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四弦散谈》——毕淑敏写给青年的人生启示录; 一套四种,定制心灵处方,温暖灵魂的读物; 关注:心理与健康、教养与关系、经历与成长、生命与死亡;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爱惜,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毕淑敏 “聪慧的女子”“内科医师”“作家”“心理医生”,这四个角色如同演奏人生之歌的四根弦,毕淑敏将其拨弹成一曲意涵隽永、和谐悦耳的雅音——或喜悦或低沉,或畅快或徘徊,你也许闻之陌生,或也心有同感,无论何种感受,这“四弦散谈”的谐音都足以唤你心弦与其共振。
内容简介
本书系毕淑敏“四弦散谈”之成长篇:毕淑敏作为一位作家,她的阅读生活、成长经历、创作历程本身充满了传奇。一位作家的成长、阅读和创作史,就是她的生命史。本书节选的这些出自作者笔下的“生命日记”,将会给很多读者提供一面观照己身的镜子,无论你是否有志于成为作家,她的故事都足以打动和激励你,循着更宽广的方向拓展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咨询师、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当代极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女作家,其作品优美精炼、充满哲思,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获得过庄重文文学奖、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
精彩书评
《四弦散谈》丛书是毕淑敏写给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启示录,是编辑从近70本书上百万字中整理编排而成。丛书包括《心理医生附耳细说》《教养的关系花园》《我喜欢辽阔的地方》《写下你的墓志铭》四本书,分为四个主题:心理与健康、教养与关系、经历与成长、生命与死亡。书中的故事大都是作家毕淑敏亲历的人生,多元的知识和敏锐感知写出的文字,常常受到青年读者欢迎。 —— 京华时报
毕淑敏教你在浮夸中寻找单纯的生活必需品,在躁动中慢节奏地生活。她告诉你爱上不完满的自己是勇敢者的行为,风无法打败阳光。 —— 青年文摘图书中心
毕淑敏的文字细腻而优美,柔中带刚,情感中透着理智,洋溢着的人文关怀尤其让人感动。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我们的社会呼唤这样的人。 —— 李拉816
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毕淑敏的文字有让人变得坚强和温柔的魅力。 —— 栝栝-简
受过的伤,痛苦过的眼,被社会和家人揉碎的心,所有的一切,让我对很多人都失望了。唯有躺在毕淑敏的文字里,才觉得自己是个完整的人。 —— 2011 音教系新生俊楠1986
目录
到西藏去 / 1
信使 / 5
昆仑之眠 / 12
昆仑之吃 / 22
昆仑之喝 / 32
装大米的汽车 / 41
特殊摄影师 / 46
雪山窃贼 / 61
藏族的花围裙 / 66
惊险的炉子 / 71
在雪原与星空之间 / 76
长寿眉 / 85
碗里的小太阳 / 90
在印度河上游 / 95
离太阳最近的树 / 104
眼睛是一座彩虹桥 / 109
金丝雪片 / 120
哪个女兵17岁? / 124
针刺合谷穴 / 129
走不出白衣 / 135
外科医生的圣殿 / 139
病中读书谱 / 148
阅读是一种孤独 / 153
择书秘诀 / 158
从今天傍晚开始 / 163
你是否为女作家羞愧? / 166
写作是他人爱莫能助的事情 / 172
没有少作 / 178
回头是土 / 196
无胆之人 / 199
三合一 / 212
兴趣就像食物 / 216
背着药包上学堂 / 223
快乐的爱好 / 230
亲自写作 / 233
旅游预习 / 236
山妖的阶梯 / 241
银与福 / 246
在北欧游轮上 / 251
淑女书女 / 264
丘吉尔教我绘画 / 268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 273
我不喜欢的中年人 / 280
回答海浪 / 283
平安扣 / 288
喜欢文学,比较地不容易犯罪 / 291
购买一个希望 / 295
我注视我自己的头颅 / 299
溪水金砂 / 304
年龄的颜色 / 309
抵制跳窗 / 314
腰线 / 319
台灯 / 324
鞋带儿 / 329
有机无机冬瓜汤 / 335
内在的洁净 / 340
被迫锻炼 / 345
过年的表情和心情 / 350
精彩书摘
离太阳最近的树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儿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根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不曾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他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那些曾经被困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
前言/序言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它会让人谦逊,清耳悦心。我的青年时代在藏北高原度过,那里曾经埋下我的悲伤与欢乐。它们如最初的精神之冢,不时继续掩埋新的心绪。许多年过去了,某一天心灵重返旧地,翻掘遗骸,我惊奇地发现,哀伤已经化为晶莹琥珀,欢乐变成巨蚌,养育出了珍珠。 这一切,让我感觉人的经历多么神奇! 16岁时,我在西藏当兵,阿里有九个月的冬天,剩下的三个月,既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和秋天,它是在冬天的底色上,间或涂抹着几道其他季节的无常岁月。偶尔不飘雪的晴朗冬夜,深蓝如水。逢我值夜班,到了后半夜,困倦不已。我会走出烛光摇曳的值班室,仰望星空。极端寒冷的空气给我注入钻石般的清冽,极目远眺,雪山如蜡,星河灿美。 我在那一刹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向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星学习,可以微弱,但要有光。 从那时起,我似乎从未真正年轻过。没有放浪形骸的为所欲为,也几乎没有肝肠寸断的爱恋情愫,有的只是迅疾奔突的行军和日复一日的躬身诊疗。每天每天,每年每年,在世界之巅戍边一十一载。不变的星辰不变的峰峦,同样不变的还有弥漫一切的白色,看飞雪的且歌且舞,医素不相识之人的病痛生亡。 人生最大的纷扰,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题目在我17岁的时候,已经悄然作答。 我有一个柔和的童年,我却在很长时间懵然不知。我本以为所有的人,在他们婴幼时代都该如此,我只是其中一员。我后来才知晓,人的放松和宁静,很大一部分来自安全的早期经验。我得到过许多无条件的喜欢和爱,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师长,让我知道自己虽然渺小,但仍是有价值的存在。 我一生的经历,所有的琥珀与珍珠,结成一串,沉重坠挂在我的颈项间。它们断裂了,跌落在我的文字里,愿与同样喜欢辽阔风光的你分享。
《辽阔的远方》:一场关于追寻与抵达的沉思 这是一个关于“喜欢”的故事,但不是寻常的恋慕,也不是简单的喜爱。它是一种深切的渴望,一种对无限可能性的向往,一种灵魂深处对“辽阔”的呼唤。 主人公,一个在大城市里经营着一家日渐式微的书店的年轻人,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他的日子被书架的间隙、泛黄的书页、偶尔的顾客低语填满。生活像一条被精确规划好的轨道,稳定,却也日渐压抑。他的心中,却始终藏着一幅模糊的画卷:那是远方,是无垠的天地,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是星辰大海的神秘。他“喜欢辽阔的地方”,并非因为它具象的模样,而是因为它所代表的那种自由、那种未知、那种能够容纳一切的可能性。 这种“喜欢”,并非源于逃避,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召唤。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他开始审视自己。那些堆积在书店角落里,被遗忘的旧地图、旅行者的游记、古老的星象图,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们吸引着他,挑逗着他,让他不安于现状,让他开始思考:如果生命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已知,那还有何意义?“辽阔”对他而言,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精神上的边界延展。 故事的开端,便是在他经营的书店里。一个雨夜,一位旅人闯入,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沾湿的雨水,更是关于遥远国度的传说,关于穿越沙漠的勇气,关于攀登雪山的执着。旅人所讲述的一切,都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开始在旧书堆里寻找关于旅人的痕迹,关于他所提及的那些地方的蛛丝马迹。这些零碎的线索,如同散落的星辰,在他心中汇聚成一副更加清晰的星图,指引着他内心的方向。 他开始做出改变。起初,只是在书店里添置了几本关于户外探险和地理学的书籍,却意外地吸引来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顾客。他们谈论着高山、海洋、草原,谈论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我的挑战。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他逐渐意识到,这种对“辽阔”的向往,并非他一人独有,而是许多渴望打破现实桎梏的心灵共有的情感。 随着这种“喜欢”的种子在心中越发茁壮,他决定走出书店,去触碰那个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他卖掉了书店,告别了熟悉的生活,背起行囊,踏上了旅程。这并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有目的的追寻。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因为他知道,“辽阔”本身就是目的地。他只是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感受,去聆听,去发现。 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在草原上放牧了一生的老人,他们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土地的智慧;有在海边垂钓的渔民,他们眼中闪烁着大海的深邃;有在古老城市里穿梭的艺术家,他们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着历史的沉淀。这些人,都是不同“辽阔”的载体,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诠释着对天地万物的理解。 他曾站在高山之巅,感受风的呼啸,俯瞰脚下绵延的山峦,那一刻,他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渺小”与“伟大”。他曾漫步在无垠的沙漠,看落日将沙丘染成金色,听风在耳边低语,那一刻,他明白了何为“寂静”与“永恒”。他曾潜入深邃的海洋,与五彩斑斓的鱼群共舞,感受着另一片“辽阔”的宁静。每一次的体验,都如同一次洗礼,涤荡着他内心的尘埃,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然而,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他会遇到迷失,会遭遇困境,会感受到孤独。在荒凉的戈壁,他曾濒临绝望;在陌生的城市,他曾无所适从。但每一次的跌倒,都让他更加坚韧。他开始明白,真正的“辽阔”,不仅仅是外在的风景,更是内心的力量。那些曾经被他视为畏惧的障碍,如今都变成了磨砺他意志的试金石。 他逐渐发现,“辽阔”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瞬间,存在于每一个用心去感受的时刻。当他坐在简陋的餐馆里,品尝着当地的美食,与陌生的食客交流时,那份温暖与连接,也是一种“辽阔”。当他仰望璀璨的星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思考生命的意义时,那份敬畏与渺小,也是一种“辽阔”。 他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旅程,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留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动,为了梳理内心的思绪,为了与那些同样渴望“辽阔”的人分享。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他描绘的不是风景的壮美,而是风景触动人心灵的痕迹。他记录的不是旅途的艰辛,而是艰辛中孕育的成长。 随着旅程的深入,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喜欢”辽阔地方的年轻人,他开始成为“辽阔”的一部分。他的心胸变得开阔,他的目光变得深邃,他的灵魂变得自由。他不再执着于固定的形态,因为他明白,“辽阔”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是一种对无限可能性的拥抱。 故事的结尾,他站在一片未知的海边,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衫,远处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与湛蓝的天空融为一体。他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找到最终的目的地。因为他知道,追寻“辽阔”的旅程,永无止境。而他,也终于明白了,他所“喜欢”的辽阔的地方,不仅仅是远方的风景,更是那颗不断向外探索、不断拥抱无限的心。 《辽阔的远方》是一部关于心灵觉醒、关于自我探索、关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它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如何从平淡的生活中挣脱,如何通过与世界的对话,实现内心的“辽阔”。它鼓励着每一个读者,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勇敢地迈出脚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辽阔”。这本书,或许不能给你具体的地图,但它能为你点燃一盏灯,指引你走向那个更广阔、更自由的远方。它不是一本关于冒险的书,也不是一本关于地理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心”的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重新发现内心深处那股对“辽阔”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