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漳州古代海外交通与海洋文化

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漳州古代海外交通与海洋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自强 著,谭培根 编
图书标签:
  • 海丝文化
  • 漳州
  • 古代交通
  • 海洋文化
  • 历史
  • 文化研究
  • 漳州历史
  • 海外交通
  • 闽南文化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69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49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1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漳州面临台湾海峡,“雄踞海滨”,“控岛夷之北户”,有利于居民的海洋活动,有利于海上交通贸易的开展。漳州人利用海洋开展交通贸易,始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宋、元,至明代呈现繁盛。其所属的月港是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中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漳州古代海外交通与海洋文化》收录了作者论述漳州古代海外交通与海洋文化的二十篇文章,探讨了明代漳州海外交通贸易状况和明、清(前期)漳州海洋文化的若干内容。

作者简介

  陈自强(1938—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曾任福建省历史学会理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会理事,并被聘为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终身顾问。从70年代末起进行闽南历史文化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论文集《泉漳集》《泉漳集续编》《明清闽南海洋文化概论》等。

精彩书评

  ★富商巨贾,捐亿万,驾艨艟,植参天之高桅,悬迷日之大篷,约干寻之修缆,筑天后之崇宫,建旗鼓之行列,启八窗之玲珑。乃涓吉旦,祀阳侯,鸣金鼓,发棹歌,经通浦,历长洲,……外域既至,相埠弯舟,重译入国,金币通酋,期日互市,定侩交售。……持筹握算,其利十倍,出不盈箧,归必捆载。
  ——郑怀魁《海赋》
  
  ★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两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贩儿视浮天巨浪如立高阜,视异域风景如履户外,视酋长戎王如挹幕尉。海上安澜,以舟为田。
  ——周起元《东西洋考·序》
  
  ★旧曾名月港,今已隶清漳。东接诸倭国,南连百粤疆。……货物通行旅,资财聚富商。雕镂犀角巧,磨洗象牙光。棕卖夷邦竹,檀烧异域香。燕窝如雪白,蜂蜡胜花黄。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利源归巨室,税务属权珰。
  ——徐煳《海澄书事寄曹能始》

目录

引言
上编 海外交通
漳州古代海外交通概述
论明代漳州月港
明代漳州月港续论
略论明代漳州月港的历史地位
明代月港督饷制度述要
论明代以南澳岛为中心的漳潮海外贸易区
明代漳州与琉球
略论明代中后期福建的对日交通

下编 海洋文化
明清时期漳州海洋文化简论
明清时期漳州士大夫的海洋经济观念
论吴朴的海洋意识
论蓝鼎元的海洋意识
明代漳州月港航海群体的航海素质
明代漳州月港舟人海贾的海神信仰
郑和下西洋与漳州(节选)
拙公:从漳州南山寺的小僧成长为越南高僧
明代漳州涉海诗赋举要
华侨历史文献中的瑰宝——《噶喇吧纪略》
漳州华侨史的珍贵实物——介绍清代印尼泗水甲必丹韩振泗的墓碑
略谈日本长崎福济寺(漳州寺)
附录
月港研究回顾与《漳州港》评介
1982年“明代漳州月港研究学术讨论会”始末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一书对月港研究状况的评说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漳州古代海外交通与海洋文化》:
  庚申(洪武十三年,1380年)“占城遣使来贺圣寿”条的按语1400多字,详细表达了设置市舶、开展互市的见解。他首先赞颂“我圣祖慰谕占城,而因有见制驭南海、西域番戎之法。夫南海、西域番戎奉表人贡”,入贡者“凡五十九国”之盛况;而后大谈互市之必要,指出与海外诸国“通其互市以济有无”,“若从实际计则诚利于民生国计也”。他列举南海西域诸国和朝鲜、日本之物产以及它们对我国物产的需求,认为可“以相资济者也”;“纵其互市而起例抽分”,实乃“近悦远来利尽四海”之举。他以“孔明在蜀财用不足取之南中”而致“关中皆富于财”,唐代岭南节度使王锷“远招番舶”、“因以减广州常征之税甚矣”的历史事例,证明“市舶不可以或已也”。
  “遣陈诚吕让如安南议疆事”条的按语,在述说安南史地之后,大发在中国与安南边境开展互市之议论。他先是肯定林希元任钦州知州期间在钦州开通互市的成绩:安南境内的海阳、安邦、万宁、永安等地“民夷各裒土产俱集彭城港,岁时抽分,足给司府不常支用”。他希望林希元的做法能得到效法,“推其政于边方”,并进而提出:“若龙[州]凭[祥]镇南、南交两关、太平海口,云南临安府之蒙自、宁远州之龙门,教化长官司之宣光,车里老挝及占城之新州召商聚货,任其互市,一如希元在钦州之故,绸缪经理,始终无伪,吾见忠信孚于蛮夷,番商不远自至。”他认为,“车里老挝设互市,则安南之广威等州、镇宁等府民夷致货辐辏也”。
  己酉(洪武二年,1369年)“倭贼寇苏州指挥佥事王德击捕之”的按语中写道:
  日本、新罗、百济国于东海,而民物阜丰,金银羡积,好吾闽浙糖果、青衣、麻葛、丝罗段匹,广川材药、铜锅、铁铫。又酷慕鬼神,每招约朝鲜尝以六月间来吾定海县之补陀落迦山,赛祭观音,以邀冥福。若减迁海条禁以遂商贸迁,宽例抽分以致其来,诚意拱接以结其意,平其价直以鼓货聚,则利尽东海,墩堡无烟,岁抽其税不可胜言,上可以益国家之赋,下可以宽东南之征,沿海防倭官军永以坐啸矣。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患日炽、平倭呼声日高的情况下,吴朴竟然提出放宽“海禁”,诚意接待来普陀落迦山祭祀观音的日本、朝鲜商人,允许开展商贸,并在价格、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以吸引更多的日本、朝鲜商人前来贸易。他自信地视此为有益国家、有利平静海氛之良策。丙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立杀获倭贼赏格”条,在述说杀获倭贼的奖赏规定后加了这么一句按语:“国家若行海运通番,海船既多,小夷自不敢肆侮。”在吴朴看来,国家发展海上交通贸易才是根治倭患的良策。这些近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见解,胆大、独特!
  此外,在“封占城国王及遣使祭高丽山川”条中,他还建议对辽东民族政权地区像唐代时那样,“听其夷民致货贸易”。
  明政府的“海禁”政策始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作为明朝开国史的《龙飞纪略》,大书明太祖武功文治的辉煌业绩,然所记众多史事中却没有记载“海禁”法令的颁行。反之,在一些条目的按语中,对“我朝家有禁”颇有微词,认为应当分清正当通番与海贼行径,分清良民与无忌之徒,不应当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禁止甚至杀戮。“占城遣使来贺圣寿”条写道:“凡空船行于海上者,多有盗心。惟通番货买者往还重载,诵祷赛祭,如或失焉,振古皆尔,不惟今然;或者怒海贼迁及番徒,多取而杀抑过矣。”在他看来,海盗船与商贸船是容易辨别的,不该滥杀无辜。
  ……

前言/序言


《鹭屿弦歌——近代厦门城市文化变迁记》 本书以近代厦门这座滨海城市为载体,深入剖析了自晚清开埠以来,在西方文明冲击、国内社会变革以及自身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厦门城市文化所经历的深刻变迁。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现象的泛泛而谈,而是试图通过对城市空间、社会结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艺术风尚等多个维度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一幅近代厦门城市文化图景。 一、 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文化意象的重塑 近代厦门,作为重要的通商口岸,其城市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将从空间变迁的角度切入,展现近代厦门城市肌理的重塑过程。 港口腹地的扩张与新城区的崛起: 晚清以来,随着厦门港的开辟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旧城区的空间格局受到挑战。海关、商行、洋行、码头等现代性建筑拔地而起,尤其是在鼓浪屿、厦门岛南部等区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新型城区。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新兴区域的规划理念、建筑特色及其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影响,探讨其如何成为近代厦门对外开放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在视觉上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形象。 传统空间的功能置换与文化象征的嬗变: 传统的街巷、寺庙、会馆等空间,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其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部分传统空间被改造为商业场所、公共设施,甚至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载体。本书将分析这些空间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例如,传统士绅阶层如何在新兴的公共空间中寻求话语权,以及这些空间如何成为不同文化群体互动、融合或冲突的场所。 “岛屿”与“大陆”的文化辩证: 厦门作为一座岛屿城市,其地理特征对其文化发展有着天然的影响。近代以来,岛屿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这种联系并非单向度的影响。本书将探讨厦门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其自身的地域特色,以及这种“岛屿”身份如何孕育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意象,如“海上花园”的浪漫想象,以及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 二、 社会结构变动与文化主体的多元化 近代厦门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是城市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本书将着重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变迁中的角色与互动。 买办、商人与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 晚清以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一批新兴的社会阶层,如买办、洋行职员、民族资本家等逐渐壮大。他们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实践者,更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西方教育影响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在报刊、教育、社团等领域积极活动,成为推动文化革新的重要力量。本书将剖析这些新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基础及其文化追求,探讨他们如何挑战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观念。 传统士绅的转型与文化坚守: 面对汹涌而来的现代化浪潮,传统的士绅阶层并非全盘接受或全然被淘汰。本书将关注他们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努力与挣扎,例如,他们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如何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及他们在维护宗族、乡里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女性角色的演变与文化空间拓展: 近代厦门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活动的发展,一部分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公共领域,参与社会生活。本书将关注女性在教育、慈善、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活动,探讨她们如何突破传统束缚,为厦门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审视她们在家庭、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双重身份。 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在地文化的融合: 厦门作为对外开放的口岸,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传教士、领事等。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商品和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本书将分析这些外来文化在厦门落地生根的过程,以及厦门本地文化如何对其进行吸收、借鉴、改造,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混合文化。 三、 生活习俗的革新与日常文化的变迁 城市文化的变迁,最终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书将深入挖掘近代厦门生活习俗的革新与日常生活文化的变迁。 衣食住行的现代化轨迹: 从服饰的变化,到餐饮习惯的革新,再到居住空间和交通方式的改变,近代厦门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本书将通过对当时报刊、日记、回忆录等文献的梳理,展现这些生活细节的演变,以及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文化取向。例如,西方服饰的引入如何挑战传统审美,新式餐馆的出现如何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 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丰富,近代厦门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日益多样。除了传统的庙会、戏曲等,新式剧院、电影院、咖啡馆、舞厅等娱乐场所应运而生,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新亮点。本书将探讨这些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及其社会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不同社会群体交流和表达的平台。 节庆习俗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节庆活动在近代社会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形式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本书将关注传统节庆在近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例如,一些节庆活动如何融入新的社会内容,或者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以及新节日(如国庆节、妇女节等)的出现对原有节庆体系的影响。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商品拜物教: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消费在近代厦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及商品如何在其中承载和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从舶来品的流行到国货的倡导,都折射出当时社会在文化认同上的探索与挣扎。 四、 思想观念的冲击与文化认同的重塑 近代厦门文化变迁的核心,在于思想观念的碰撞与文化认同的重塑。 启蒙思潮的涌入与新学传播: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对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本书将关注启蒙思潮在厦门的传播,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如何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从报刊杂志到教会学校,都成为新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文化自觉: 在外来文化冲击和国家危亡的背景下,近代厦门涌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本书将考察这种民族主义如何在思想领域得到体现,以及它如何促使厦门社会在文化上进行自我反思和文化自觉,例如,对传统文化的梳理与重构,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强调。 多元文化思潮的交织与文化融合的困境: 近代厦门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场所,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本书将分析这种多元文化思潮的交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张力、冲突与调和。 对“现代化”的理解与实践: “现代化”并非一个单一的、确定的概念。本书将考察近代厦门不同群体对“现代化”的理解与实践,以及他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种探索本身就构成了近代厦门城市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面向。 结语 《鹭屿弦歌——近代厦门城市文化变迁记》旨在通过对近代厦门城市空间、社会结构、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细致梳理与分析,展现这座滨海城市在剧烈变迁时期所经历的文化转型历程。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个宏大叙事,而是力求在宏观的历史框架下,捕捉微观的文化细节,勾勒出近代厦门复杂而生动的城市文化图景,以期为理解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时,我常常会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想象着那个遥远的时代。作者对于漳州古代海外交通的描述,让我对“丝绸之路”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生动的地域指向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书中对漳州沿海地理环境的分析,以及这些地理条件如何影响了港口的发展和航线的选择,都令我印象深刻。我了解到,漳州独特的海湾、岛屿以及河流,为古代航海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也塑造了其作为海上贸易集散地的功能。同时,作者对漳州古代航海技术,如罗盘的使用、天文导航的方法、以及船舶的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商贸活动背后社会结构的探讨,包括当时的商业组织、金融体系、以及政府的管理政策等,这让我看到了海丝文化背后复杂的社会运作机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图景,也关注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评分

我一直对海丝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语境——漳州。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漳州本地的历史脉络中,去挖掘和呈现其在海丝文化中的独特贡献。我被书中关于漳州古代造船技艺的描述深深吸引。那些历经风雨的古船模型,那些详细的技术图解,都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才能。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能够远航的坚固船只,如何掌握辨别风向、洋流的秘诀,这一切都让我惊叹不已。同时,书中对漳州地区海上贸易的商品种类、贸易网络、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看到了漳州人民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如瓷器、木材、海产品等,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如何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文化。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对话,他用生动的故事和专业的知识,为我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海上画卷。

评分

当我偶然翻开这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书页间弥漫着古老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当年商船扬帆的呼啸,闻到异域香料的芬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将漳州这座滨海古城的辉煌历史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印象深刻。那些曾经承载着瓷器、丝绸、茶叶的巨舶,在风浪中穿梭于东南亚、印度洋乃至更远的波斯湾,将中华文明的智慧与精粹播撒到世界各地。而漳州,作为重要的起点之一,其港口的繁忙、商贾的云集、文化的交融,都被作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看到了码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到了不同语言的吆喝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开放、包容、勇于开拓的精神。那些古老的航海图、精美的文物,都成为了我窥探历史的窗口,让我对漳州的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曲对先人勇敢探索精神的赞歌,让我为自己生长在这样一座拥有悠久海洋文明的土地上感到无比自豪。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启迪,仿佛与那些伟大的航海家、勤劳的商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作者在《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中,用充满敬意的笔触,书写了漳州古代海外交通的壮丽篇章。我被书中描绘的漳州人民在海洋贸易中的艰辛与智慧深深打动。那些在惊涛骇浪中搏击的船员,那些在异域他乡辛勤劳作的商贾,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勇气,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中关于海上贸易的风险、航行中的困难、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互动等细节,都展现了古代航海的艰辛与不易。同时,我也看到了漳州人民的韧性与创新精神。他们不断学习、适应,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尊重与财富。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丝文化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奋斗精神的颂歌。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也更加钦佩那些为民族复兴和文明进步而奋斗的前辈们。

评分

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作者在《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中,以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展现了漳州古代海外交通的宏大叙事。我被书中对漳州作为海上贸易重要节点的描绘所吸引,仿佛看到了当年万国商船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繁华景象。书中对漳州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以及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具体作用,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我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漳州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具体案例的介绍,这让我对古代海上贸易的实际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海上贸易对漳州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展现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本书的阅读,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对民族智慧和开拓精神的感悟,让我深刻理解了“海丝精神”的内涵。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漳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辉煌海洋文明的文化符号。《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以其详实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让我看到了漳州在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史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书中对漳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了解到,除了作为出发港,漳州在海上贸易中的中转、补给、以及信息交换等方面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的一些地方志记载、碑文铭刻的引用,更是为这些论述增添了坚实的证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漳州港的地理位置变迁、功能演变的研究,这反映了自然环境变化、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港口命运的影响。同时,作者还关注了海丝文化对漳州本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渗透,展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融合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城市的历史,往往与更宏大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而漳州,正是这样一座被海洋文明深深塑造的城市。

评分

当我合上《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人的赞叹。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漳州古代海外交通的壮丽画卷。书中对漳州港口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战略地位的论述,让我对其在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被书中描绘的古代航海技术和商业运作的细节所吸引,这些都展现了漳州人民在那个时代所拥有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海丝文化如何塑造漳州本土文化,包括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一起,深入探索一个失落的宝藏。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对漳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海洋文明的辉煌成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海洋文明的窗口。作者对于漳州古代海外交通的叙述,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对外开放史中的独特贡献。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漳州人民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体现所打动。这种精神,体现在他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精于经营、乐于分享的品质上。书中对漳州作为海上贸易集散地的功能演变,以及其在区域贸易网络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我喜欢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如唐宋、明清时期,漳州海外交通特点的对比分析,这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海上贸易对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居民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展现了文化交流的深刻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传承的启示录。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感动。作者在《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中,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勾勒出了漳州古代海外交通的历史图景。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感受到海风拂过脸颊的清凉,闻到港口独特的咸腥味。书中对漳州港口规模、吞吐量、以及与国内外主要贸易伙伴的往来情况的描述,都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被书中关于不同时期商品流动的信息所吸引,从丝绸、瓷器,到香料、珠宝,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同时,书中对海上贸易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如人口的迁徙、文化的融合、以及新思想的传播,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对漳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眷恋。

评分

翻开《中国海丝文化·漳州篇》,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书中关于漳州古代海外交通的论述,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仅仅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普通港口,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勾勒出了漳州港作为连接东西方贸易枢纽的非凡地位。从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到各类船只的建造技术,再到航线的设计与选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与汗水。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的深入剖析。海丝之路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技术、宗教传播的桥梁。漳州人民凭借其勤劳智慧和开放的胸怀,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作物、新的技艺,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漳州海洋文化。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的源远流长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让我认识到,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漳州人民是如何凭借勇气和毅力,将中华文明的光辉传播到遥远异域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激发我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