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100系列丛书: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

高校辅导员100系列丛书: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鑫 著,高杨,赵东 编
图书标签:
  • 高校辅导员
  • 学生工作
  • 心理辅导
  • 职业发展
  • 大学生教育
  • 成长
  • 经验分享
  • 微文案
  • 高校教育
  • 辅导员工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8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5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校辅导员100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3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生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
  《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作者以其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为基础,反思辅导员工作中的不足和困惑、难题与焦虑,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100篇工作日志。通过日志,作者表达了在实践的锤炼和思想的拷问下,将问题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和财富,使之成为自己职业成长路上的开山之石的过程。其语言时尚活泼,论述针对性强,展现了新时代辅导员独有的风貌,能为广大辅导员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带来新的启示。

内容简介

  《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的作者曾鑫虽然是辅导员岗位上的“新面孔”,却早已在学生工作领域里“耳濡目染”多年。作为“微时代”的辅导员,他抓住了“新媒体”这对翅膀,其撰写的“曾哥谈心坊”“职业成长路”“工作鑫思考”“热点鑫观察”等系列文章,既有对学生成长的悉心指导,也有对辅导员自身成长的深切关注,以独特的视角映射了一个新时代辅导员的成长之路。

作者简介

  曾鑫,郑州大学优秀辅导员,郑州大学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是辅导员队伍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一匹“黑马”。

目录

一、行者无疆———职业成长路
2 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5 辅导员的关注圈和影响圈
8 辅导员气场论
12 辅导员的快乐事
15 辅导员如何传递正能量
18 新辅导员如何快速融入院系
21 新辅导员如何消除演讲中的“晕台反应”
24 年轻辅导员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
28 辅导员如何降低烦恼指数
31 让辅导员高效地忙起来
34 领导错了怎么办
37 辅导员要有“春晚导演”的心态
40 辅导员职业发展要谨防“青蛙”心态
43 三味“心态药”,防治辅导员“三高症”
46 把职业当成事业

二、青春物语———曾哥谈心坊
50 “去哪儿了”的思考
53 成功的标准
56 误人的“天赋论”
59 开学致辞
62 和你“同居”的日子
65 欢迎加入外貌协会
68 劝君莫做“低头族”
71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78 一个关于生活的疑问
82 给“拖延症患者”的处方
85 四六级“马后炮”
87 2014,你该如何存在
90 刍论考试之正道
93 致小崔同学说二三事
96 如何破解“求而不得”的遗憾
102 能不能像打游戏一样搞学习
106 大学生专业实习重在“炼心”
109 中国合伙人:性格、标签和人生轨迹
112 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征程中的精神家园
116 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我需要改变吗?
120 不喜欢的专业可能通往一个新的世界
124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三、且行且思———工作“鑫”思考
130 加强辅导员的“微素养”
133 学生工作中的“用户体验”
137 辅导员工作中的“小米模式”
141 解放思想,尽好我们的“微”薄之力
144 培育“意见领袖”,引导“布朗运动”
147 一个“无节操”的应用——小抄网
150 经营好辅导员的情报系统
153 开好年级会的十个建议
158 如何谈话才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161 参加培训要做到“三从四得”
164 赞美的力量
167 群发的短信我也回
170 恼人的秋风
172 培养我们的年级性格
176 巧用“冷处理”,化解“热问题”
180 辅导员要用好批评
184 如何让学生“落选不落伍”
187 巧用“三种效应”提升学生干部执行力
190 用好“三面镜”,做好“三深入”
193 走访宿舍是个技术活
196 家校多沟通,“包邮”不可少
199 贫困生资助,不妨多点“暗箱操作”
202 学风问题,无人能够推卸责任
206 学生安全稳定中的“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
210 打造学生工作品牌力求“三戒”
213 学生工作品牌建设谨防“烂尾”
216 用好辅导员考核这根“指挥棒”

四、朝花夕拾———辅导员反思录
220 关爱的尺度
223 台上台下的学问
226 生活中的“视而不见”
229 挺身入局
232 遇见不喜欢的自己
235 跟推销员学习打电话
239 算盘往事
242 人与工具
245 “总的来说”
247 不要滥用你的建议
250 对“西游记团队”的冷思考
254 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学生观”
257 从“元芳,你怎么看”来谈谈辅导员的议事和用人
262 谈谈学生的执行力
265 建立学生的判断体系
268 截止日期:被拖延的生产力
271 没有努力就没有奇迹
274 因为优秀,难以卓越

五、教育时评———热点“鑫”观察
278 成为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卡洛斯”
282 我与流浪状元谈谈心
285 在每一个学生心中建立一座逸夫楼
287 像新闻联播一样开始“卖萌”
290 《爸爸去哪儿》:张亮是个好辅导员
293 给“另类青年”多一些包容
296 青春的维度不只是“北上广”
299 司法审判能否为扭曲的人性刮骨疗毒
301 被忽视的教育——从一封不靠谱的邮件谈起
303 “记住父母生日”——一道被忽视的“难题”
306 有必要给大学生补补消费课
309 不妨给“潮课”点个赞
312 莫让“心灵鸡汤”腻了大学生的心
315 从“学渣”到“学霸”——跨越那一步之遥
318 令人忧心的“逃课神器”
322 书香校园,给大学生注入一剂精神“读”药
325 为“理科身”安上一颗“文艺心”
328 也谈《江南style》
后 记

精彩书摘

  《高校辅导员100系列丛书: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
  培育“意见领袖”,引导“布朗运动”
  自从网络在大学生中开始普及以来,关于“意见领袖”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意见领袖”一直存在。小时候,每一堆孩子中,总有一个“孩子王”以其独特的魅力向孩子们发号施令,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他作为“领袖”的影响力。如今,在网络世界里,新的“孩子王”又出现了,不同的是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引导孩子们在“骑木马”还是“丢沙包”之间作出选择,他们发号施令的方式开始变得难以窥视起来,“意见领袖”运用网络的聚集力,潜移默化中就把事给办了。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很容易找到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子。现实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困惑时,一些学生并不是选择向辅导员或者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更多的,他们习惯于第一时间在自己所拥趸的网络“意见领袖”的博客或微博中寻找支撑。于是乎,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引用某位“意见领袖”说过的某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意见领袖”的言论和价值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大学生在把握情感、事业等问题时的价值选择,他们正在用某种不经意的方式引领着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这是一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讲却是一种危机。关于这种危机,有一个描述比较发人深省。一位年轻编辑在人民日报社内培训时举出姚晨粉丝有1955万的事例,指出姚晨每一次发言的受众,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从传播的数据来看,“意见领袖”给我们带来的危机感可见一斑。而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来看,网络名人“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仍然是十分巨大的。据报告显示,最受大学生关注的名人微博分别是:何炅、姚晨、谢娜、文章、李开复、王力宏、赵薇、陈坤、张小娴、范玮琪。他们的粉丝都在百万以上,每一次发言都有上百万的受众。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所散发出来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好在明星艺人大都只言风月,不谈政事。但从近两年影响力较大的“免费午餐”“微博打拐”以及“秦火火”等“微博事件”来看,“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关于这种舆论引导的机制,有学者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布朗运动”:通常状态下,受众往往处于均匀分布的“散沙”状态,当受到信息刺激后每一个个体都会形成个人意见并且短时间内集中反馈到网络平台,然后就会进行意见的配对,当遇到同一主题的意见时便自动集中,而这种集中会吸引更多的受众把他们关于该主题的意见发表出来造成更多的意见集中。当集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网络舆论。这一过程与分子的布朗运动有着相似的机制。仔细分析这一网络舆论形成机制,我们发现,从个人意见到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意见集中”扮演了关键的“桥梁”角色。而当我们认真考察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意见集中”的完成并不是自发的,更多的时候,网络“意见领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前言/序言


《闪耀前行的路: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个心语瞬间》 在象牙塔内,有一群身影,他们是学生们迷茫时的灯塔,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他们就是高校辅导员。这本书,并非洋洋洒洒的理论巨著,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指导手册,它是一串串细碎而珍贵的“微”心语,是作者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倾听中,捕捉到的那些触动灵魂的瞬间。 翻开这本书,你会走进一个真实的辅导员世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平等真诚的交流。每一篇“微”日志,都像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让你窥见辅导员内心深处的思考,他们如何面对学生成长中的种种挑战,如何点亮他们的梦想,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这本书,将带你体验—— 初遇的欣喜与责任的萌芽: 那些刚踏入校园,带着青涩与憧憬的面孔,如何让一位辅导员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从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点滴细节,到第一次与学生深入谈话的忐忑与欣慰,你会看到一位辅导员如何从一个旁观者,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陪伴者”。那些关于家国情怀的启蒙,关于独立人格的培养,都在这些最初的相遇中悄然埋下。 成长的困惑与心灵的疏导: 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摩擦、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让年轻的心灵产生迷茫与困惑。本书将记录下辅导员如何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如何用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如何用智慧引导他们走出思维的困境。也许是一个学生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辅导员在一旁默默鼓励;也许是一个学生因为宿舍矛盾而烦恼,辅导员耐心协调,化解心结。这些平凡的瞬间,折射出辅导员在心灵疏导上的专业与温度。 梦想的孵化与潜能的激发: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而辅导员的职责之一,便是帮助他们发现并点燃这些潜能。本书将展现辅导员如何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如何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活动,如何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从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科的热爱,到他在社团活动中崭露头角,再到他最终找到自己热爱的职业方向,辅导员的角色在其中功不可没。他们是梦想的播种者,是潜能的挖掘机。 挫折的洗礼与坚韧的塑造: 大学时期,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大规模接触社会,经历挫折在所难免。失恋的痛苦、求职的碰壁、创业的艰难……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考验”。本书将记录下辅导员如何陪伴学生走过这些低谷,如何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拾信心,塑造坚韧不拔的品格。也许是一个学生创业失败,辅导员与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卷土重来;也许是一个学生面临毕业的迷茫,辅导员帮助他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挑战。 价值观的引领与品格的养成: 除了学业和职业发展,大学生活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本书将呈现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如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那些关于诚信、担当、奉献的教育,那些关于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启发,都蕴含在这些“微”日志之中。 师生情谊的升华与人生印记的镌刻: 许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会建立起超越师生关系的深厚情谊。这些情谊,伴随着学生走过大学的青葱岁月,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本书将描绘这些温馨的师生互动,那些毕业后依然保持联系的学生,那些在人生重要时刻向辅导员寻求建议的求助,都印证着这份情谊的深刻与长久。辅导员们,用自己的付出,在学生们的人生画卷上,镌刻下了温暖而坚定的印记。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 真实而生动: 它以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日常,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细腻的情感和真挚的思考。 relatable: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启迪与借鉴: 对于未来的辅导员而言,这是一本宝贵的实践指南;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一面了解辅导员工作、获得帮助的窗口;对于家长而言,这是一份理解孩子在校生活的参考。 人文关怀的展现: 每一个“微”日志,都饱含着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闪耀前行的路: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个心语瞬间》,是一本值得你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辅导员”这个角色,理解他们工作中的辛劳与伟大;它会让你回味自己的大学时光,感受到那份被关怀与引导的温暖;它更会让你相信,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照亮他人前行的路。这是一份献给所有在青春路上奋斗的学子,以及默默奉献的辅导员们的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长久以来,我对高校辅导员这份职业的理解,都停留在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化的层面。总觉得他们是负责学生管理、解决学生问题的“螺丝钉”。直到我偶然间翻阅了《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这本书,我的认知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作者以一种极为真诚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他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的100个“微”日志。这些日志,与其说是工作记录,不如说是他对学生成长的观察,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以及他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点滴感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部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许多学生都面临着“我是谁”、“我该做什么”的困惑。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通过一次次耐心的谈话,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帮助他们逐渐清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问路”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这种“赋能式”的辅导,让我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深度和价值。作者的文字,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却字字珠玑,充满力量。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最动人的教育故事。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工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对学生深沉的关爱。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份职业的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职业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身处高校、却又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力的新晋辅导员量身定做的。我当初抱着“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心态翻开它,却惊喜地发现,里面记录的每一个“微”日志,都像是照进我心底的一束光。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和深刻的洞察。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如何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我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的手足无措至今心有余悸。作者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层层剥茧,不仅分析了矛盾的根源,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方法。他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分享了他的思考过程和实际操作,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处理学生问题并非只能凭感觉,背后蕴含着大学问。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在办公室里焦头烂额的影子,又看到了另一种更从容、更有效率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仅是经验的分享,更是一种智慧的传递。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日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和高度责任感,这让我意识到,辅导员这份工作,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畴,它是一份需要用爱、耐心和专业去经营的“事业”。书中的许多小细节,比如如何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如何组织一次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笔朴实却充满力量,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盼。我反复阅读了几篇,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你知道该做什么”变成了“你知道该如何去做”,并且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新找回了做一名辅导员的初心和动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温情。当我看到《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以一种“微”小而真实的视角,去展现辅导员工作的点滴。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他分享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景,有学生们的欢笑,也有他们的泪水,有他的困惑,也有他的感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部分所打动。在当今社会,学生们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如何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愿意倾诉的对象,是我们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通过一次次的真诚交流,如何通过细心的观察,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他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他的文字,充满了人情味,也充满了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我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多重维度,也看到了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独特的风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辅导员看的,更是写给所有关心学生成长的人看的。它让我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心去关怀,用爱去引导。

评分

作为一名在高校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我深知这份工作的挑战与不易。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业、情感到人际关系,再到学生们的成长困惑,仿佛永远有处理不完的“突发状况”。因此,当我看到《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这本书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记录了他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的100个“微”瞬间。这些瞬间,有的是关于学生的小烦恼,有的是关于班级的集体活动,有的则是关于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与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学生矛盾时的视角。他没有简单地站在“管理者”的立场,而是深入到学生的视角,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分歧,去寻找沟通的桥梁。比如,书中有一篇记录了他如何化解两个学生因为一场误会而产生的隔阂。他没有直接批评任何一方,而是通过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去理解对方的感受,最终让矛盾得以化解。这种“以人为本”的处理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执行规定,更是用心去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智慧。他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教育的契机,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重拾了工作的初心和热情。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看过最有价值的辅导员工作书籍之一。

评分

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经验的老兵,我一直觉得,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当我拿到这本《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时,起初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只是又一本空洞的说教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是眼前一亮,因为它所呈现的角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涵盖所有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是选择了一种“微”日志的形式,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事件,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放大成一个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案例。其中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部分,让我感触颇深。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帮助他们辨别真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通过分享他在具体工作中的点滴,比如如何与对社会热点问题感到困惑的学生进行沟通,如何引导他们理性分析,而不是盲目跟风,让我看到了新的思路。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一种与学生建立信任,并引导他们自我成长的路径。我特别欣赏他在日志中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情绪的变化,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深度,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都很少看到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被重新激活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或者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有了新的可能。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辅导员的日常,更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探索和回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辅导员这份职业,更多的时候是在“救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直到我读了这本《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我才意识到,原来辅导员的工作,也可以如此有温度,如此有深度。作者用他朴实而充满智慧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辅导员工作图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与“问题学生”沟通的章节。我曾经也有过因为不知道如何与一些行为比较叛逆或者情绪低落的学生打交道而感到束手无策的经历。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一个他如何通过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聊天,逐渐打开一个学生心扉的故事。他没有采用强硬的态度,而是用耐心和真诚,去理解学生的困境,去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让我深有启发。原来,我们不是要去“纠正”学生,而是要去“引导”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力量。书中的每一个“微”日志,都像是一则精心雕琢的寓言,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作者对学生的爱,对职业的敬畏,都跃然纸上。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处理棘手问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重新认识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明白,我们不仅仅是学生生活的管理者,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他们心灵的港湾。这本书,绝对是每个辅导员案头必备的一本“宝典”。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入职不久的高校辅导员,对于这份职业,我充满了热情,但也带着些许迷茫。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找到方向,如何在与学生沟通时做到游刃有余,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当我拿到《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这本书时,我感觉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作者以一种极其自然、不做作的方式,分享了他100个工作中的“微”片段。这些片段,有的关于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误会,有的则关于如何在学生遇到挫折时给予支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鼓励学生克服惰性的部分所吸引。在当今社会,许多学生都容易沉迷于网络,缺乏学习的动力。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通过一次次的耐心引导,如何通过设置小目标,帮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他没有强硬地批评,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同行,在前方为我指引方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我重拾了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评分

坦白说,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又一本辅导员工作的指导手册”。我手头已经有不少这类书籍,但真正能让我产生共鸣、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启发的,少之又少。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选择了一种极其独特而有效的方式,通过记录100篇“微”日志,将他作为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神化任何一个场景,而是将那些平凡的瞬间,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学生心理困扰的部分所打动。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干预,如何给予他们支持,是我们辅导员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与一位因学业压力而出现焦虑情绪的学生进行沟通。他没有上来就批评或者说教,而是先耐心地倾听,去理解学生内心的痛苦,然后才一点一点地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沟通方式,让我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另一种可能——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能让人回味无穷。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真诚和力量。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往的工作方式,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我感觉自己像是得到了一位资深前辈的悉心指点,受益匪浅。

评分

在我看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像是在一座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辛勤耕耘的园丁。而《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这本书,就像是园丁们手中一本珍贵的“农事手册”。作者以他朴实而深刻的笔触,记录下了100个与花朵(学生)相处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关于如何给幼苗施肥(鼓励),有的关于如何修剪枝丫(纠正),有的则关于如何为花朵遮风挡雨(支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和接纳自己的部分。在成长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因为与他人比较而产生自卑感,或者因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迷茫。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他没有生硬地灌输“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自己。他的文字,充满了阳光和温暖,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舒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细腻之处,也让我明白,这份工作不仅仅是管理,更是关怀、是引导、是陪伴。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育人”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这本书,值得每一位高校辅导员细细品读,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

评分

说实话,在接触到《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这本书之前,我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解决突发状况”这样的层面。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他极其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他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的一系列“微”经历,这些经历,看似琐碎,却充满了智慧和温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在当下社会,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为之努力,是我们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他如何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巧妙地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未来,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并为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他没有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倾听、提问、鼓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成长。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这种“陪伴式”的教育理念,他不仅仅是给予学生指导,更是与他们一同经历这个探索的过程。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看到作者本人,在他真诚地与学生对话,在他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辅导员工作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这份工作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本经验分享的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灵鸡汤”,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不错 应该是正品 送货快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书不错,是正品,适合现在的工作。

评分

哈哈哈好好好呵呵呵啊啊啊

评分

评分

很不错的东西,值得购买,质量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棒的商品,感谢京东

评分

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