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于北京、杭州、苏州和南京,将丝绸与《红楼梦》、江南三织造的内在联系,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填补了丝绸学术研究和红学研究的空白。他著书立说,登上了《百家讲坛》。他既用心做强丝绸企业文化品牌,又努力创造民营企业丝绸博物馆,我们从中看到了他对传播和弘扬丝绸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可贵的,他不愧是一位丝绸专家,也是一位丝绸文化忠实的传播者。
——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国家级丝绸专家 钱小萍
《<红楼梦>丝绸密码》是即将播出的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同步配套图书,作者带领读者细读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追溯出《红楼梦》中的历史原型——江南三织造,把《红楼梦》从纸上的文字转变成现实历史的经历,依托中国经典将中国历史上丝绸机构的历史变迁娓娓道来。全书于繁复的史料和文字中洞幽发微,细数出《红楼梦》之外中华丝绸的绝艺,也书写了大清盛世王朝丝绸织造世家里特有的人生风景,启人深思与回味。
李建华,丝绸文化学者、企业家。1964年生,祖籍江苏。中国丝绸名企万事利集团总裁,浙江财经大学、苏州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最先倡道研究中国丝绸文化,长年致力于丝绸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文化和丝绸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写下了数十万字关于丝绸文化的文字,出版有《字说丝绸》《话说丝绸》《神州丝路行》等。
它是《百家讲坛》播出以来最“好看”的节目。
——《百家讲坛》栏目组
序
自序
之一 《红楼梦》四大家族原型解密
之二 江宁织造之谜
之三 皇帝的秘密任务
之四 金陵史家与苏州织造
之五 杭州织造之谜
之六 一荣皆荣,一损皆损
附人物传记
清代皇帝在上朝、祭祀或者参加其他重要活动时,身穿最正式的礼服叫十二章龙袍。十二章,是龙袍的十二种纹样,有织的,有绣的。这十二种纹样,每一种都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是做皇帝的十二个标准、原则。达到这十二个标准,才算是一个好皇帝。“日、月、黼、黻”分别代表了什么标准?我们先看“日、月”,不用多说,代表了“太阳、月亮”,要求做皇帝,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样,普照大地,皇恩浩荡。“黼、黻”代表的纹样,大家没见过。“黼”的纹样是一把斧头的形状,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读音也同斧头的“斧”。这种纹样有什么寓意?要求皇帝做事斩钉截铁,不能拖泥带水,黑白分明、意志坚定。“黻”,它像两个“弓”,弓箭的“弓”字,背靠着背。要求皇帝背恶向善、明辨是非,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而且“弓”字,谐音公平的“公”,要求皇帝做事情公平公正,取信于天下。
……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白居易千年之前的诗篇此刻想来恰可以做李建华先生新书的最好注脚。李建华先生的这一本《<红楼梦>丝绸密码》,正是包含了清帝国的中枢与江南三织造、与《红楼梦》四大家族原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云外秋雁”恰是北方帝国中心的所在,而“江南春水”则是江南三织造的官邸之处。诗句之中的这一“织”、一“染”更是织染出了一个华丽王朝,一把辛酸泪,最终羽化为满纸荒唐言和一个不朽的传奇。
李建华先生是江南人,我们相识也恰是在江南的水天之间。作为一位丝绸纺织专业出身的他,却对丝绸的历史与文化有着巨大的热情,数十年来在丝绸文化研究领域执着前行,躬耕不辍,这一份执着、这一种热情,让我印象深刻。李建华先生正是以历史为经,以文化为纬,以《红楼梦》为纹样,织就了眼下这洋洋万言的锦绣文字。细细读来,李建华先生的《<红楼梦>丝绸密码》颇有四点新鲜之处:
其一,打开认识丝绸文化的一扇窗。丝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源自于其在浩淼的光阴长河中,俯拾即是,任掬一捧片羽吉光在手中,便可见其为衣、为裳、为帐、为幔、为诗、为画、为梦、为幻,数不尽的的雍容堂皇、道不完的风华绝代描摹了千年的浮世绘影。陌生则来自于人们对于瓷器、玉器、家具的收藏,并如数家珍般地津津乐道于铭刻其上的文化与故事,相关的书籍、影视更是不胜枚举,但人们对于丝绸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却是寥寥,除了丝绸之路的漫漫驼队,除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点点白帆,除了在影视剧中的服饰、帷幕、屏风,似乎再难以想起什么。究竟在其光影斑斓、温婉柔滑的背后有着怎样叹为观止的经纬奇观?曾经那些精美绝伦的衣阙、帐幔、屏风之下,又掩藏着几许悲欢离合?抽丝剥茧之后,那些惊世的华丽背后又预言着何许的世事沧桑?好在,李建华先生作为一个丝绸专业人士结合着其对于丝绸历史文化多年研究的巨大热情,将这一本书奉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一窥堂奥。
其二,解读《红楼梦》的一把新钥匙。一部《红楼梦》的皇皇巨著背后,在那华丽文章的字里行间隐藏着太多精巧的隐秘,层叠着太多待解的谜团,以至于数百年之间,无数的学者、文人、读者沉醉于其间,诸多的学说、流派、观点也是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曾经的“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依然静静的在那里,不远不近,但它身边的热闹与激辩也不停息地在那里,不离不弃。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似乎没有一部作品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也似乎没有一部作品有着如此之多的猜测与争议,红楼一梦之间,已是百年。但纵观数百年的研究与争论,大多数的研究者更多的是从文本角度、历史的角度、文学的角度来对《红楼梦》进行深入地解读,而李建华先生却凭藉着丝绸专业的优势,另辟蹊径,以丝绸为钥匙,紧扣小说中作者对于丝绸的细致描写,对照历史真实,尝试着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作者早已隐藏于其间的蛛丝马迹,揭示《红楼梦》中的“假语存,真事隐”。慢慢读来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其三,点亮历史角落的一盏灯。有关于江南织造的来龙去脉,有关于江南织造的特殊使命,有关于围绕着江南织造的兴衰沉浮,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在风云变幻的大历史旋律之外总有如此的历史角落,鲜为人知、蔽与时间的尘埃之下。如果有一盏又一盏灯能够照亮这许许多多的历史角落、拂去经年累月的尘沙,那样的历史将宛若新生,触手可及之处会有人性的温度。李建华先生的《红楼梦丝绸密码》正是以《红楼梦》为切入点,以丝绸为解密的钥匙,追寻的就是小说中四大家族的原型——江南三织造的真实历史原貌。李建华先生在书中悉心搜集和梳理了诸多有关三织造与顺治、康熙皇帝往来的密折朱批,通过真实的历史文件档案勾勒了一个又一个织造家族绝不平凡的侧影。
其四,丝绸知识的一次普及。在李建华先生的字里行间,原本专业晦涩的丝绸专业词汇变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诸如成语“天衣无缝”是怎样与皇家龙袍制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红楼梦》小说里价值连城的“孔雀裘”是否有着真实的影子?真的“孔雀裘”究竟是否为孔雀羽毛所制?历史中真实的圣旨究竟是否就是在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样子,还是另有模样?所谓“缂丝”的工艺是怎样在丝绸之上完成精雕细刻的?诸如此类生动并饶有趣味的话题可谓是纷至沓来,让人手不释卷。通过如上这些从书中任意撷取的片段,可以感受到李建华先生内心中那一种对丝绸、对文化的挚爱,以及迫切将其中的真、其中的善、其中的美分享于大众的一番苦心。
永恒的那红楼一梦,江南三织造那静静的府邸,映射着万千悲喜人生的那一段锦绣,都聚首于此间,静待李先生的开讲。
是为序。
高峰
二零一四年十月于北京
这本新近读完的书,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一头扎进了文字构建的宏大世界里,久久不愿抽身。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平铺直叙,而是层层叠叠,像精妙的洛可可式建筑,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值得细品的雕花和典故。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令人咋舌,捕捉到了人情世故中最微妙的波动,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那些藏在笑意下的心酸,都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它叙事节奏的掌控,时而如急促的鼓点,将情节推向高潮,让人心跳加速;时而又慢下来,像午后的慵懒阳光,让你有时间去品味那些哲学性的思考和对命运无常的喟叹。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呼吸感”,它不是一味地灌输信息,而是邀请读者一起去感受、去探索。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复,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鲜活的形象和他们命运的无声叹息,这绝对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带着一股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敏锐。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反复品味某一个长句的结构,那种行云流水的节奏感和精妙的排比对仗,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当代作品那样追求晦涩难懂的实验性,而是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用一种极其流畅且富有音乐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仿佛作者在低语,但每一个音节都掷地有声,直击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些老派的文学大师,那种对语言的敬畏和打磨的耐心,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继承和发扬。对于那些追求文字之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文学之旅,它证明了好故事不一定需要离经叛道的形式,精湛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张力”与“疏离”的奇特结合。它描绘的场景和人物是如此的富有感染力,让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场景的温度,但同时,作者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不让读者完全沉溺其中,从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批判性视角。这种冷静的观察者姿态,使得书中的情感表达反而更加有力,因为它们不是被渲染出来的,而是自然地从事件和人物的矛盾冲突中迸发出来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环境描写的运用,那些景物不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成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和预示,寥寥数笔,却暗示了千言万语。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时始终处于一种既投入又审慎的状态,这种阅读体验,在当代文学中是相当罕见的,让人耳目一新,大呼过瘾。
评分初读时,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沉重,毕竟它触及的主题往往带着历史的重量和人生的沉寂。但出乎意料的是,书中穿插着大量灵动、甚至略带戏谑的幽默感,这种巧妙的平衡,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变得极其耐读。它没有回避那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悲剧,但处理的方式却是克制而富有智慧的,不是一味的控诉或哀悼,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精确捕捉,展现出一种韧性的生命力。那些小人物的日常琐事,反而折射出时代的洪流和人性的复杂多面性。这种“寓严肃于轻松”的叙事技巧,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文学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让你在笑中带泪,在沉思后又被一丝温暖所慰藉,这种情绪的过山车,恰恰是优秀文学作品最迷人的特质。合上书本,留下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谅。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新解”和“重构”的作品太多,大多不过是故作高深。然而,这本书从第一章开始,就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厚重感和独到的视角。它没有陷入对既有文本的简单重复,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宝石切割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折射出光芒万丈的色彩。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结构”的构建,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在的呼应关系,简直如同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带动着后续的连锁反应,精密且无可指摘。文字的密度很高,毫不拖泥带水,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张力和暗示。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搏击,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精妙的布局。对于那些喜欢深挖文本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提供了无数可以深挖的矿脉。
评分她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评分还没有来得及看 应该不错
评分给孩子用的,还不错。
评分这本书记录了她来到新学校后的一段真实时光,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评分视角独特,读红楼梦参考。
评分似乎为出书而出书,太薄了,象杂志厚
评分她写了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全球发行,拥有读者数千万;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这本书记录了她来到新学校后的一段真实时光,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