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4岁 雷颐擅长把历史变成故事说给大众听,他有着很很高明的讲故事的技巧。《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很好地体现了雷颐风格。
内容简介
《从甲午到辛亥:清王朝的最后时刻》由甲午战争发端,分析了清廷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由此展开,浓墨重彩描绘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晚清最后十多年的历史画卷,围绕这一时段的事、人、社会的方方面面展开解读,最终梳理出了清王朝覆灭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
雷颐,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数年,然后当兵,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研究员。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著作:《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图中日月》、《萨特》、《被延误的现代化》、《历史的进退》、《历史的裂缝》等。
目录
一、“天朝”的最后崩溃
二、甲午战争与现代国家建构
三、一本书与甲午战争的失败
四、一座花园与甲午战争
五、白白浪费的巨额“学费”
六、结盟与破裂:政治风波中的洋务派与维新派
七、李鸿章的“思想错误”与“组织错误”
八、在“祖宗之法”背后
九、“废缠足”与“思想出丑”
十、霍布斯、洛克的中国回响
十一、西学东渐 传统创新: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
十二、“小事勇”“大事怯”的张之洞
十三、东山再起李鸿章
十四、义和团的悲剧
十五、风口浪尖李鸿章
十六、风波险恶张之洞
十七、臣下都是替罪羊
十八、历史之结解不易
十九、《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与张之洞心态
二十、日俄战争与中国政治版图重刷
二一、新政与“公共空间”的扩展
二二、“改官制”划出清晰利益圈
二三、政坛更浊的地方改官制
二四、清廷“制造”革命党
二五、“严拿惩办”梁启超
二六、不及格的“宪法大纲”与“立宪权”
二七、立宪平台咨议局
二八、“诚感人心心乃归”:张之洞的最后时刻
二九、“官邪”与“民气”
三十、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三一、梁启超、宋教仁与社会主义对接口
三二、“圣旨”去“圣”
三三、商人与政治:清末商人政治态度的变化
三四、清王朝的最后时刻
精彩书摘
一座花园与甲午战争
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晚清政局腐朽透顶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在内忧外患不断、财政几濒破产、统治岌岌可危可说已到朝不保夕的险境之中,她竟能动用巨额军费为满足自己“颐养”、游乐之欲而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园林,且无人敢于劝阻,则不能不说大清王朝的“气数”将尽了。
一、为何独独“看中”海军不过,以慈禧的权柄独操、连皇帝都可玩弄于股掌上的“独尊”地位,从来是“朕即国家”、视举国为其私产,完全可以从各方各面拨钱为自己建园修海,为何独独“看中”创建伊始的海军、偏偏要动用海军军费?个中缘由,颇耐人寻味。
慈禧性喜享乐,曾几次想重修刚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终因花费实在太巨且在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及李鸿章等一批王公大臣或明或暗的联手反对下不了了之。此后,“修个花园”始终是她的一个“情结”。到了1877年冬,在慈禧的几次打压下奕。已经失势,奕譞却日渐得宠。或许是为了弥补当年曾经反对重修圆明园之“过”,使自己在慈禧面前更得宠幸,奕譞就想以在昆明湖边设机器局的名义为慈禧重建与圆明园一同被焚、原建于乾隆年间的清漪园,但也为人
所阻,未得实现。不过,奕譞此后却一直惦记着为太后“修园”邀宠。耿耿此心,将近十年。
1886年,慈禧借口即将结束垂帘听政,想建个花园以“颐养天年”,而这时早已主持军国大计、受命总理新成立不久的海军衙门事务的奕譞奉慈禧之命巡阅北洋海防时,赶忙上了《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原来当年乾隆皇帝以为母亲祝寿、兴修水利和操练水师之名,将京城西北的瓮山泊扩改为“昆明湖”,健锐营、外火器营曾在昆明湖进行水上操练。在昆明湖练水师当然是“形式”大于“内容”,颇有些皇家观赏、娱乐性质,所以此制后来便被废除。但据此,奕譞却在奏折中提出:“查健锐营、外火器营本有昆明湖水操之例,后经裁撤。相应请旨仍复旧制,改隶神经营,海军衙门会同经理。”他知道,要找出这样的“历史依据”更有合法性。
就在上奏当日,奕譞即奉接“依议”的慈禧懿旨。这样,一年前刚刚成立的海军衙门就负责起恢复在昆明湖“水操”“练兵”的旧制。名为“水操”,实为给太后修园。在昆明湖“水操”,皇上和皇太后自然要“幸临”,各种设施自然不能简陋,所以奕譞在另一份奏折中
“顺理成章”地写道:“因见沿湖一带殿宇亭台半就颓圯,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阅操时难昭敬谨”,因此“拟将万寿山及广润灵雨祠旧有殿宇台榭并沿湖各桥座、牌楼酌加保护修补,以供临幸”。修园就在恢复水操旧制和筹建昆明湖水师学堂这种冠冕堂皇的名义之下正式开始,经费自然从海军出。人人明白这是“挂羊头卖狗肉”,翁同龢在日记中讽刺道:“盖以昆明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也。”“渤海”指北洋水师的主要防区;“滦阳”是承德的别称,指实际是以海防为代价修建类似避暑山庄一样的行宫别馆。但权倾一时的翁氏也只能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不满而不敢公开表示,遑论他人!
1887年1月末,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开学典礼竟“不避嫌”,与专门为慈禧太后过生日受贺而建的金碧辉煌、气势宏大排云殿上梁典礼同日举行;3月中旬,清廷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不久水师学堂的内、外学堂先后竣工,还安装有电灯、锅炉房等“现代化”设备。给“老佛爷”造园当然是头等大事,有关官员自不敢有丝毫怠慢。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3000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水兵们做各种表演,与岸上的陆军同向坐在南湖岛岚翠间的“阅兵台”上的慈禧摇旗呐喊,欢呼致敬。这次“阅兵”既显示了慈禧对海军的关心和作为全国军队最高统帅的绝对权威、使其虚荣心又一次得到满足,同时又带有相当大的娱乐性、使性喜游乐的她兴奋不已,更企图以此向世人表明“修园”并非为己享乐、真的是为了大清海军的建设!可谓一箭数雕。
从1886年到1894年,颐和园一直修园未停,究竟动用了多少海军经费,准确数字已难考订,因为统治者其实也“做贼心虚”,唯恐为世为人所知,所以早就由海军衙门奏请,将其各项杂支用款不用造册报户部核销。准确数据,将成为永远的秘密。根据相关史料研究推算,多数研究者认为花费在两、三千万两白银之多。
……
前言/序言
《帝国黄昏:百年风云与东方巨变》 一、引言:历史的断裂与文明的阵痛 本书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一个全球格局剧烈重塑,东方古老帝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下,经历前所未有剧痛与挣扎的时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朝代更替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文明冲突、自我革新尝试、以及最终在内外压力下结构性崩溃的宏大史诗。我们将聚焦于一个核心命题: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帝国,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技术革命的挑战时,其固有的制度、文化认知与权力结构是如何被一步步瓦解的。 二、权力中心的失焦:从“天朝上国”到“病夫”的认知重构 本书将详细剖析,在鸦片战争前后,清廷统治集团的认知体系是如何出现严重偏差的。清朝自诩的“天朝上国”的观念,使得朝廷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时,初期表现出惊人的傲慢与无知。 1. 闭关锁国的惯性与对外认知僵化: 深入探讨“一口通商”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与文化自负,以及英、法、俄等国通过武力强行打开国门后,清廷内部对国际形势的误判,如何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决策,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是领土和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根本性打击。 2. 内部的危机与合法性动摇: 这一时期,国家面对的不仅是外部威胁,更是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几乎将清王朝推向万劫不复之地。我们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根源——土地兼并、阶级矛盾、以及宗教狂热的结合,并重点考察地方汉族官僚(如湘军、淮军的崛起)在镇压过程中,如何事实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地方化和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三、自救的悖论:洋务运动的功与过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现代化尝试。 1. 工业化的先声与技术引介: 本书将细致梳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核心工业项目的建立过程,分析其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新式海军(北洋水师)方面的初步成就。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萌芽。 2. 制度的僵化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 然而,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指导思想的保守性。它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拒绝触动腐朽的政治制度和僵化的儒家意识形态。我们将论证,当技术与制度脱节时,改革注定是跛足的。北洋水师的覆灭,并非单纯的技术失败,而是管理体制的落后、人才选拔的腐败以及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掣肘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思想的交锋与政治的转向:维新与保守的角力 十九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多知识分子认识到仅靠技术救不了中国,思想与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 1. 康梁变法与百日维新的理想主义: 我们将深入剖析光绪皇帝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士人,如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路径,建立君主立宪制。重点分析变法过程中,维新派与后党(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改革方案中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冲击,如何导致了改革的迅速夭折。 2. 晚清政治的内卷化: 维新失败后,清廷进入了更深的保守期,但外部压力并未停止。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帝国与外部世界冲突的极度焦虑和非理性反应。八国联军的入侵,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性,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面对最彻底的改革诉求。 五、最后的挣扎:预备立宪的骗局与帝国的终结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试图在维持满洲贵族统治的前提下,缓和国内矛盾。 1. 新政的努力与权力下移: 分析新政在教育、军事和地方行政改革上的实质性进展,以及建立商会、警察制度等现代要素的引入。然而,这些改革反过来也加速了中央权威的削弱,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和自治精神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新军、留学生群体)。 2. 责任内阁的虚设: 重点解析“皇族内阁”的成立,如何被视为对立宪承诺的公然背叛。统治集团企图在形式上满足立宪要求,实质上仍牢牢掌控最高权力,这一行为彻底摧毁了中间立宪派的最后希望,促使他们转向革命。本书将论证,这一决策是清王朝走向覆灭的决定性一步。 六、结论:历史的必然与未竟的探索 本书最后将总结,清王朝的覆灭是时代潮流、内部矛盾激化和统治集团改革无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尽管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进行了无数次尝试——从购买坚船利炮到试图模仿西方建立君主立宪,每一次努力都因未能触及帝制体制的根本性缺陷而归于失败。帝国黄昏的景象,是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痛苦蜕变和深刻教训的集中体现。我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庞大而僵化的旧世界,如何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为新生的探索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