编年体”窠臼,创立了“纪传体”这一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史学范式。 本纪(帝王之迹): 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十二位帝王或实际执政者的事迹,构成了历史的主线和时间框架。这些记载不仅记录了他们的登基、征伐与政绩,更深入刻画了他们的性格与历史命运。 表(时势之纲要): 十表如同清晰的脉络图,以表格形式梳理了历史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尤其擅长展现宗室、诸侯的兴衰更迭,为理解复杂史事提供了直观的工具。 书(典章之制度): 涵盖了礼、乐、律、历、天文、经济、水利等多个方面,展现了社会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是研究古代科技与社会制度的珍贵资料。 世家(诸侯之兴亡): 记录了周室分封诸侯以及战国七雄等重要势力家族的兴衰史,为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结构变化提供了精细的视角。 列传(群像之浮沉): 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部分,记载了各类重要人物的传记,包括刺客、游侠、儒生、谋士、滑稽之徒乃至外邦使节等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与怪杰。正是这些鲜活的群像,赋予了《史记》超越纯粹史学的文学魅力。 二、 人物塑造的艺术高峰:千古不朽的群像 如果说《史记》的结构是骨架,那么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就是饱满的血肉。司马迁秉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抱负,以其深厚的同情心和批判精神,塑造了数百位鲜活的史学形象。 气节的赞颂: 对项羽的悲壮、李广的悲凉、荆轲的义无反顾,司马迁的笔触充满了对英雄气概的由衷敬佩。特别是对项羽的描写,尽管记载其败绩,却洋溢着对“力能扛鼎”者的惋惜与赞叹。 复杂性的揭示: 曹刿的深谋远虑,张仪的纵横捭阖,刘邦的隐忍与权谋,无不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敢于直面人物的优点与缺点,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 游侠精神的侧写: 《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侠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将那些在乱世中以“义”为先的侠客群体,提升到了与帝王将相等同的史学地位,体现了他对民间道义和个人操守的推崇。 三、 深刻的史学思想与文学成就的完美融合 《史记》的价值不仅在于“记事”,更在于“论事”。司马迁在每篇传记的末尾,往往加上一段“太史公曰”,这不仅是作者的个人评议,更是其深刻历史哲学的体现。 “天道”与“人事”的探讨: 司马迁深受“天命”观念的影响,却又不拘泥于宿命论。他深刻反思了“善恶有报”在历史中的应验与错位,例如对商纣王、秦始皇等暴君的鞭挞,以及对忠良蒙冤的愤慨,表达了他对社会公理和历史正义的执着追求。 悲剧意识的内核: 贯穿全书的是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这与司马迁本人遭受的“腐刑”密切相关。他对历史中无数功业的兴衰、贤人的夭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历史循环的深刻感悟,这也是《史记》能够震撼人心的重要原因。 “史家之笔”的文学化: 司马迁的叙事简洁有力,善于抓住关键细节,通过对话、行动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他能够调度宏大的战争场面,也能描摹微妙的宫廷斗争,其文笔苍劲雄浑,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郁顿挫,达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巅峰。 四、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史记》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更是后世文学和史学的圭臬。从汉代的班固撰写《汉书》,到唐宋元明的正史编纂,无不以《史记》的体例为蓝本。文学上,唐宋八大家中的许多大家,如欧阳修、苏轼等,都深受《史记》人物刻画和叙事风格的影响。它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至今仍是中华文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史记》是一部熔铸了政治、军事、哲学、社会风俗于一炉的史学巨著。它以其磅礴的气势、严谨的史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人文关怀,构筑了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是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国历史源流、体味古代人文精神的读者不可绕过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追阅的这套《三国演义》插图纪念版,真叫一个惊喜。首先,装帧设计就非常大气,拿到手上很有分量感,封面烫金的图案和内页的竹简风格设计,都透着一股古典韵味。更重要的是,它对原著的解读非常到位。我以前总觉得罗贯中的叙事结构有些地方略显拖沓,但经过这次细细品读,才发现作者的匠心所在——他高明地将“忠义”的主题贯穿始终,每一个人物的命运转折点都与这个核心思想紧密相连。比如对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描写,书中并未简单地归咎于其鲁莽,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性格中的骄傲与对桃园之义的绝对坚持如何最终导致了悲剧,这种层次感让人回味无穷。书里的评论部分也十分精彩,穿插了一些现代史学家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还能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既定叙事。那些精美的彩绘插图,更是锦上添花,许多关键战役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赤壁之战的硝烟之中。

评分

这本《资治通鉴》的白话版本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觉得原著的文言文实在太晦涩了,读起来磕磕绊绊,很多精彩的权谋和人物内心活动都难以体会。这套书的翻译水平相当高,既保留了原著的厚重感和史料的严谨性,又用现代汉语清晰流畅地呈现出来,读起来毫无障碍。我特别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斗争时所下的功夫,注释翔实到位,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知识做了很好的补充说明,让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快速进入情境。一口气读完《战国篇》时,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真是令人震撼,从魏文侯的改革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司马光的史笔犹如一把解剖刀,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剖析得淋漓尽致。光是研究一下那些朝堂上的唇枪舌剑和沙场上的尔虞我诈,就觉得比看任何悬疑小说都过瘾。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演变史,又不想被古文劝退的朋友,这套书是绝佳的选择。它不只是一个故事的记录,更是一部活生生的领导艺术和人性观察的教科书。

评分

我近期入手的是一套关于先秦诸子哲学的选本,它汇集了《论语》、《孟子》、《道德经》以及《庄子》的精华段落,并配有详尽的现代汉语译文和导读。这套书最让我称道的是它的结构设计——它没有试图一次性灌输所有内容,而是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将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对于一个哲学入门者来说,这简直是救星。导读部分清晰地梳理了每个学派产生的大背景和其核心逻辑链条,比如儒家如何从宗法制度中提炼出“仁义”,道家又如何对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做出反思,形成了“无为而治”的理论。我尤其喜欢它对《庄子》的解读,原本那些天马行空的寓言故事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译者通过对背景故事和关键术语的解释,让“逍遥游”和“齐物论”变得可以理解,甚至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应对现代社会焦虑的智慧。它成功地将几千年前的思想火花,转化为能与当代人产生共鸣的生命哲学。

评分

我收藏的这套《唐诗鉴赏辞典》终于派上了大用场,它简直是我诗歌鉴赏水平的“快速提升器”。这套书的选篇非常全面,从初唐的清新到盛唐的雄浑,再到中晚唐的沉郁,脉络清晰。我过去读诗常常停留在“意境优美”的表层感受,但经过这本辞典的点拨,我开始关注到格律、用典和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比如,对杜甫“三吏三别”的赏析,它不仅分析了诗歌的社会批判性,还细致地讲解了其中体现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如何通过拗句和对仗的巧妙处理来实现的。更棒的是,每首诗都附带了至少两种不同的赏析角度,有的侧重于意境描绘,有的则侧重于诗人心境的投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解读文本的可能性。读完这套书,我再重新翻阅李白或王维的诗集时,感觉就像是戴上了一副高清的滤镜,那些曾经朦胧的画面和情感都变得清晰锐利起来,真正体会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魅力。

评分

说来惭愧,我以前对《红楼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层面。直到最近购入了这本带详尽批注的精装本,才算真正领略到曹雪芹文字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批注部分简直是一部微型的红学研究资料集,它细致地解释了书中大量的诗词典故、服饰礼仪乃至当时的社会风俗,极大地弥补了我知识体系的空白。例如,对于贾府宴席上的菜品描述,批注会详细说明那是哪一地的名菜,代表着主人的哪种待客之道,这种细节的还原度,让人对那个“钟鸣鼎食之家”有了立体而真实的感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曹雪芹对“幻灭”主题的把握是极其精准的。他用最华丽、最精致的笔触去描绘大观园的繁盛,恰恰是为了反衬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虚无。这种对比手法运用得极其高明,让人在为宝黛的爱情悲叹之余,更能感受到对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不仅仅是一部小说。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翻译不错,高水平。

评分

不错 很快 价格贵了点 不过商务印书馆的值得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做工精细,纸张好,物流快

评分

包装不错

评分

质量不错,正版书藉,搞活动时买的,很划算,此新华书店便宜多了,就是京东搞活动时,有的书搞,有的书不搞,还有力度不一样,有点费劲。

评分

很棒的书籍,开学老师推荐,儿子写作业用,加钱用了准时达。以后怀疑是否离不开京东了。准时达要及时和快递员沟通,否则他忙起来忘记。

评分

好好好打上啊哈哈哈好的很怎么样了啊,还不够吗,好吧好吧

评分

哈哈哈,从来没有完整读完,这本应该能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