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师征战录

180师征战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忠龙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远征军
  • 180师
  • 中国远征军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回忆录
  • 滇缅战场
  • 国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529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44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字数:3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80师征战录》以翔实的历史资料,真实地展示了180师的历史。180师成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河南一带积极抗日,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7年正式组建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4旅,在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中战功赫赫。1949年2月奉命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参加对太原的总攻。之后先后参加扶眉战役、秦岭战役,在贺龙的指挥下一路向西南进发,为和平解放成都作出了积极贡献。180师用英勇战斗的胜利证明哀兵必胜。

内容简介

  成长于抗战烽火中,在历次战争中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180师,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撤退中陷入重重敌围。尽管有4000人先后突围归来,但在六十多年的历史叙述中被却多次被称为“朝鲜战争中全军覆没的队伍”。突围归来者被称为英雄,上级慰勉有嘉,却在一个月后被定为“逃兵”。
  六十多年来,这支头顶“败兵”污名之师从未放弃过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和维护。陈忠龙编著的《180师征战录》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陈忠龙,1950年10月入伍,1951年3月18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2月回国。现担任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战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顾问。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一场不可避免的较量》《光荣的临汾旅》《奇迹3000人敌前大潜伏》《没有文凭的教授》等专著九部。主编《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140多万字)论文集等共十余部,参加编撰论文集十余部。撰写大百科全书和军事百科全书部分条目。

目录

前言
上篇 征战录
第一章 在抗日战火中艰难成长
538团原为洪洞子弟兵
539团原为康俊仁游击大队
540团成长在济源、王屋山区
第二章 反内战、打运城、战临汾
庙底村伏击歼灭蒋军1个团
运城战役24旅打恶仗
临汾战役24旅破坚城
第三章 晋中战役24旅立大功
迎头痛击阎锡山亲训师
克祁县歼敌近两千
马不停蹄突破戴李青
活捉日军团长佳刚义一
敌机投错弹炸开防御围墙
成友全指挥小王庄阻击战
第四章 太原战役中的24旅(180师)
攻小店爆破开路
连续苦战小窑头
胡耀邦来到24旅指挥所
长围久困突破太原城
第五章 西渡黄河大进军
胡耀邦主任动员西进
八天八夜征粮忙
急援西安和参加扶眉战役
秦岭战役断敌后路
第六章 进军大西南接管成都打头阵
秦岭摆设迷魂阵
180师“尾敌”进汉中
连克巴山险歼敌五个团
突袭剑门关抢占咽喉道
飞兵越涪江孤军占绵阳
攻占罗江城
追歼敌川东师管区
四个班歼敌四个团
智进广汉城
侦察班智歼敌团部
消灭蒋介石侍卫团
活捉战犯曾旷晴
单刀赴会王瑞林
进成都
第七章 兼眉山、温江军分区建政剿匪再立功
川西剿匪 剿抚兼施
歼击土匪的枪声从龙潭寺响起
深山追踪歼灭顽匪郭保芝
解围邛崃县城
平定多悦乡土匪暴乱
蒲江灭顽匪
温江剿匪战斗
崇庆保卫战
追捕匪首冉崇禄
俘获德江伪县长
处决土匪头子夏殿飞
组织人民抗顽匪
改造起义部队
第八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参加第五次战役英勇奋战
第九章 顾大局英勇殿后究根源教训深刻
有灼见适时收兵 出疏漏埋下隐患
180师奉命殿后阻击
背水苦战正屏山 滞敌机械化部队
杨小来率队抢要点 迟命令江南打游击
扼公路阻敌快速突击 王景强班忍饿打坦克
鹰峰山孤军奋战 副军长请缨阻敌
英勇突围悲壮激烈接援计划只是计划
政治坚定坚决突围 胜利归来慰勉有加
毛主席甚以为念180师归队4 000人
爱面子里子面子都难受打板子形而上学又升温
负伤饥饿落敌手 坚持斗争战俘营
经验诚可贵教训价更高
整顿部队振士气充分准备打好仗
第十章 士气高昂打好翻身仗
踊跃争打“过关仗”
冷枪冷炮杀敌人
夜袭长山腿
进攻敌1090高地左山梁战斗
攻占300高地
全师团结 大打翻身仗
攻占870高地
180师反击战关联板门店停战谈判
夺取敌师核心阵地180师翻身了
美第8军威风扫地 韩2军团“丢了面子”
毛泽东指示再歼敌万余180师金城突击最快最远
180师锐不可当 战斗到停战协议生效

下篇 英才颂
王墉 领导地方游击战,创建24旅并首任旅长
王观潮 英勇的战士,建设的能手。180师首任政委
柴泽民 180师创建者之一。中美建交后首任驻美大使
邓仕俊 从两过雪山、三过草地红军战士、旅长到180师首任师长
郑其贵 部队受挫,上有批评、下有怨气耐得住,兢兢业业领导部队整训的师长
李钟玄 率部攻占敌核心阵地,打到朝鲜停战的师长
吴仕宏 曾三过雪山、四过草地。领导180师正规化建设的师长
余凯 炮兵建设领导者之一。后曾任兵器研究院院长
北沙 从步兵到空军优秀指挥员
唐明春 师政委。与李钟玄师长共同领导180师打了翻身仗
王振邦 好参谋长。后曾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
宋佩章 180师正规化建设领导者之一。后曾任军政委、省委书记、省革会主任
李懋召 率540团突围。指挥部队攻占白岩山。后曾任宁夏人大秘书长
王志诚 率539团突围。指挥炮兵打好仗。后曾任军分区司令、省军区顾问
乔志恒 部队卫生员。后任北京物理康复学会主任委员
李占奎 师政治保卫干事,后曾任政治学院保卫部长
卫福善 部队优秀政治工作者
王顺秀 师直属队指导员。后任医院政委等职
王培荣 从荣立一等战功到成为老战士企业家
王逸民 539团政治处主任。后任团政委、独立师副政委等职
王瑞林 师政治部直政处股长。后曾任538团政治处主任、航天部基地研究所党委书记
杨琦 曾率全师骡马大队从朝鲜徒步行军回国
周根龙 屡建功勋的保卫干部。后曾任海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等职
庞克昌 538团团长。指挥最先打开敌合围圈。率部攻占黑云吐岭
武占魁 任参谋长时领导全师正规化训练。后曾任空军第4军政委
陈克难 539团团长。协同友邻攻占敌师核心阵地。后曾任军科院院务部副部长
苗扶中 180师正规化建设领导者之一
康俊仁 539团前身康支队创建人
酒德和 540团营长。后曾任独立师师长、省军区司令员
梁玉琳 善做群众工作的干事。后任沈阳军区纪委常委,被授予少将军衔
樊日华 优秀参谋工作者。后曾任安徽省测绘局局长
韩文高 师政工干部。后长期在军事教育战线从事培养人才的工作
赵克勇 师政工干部。后曾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
王永贤 师政委。后曾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
张泽石 师干事。不幸被俘后在战俘营中坚持斗争。著有《我从美军战俘营归来》等著作
关志超 组织539团营突围。后任团长、师长、政治学院副院长
冯至诚 539团作战股长。后任国防大学教授
李元 539团参谋长。后曾任总参防化部部长
孟伟哉 师政治部秘书。第五次战役中负伤回国。后著有《昨天的战争》等长篇,曾任省文化厅长、中国文联秘书长等职
屡立一等功的苗维忠
黄继光式的英雄赵永旺
用身体架起“人桥”的罗维兴
战斗英雄彭焕新
人民功臣黄道明
特等功臣郑朝元
孤胆英雄赖永泽

附录
附一 张城垣回忆180师突围时的艰难处境
附二 苗务才 40年执着搜寻亲人业绩
后记

精彩书摘

  《180师征战录》:
  第三章 晋中战役
  24旅立大功晋中战役于1948年6月19日发起,24旅首战攻击平遥县都督岭,全歼敌保安团1个连,尔后按命令向曹村、张兰镇方向急进。
  迎头痛击阎锡山亲训师21日上午6时许,24旅首长刚进到张兰镇以北、汾河东岸地区的大甫、曹村一线,突然,前面传来步枪、冲锋枪、机枪声,还夹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71团的通信员飞马向邓仕俊旅长报告:“报告旅长,我们团……在平遥县杜村西边、介休县大甫村北遭遇敌人……”“是什么部队?有多少人?”邓旅长急忙问。
  “不知道,敌人多得很,一眼望不到头。还有许多炮,摆了有两里路长。团长已命令部队抢占制高点。”“敌人有什么行动?”“团长说,敌人还没有发觉我们是主力部队,只派小部队行动,大部队都还在公路上。团长请示下一步如何行动?”听了通信员的报告,旅首长觉得,敌人很多,而且还有这么多炮,肯定不会是敌人小股箝制部队,看来,这是一场遭遇战斗。
  这时,纵队张祖谅参谋长急匆匆赶来了,一见到邓仕俊旅长,开口就问:“老邓,前面是什么情况?”邓旅长简要地作了报告,他听完后,略一思索,问道:“你准备怎么办?”刚才,邓旅长已大体想好了作战方案,见他问,就回答说:“这是遭遇战,谁先展开,谁就占主动!不管眼前是什么敌人,先下手为强i打他一个措手不及!”邓仕俊把方案讲完后,张祖谅参谋长把手用力一挥,铿锵有力地说:“很好,就这么打!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要留预备队,不要怕伤亡,把三个团全部压上去,动作要快,要猛!一下子把敌人打乱、冲垮!”他们立即派人分头通知各团,令他们全部展开,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张参谋长又派人火速向王司令员报告,同时与22、23旅取得联系,与24旅协同行动,围歼敌人。
  命令下达以后,三个团以迅猛的动作,一下子全部展开了战斗。战士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高喊着“冲啊!杀啊!”像猛虎一般势不可挡地向敌人冲杀过去。大路边、田野里、土坡上、铁路旁,到处是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张参谋长和邓旅长在临时指挥所里,紧张地指挥着战斗。
  他们不断接到报告:“报告,我们已经占领了制高点!”“敌人被我们拦腰截断了!”“报告,敌人被压缩到河东开阔地里!”听了各团报来的战况,邓仕俊旅长不由从心里敬佩张参谋长的果断和正确。很显然,敌人的动作慢了一步,被打得晕头转向,乱了阵脚。据71团报告,敌人的几十门大炮没有放列、甚至有的炮衣还没有来得及脱下来,就被我军缴获了。
  这时,从前面又传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原来从抓到的俘虏口中得知,8纵队遇上的这股敌人竟是阎锡山的“亲训师”——72师和“亲训炮团”。
  “参谋长,这回可捞到一条大鱼啦!”邓仕俊旅长高兴得直拍大腿。
  “伙计,不要高兴得过早,当心让鱼刺卡了喉咙!”张参谋长也十分高兴,幽默地说。
  也难怪他们高兴。要知道,这“亲训师”是阎锡山最心爱、最精锐的部队。全师有12000多人,军官和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由阎锡山和他的日本教官亲自训练出来的。阎吹嘘他的“亲训师”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斗志顽强、所向无敌,是一支“常胜军”、“铁军”。这时8纵队23旅、22旅同时攻击,将敌亲训师部署打乱。亲训师没想到今天在这儿被消灭了,真可谓冤家路窄,怎不叫人高兴呢!邓仕俊把袖子一捋,对张祖谅参谋长说:“参谋长,你在这儿指挥,我到前面去!”“不,我们一道去”。
  “前面太危险了,你还是留在这里吧。”邓仕俊旅长考虑到他的安全,劝他不要去。
  “这股敌人不是好打的,我有些不放心!”亲训师,是阎锡山亲自训练的,他每周都要到这个师训话,兵是别的部队挑选班长以上骨干充任,军官都经过精心挑选,师长陈震东是阎锡山的亲属、亲信。这个师装备精良,待遇也较其他阎军高,故颇有战斗力。果然不出所料,敌人的这个王牌“亲训师”很快就从慌乱中镇定下来,依仗着人多、武器好,疯狂地组织反扑,企图打开缺口突围出去。敌军在督战队的驱赶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集团冲锋。成连和成营的敌人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嚎叫着向解放军阵地冲来。前面的被打倒了,后面的继续往前冲。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扑,可是我军伤亡也很大,有的连队仅剩下十几个人,弹药也快用完了。这时又有一处阵地被敌人突破了。情况万分危急!张参谋长脸色铁青,眉头皱成一个疙瘩,汗水湿透了他的军装。他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猛地转过身来对邓仕俊说:“老邓,赶快把勤杂人员组织起来,拉上去,一定要把阵地夺回来!”“好!”不一会儿,一支由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组成的队伍站在邓仕俊面前。其中有警卫员、驭手、理发员、炊事员,加起来有六七十人。邓仕俊向他们交待了任务后,大步走到队伍前面,挥动着右手,大声地说:“同志们,敌人现在困兽犹斗,决不能让敌人从我们这里跑掉!现在的情况是严重的。但是,我们困难,敌人更加困难!谁英雄,谁狗熊,就看最后五分钟!我们24旅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要发扬光荣传统,坚决把敌人消灭掉。”他简短有力的动员,极大地激发了同志们的勇气和信心。战士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武器高呼:“坚决消灭亲训师!”“人在阵地在!”“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
  ……
《180师征战录》是一部厚重的史诗,它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一支特定军事单位——第180师,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战役的胜败得失,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阴影,探索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以及一支军队如何在极端环境下淬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跟随第180师的组建历程。彼时,国家正处于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第180师应运而生,它的诞生凝聚了多少人的期盼与牺牲?本书将详细展现这支部队的早期训练、人员构成、装备水平以及初期的战略部署。作者不回避任何细节,从基层士兵的日常操练,到高级将领的战略研讨,都力求真实还原,让读者仿佛亲临那个年代,感受那份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氛。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集中展现第180师经历的一系列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了一部完整而跌宕起伏的战争画卷。作者通过精细的史料考证,对每一场战役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 例如,在某场关键战役中,第180师面对的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军。本书将详细描述战役前夕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术意图,以及我军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制定出以弱胜强的策略。我们会看到,在炮火连天、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无数个基层官兵是如何在绝境中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如何执行命令,如何相互支援,如何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作者不会止步于描绘战术层面的描写,更会深入到士兵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恐惧、疲惫、伤痛中依然坚守信念的伟大精神。 此外,本书还会着重刻画战役中的一些转折点和关键性时刻。这些时刻往往是战局走向的决定因素,也是展现指挥官智慧与魄力,以及基层官兵顽强斗志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以及每一场胜利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然而,《180师征战录》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对战役过程的还原上。本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在战争的残酷洗礼下,人性中的善与恶,勇敢与怯懦,牺牲与自私,都将被放大和检验。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士兵在战争中的挣扎与成长。 我们会看到,那些来自不同家庭、怀揣不同梦想的年轻士兵,如何在战火中逐渐成熟,从青涩的少年蜕变成英勇的战士。他们的友谊,他们在战场上的生死相托,他们对家人的思念,他们对和平的渴望,都将被细腻地描绘出来。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战争对人性的摧残,那些因战争而破碎的家庭,那些因战争而扭曲的心灵,都将成为本书沉重而真实的一部分。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指挥官的角色与责任。在决策是否发动一次进攻,如何在不利条件下保存兵力,如何在战后安抚士兵的伤痛,这些都是指挥官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作者将通过对几位重要将领的深入刻画,展现他们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以及他们作为领导者所承担的沉重压力和道义责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军事成就,更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180师征战录》还会涉及到战争的社会影响。一支军队的征战,不仅仅是发生在战场上的故事,它还牵动着后方的民生,影响着国家的命运。本书将适时地展现战争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让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战争的意义。 在叙事风格上,本书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作者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枯燥的军事史实变得鲜活有趣。例如,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刻画,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同时,也使用了对比、烘托等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在细节描写方面,本书会注重还原战争的真实场景。从战场的硝烟弥漫,到枪林弹雨的交织;从士兵的装备细节,到战场的地理环境;从医疗救护的紧张,到后勤保障的艰辛,都力求一丝不苟。这些细节的堆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篇幅,更是为了构建一个真实可信的战争世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壮烈。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战争的“非战场”维度。例如,战前士兵们的心理准备,战后对伤残士兵的安置,对烈士家属的慰问,以及在艰苦环境下,士兵们之间的互助与关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更能体现出人性的温暖和军队的凝聚力。 《180师征战录》并非歌颂战争的血腥,而是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来凸显和平的珍贵。它以历史的厚重感,告诉我们今天的安宁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本书旨在让读者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更要懂得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 本书的结尾,并非简单地结束在某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将目光投向战后的重建与发展。第180师的战士们,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又将以怎样的姿态,投身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中?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经历,将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又将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带着这些思考,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上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句号。 总而言之,《180师征战录》是一部集历史、军事、人性、社会等多重维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以史为镜,以人为本,用真挚的情感和严谨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反复品味的不朽之作。它所讲述的故事,不仅仅属于第180师,更属于那个时代所有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牺牲的英雄儿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称道,它像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纷繁复杂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宏大战争图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分的煽情,却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硝烟弥漫下的个体命运的沉重。那些关于战略部署、兵力调动乃至后勤保障的细节描写,绝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洞察力,使得整个阅读过程仿佛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亲临前线,观察局势的起伏。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转折点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的跳跃与交叉叙事,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史实变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与张力。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军史记录,而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时代侧影。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部署将如何展开,这份阅读的沉浸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质感带给我一种久违的震撼。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为了追求学术的严谨性而牺牲了语言的韵味,反而是将严谨的考据与极富画面感的笔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那些对战场环境的细致刻画,比如特定季节的泥泞、拂晓时分的寒意,甚至是伤员的低语,都如同高清胶片一般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记录残酷现实的同时,保持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思考着战争的意义与代价。这种深沉的内省,使得这部作品在磅礴的气势之下,蕴含着一种细腻而复杂的人文关怀。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对笔下人物那种深沉的敬意与同情,这种情感的流动是如此自然,丝毫不显得突兀或刻意。可以说,作者以其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为这段历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在历史的厚重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人物群像塑造上的丰富性。它远不止于描绘那些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将帅,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了广阔的战场光谱之上。无论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还是在泥泞中坚守的普通士兵,甚至是后勤线上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的形象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与可信的动机。作者并没有将任何人脸谱化为简单的“英雄”或“牺牲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心理变化与道德抉择。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捕捉,使得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充满了血肉和温度。我清晰地记得某一个描写基层连队面对绝境时的场景,那种在绝望中迸发出的坚韧与兄弟情谊,读来令人动容,几乎让人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历史文献。这种将历史事件与个体情感深度交织的能力,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显著特征,也正是它最具魅力的所在。

评分

坦率地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担心它会是一部充满术语的“硬核”读物,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在构建叙事结构时,展现了非凡的平衡艺术。他深知,要让一个非军事专业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和投入,关键在于“引路人”的设置。书中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关键人物的视角,通过他们的成长、困惑与决策,将复杂的军事行动转化为可以感同身受的故事线。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却丝毫没有削弱历史的深度。每一次关键的战役分析,都会辅以对当时政治气候和后方环境的简要交代,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理解每一次行动背后的多重驱动力。这种多层次的叙事设计,让整本书读起来流畅自如,既满足了对历史细节有要求的老读者,也能让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迅速找到切入点,是构建复杂历史叙事的一个绝佳范本。

评分

从整体的编排来看,这部作品在史料的取舍与呈现上,体现出极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它没有陷入面面俱到的泥潭,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征战”这一核心主线,所有的论述和描摹都围绕着“过程”与“影响”展开。这种聚焦,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为精准,没有冗余的篇幅,每一处细节的铺陈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逻辑上的必要性。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阶段的战斗风格转换时,所展现出的历史观的连贯性,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军队在实战检验中如何不断自我迭代、学习与进步。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行动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组织能力和精神传承的深度研究。读完之后,我获得的不仅是对特定时期军事史的认知,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在极端压力下保持韧性与适应性的深刻启示,其价值无疑是超越了历史本身,具有更深远的反思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