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第10版)》文学术语词典领域的经典,英语世界文学专业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海报:
内容简介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第10版)》首版于1957年,它用简短明快的文字概述了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方面的关键术语。第十版包含了更多的新词条,其中一些是有关当先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所有早期的词条都进行了重新修订,有的进行了重写;各个独立词条中提到的相关作品也重新扩充了,把新近的作品包含了进来;在原有的“术语索引”基础上新增了"人名索引"。这本文学词典历经广大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的考验,已经成了他们不可替代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M.H.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1912- ),美国当代知名文论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镜与灯》、《文学术语词典》。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前言
前言
致谢
如何使用本书
中文条目索引
文学术语
作者索引
前言/序言
M.H.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是当代欧美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中的大师级人物。1912年7月23曰,他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寒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名建筑油漆工。1930年他考入哈佛大学攻读英语文学专业,成为家中第一个大学生。他念大学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人劝他早点工作,他却说:“现在工作不好找,与其干着不喜欢的活还挨饿,不如做我感兴趣的文学挨饿。”1934年他取得学士学位,同年获得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学习,师从英国新批评大师理查兹(又译瑞恰兹)教授(I.A.Richards,1893—1979)。
理查兹是20世纪大师级的文艺理论家,也是西方大家中对中国有着特殊感情的学者。理查兹从1920年代起就在剑桥讲授文学批评理论,并最早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他与奥格登合著《美学原理》(1921)、《意义的意义》(1923),独自完成《文学批评原理》(1924)、《实用批评》(1929)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成为西方文艺理论界新批评派的权威。1927年,理查兹到远东旅行结婚,在日本小住后来到北京。这次中国之行给他留下美好印象,1929年他应邀在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1931年返回剑桥。30年代初,理查兹成为奥格登发起的“基本英语”运动的领袖。1936年,理查兹来到中国,在赵元任、胡适、叶公超、陈翰笙等的支持下,在中国推动“基本英语”运动,直到1938年由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而终止。回到英国,他一直在哈佛任教,直到退休。1978年,寄寓剑桥的理查兹接到北大校长周培源代表“前同事、前学生”赠送的礼物和访问中国的邀请,大喜过望。尽管重病在身,他还是抱着“去是死于胜利,不去是死于失败”的信念决定重返中国。1979年5月,理查兹来到中国,在桂林、杭州、上海、济南、青岛周游演说,6月在青岛病倒,被紧急送人北京协和医院。7月,中国政府派人护送昏迷的理查兹回国,但他却一直没有醒来。9月7日,理查兹在剑桥逝世,终年86岁。作为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代宗师,理查兹除了留下多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其中燕卜荪和艾布拉姆斯是最出名的两位弟子。
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于1925年进入剑桥学习数学.他兴趣广泛,除有数学天赋,对人文科学亦甚感兴趣。在大二读了T.S.艾略特的文学论文后,产生了转系的念头。1928年10月他转入英文系,跟随系主任理查兹教授研究英国文学。燕卜荪才华横溢,在1929年度的考试中拿下数学和英文两个全校第一。在剑桥,他还是位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在理查兹“实用批评”理论的影响下,燕卜荪在1930年出版了《晦涩的七种类型》,轰动西方文学理论界。1931-1934年,燕卜荪在东京大学教英语。1936年,理查兹在中国推广“基本英语”,燕卜荪表达了想在中国任教的愿望。在理查兹的推荐下,1937年燕卜荪来到北京大学任教。不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北大南迁,与清华、南开一起先后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燕卜荪与北大师生一起南下,风餐露宿,同甘共苦。他(当时他的中文名叫安浦生)和叶公超、莫泮芹是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外文系仅有的三名教师,也是北京大学来长沙73名教员中唯一一名外国人。在与中国师生一起忍饥挨饿中,燕卜荪还用他出众的诗歌才华写下了哲理长诗《南岳之歌》,展示了临时大学师生乐观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念,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深沉之爱。在昆明西南联大,在十分艰苦的办学条件下,燕卜荪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聪明才智,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研究西方语言文学的杰出人才。一代知名学者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许国璋、袁可嘉及诗人穆旦、郑敏等,都在西南联大受过他的教诲。1940年燕卜荪休假回国,因反法西斯宣传需要,留在英国BBC电台任编辑,但在西南联大的北大教师名册上依然有他的名字。1946年底,燕卜荪再次回到北大任教。他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声望,1948年出版的《北大1946-1948》一书中对他有这样的描述:“燕卜荪是理查兹的弟子,因而对‘晦涩一基本英语’都下过工夫,他是现代英国有名的诗人之一;他讲莎士比亚,是细琢细磨……他对学生运动颇为关心,他的夫人最近亦参加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大会。”他在中国经历了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岁月,也亲历了新中国的成立。当大批西方人离开中国时,他却选择留在中国。1952年,中国大学开始进行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北大、清华、燕京等院校的外语系合并成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第10版) 内容介绍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第10版)》是一部系统、全面、权威的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的中英对照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广大文学研究者、翻译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平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中英文的文学术语。 修订与增补 作为第十版,《文学术语词典》在继承前九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与增补,力求反映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本版词条数量显著增加,内容更加充实,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增现代与后现代文论思潮: 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演进,新的理论流派和思潮层出不穷。本版特别关注了近年来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酷儿理论、后人类主义、新物质主义、生态批评、媒介理论、全球化研究等相关术语。这些新增词条力求梳理其核心概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 拓展跨文化与比较文学领域: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研究日益重要。本版增加了大量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翻译学、世界文学、区域文学等相关的术语,例如“文化挪用”、“跨文化话语”、“文学翻译的政治性”、“在地化”、“流散文学”等。这些词条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现象,以及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学分析方法。 充实数字人文与新媒体文学: 数字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数字人文和新媒体文学等新兴研究领域。本版积极吸纳了相关术语,如“数字叙事”、“超文本”、“互动小说”、“算法文学”、“数据可视化”、“文学数据挖掘”等。这些词条不仅解释了相关概念,还探讨了它们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影响,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更新经典文论与批评方法: 在保持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歌德、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索绪尔、巴特、福柯、德里达等经典理论家及其重要概念的完整收录基础上,本版对部分词条进行了更新和深化,补充了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解读和应用。同时,对诸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精神分析批评、解构主义等经典批评方法,也进行了更加精炼和系统的阐释。 增添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术语: 考虑到中英对照的特点,本版特别注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术语的收录与解释,如“意境”、“气韵生动”、“风骨”、“兴”“比”“赋”、“春秋笔法”、“诗言志”、“文以载道”、“戏曲行当”等。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学美学概念,本版力求用准确的英文进行对应解释,并阐述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为国际读者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提供便利。 优化翻译与释义: 翻译是跨语言交流的关键。本版对所有词条的英译和中释都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和润色,力求准确、精炼,避免歧义。对于一些难以直接对译的术语,本版提供了多角度的解释和辨析,并酌情附上英文原词,以期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内容编排 本书的编排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力求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 按字母顺序排列(英汉): 英文词条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方便英文词汇检索。每个词条都附有清晰的中文释义,并提供英文原文,便于对照学习。 中文索引: 随书附有详细的中文索引,方便读者通过中文查找对应的英文词条。索引包含词条名称及其对应的页码,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 条目结构清晰: 每个词条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英文词条: 加粗显示,为核心查找项。 词性标注: 明确词条的词性,帮助理解其语法功能。 中文释义: 简洁、准确、权威地解释词条的含义,并深入分析其概念内涵。 英文解释: 提供原汁原味的英文解释,帮助理解其在英语语境下的用法和侧重。 相关概念/延伸阅读: 部分词条会列出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术语,或推荐延伸阅读的领域,鼓励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出处/代表人物: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理论渊源或与某位重要学者紧密相关的术语,会注明其出处或提及代表性人物,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背景信息。 实用价值 《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第10版)》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学术研究的必备工具: 对于从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翻译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来说,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理解和运用各种文学术语,避免因概念模糊而产生的研究偏差。 翻译工作的得力助手: 对于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准确的术语对应和深入的解释,能够极大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促进跨文化文学的有效传播。 文学教育的有力支撑: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辅助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解和掌握晦涩的文论概念。 文学爱好者的启蒙读物: 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窗口,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阅读品味。 促进中外文学交流的桥梁: 本书通过中英对照的形式,架起了中国文学术语与国际文学术语之间的桥梁,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学理论的交流与对话,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学的理解。 展望 文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理论和范式层出不穷。《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第10版)》的出版,不仅是对现有文学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更是对未来文学研究趋势的积极回应。本书将持续关注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未来的修订中不断更新内容,以期始终保持其作为权威性、时效性的学术工具的地位。 我们希望,《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 第10版)》能够成为您在文学探索之旅中的忠实伙伴,助您在纷繁复杂的文学世界中,洞悉其精髓,理解其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