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必读书目
美学大家朱光潜送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书
青少年成长之路必读经典
本书是朱光潜成名作,文字亲切,对青少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做了亲切而全面的探讨,如暗夜之中的灯盏,照亮人生的征途。
该书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界读者的喜爱,畅销不衰。
本版以初版为底本,精加校勘,并吸收各传世版本的优点,可谓精良版本。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对青少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做了亲切而全面的探讨,劝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这些书信读来却仍发人深省、引人入胜,长期以来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生前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包括《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谈修养》等,另有译著《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原理》、维柯《新科学》等。
一 谈读书
二 谈动
三 谈静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五 谈十字街头
六 谈多元宇宙
七 谈升学与选课
八 谈作文
九 谈情与理
十 谈摆脱
十一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十二 谈人生与我
附录一 无言之美
附录二 悼夏孟刚
代 跋 “再说一句话”
序
夏丏尊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
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于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踏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吧: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1929 年元旦书于白马湖平屋
不得不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的书写方式非常独特,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对话式的口吻展开,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这种亲切的沟通方式,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单的探索者,而是有人在同我并肩前行,分享他的经验与感悟。书中关于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作者却提醒我们,要学会倾听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变成“完美”的人,而是鼓励我们成为“真实”的人。这种对“真实”的推崇,在我看来,是对青年人最大的鼓励。同时,书中关于如何看待社会与个体关系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同时,我们也不应为了融入社会而牺牲自我的独特性。如何在这个平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这本书所引导我们去思考的重要问题。
评分读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的文字如同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也让我看到了我未曾察觉的盲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选择”与“责任”的探讨所吸引。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选择背后的意义,以及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他教会我,勇敢地面对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此外,书中对“坚持”与“放弃”的辩证思考,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常常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坚持,或者因为一时的困难而轻易放弃。作者却告诉我们,坚持并非盲目的固执,而是在认清方向后,以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努力。而放弃,也并非软弱,而是在审慎思考后,一种更明智的选择。这种 nuanced 的理解,让我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触动我内心、引我深思的书,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并非全然认同书中每一句话,也承认有时读来会感到一些挑战,但这正是其迷人之处。它并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真挚的语言向我们抛出问题,引导我们去独立思考。信中探讨的主题,从理想的追求到现实的困境,从人际的交往到自我的认知,都触及了我们青年人成长过程中最核心的命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谈论挫折与失败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他没有回避其中的痛苦,却能让我们看到困境背后的机遇,学会从中汲取力量,而非沉溺于沮丧。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句子,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我迷茫时的方向。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的启发性,它不是一本“填鸭式”的书,而是更像一个思想的火花,点燃我们心中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它教会我,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场充满未知却又无比精彩的探索。
评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宁静与力量。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焦虑、迷茫似乎成了常态。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的内心,带来了片刻的喘息与反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信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信心。他并没有夸大现实的残酷,也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但他始终相信,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能找到希望的光芒。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他鼓励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次可能性,即使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个过程本身也充满价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它不再仅仅是外在的成就,更是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成长。它教会我,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美好。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特别,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让你时不时地会回想起其中的某些片段。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谈论“人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在这个人情复杂的社会里,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真诚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课题。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的法则,而是从理解人性、尊重差异的角度出发,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他提醒我们,真正的关系建立在理解与沟通之上,而非表面的迎合或虚假的客套。同时,书中关于“自我价值”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充满比较和竞争的环境中,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价值。作者却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需要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证明自己。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让我倍感轻松与释然。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朋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给予我温暖的陪伴与深刻的启迪。
评分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你。你的时候我一个小时就到家了
评分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帮我弟买的,他很喜欢,我弟比较爱看书
评分女朋友非常喜欢京东的快递就是快
评分好好
评分帮我表弟买的,表弟在上八年级,他们老师要求要买的,我也大概看了一下,书本外观还是蛮好的,插图也是蛮精美的。总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评分青春不再笑脸。
评分一直就想买这本书,如愿以偿后,就忍不住看了起来,是我想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