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故乡的人
作品看点
★知名思想型作家熊培云独特的文学心路——不似作者以往那些出色的社会学著作或时事评析,这是一部关于追寻故乡的图文集。照片均为作者所摄,或是乡村的一草一木,或是长长柏林墙的独特一段,一张一张,仿佛记忆索引,定格下生命中那些“沉重的时刻”。
★现代世界与古典情怀的碰撞——故乡好似作者心中的“瓦尔登湖”,作者仿佛一位行走于二十一世纪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自称是“追故乡的人”,又说自己是“故乡的囚徒”。如何结束内心这旷日持久的挣扎?
★始终如一的关怀——乡村,城市。本土,世界。过去,未来。无论在哪里,作者都说:“我的故乡,就是我走过的道路,以及我所持久关注的人与世界之命运。未来的岁月里,无论在故乡,还是在天涯,我愿意平等地对待万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故乡的图文集。百幅照片,均为作者所摄,呈现乡村的日常生活,记录对逝水年华的追忆,更是对为本质的故乡的追寻。一片草坡,一截石碑,一处天井,一个石磨,艾菲尔铁塔,柏林墙涂鸦,都寄托了作者的乡愁、折射了作者的探寻。“我是一个追故乡的人,有时候追回故乡,有时候追到天边,有时候追入文字,更多的时候是追进梦里。”一张一张照片,仿若记忆和心路的索引,触发一篇篇思绪,定格下生命中那些“沉重的时刻”。
作者介绍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与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作品有《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中国新革命——〈重新发现社会〉海外版》《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等。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慈悲、温暖,多次获评国家图书馆、《亚洲周刊》、《新周刊》等机构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
精彩选摘
自序
……
二
这些年,我写了太多的长篇大论。有时候,我也渴望对自己的文字做一些减法。所以在此我要感谢这些照片,是它们帮我实现了梦想。
相较于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艺术尊崇的原则是尽一切可能做减法。摄影尤其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我们瞄准、聚焦时,焦点之外的事物就被模糊或者省略掉了。写这本书也是如此。当我凝视一张照片,周围不知不觉寂静下来,而我也很快感受到了在写作上做减法的妙处。
我的文字开始变得轻盈而节制。我喜欢节制之美,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感觉。我甚至开始陶醉于这种书写风格。
2016年初的二十多天里,我完成了这部书稿的大部分写作。久违的一气呵成。虽有些许疲惫,却感受了从未有过的愉悦。这一切,当然同时感谢我曾经生活过的故乡,若非它的厚重,我不会如此才思泉涌。感谢上苍,让我生于穷乡僻壤,可以远离浮华,接近生活的本质。
……
四
如今很多朋友都在慨叹故乡的沦陷,故乡正在变成一个回不去的地方。对我而言,故乡是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而这恰恰是我的痛苦所在。
近十年前,我曾经为故乡一棵古树的消失痛彻心肺。即便如此,对于故乡我总是有着说不尽的眷念。我在城里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几乎没有做过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我总是梦见故乡的青山碧水,梦见村子里盖起了新的房子。无论过去写《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还是现在写《追故乡的人》,从本质上说,它们都反映了我内心旷日持久的挣扎。
我是故乡的囚徒,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我想在文字里安顿自己,以便让我能够早日从沉重的故乡情结中走出来。而我能想到的重获自由的办法无外乎两种:
种是像胡适先生所自嘲的那样,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这些年我之所以不知疲倦地回到故乡,不是因为我不自由,而是因为我情愿不自由。而我内心知道,这种心甘情愿,很多时候并不是选择,更像是逃避。因为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故乡近乎一种先验式的存在。赞美故乡,仿佛是赞美一种神秘主义。
第二种是以更宽阔的世界为故乡。比如人生天地间,以天地和自然为故乡;人是思维的存在,以思维为故乡。如果从时间上考虑,我所追寻的故乡不只在过去,还可以在将来。
我经常在这两种解脱方式间摇摆,时常兼而有之。但我认为第二种情况似乎更符合我的本性。追故乡,也是在追理想中的自己,它不受时间地域之限。否则,我将无法解释当年我次走进巴黎大学和纽约中央公园时的怦然心动。
无论如何,我都要和我的故乡做一个了断。我爱这个地理与人情上的存在,但我希望自己不再因为日夜思念它而忘记丰富的世界。我希望将故乡拓展为我所热爱的一切。甚至相信,我就是故乡,我走到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我知道,无论将故乡拓展得多么广阔,我永远是故乡的囚徒。既然我是一个追故乡的人,我的天命注定是更好地回到故乡,或者与故乡在某一个时空点相遇与重逢。
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于它对于“养眼”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视觉健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涵盖了身心灵的全面调养。从外部的眼部护理,到内在的情志疏导,再到饮食的滋养,它都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心静则目明”的论述,深刻地理解到,很多时候眼部的疲劳并非是简单的用眼过度,而是源于内心的焦虑和浮躁。书中提供的一些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练习方法,比如冥想、呼吸法,都非常实用,而且真的能够帮助我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眼部干涩感。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养眼”的片面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健康观。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很多理论性的著作,读完之后可能感觉收获颇丰,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提供了大量可以立即实践的建议和方法。无论是针对长期伏笔工作导致的视力模糊,还是因为熬夜引起的黑眼圈,亦或是因情绪波动导致的眼部不适,书中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解决方案并非是那种一味推崇昂贵药材或者复杂疗法的,而是强调利用天然食材、简单穴位按摩以及调整生活习惯来达到效果。我尝试了几种书里推荐的食疗方,效果真的超出我的预期,不仅仅是眼部情况有了改善,整体的精神状态也感觉更好了。这是一种循序渐进、温和调养的过程,让我对中医的整体疗法有了更深刻的信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是太讨喜了!封面色彩运用得非常大胆而和谐,那种暖黄色调搭配一些古朴的水墨风格图案,瞬间就能抓住人的眼球,让人觉得这本书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的时候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纸张的生涩感,而是带着一种丝滑的触感。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迹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我注意到书中一些插图的风格,那种细腻的线条和写实的表现手法,真的让人对古代医者追求“养眼”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拿起它,翻看几页,就被它那种从内到外的精致所吸引。
评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它不仅仅是讲授中医养眼的方法,更像是在讲述一段关于“美”与“健康”的文化传承。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医者对眼睛的认识、历代医学家在眼科方面的贡献,甚至是一些与眼睛相关的诗词典故,都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了解到,原来在古代,“养眼”就已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养生之道,并且与人的精神面貌、生活品质息息相关。这种将医学知识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手册,更是一次文化体验。它让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也让我更加珍视这种古老而智慧的养生哲学。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的通俗易懂,它巧妙地将一些复杂的中医药理论,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并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比喻,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在讲到某些食疗方的时候,它会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食材会有这样的功效,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中医原理,而且还会给出一些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操作的建议。我之前对中医总觉得有些神秘,感觉离自己很遥远,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很多中医的智慧,就隐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点滴之中。它不是让你去钻研那些高深的药理,而是教会你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来达到身体的平衡与健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递方式,真的非常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