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刑法学(第三版·2011)/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系列教材·法学(本科)》第三版新纳入了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及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有关规定,并对2007年修订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了补充和调整。
  本次修订由李文燕、杨忠民主持,集体讨论,总论篇由杨忠民、杨金彪执笔修订,分论篇由莫开勤、陈志军执笔修订,最后由李文燕、杨忠民、莫开勤共同审定。     
目录
   总论篇
第一章 刑法概述
第一节 刑法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刑法的创制和演进
第三节 刑法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第四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 刑法的适用效力
第一节 刑法的适用效力概述
第二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第三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四章 犯罪概述
第一节 犯罪的本质
第二节 犯罪的界定
第五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
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要件
第三节 犯罪构成的意义
第六章 犯罪客体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类型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第七章 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危害行为
第三节 危害结果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五节 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第八章 犯罪主体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第三节 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第五节 单位犯罪
第九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意外事件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第十章 刑法中的正当行为
第一节 刑法中的正当行为概述
第二节 正当防卫
第三节 紧急避险
第四节 刑法中的其他正当行为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第二节 犯罪既遂
第三节 犯罪预备
第四节 犯罪未遂
第五节 犯罪中止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第十三章 罪数
第一节 罪数的认定标准
第二节 一罪的分类
第三节 数罪的分类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
第一节 刑事责任概述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分类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实现
……
分论篇
      精彩书摘
     第四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一、刑法的体系
  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如前所述,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的体系是指广义刑法由哪些刑法规范组成,各刑法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我国的广义刑法是由一系列刑法规范组成的整体,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四个部分。其中,刑法是核心,刑法修正案和单行刑法一般是对刑法典的补充和修改,而附属刑法则主要是对刑法有关内容的重申。
  本节所说的刑法体系,特指狭义刑法,即我国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我国现行刑法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组成。其中,总则、分则各为一编,在编之下,再根据刑法规范的性质、内容和体例需要有序地划分为章、节、条、款、项等各个层次。刑法的体系就是由上述各层次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总则、分则与附则
  18lO年的《法国刑法典》首创总则与分则分立的刑法体系。刑法总则是关于刑法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和适用范围,以及犯罪和刑罚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是定罪量刑所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规则。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是解决具体定罪量刑的标准。总则与分则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总则不仅适用于分则,而且还适用于其他有犯罪与刑罚规定的法律(但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分则是总则中一般原理、原则的具体体现。只有将总则与分则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认定犯罪,适用刑罚。
  我国刑法的第一编为总则,第二编为分则。总则共五章,分别为: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其他规定。分则共十章,规定了十类犯罪,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附则是关于刑法的生效时间等非实体性内容的规定。我国刑法的附则部分只有一个条文,规定了修订后的刑法开始施行的时间及修订后的刑法与此前单行刑法的关系。
  (二)编、章、节、条、款、项
  编是刑法的第一级单位。我国刑法分为总则和分则两编。编下设章,章下为节,但只是总则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以及分则的第三章、第六章之下设节,总则的第一章、第五章和分则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之下均没有设节。节(章)下是条。条是表达刑法规范的基本单位,刑法规范通常都是以条文的形式出现。刑法的全部条文用统一的顺序号码进行编号。编号自成系统,不受编、章、节的影响。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在刑法中增加规定时,一般在相关的条文后采取第×条之一、二的编号方式.我国刑法共有452条。条下为款。款是条的组成单位,没有编号,用另起一段来标志。有的条文只有1款,如刑法第1章第2条,在这种情况下只称作“第×条”,而不是“第×条第1款”。款下为项,是在条或款下设立的单位,其标志是另起一段并且用括号内的基数号码编写。一般来说,列为项的内容之间往往具有并列关系,而且共同从属于条或者款。
  二、刑法的解释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刑法的解释之所以有必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刑法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具有抽象性,刑法条文规范的含义尤其是一些专门的术语,需要通过解释阐明。二是刑法具有稳定性,而客观社会现实是发展变化的。要使刑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就需要依赖解释。三是刑法由于文字表述、立法思想等原因会客观存在某些缺陷,有必要运用解释这种法律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刑法规范的缺陷。刑法的解释,可以按不!司的标准进行划分。
  (一)以解释的效力为标准,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即立法机关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有权进行立法解释的立法机关只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解释主要包括二种情况:一是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例如,刑法第9l条至第99条对刑法规范中的公共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等所作的解释。二是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三是刑法施行中的专门解释。在1997年刑法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93条、第228条、第294条、第313条、第342条、第384条第1款、第410条中的有关定义以及渎职罪的丰体等均作出过立法解释。
  ……    
				
 
				
				
					《刑法学(第三版·2011)/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系列教材·法学(本科)》图书简介(不含原书内容)  书名: 宪法精义与法治实践:当代中国的制度构建与公民权利保障  作者: [虚构作者 A]、[虚构作者 B]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 C]  出版年份: 2023年  开本: 16开  页数: 约 680 页  ---   内容概述  《宪法精义与法治实践》一书,旨在为法学本科生、法律专业人士以及对国家根本大法深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时代前沿性的宪法学分析框架。本书摒弃了纯粹的教条式阐述,着重于将抽象的宪法原则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实践紧密结合,探讨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全书结构围绕“宪法基础、国家组织、公民权利、宪法实施与监督”四大核心模块展开,力求构建一个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宪法学体系。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对“制度动态性”的强调,即宪法文本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规则,而是社会变迁的动态反映与能动引导力量。   第一部分:宪法基础与理论溯源(约 150 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前提,为后续的制度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第一章:宪法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式     探讨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梳理从古典自由主义到当代社会宪政主义的理论演变轨迹。    重点分析中国语境下宪法学的特殊性,讨论规范研究、社会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交叉融合。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形态及其合法性基础     系统阐述现代国家理论,辨析主权、政府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讨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运行的法理基础与文化渊源。  第三章:宪法文本的创制、解释与规范效力     详细梳理宪法规范的层级效力和直接适用性问题。    引入“活的宪法解释”概念,结合司法实践案例,探讨宪法解释在应对社会转型中的灵活性与界限。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石     将宪法置于整个法律体系的顶层框架中考察,分析其对普通法律和部门法律的统摄作用。    论述“法治中国”建设中,宪法所扮演的指导性、基础性角色。   第二部分:国家机构的组织与职权(约 200 页)  本部分聚焦于国家权力的结构性配置,即“谁来统治”以及“如何被限制”的问题,强调权力制衡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     详尽解析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会议制度及其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机制。    专题研究代表法和选举法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的实践效果与制度优化方向。  第六章:国家行政体系的结构与功能重塑     从宪法角度审视国务院的组织架构、行政决策程序及其面对复杂社会治理需求的改革动向。    分析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制之间的张力,以及其对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  第七章:司法权的独立性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宪法地位     探讨法院和检察院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特殊性,聚焦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保障。    系统梳理法院的组织法基础,分析司法改革在强化司法权威方面的进展。  第八章:地方自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详细分析宪法中关于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政府的设置原则。    重点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在推进国家统一和促进地方发展之间的平衡策略。   第三部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约 220 页)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价值体现,深入探讨宪法如何保障个体自由与尊严,并界定公民的政治责任。  第九章: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论谱系与当代挑战     梳理公民权利的代际划分(自由权、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强调权利间的相互依存性。    分析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公民权利面临的新型侵蚀与法律保护的滞后性。  第十章: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的法治化保障     细致解读人身自由的限制条件(拘传、逮捕、羁押的法定程序),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专论人格尊严权,结合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基础。  第十一章:政治参与权与选举权的深化     超越选举制度本身,探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多种形式(请愿、信息公开、听证等)。    分析扩大和完善选举制度,确保人民真正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第十二章:社会经济权利的实现路径与国家责任     系统分析劳动权、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障)的内涵。    着重论述这些权利的“可诉性”和国家财政能力对权利实现的制约,探讨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权利的“最大可能实现”。  第十三章:公民的基本义务及其与权利的边界     阐释公民的义务(如遵守宪法、服兵役、依法纳税)的价值基础。    精细划分权利与义务的界限,探讨在特定情况下,义务的行使如何合法地限制某些权利。   第四部分:宪法监督与法治实践(约 110 页)  本部分着眼于宪法规范的生命力,即如何确保宪法精神在国家运行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维护。  第十四章: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探讨与中国模式     深入比较不同国家的违宪审查体制(美国、德国、欧洲大陆体系)。    专题研究中国宪法监督体制的特点,分析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行。  第十五章:国家机构的合宪性审查与行为合法性     探讨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是否符合宪法精神。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阐释行政行为和司法裁判的合宪性要求。  第十六章:宪法教化与法治文化的培育     强调宪法教育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中的作用。    分析媒体、教育体系在弘扬宪法精神、巩固法治基础方面的责任。   本书特色与读者对象  本书的语言力求精准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了过于陈旧的政治术语,而是采用现代法学分析的清晰逻辑。每章后附有“案例研习与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场景。  读者对象: 本书是为法学专业本科生量身定制的教材,尤其适合报考公检法系统、从事立法、行政管理或人权保障工作的学生作为核心参考读物。同时,对于希望系统了解当代中国宪政实践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