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衰落》研究14世纪和15世纪以北欧的法国和与荷兰文化为重点的欧洲文化史,阐述了欧洲基督教文化在古典文化、人文主义中的变化,展示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宗教生活、爱情与色情、死亡的恐惧、文学与艺术等方面。
《中世纪的衰落》的结论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并非黑白分明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中萌芽,中世纪孕育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北欧的文艺复兴有别于南欧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海报:
是一本好书,值得你购买
评分艾略特把批评家分为四种:职业批评家、偏重个人情趣的批评家、学院和理论批评家,身为诗人的批评家。与当下中国文坛相对应的则是:体制内批评家、书评人、学院批评家、作家批评家。比目鱼属于第二种,负责向我们推荐一些被埋没的好书,善于发现被忽略的精彩之笔。 写书评,只是比目鱼的爱好,他是标准的理科男,希望可以靠IT挣钱,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写作。这就决定了比目鱼的选书标准是从个人兴趣出发。我阅读书评,除了得到好书推荐,还有一个心理,就是想搞清书评人的兴趣点在哪里,他对一本书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 翻开这本书的代序《英文书店A to Z》,我发现比目鱼的兴趣集中于保罗•奥斯特、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杰克•凯鲁雅克、伊恩•麦克尤恩、大卫•米切尔,塞林格、约翰•厄普代克、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这些作家上。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20世纪以后的作家,是可以被触摸和感受的。他们的名字连同作品组成了比目鱼的经典书单,这个单子上是没有19世纪文学的。在整本书里,比目鱼也没有谈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品,他讨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伍尔夫,也仅仅因为他们的精神疾病。 为什么把19世纪文学排除在外?我不禁想起《星期日泰晤士报》曾列过作家最想烧毁的书目,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劳伦斯都榜上有名。他们经典位置的动摇在于,读者日渐稀少,早就谈不上对一代人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批人:村上春树,伊恩•麦克尤恩,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雷蒙德•卡佛……这些名字反复出现在《刻小说的人》里。比目鱼为了推荐波拉尼奥一口气写了4篇文章,要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跟人分享了一篇的三分之一。这种比例的失调,除了当下正进行着文学经典更迭,文学史不再是封闭的,而是接纳一些影响过一代人的作家成为新的经典。同时,比目鱼也代表了一批精英读者的口味,这批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可以自由阅读原文,喜欢对作品进行技术性分析。由于并非出身于文学专业,他们无须面对传统的压力,而是自由地选择阅读对象。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些作品的好,却忽略了这个好在传统脉络上的延续。这也是我对《刻小说的人》有所不满的地方,比目鱼只谈论了当下,但这个当下是被过去影响着的,作者抽离了过去,虽然避免了掉书袋的风险,但会让人误以为这些作品的横空出世只是因为作家的天才创造 比目鱼开篇就列出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些作家拥有大量的作品,被收录在集子里的,定是经过了他严格的筛
评分非常不错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评分好
评分很好的关于中世纪的书,就是纸张有点差。
评分余英时先生推荐的,可以与北大影印英文版参看
评分赫伊津哈先生的扛鼎之作之一,此专题必读之书。
评分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观点相呼应,李和张进一步将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的共产党革命描述为“土地革命”(李鼎声1949:263;张闻天1987:283)。托洛茨基派认为,政变象征着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政策的失败(张闻天1987:280);张闻天驳斥了这一观点,将那场事件看成是“转折点”,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亦即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的革命运动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他指出,这一次转变,是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变成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为阐明这种转变,张引用了斯大林的话:“〔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已开始从全民族联合战线的革命转变为千百万工农群众的革命,转变为土地革命,这个革命将加强和扩大反帝国主义、反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反军阀和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同上283)然而,这场土地革命仍然属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而非托洛茨基所说的狭隘的“反关税的革命”。为说清楚这一点,张闻天再次引用斯大林的原话(同上313)。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