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重磅推出的《中印关系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对各时期印度中国观进行了考察、分析及探讨,对于研究中印关系的学者及爱好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邻国外交或曰周边外交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邻国中国观的历史演变遂为急务。与此同时,印度在21世纪的崛起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印关系也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点。对于学术界和广大读者而言,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尹锡南,1966年生,土家族,文学博士,历史学硕士,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四川大学“985工程”3期南亚与当代国际问研究创新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于2004—2005年、2011—2012年两度留学印度。
绪论
第一节 国观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究意义和方法
第四节 本结构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度中国观的美好与朦胧期(1840-1949年)
第一节 代印度的中国幻想
第二节 现代印度眼中的中国社会与政治风云
一、同情与揭露:对中国悲惨境遇的反应
二、尊崇与期望: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利用
三、精神视角与政治视角:辩喜与康有为的认知错位
四、从理解到非议:对国民党的政治观察
五、从理解到疑惧:对共产党的政治观察
第三节 史与现实的交汇:M�盢�甭抟椎闹泄�观
一、罗易的中国历史观
二、罗易对中国现实政治的观察
三、"五月指示泄密事件":缠绕罗易的重重迷雾
第四节 现代印度眼中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一、梅农笔下的中国古代文学
二、两大文明的融合:印度的中印交流观
三、儒家佛教与"道奥义书":印度的中国宗教哲学观
(一)印度学者眼中的儒家思想
(二)印度学者眼中的道家思想
(三)印度学者眼中的中国佛教
第五节从想象与崇敬到批评与展望:泰戈尔的中国观
一、关于中国文明的整体观察
二、关于中国命运与中印合作的思考
第二章 度中国观的升华与转型期(1949-1988年)
第一节 蜜月期"印度中国观的主流
(1949-1959年)
一、概述
二、中国社会面面观
三、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观
第二节 蜜月期"印度中国观的支流
(1949-1959年)
一、印度中国观的第一、二派支流
二、印度中国观的第三派支流
第三节 慕、警觉、"惊醒":尼赫鲁的中国观演变
一、语带敬慕看中国
二、心生警觉看中国
三、"惊醒"以后看中国
第四节 度主流中国观的大转型(1959-1988年)
一、中印边界相关问题
二、"中国的背叛":中国观转型的心理前提
三、中国观转型的逻辑展开
第五节 度非主流中国观的形象反拨
(1959-1988年)
一、中印关系低潮中的谨慎展望
二、历史研究领域的中国形象反拨
三、边界争端起源和"中国威胁论"揭秘
四、亲历中国者的中国印象
第三章 度中国观的混杂与激荡期(1988年至今)
第一节 度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一、定位中国形象的不同声音
二、中国经济发展观
三、中国军事发展观
四、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观
第二节 年来印度英文媒体的对华报道
一、2004-2010年印度对华报道的基本脉络
二、近期印度媒体对华报道的基本动向
三、印度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原因和中国的对策
第三节 hindia:21世纪的"中印大同"
一、"中印大同"的滥觞和演变
二、从"中印大同"到中印"地缘文明范式"
三、"中印大同"的是是非非
第四节 度作家和记者的中国观
一、印度之眼看中国:普兰·苏里的中国观
(一)中国魂:寻找之旅的主题
(二)佛道儒:对文化中国的思考
(三)"咄咄逼人的本性":对现实中国的观察
二、"雾里看花":印度记者艾蓓的中国观
(一)政治优先:意识形态的中国观察
(二)孰优孰劣:艰难痛苦的中印比较
(三)文化疏离:淡而无味的中国体验
第四章 度中国观演变特征与中印重新认识对方
第一节 度中国观演变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印如何重新认识对方
一、当代印度中国观的消极影响
二、印度如何培育成熟的中国观
三、中国如何认识印度的中国观
四、中国如何培育成熟的印度观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
第一节中国观的基本内涵
进入本书即近代以来印度中国观演变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中国观”这一概念进行辨析,以厘清研究思路。
分析中国观这一概念,还得先对其中的“观”字进行说明。《现代汉语词典》对该字的释义为:“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63页。因此,中国观中的“观”便与“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或“景象或样子”(即“形象”)这些含义相对应。
再看英语中对“观”的相近表达。从下边一段关于印度中国观的引文中不难看出,与“观”相近的词语似乎应该包括image,perception,approach和view等。这是当代印度汉学家K�盤�惫牌账�(Krishna Prakash Gupta)于1972年发表的《从社会历史视角分析印度的现代中国观》一文的英文摘要:
Dominant Indian approaches to China have been marked by empathy emanating from visions of Asian unity and resurgence�盇t no stage has this been reciprocated by China�盩his paper surveys Sino�睮ndian images at various periods in the last seventy years�盜ndia�餾 initial quest for a united spiritual front,subsequently transformed into the ideal of political co�瞖xistence,is contrasted with China�餾 Sinocentric images of cultural superiority and indifference to Indian values�盩his remained true even at the apex of the Bhai�瞓hai period when Indians spontaneously accepted China as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development,but China continued to reject the Indian experiment,notwithstanding certain deceptive gestures of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mes�盋hina�餾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1962 war have not affected this fundamental asymmetry�盩he latest evidence is also examined with reference to Sino�睮ndian perceptions of each other during the Bangladesh liberation movement�盞rishna Prakash Gupta,“Indian Approaches to Modern China�睮:A Social�睭istorical Analysis,”China Report,Vol��8,No��4,July�睞ugust,1972,p��29�保ㄏ禄�线为笔者所加)
作为名词,image有“心象、意象、形象、观念”等意思,perception表示“感觉、知觉、了解、领悟力和理解力”等意思,view则有“个人的意见,对某事的态度,对某一问题的想法或见解”等意思。上述三词的释义分别参见《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67、830和1282页。approach表示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认识事物的态度,也可表示对事物的认识或理解。
仔细阅读古普塔的文章,可以发现很多包含image,perception和view等词以表述中印相互认知的短语,例如:Indian perception,shared and reciprocal images,India�餾 favourable images of China,images of China,India�餾 China image,Sinocentric image,Nehru�餾 image of China,Nehru�餾 view of China,perceptions of China,India�餾 mainstream perception of China,Indianized image of China,dominant Indian image of China,unfavorable image of India等等。这些例子说明,古普塔基本是在同义或近义的基础上运用image,perception或view三个英语词汇来表达印度与中国的相互认知。这种相互认知可以顺理成章地分解为印度的中国观或中国的印度观。再看一例,另一位印度学者在研究中印关系史的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image or perception of India among the Chinese�薄盡adhavi Thampi,Indians in China:1800-1949,New Delhi:Manohar Publishers,2005,p��221�闭馑得鳎琲mage和perception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等值看待。再看西方学者研究西方中国观的著作名称也可知道,例如:Harold R�盜saacs,Image of Asia:American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72(1958)�盋olin Mackerras,Western Images of China,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彼�们与古普塔等印度学者的思路一致,或者说古普塔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表述经验。有趣的是,西方学者H�盧�币寥�克斯(Harold R�盜saacs,有人译为“哈罗德·伊罗生”)著作的正标题是Image of Asia,而副标题则是American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这说明image和view均可联系其他词一道表示西方的亚洲观。换句话说,image,view和perception等英语中的名词均可表示一种动态的跨文化认知,其作用相当于动词,因此它们译为“观”似乎也无甚不妥。approach一词也可译为“观”,例如中国学者林同奇便将美国汉学家书中出现的英语词组China�瞔entered approach译为“中国中心观”。[美]柯文,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许多学者无一例外地将image译为“形象”本身无可非议,但却在无形中省略了该词在英语语境中所表达的动态含义。“形象”在汉语中的意思和文化认知这一过程的表达毕竟有些距离。如此说来,将Western images of China和India�餾 China image分别译为“西方的中国观”和“印度的中国观”并无不妥,当然译为“西方的中国形象”与“印度的中国形象”也没错,但不同译法的背后包含着作者或译者的深层逻辑判断。例如,在某些西方学者看来,image一词的含义是非常复杂的:“Image可以是观念性的、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形象,也可以是这些感觉的一种融合。”Colin Mackerras,Western Images of China,p��9��
与“中国观”一词相近的正是目前中国学者更喜采纳的一词,即“中国形象”。关于中国观与中国形象的区别,目前学界的探索并不多见。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形象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想象的操作,不仅是一个基于现实的直接反应,更是以挖掘这一直接反应所带来的结果与影响为目的”。没有必要刻意区分中国体验、中国认识、中国形象等概念与中国观之间的细微差异。吴光辉:《日本的中国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在另一位学者看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本质不在于中国这一心理投射的客体,而在于西方这一心理认知的主体。“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与自我书写的方式,表现了西方文化潜意识的欲望与恐怖,指向西方文化‘他者’的想象与意识形态空间。”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说中国形象与西方人的主体反思有关,但它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对象认知或观念建构的过程。因此,中国观与中国形象、中国认识、中国认知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换使用。
一般而言,中国观主要表示东方国家或西方国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当然,从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来看,他们对于国外中国观的思考有时更为偏重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维度,对于世界的中国形象的探索则更偏向于文学与文化维度。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探索世界的中国形象时,似乎将其研究触角伸向了政治、社会、文学、宗教、民俗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换句话说,目前的中国形象研究基本上是世界的中国观研究的代名词而已。因此,本书对印度中国观的历史探索也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文化等各个层面展开。当然,由于现当代印度作家的中国题材创作相比西方作家来说少得多,也由于印度的主流中国观并非突出地表现在印度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因此笔者将思考的笔触主要集中在印度对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上。
……
我最近读完的《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一书,真真切切地让我体验到了“智识上的盛宴”。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它不是在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去“感受”和“理解”印度是如何“看”中国的。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印度思想史的丛林,去探寻那些塑造了印度对华态度的隐形力量。从古代的佛教传播,那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印度人对遥远中国的初步印象,到近代殖民时期,中国作为被西方列强瓜分的“邻居”,在印度民族主义者眼中扮演了何种镜像角色,再到冷战时期,印度如何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寻找自己的独立之路,同时又不得不审视其东北方向的崛起力量,作者都给出了非常细腻的描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东方主义”视角下印度对中国的解读,以及后殖民时期印度如何努力摆脱西方预设框架,重新定义自身在亚洲的地位和与中国关系的部分。这种对内在逻辑的挖掘,让我觉得不是在看一本历史书,而是在倾听一个国家内心的声音,去理解它的骄傲、它的疑虑、它的期望。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时而深沉,时而灵动,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两个古老文明交融与碰撞的深切关怀。
评分《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是一本能够让人“坐下来”静静品读的书,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为什么印度对中国的看法如此多变?随后,他便以一种极为耐心的姿态,带领读者层层剥茧。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印度如何看中国”,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梳理了印度国内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思潮的变化,并将这些内部因素与外部的国际环境相结合,来解释印度对华认知的演变轨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印度民族主义思潮的分析,它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印度构建中国形象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有时是“东方兄弟”,有时是“潜在威胁”。书中的细节也十分考究,比如对印度电影、文学作品中对中国形象的描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官方话语之外,民间视角下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此外,作者对印度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智库、媒体、学术界扮演角色的描绘,也让我对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看法,绝非易事,它是一个复杂而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多维度、多视角去审视。
评分这本《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绝对算得上是一次深度思想的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阅读后的感受。从开篇的“前言”开始,作者就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印度对中国的认知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最初的模糊印象,到宗教文化交流的密切互动,再到地缘政治博弈的日趋复杂,最终演变成如今这种既包含合作机遇又潜藏挑战的复杂态度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一演变过程时,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治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印度国内不同群体,包括知识分子、政策制定者、甚至普通民众,他们各自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形成并不断调整的。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比如对印度媒体报道中国议题的长期追踪,对印度学界关于“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争论的详细解读,都让我对印度社会内部的多元化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到关于上世纪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如何影响了对中国的整体看法时,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历史的沉重与复杂。作者的研究方法也相当严谨,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和学界前沿研究,让人信服。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之间深刻而又充满动态的关系,也让我对理解当下国际格局有了新的视角。
评分我不得不说,《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在我阅读之前,我对中印两国关系,尤其是在印度视角下的理解,确实存在不少盲点。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印度对中国认知的复杂世界。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将其娓娓道来。从印度古代对中国的模糊想象,到近代受西方影响下形成的“东方邻居”的定位,再到独立后在国际舞台上的互动与博弈,直至当下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战略考量,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被描绘得生动而有说服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比较”的视角,印度在审视中国时,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一种自我定位和参照。比如,当中国经济腾飞时,印度国内会有人反思自身的不足;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时,印度也会重新审视其在亚洲的地位。作者在分析这些微妙的心理和战略动机时,运用了大量的史实和理论框架,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看法,不仅仅是了解其历史事件,更是要深入其内在的文化逻辑、社会结构和战略诉求。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书。
评分读完《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这部作品,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印度与中国关系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没有采取一种线性的、单向度的叙述,而是通过一种更加立体和多层次的分析,展现了印度对中国认知的动态演变。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印度精英阶层对中国的看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从甘地对中国的微妙态度,到尼赫鲁时代对“兄弟般的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再到后来的现实主义考量,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性和思想的张力。我尤其为作者能够将抽象的政治哲学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而赞叹。比如,在探讨印度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崛起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宏观经济数据,还深入到印度国内产业界的担忧和期待,以及普通民众对中国制造的看法。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让整本书显得格外厚重而真实。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印度如何应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竞争”或“对抗”,而是深入分析了印度国内“战略自主”的诉求,以及其在全球多边体系中试图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印度,以及一个更加复杂和动态的中印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