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学(第4版)

纺织材料学(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穆 编
图书标签:
  • 纺织材料
  • 纺织学
  • 材料科学
  • 纤维工程
  • 高分子材料
  • 服装设计
  • 纺织技术
  • 材料工程
  • 应用科学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10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63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纺织材料学(第4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宝规划教材中的一种。书中介绍了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分类、形态、结构以及它们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性能和织物服用性能,并分析了各种性能的主要特征指标、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
  《纺织材料学(第4版)》主要作为高等纺织院校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师生、纺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及营销人员参阅。

作者简介

  姚穆,纺织材料学家和纺织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渭南师范学院名誉教授[、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位。姚穆院士在多重加工变形长丝仿毛产品开发应用中有创新,研制成功多种纺织测试仪器,组织制定多项测试标准,为丰富我国纺织原料、军服面料更新换代及纺织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录

绪论
一、纺织材料的概念与范畴
二、纺织材料的分类
三、纺织产业的发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纤维结构基础知识
第一节 纤维大分子结构
一、纤维大分子主链的化学组成及连接方式
二、侧基与端基
三、大分子链的柔性
四、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第二节 纤维的凝聚态结构
一、纤维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纤维的凝聚态结构
第三节 纤维结构测试分析方法
一、显微分析技术法
二、X射线衍射法
三、红外光谱分析法
四、核磁共振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纺织纤维的形态及基本性质
第一节 纤维的细度
一、纤维的细度指标
二、纤维的细度不匀及其指标
三、纺织纤维细度测量方法
四、纤维细度对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影响
第二节 纤维的截面形状
一、纤维异形化
二、异形纤维的特征与指标
第三节 纤维的长度
一、纤维长度分布与指标
二、纺织纤维长度测量方法
三、纺织纤维长度与工艺的关系
第四节 纤维的卷曲与转曲
一、纤维的卷曲及表征
二、 纤维的转曲及表征
第五节 纤维的吸湿性
一、纤维的吸湿平衡
二、纤维的吸湿指标
三、纤维的吸湿等温线
四、吸湿滞后现象
五、温度对吸湿的影响
六、纤维结构与吸湿的关系
第六节 纤维的拉伸强度
一、纤维拉伸断裂性能的基本指标
二、断裂伸长率
三、纤维拉伸的初始模量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植物纤维
第一节 种子纤维
一、棉纤维
二、木棉
第二节 韧皮纤维
一、韧皮纤维种类
二、韧皮纤维的初加工
三、韧皮纤维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叶纤维
一、剑麻
二、蕉麻
三、菠萝叶纤维
第四节 维管束纤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动物纤维
第一节 毛纤维
一、毛纤维的分类
二、毛纤维的分子结构
三、毛纤维的形态结构
四、毛纤维的品质特征
五、毛纤维的初加工
六、用于毛纺工业的其他动物毛
七、改性羊毛
第二节 蚕丝
一、桑蚕丝
二、柞蚕丝
三、其他蚕丝
四、天然彩色蚕茧
五、绢纺原料
第三节 蜘蛛丝
一、蜘蛛丝的分类和形态
二、蜘蛛丝的组成和结构
三、蜘蛛丝的力学性能
四、蜘蛛丝的化学性能
五、蜘蛛丝的其他性能
六、蜘蛛丝的人工生产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化学纤维
第一节 再生纤维
一、再生纤维素纤维
二、再生蛋白质纤维
三、其他再生纤维
第二节 半合成纤维
一、醋酯纤维
二、聚乳酸纤维
第三节 合成纤维
一、合成纤维的种类
二、聚酰胺纤维
三、聚酯纤维
四、聚烯烃类纤维
五、高性能纤维
六、聚杂环纤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无机纤维
第一节 石棉
一、石棉纤维的种类
二、石棉纤维的结构
三、石棉纤维的性能
四、石棉纤维的主要用途
第二节 玻璃纤维
一、玻璃纤维的种类
二、玻璃纤维的组成
三、玻璃纤维的主要性能
四、玻璃纤维的主要用途
第三节 碳纤维
一、碳纤维的种类
二、碳纤维的结构
三、碳纤维的性能
四、碳纤维的主要用途
第四节 金属纤维
一、金属纤维的种类
二、金属纤维的性能
三、金属纤维的主要用途
第五节 新型无机纤维
一、碳化硅纤维
二、玄武岩纤维
三、硼纤维
四、氧化铝纤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纱线的分类与结构
第一节 纱线的分类
一、按纤维原料组成分类
二、按纱线结构分类
三、按纺纱系统分类
四、按纺纱方法分类
五、按纱的用途分类
第二节 纱线的结构
一、纱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理想纱线的加捻
三、常用纱线与长丝纱的结构特征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纱线的结构参数与性能指标
第一节 纱线的细度指标
一、纱线的公定回潮率与公定重量
二、纱线的细度指标
三、纱线的线密度偏差
四、纱线的体积质量与直径
第二节 常用纱线的规格与品质特征
一、纱线原料及混纺品种、比例的标志
二、棉型纱线的主要品种、规格和用途
三、毛型纱线的主要品种、规格和用途
四、化纤长丝主要品种、规格和用途
第三节 纱线的细度均匀度
一、不匀率指标
二、纱线不匀的检测方法
三、波谱图
四、长片段不匀和短片段不匀
第四节 纱线的加捻指标与纤维的径向转移
一、纱线的加捻指标
二、纱中纤维的径向转移
第五节 纱线的疵点和毛羽
一、纱线的疵点
二、纱线的毛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织物的组成、分类与结构
第一节 织物的组成、形成方法及其分类
一、织物按组成分类
二、织物按形成方法分类
第二节 机织物的结构
一、基础织物组织
二、结构相的表述
三、多向、多维及多层机织物
第三节 针织物的结构
一、纬编针织物的结构与织纹组织
二、经编针织物的结构与织纹组织
第四节 编结物
一、编结物的基本概念
二、四步法立体编结
三、两步法立体编结
四、综合法立体编结
五、编结物的结构参数
第五节 非织造织物
一、非织造织物的定义和分类
二、非织造织物的结构
第六节 织物的基本参数
一、织物匹长、幅宽、厚度
二、织物的密度
三、织物的覆盖系数、未充满系数、孔隙率和透孔度
四、织物表面的平整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纺织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
第一节 拉伸性质
一、拉伸断裂性能的基本指标
二、纺织材料拉伸断裂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三、纺织材料的蠕变和松弛
四、纺织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简介
第二节 压缩性质
一、纺织材料压缩的基本规律
二、纺织材料在压缩中的破坏
第三节 弯曲性质
一、纤维和纱线的抗弯刚度
二、纤维和纱线在弯曲时的破坏
第四节 剪切性质
一、纤维和纱线的抗扭刚度
二、纤维和纱线扭转时的破坏
第五节 纺织材料的振动性质和声学性质
一、纺织材料的机械振动
二、纺织材料的吸音性能
三、声波在纺织纤维中的传递
第六节 表面摩擦性质
一、纤维摩擦的实验结果
二、静摩擦和动摩擦
三、表面状态对摩擦的影响
四、纤维摩擦因数μ=FN的典型值
五、羊毛纤维间的摩擦与缩绒
第七节 力学疲劳性质
一、拉伸疲劳性质
二、弯曲疲劳性质
三、扭转疲劳性质
第八节 侵彻性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纺织材料的热学性质
第一节 比热容与热焓
一、比热容
二、热焓
第二节 导热性质
一、纤维的导热系数
二、纤维集合体的导热系数
第三节 热转变温度
一、纤维材料的热力学三态
二、热转变温度
第四节 阻燃性
一、阻燃性的定性表述
二、阻燃性的定量表述
三、阻燃织物的阻燃性能要求
四、提高纺织材料阻燃性的途径
五、常见纤维的燃烧特征
第五节 热变形性
一、热收缩
二、熔孔性及熔滴性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电学及磁学性能
第一节 纺织材料的介电性能
一、电介质与极化现象
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三、电介质的介电损耗因素
四、电介质的介电强度
五、影响介电性能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纺织材料的导电性能
第三节 纺织材料的静电
一、纺织材料的静电现象
二、静电产生的机理
三、表征织物抗静电性能的相关指标
四、纺织品抗静电的原理及方法
第四节 纺织材料的磁学性质
第五节 纺织材料防电磁辐射性能评价
一、电磁波的特性及电磁辐射的危害
二、纺织品防电磁辐射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三、纺织品防电磁辐射的方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纺织材料的光学性质
第一节 折射率和双折射率
一、折射率
二、双折射率
第二节 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
一、反射、透射和吸收的基本规律
二、纤维反射光及其应用
第三节 衍射性质
第四节 纺织材料的吸收光谱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纺织品的服用性能
第一节 纺织品的外观性能
一、光泽
二、白度、色度与色牢度
三、折皱回复性和褶裥保持性
四、抗起球性与抗钩丝性
五、悬垂性
六、织物抗起拱性
第二节 织物的手感
第三节 纺织品服用的耐用性
一、织物的顶破强度或胀破强度
二、抗纰裂强度
三、抗撕裂强度
四、织物耐磨性
五、织物的其他特种耐用性
第四节 织物的卫生安全性能
一、织物的服用舒适性
二、抑菌性、抗菌性、防臭性
三、紫外线屏蔽率
四、红外辐射性
五、辐射屏蔽性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纺织材料的标准与管理
第一节 纺织材料标准的概况
一、按领域范围制定的标准
二、按性质制定的标准
三、按形式区别的标准
四、按功能区别的标准
第二节 标准制定与管理的组织系统
一、国际和国外的管理组织
二、中国标准的管理组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指标符号及单位
国际单位制词头(倍率代号)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5绪论
  一、纺织材料的概念与范畴
  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重点介绍纺织加工的原料、半成品和其各阶段产品的结构、主要性能、设计及评价依据。各种性能具体的测试方法和检测仪器的知识在纺织材料检测技术课程中介绍。
  纺织材料隶属于材料科学领域,包括纺织加工用的各种纤维原料和以纺织纤维加工成的各种产品,如一维形态为主的纱、线、缆绳等;二维形态为主的网层、织物、絮片等;三维形态为主的服装、编结物、器具及其增强复合体等。这些产品可以作为最终产品由消费者直接使用,如内外衣、纱巾、鞋、帽等服用纺织品;被、帐、床单和椅罩、桌布等家用纺织品;绳索、牵引用缆绳、露天篷盖、武器中的炮衣等产业用纺织品。同时,这些产品也可以与其他材料复合制造最终产品,如帘子布与橡胶结合制造各种车辆的轮胎、作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与基质结合制造各种机械设备和机械零件,从火车车厢、飞机壳体、风力发电设备的桨叶、公路和铁路路基增强和反渗透的土工布、防弹车的防弹装甲、火箭头端的整流罩及喷火喉管、飞机的刹车盘、海水淡化的滤材、烟囱烟气过滤的滤材等。纺织材料是工程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纺织材料的分类
  纺织材料按形态分为纺织纤维、纱线及其半成品、织物等。
  (一)纺织纤维(textile fibers)
  纺织纤维是截面呈圆形或各种异形的、横向尺寸较细、长度比细度大许多倍的、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可挠曲的)细长物体。
  纺织纤维按材料类别分为有机纤维和无机纤维。纺织纤维按材料来源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天然纤维按原料来源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其中植物纤维,又按取得部位分为种子纤维(棉、木棉、椰壳等)、韧皮纤维(苎麻、亚麻、黄麻、汉麻即无毒大麻、苘麻、罗布麻等)、叶纤维(蕉麻、剑麻等)、维管束纤维(竹纤维等);动物纤维分为毛纤维(绵羊毛、山羊绒、骆驼毛绒、兔毛绒、羊驼毛、骆马毛、貉毛绒、狐毛、貂毛、藏羚羊毛绒等)、分泌腺纤维(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天蚕丝、蜘蛛拖丝等);矿物纤维是天然无机化合物纤维,主要有石棉(温石棉、角闪石石棉、青石棉等);此外还有细菌纤维等。化学纤维按聚合物来源分为有机再生纤维、有机合成纤维和无机纤维。再生纤维可由天然高聚物溶解后纺丝制得,如纤维素纤维(黏胶纤维)、蛋白质纤维、甲壳素纤维等;天然高聚物化学改性后溶解纺丝制得的纤维,有人称为半合成纤维,如铜氨纤维、硝酯纤维(纤维素硝酸酯)、醋酯纤维(纤维素醋酸酯)等。有机合成纤维是以石油、天然气、煤、农副产品为原料人工合成高聚物纺丝制得的纤维,按纵向形态分为长丝(filaments,连续长度数千米甚至更长)、短纤维(staple fibres,又区分为棉型、中长型、毛型等);按聚合物类型分为碳链纤维(聚烯烃、聚乙烯醇、含氯纤维、含氟纤维等)和杂链纤维(如聚酰胺、聚酯、聚丙烯腈、聚醚酯、聚氨酯、聚脲、聚甲醛、聚酰亚胺等)。无机纤维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由黏胶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等碳化而成)及石墨纤维、金属纤维(铜、镍、不锈钢、钛、钨、银等)、碳化硅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化学纤维按加工过程分为初生丝、未拉伸丝、预取向丝、拉伸丝、全取向丝等;按纤维粗细分为粗线密度、中线密度、细线密度、超细线密度和纳米纤维(静电纺丝的有机纤维和无机的碳纳米管等)等;按纤维截面形态分为圆形、异形(三角、三叶、四叶、五叶、中空、偏心中空、多中空、桥形、H形、王字形等);按纤维成分分为单一成分纤维、多种成分纤维,其中多种成分纤维又可按特征分为混抽纤维、复合纤维(皮芯、海岛、多层等)等。
  纺织材料学绪论纺织纤维中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耐烧蚀等)或某些应用性能(如防紫外、防电磁辐射、抑菌、抗菌、防臭、防蚊虫等),有时也称高性能纤维和功能纤维。
  (二)纱线及其半成品
  纱线是由纺织纤维平行伸直(或基本平行伸直)排列利用加捻或其他方法使纤维抱合缠结形成连续的具有一定强度、韧性和可挠曲性的细长体。它们中较细的单股体称为纱(yarns),多股捻合体称为线(threads),很多股较粗的捻合体或编结体称为绳(cord,rope)或缆(cable,rope,hawser)。纱的半成品有粗纱、条(棉条、毛条、麻条等)、卷(棉卷等)。
  单一品种的纺织纤维制成纱线称为纯纺纱线;两种或多种纺织纤维利用纺纱混合方法制成的纱线称为混纺纱线;两种或多种纯纺纱线加捻并合的纱、线、缆称为混并纱线或复合纱线。
  纱线按纺织纤维长度分为短纤维纱线、长丝纱线及两者组成的复合纱线。
  短纤维纱线按不同加工形成方法分为环锭纺纱线、转杯纺纱线、喷气纺纱线、赛络纺纱线、平行纺纱线、花式纱线等。
  长丝纱线按不同变形加工方法分为加弹长丝纱(又分为低弹长丝纱、中弹长丝纱、高弹长丝纱等)、空气变形长丝纱、网络长丝纱和复合长丝纱(不同纤维品种、不同加工方法、不同特性长丝的复合纱)等。
  (三)纺织品
  由纺织纤维和纱线用一定方法穿插、交编、纠缠形成的厚度较薄、长及宽度很大、基本以二维为主的物体称为纺织品(textiles)。其中有织物(fabrics)和非织造织物(nonwovens)。
  织物按结构及其形成方式不同分为机织物(weaving fabrics,也可称为梭织物,它是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纱线用有梭织机或无梭织机编织成的织物)、针织物(knitting fabrics,它是由一组或多组纱线用针织机钩结成圈形互相串套编织成的织物,按织造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经编针织物和纬编针织物两大类)、编结物(braiding fabrics,它是由多组纱线用倾斜交编方法形成的织物)、非织造织物(non�瞱oven fabrics,它是开松铺层的纺织纤维层片利用各种方式包括针刺、水刺、黏合剂黏结、热压黏结、纱线缝合等使层片稳定所形成的织物;或是由平行均匀排列长丝用膜片黏托的片层形成的织物,也可称为“无纬织物”或“无纬布”)和复合织物(composited fabrics,它是用上述四类织物和膜片等之中的两类或多类织物叠层复合而成的织物,包括机织物与针织物并联交织而成的织物,机织物、针织物或非织造织物与有机高聚物薄膜复合的织物等)。
  织物按不同纺织纤维原料的种类分为棉织物、麻织物、毛织物、丝织物(丝绸)、化纤织物等纯纺织物和两种、两种以上纤维混纺纱线织制的混纺织物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纯纺纱线织制的交织织物。
  织物也可按织纹组织分为许多种,如机织物中的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等织物;纬编针织物中的平针组织、罗纹组织、双反面组织、双罗纹组织等织物;经编针织物中的经平组织、经缎组织等织物;编结物中的各种编结组织的织物等。
  纺织品按用途区分为服装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
  三、纺织产业的发展
  纺织纤维作为原始的纺织材料,人类种植、畜养、采集、利用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近200年来,纺织工业随人口增长而迅速扩展,其总加工量增长了近45倍(图1)。各种主要纺织纤维(不计麻类纤维、矿物纤维等)占世界纺织纤维总产量的比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天然纤维由100%降到37.81%,化学纤维从零增加到57.59%(图2),2010年全球及中国纺织纤维生产形势见表1。
  纺织工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它支撑着人民生活、国民经济、人民就业、国际贸易等。1949年以来中国各种纺织材料的产量和经济发展见表2。
  图1世界纺织纤维总产量的发展图2世界纺织纤维总产量中各类纤维(不计麻纤维)的比例
  表12010年全球及中国纺织纤维生产形势单位:万吨纤维品种全球产量中国产量中国进口中国出口中国加工天然纤维总计2826.97710.584343.94886.6921074.8408棉纤维2487.5665.00293.690.16958.53毛纤维小计119.9510.30320.65585.511325.4475 绵羊毛(折洗净毛)111.98.5320.615.10024.04 山羊绒(折无毛绒)1.450.940.04080.26460.7162兔毛(净毛)0.350.170.0010.14370.0273其他动物毛(净毛)①6.250.6630.0040.0030.664蚕丝纤维小计15.4212.9050.46950.131413.2431桑蚕丝(生丝、绢丝)15.1412.730.46950.131413.0681柞蚕丝(生丝、绢丝)0.180.17——0.17其他蚕丝(生丝、绢丝)②0.100.005——0.005麻纤维小计204.1022.37629.13350.889350.6202苎麻(精干麻)6.155.650.00010.07015.5800亚麻(打成麻)51.82.2414.21620.683615.5726黄麻(熟黄麻)62.50.0062.40630.00102.4113无毒大麻(汉麻)(精干麻)7.04.360.00020.09544.2648槿麻(熟洋麻)22.46.50剑麻(麻纤维)38.13.46蕉麻(麻纤维)14.10.15其他麻(麻纤维)③2.050.0112.51070.039222.5915续表纤维品种全球产量中国产量中国进口中国出口中国加工再生纤维总计864.4181.6491.8919.29254.24黏胶纤维357.8169.5710.2419.29160.52醋酯纤维④482.311.7281.65—93.37其他再生纤维⑤24.30.35——0.35合成纤维总计4984.262800.6773.682160.0912714.261聚酯纤维3729.62525.8030.81140.412416.20聚酰胺纤维402.41145.2020.0112.94152.27聚丙烯腈纤维197.8067.1319.640.4486.33聚乙烯醇纤维5.935.660.035—5.695聚丙烯纤维⑥599.8029.691.1672.39128.466聚氨酯纤维35.6326.691.883.8824.69其他有机合成纤维⑦13.090.500.140.030.61人工无机纤维212.3978.660.8660.00466.116碳纤维3.630.120.860.000.980玻璃纤维⑧20275——65金属纤维⑨0.150.050.006—0.05其他无机纤维⑩6.613.49—0.0040.086纺织纤维总计8888.023771.554510.3868186.0774109.4578附:其他有机合成纤维 全球产量中国产量芳香聚酰胺纤维8.620.34聚酰亚胺纤维0.720.007聚苯硫醚纤维0.330.016聚氟乙烯纤维2.040.02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1.380.08小计13.090.465注①包括骆驼绒、牦牛绒、羊驼绒、狐绒、貂绒、乌苏里貉绒。
  ②包括蓖麻蚕丝、栗蚕丝、槲蚕丝。
  ③包括蓖麻、罗布麻、竹纤维(竹原纤维)。
  ④国产中大部分及进口主要用于香烟过滤嘴。
  ⑤包括海藻酸钙纤维、甲壳素纤维、壳聚糖纤维、聚乳酸纤维、细菌纤维素纤维。
  ⑥包括膜裂纤维纱。
  ⑦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全对位苯砜酰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膜裂纤维纱、聚四氟乙烯长丝、聚偏氟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高强度高模量聚乙烯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唑纤维。
  ⑧玻璃纤维相当部分不经纺织加工直接使用。
  ⑨包括铜纤维、镍纤维、不锈钢纤维、金纤维、银纤维。
  ⑩包括碳化硅纤维、玄武岩纤维、活性炭纤维。
  表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情况一览
  指标1949年1952年1957年1965年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06年2011年原棉产量(万吨)44.44130.35164.00209.75216.70170.7424.51442.5476.8432.0571.4664.6639.9净毛产量(万吨)0.651.822.163.756.917.959.2011.9513.8514.6016.708.309.98生丝产量(万吨)0.180.560.990.912.473.544.225.6611.347.3313.2514.1510.80苎麻、槿麻、
  亚麻产量(万吨)—34.635.430.9111.4113.6159.491.4449.845.520.521.6512.50化纤产量(万吨)0.00.00.025.0128.4645.0394.78165.42341.17694.001664.792025.493361.36棉型纱产量(万吨)32.765.784.4130.0238.2292.6353.5462.6542.3657.01450.51722.242894.47毛线产量(万吨)0.180.200.571.103.785.7312.5923.8061.3842.3638.7040.2030.59棉布产量(亿米)18.933.850.562.8110.3134.7146.7188.8260.2277.0484.4235.49619.82呢绒产量(亿米)0.0540.0420.1820.4240.8891.0102.1822.9516.5392.7833.2964.4485.184丝织品产量(亿米)0.500.651.453.426.117.5914.4917.1265.9137.4377.7482.176.18苎麻、亚麻布产量
  (万米)18682542271125514062619898521779612907375003209769731工业生产服装
  (亿件)———3.856.739.4512.6731.7596.8595.4147.98170.02254.20纺织工业总产值
  (亿元)—94.3143.6220.7529.1735.5710.32312.07035.07071.9620470.625016.8954786.50纺织工业总产值占
  工业总产值(%)—27.520.415.511.213.411.89.6614.559.568.1411.9511.62纺织工业利税占
  全国财政收入(%)—3.85.79.89.814.56.893.115.276.274.06纺织服装占全国
  消费品零售总值(%)—19.318.719.122.023.117.216.317.024.2纺织品出口总额占
  全国出口总额(%)—5.217.720.322.117.713.3823.925.5020.9015.4215.1813.38纺织服装业职工
  总数(万人)74.599.89200.17155.04311.21386.05585.0746.151243.411235.76978.9477.741026.38
  为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纺织工业正由大量依赖石油化工资源,转向利用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的物质资源,其原材料更是扩及农、林、牧、渔、废弃的许多领域。它的产品既满足了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消费,也向机械、电工材料、电子、土建、水利、农业、渔业、公路、水运、航空、航天等产业提供原材料及其增强体。因此,新型纺织原料包括高性能纤维、新功能纤维的开发和应用正在蓬勃发展,纺织材料在今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和提高。
  思考题
  1.纺织材料的范畴、纤维原料和产品分别包括哪些?
  2.纺织纤维在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中有哪些最常见的种类?
  3.纱线及半成品有哪些种类?
  4.纺织品的种类按结构和形成方法分为哪几类?
  5.纺织工业近半个世纪以来,其总加工量增长了多少倍?今后发展趋势如何?
  6.纺织产品除用作服装外还在哪些方面有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013.
  [2] 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编委会.中国纺织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80~200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委会.中国畜牧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012.
  [5] 中国棉花信息中心.2004/2005中国棉花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 W S Simpson,G H Grawshaw.Wool:Science and Technology[M].The Textile Institution,Boca,Ratom,Boston,NewYork,Washaington:Woodhead Publishing Limiited(Cambridge England),2002.
  [7] 中国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第一章纤维结构基础知识
  ……

前言/序言

  《纺织材料学》(第3版)2009年出版以来已经历了5年,纺织纤维原料、纺织产品、纺织生产技术都经历了重大创新与变革,学科专业设置也经历了重大变化。为适应当前专业设置现状及适当照顾专业设置即将面临的变革,为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服务,按照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要求,对《纺织材料学》(第3版)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中考虑到纺织工程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和各专业方向及新增试办专业的要求;各校实施教学计划中纺织材料学课程学时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各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中行业侧重的不同等,教材中增扩部分选学内容,根据各班级情况而定。
  本教材修订中得到教育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多所高等院校纺织院、系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并对编写大纲、内容和初稿提出意见及修改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教材各章节参加编写人员:
  绪论西安工程大学姚穆
  第一章西安工程大学陈美玉
  第二章内蒙古工业大学武志云
  第三章大连工业大学吴坚
  第四章浙江理工大学胡国樑
  第五章第一、第二节天津工业大学李亚滨
  第五章第三节浙江理工大学杨斌
  第六章西安工程大学姚穆
  第七章第一节新疆大学李惠军
  第七章第二节南通大学石宏亮
  第八章东华大学王府梅
  第九章第一节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
  第九章第二节苏州大学李栋高
  第九章第三节中原工学院杨红英
  第九章第四节西安工程大学徐军
  第九章第五节东华大学王妮
  第九章第六节青岛大学马建伟
  第十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节西安工程大学杨建忠
  第十章第五、第六、第七、第八节东华大学顾伯洪
  第十一章西安工程大学张一心
  第十二章西安工程大学孙润军
  第十三章江南大学张海泉
  第十四章西安工程大学姚穆
  第十五章第一节浙江理工大学吴子婴
  第十五章第二节绍兴文理学院段亚峰
  全书由姚穆统稿,根据教育部对规划教材的要求、纺织科技发展、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产业人才要求形势,对教材结构、体系、内容、文字、图表、符号提出了审改意见。
  本书修订过程中各章节执笔人参考了许多教材、专著、论文、标准、测试报告,引用了许多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及许多老师们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因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各章末集录了这些文献名称,因限于篇幅,未列出每一图、表、数据的页码,谨向各位作者表示歉意和诚挚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学校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并得到苏州大学潘志娟教授和西安工程大学许多同学,特别是黄鑫鑫、党旭艳、贾高鹏、陈琳、孙垂卿、杜瑞、陈伟态、冯燕等的支持,在此一并表达衷心的感谢。
  由于三十多年来纺织纤维品种暴增,服装用、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的性能、加工方法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在由全球纺织制造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纺织行业正处于技术创新必须引领、产品质量必须优先的关键时期,教材必须为教育奠定基础,本书在选材、论述等方面存在许多缺点,加上时间紧张,还有许多考虑不周之处,热忱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4年6月

《新材料的奇妙世界:从微观结构到宏观应用》 这是一本带领读者探索现代材料科学前沿的精彩著作,它将材料的奥秘从原子、分子层面层层剥开,直至展现其在各个领域令人惊叹的应用。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科学发现之旅,旨在激发读者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并深刻理解材料在塑造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核心作用。 材料的微观尺度:原子、分子与结构的语言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潜入材料的微观世界。你将了解到,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原子,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化学键合方式,形成千变万化的分子结构。我们将深入探讨晶体结构、非晶结构等基本概念,理解原子排列的规则性或无序性如何决定材料的宏观特性。本书将借助先进的成像技术和模拟方法,让你“看见”原子尺度的振动、位移,以及它们如何构筑起坚固的金属晶格、柔韧的高分子链,或是神秘的陶瓷网络。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材料类别(如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本构成单元和微观结构特点。例如,金属材料中自由电子的海洋如何赋予其优良的导电导热性;陶瓷材料中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紧密结合如何带来高硬度、耐高温的特性;高分子材料中长链分子的缠绕和排列如何决定其弹性和韧性。理解了这些微观根源,你将更能体会到材料性能的“为什么”。 材料的宏观特性:性能的科学解析 掌握了微观结构的基础,本书将继续引导我们理解这些微观特征如何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宏观性能。我们将系统地解析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疲劳性等,并探究影响这些性能的关键因素,如晶粒尺寸、杂质含量、内部缺陷等。例如,你知道为什么金属可以弯曲而陶瓷却容易碎裂吗?本书将为你揭示其中的结构奥秘。 除了力学性能,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材料的热学、电学、磁学、光学以及化学性能。我们将了解材料的导热机制,为何某些材料能够隔热保温,而另一些则能高效导热;我们将解析电荷在材料中的传输路径,理解绝缘体、导体和半导体的本质区别;我们将探索磁性材料的奇妙之处,以及光如何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色彩、反射或透射。 新型材料的革命:突破与创新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对前沿新型材料的深度介绍。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改变世界的材料,如高性能合金、先进陶瓷、功能高分子、智能材料、纳米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等。 高性能合金:了解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是如何在航空航天、能源领域扮演关键角色的。 先进陶瓷:探索氧化铝、氮化硅等陶瓷材料在电子、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如何实现轻质高强。 功能高分子:揭示导电高分子、形状记忆高分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等如何赋予材料“智能”和“生命力”。 纳米材料:进入原子和分子大小的尺度,探索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量子点等因尺寸效应而产生的独特性质,以及它们在催化、传感、储能等领域的革命性潜力。 智能材料:学习那些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如温度、光、电场)并改变自身性能的材料,它们是如何被设计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生物材料:关注那些与生物体兼容并能发挥特定功能的材料,了解它们在植入物、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人与材料的和谐共生。 材料的加工与应用:从实验室到现实 仅仅了解材料的性能还不够,本书还将带你了解材料是如何被加工成我们所需的形状和结构的。我们将介绍各种重要的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包括熔炼、铸造、锻造、轧制、粉末冶金、高分子加工(如注塑、挤出)、陶瓷成型以及先进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本书将阐述不同的加工方法如何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最终性能,从而实现对材料性能的精确调控。 最后,本书将聚焦于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从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到尖端科技的突破,材料的身影无处不在。 航空航天:飞机、火箭、卫星的轻质高强结构材料,以及耐高温材料。 汽车工业:轻量化材料的应用以提高燃油效率,以及耐磨、抗冲击材料。 能源领域:太阳能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能材料(如电池材料)以及核能材料。 电子信息:半导体材料、导电材料、绝缘材料、显示材料以及传感材料。 生物医学:人工关节、牙科材料、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以及组织工程支架。 环境保护:吸附材料、催化材料以及可降解材料。 通过本书,你不仅能获得关于材料的科学知识,更能培养一种“材料思维”,学会从材料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洞察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激发你对未来材料创新的无限遐想。这是一本属于所有对物质世界充满好奇、对科技进步充满热情读者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交叉领域感兴趣的研究生,我希望在《纺织材料学(第4版)》中找到关于“仿生纺织材料”、“智能响应材料”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书中关于“模拟生物结构在纺织材料设计中的应用”,例如模仿蜘蛛网的强度、荷叶的自清洁能力,以及蝴蝶翅膀的光学效应,都让我耳目一新。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响应式纺织材料”,例如能够根据温度、湿度、pH值等外部刺激而改变自身性能的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纺织材料”,如用于伤口敷料、组织工程支架等的介绍。这些前沿性的内容,对我目前的科研项目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对“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性能以及在纺织品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与当前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这本书让我对纺织材料科学的未来充满了乐观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以一种较为沉稳的蓝色为主调,书名“纺织材料学(第4版)”烫金处理,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显得很有质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厚度,沉甸甸的一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内容扎实”的预感。翻开第一页,扉页上的印刷非常清晰,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张,这让我对阅读体验有了初步的信心。接着是目录,目录的排版很清晰,章节划分也很细致,从最基础的纤维结构到各种性能的测试,再到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开发,可以说覆盖面非常广。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生物基纺织材料”的章节,这在当前环保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单从这本书的装帧和目录结构来看,就足以证明其作为一本专业教材的严谨性和完整性。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凝聚了编者们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对纺织材料领域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我对书中对各种材料性能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抱有浓厚的兴趣。

评分

我是一位对传统纺织工艺非常感兴趣的学习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材料。当我看到《纺织材料学(第4版)》中包含“天然染料”、“天然纤维的性能优化”以及“传统织造技术与现代材料的结合”等章节时,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本书没有忽视那些历史悠久的纺织材料,而是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解析它们为何能够流传至今,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以及所蕴含的传统加工工艺。例如,书中对植物染料的色彩成分、固色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能够更科学地理解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染色技术。同时,它也介绍了如何通过现代科学手段,例如纳米技术或生物工程,来提升天然纤维的性能,比如提高它们的耐磨性、抗皱性,或者赋予它们新的功能。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材料”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传统纺织材料和工艺,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评分

我最近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智能纺织品,需要了解其核心的材料构成和相关技术。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虽然我是一名在职的研发工程师,并非全职学生,但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初次接触《纺织材料学(第4版)》,我的关注点自然落在了那些前沿性的材料介绍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感材料”、“储能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织造或后整理工艺集成到纺织品中的。例如,书中对压电纤维、热电材料以及导电聚合物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原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我理解如何设计和制造能够响应环境变化、监测生理信号,甚至为穿戴设备供电的纺织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的章节,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医疗监测领域的应用,比如通过织物来检测汗液中的生物标记物,或者监测心率、体温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很注重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更加易于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纺织品质量检测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以及“环保标准”等内容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在我阅读《纺织材料学(第4版)》的过程中,关于“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耐磨性”以及“色牢度”等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的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宝藏。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测试步骤以及如何解读测试数据,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执行标准化的质量检测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功能性纺织品”的耐用性评价,例如防水透气面料的防水度和透气度测试,抗菌面料的抗菌性能测试,以及防紫外线面料的UPF值测试。这些都是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检测项目,书中提供的详细说明和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更高效地完成检测任务。此外,书中对“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可回收性”等环保议题的关注,也与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为我理解和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纺织品“色彩”、“光泽”以及“触感”等美学属性特别敏感的服装设计师,我在《纺织材料学(第4版)》中寻找的是那些能够为我的设计提供无限灵感的材料知识。《纺织材料学(第4版)》在这方面同样没有让我失望。书中关于“染料化学”、“色彩科学”以及“特殊整理效果”的章节,对我来说是极具价值的。我喜欢书中对不同染料种类及其对纤维的亲和力、色泽表现的详细描述,这有助于我理解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染料来获得理想的色彩效果。此外,书中关于“珠光效果”、“金属光泽”、“仿麂皮触感”等特殊整理效果的产生原理和工艺,也让我对如何利用材料的表面处理来提升服装的附加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新型光学活性材料”和“变色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介绍,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设计创作充满了想象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材料的科学属性与艺术表现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评分

作为一名纺织设计专业的学生,我的学习重点在于材料的质感、外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服装的穿着舒适度和美观度。因此,我在翻阅《纺织材料学(第4版)》时,会特别关注那些与“纤维形态”、“纱线结构”和“织物组织”相关的章节。《纺织材料学(第4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化学公式和物理定律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纤维的截面形状、长度、表面形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纱线的粗细、捻度和蓬松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模拟天然纤维结构”的部分,了解了人造纤维如何模仿丝绸的光泽、羊毛的保暖性,以及棉的吸湿透气性,这对于我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或者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同时,书中对不同织物组织,如平纹、斜纹、缎纹的结构解析,以及这些组织对织物垂坠感、挺括度、透气性等性能的影响,也让我对如何通过改变织物结构来达到特定的设计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布料”,其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

评分

我是一名在纺织品生产一线工作的车间管理人员,我的主要关注点是“材料的可加工性”、“生产效率”以及“成本控制”。《纺织材料学(第4版)》这本书中,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纤维生产工艺”、“纱线成形技术”、“织物后整理”以及“新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应用”的章节。书中对各种纤维的纺丝工艺,如熔融纺丝、干法纺丝、湿法纺丝的原理和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纤维的生产难度和成本。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自动络筒”、“高效织造”以及“智能化后整理”等技术的描述,这些都与我日常的生产管理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书中对于“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工业化生产挑战”的分析,也为我指出了未来生产技术发展可能面临的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困难。这本书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材料的生产过程,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评分

我是一名在纺织品贸易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需要了解各种纺织材料的“市场行情”、“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纺织材料学(第4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信息。《纺织材料学(第4版)》中关于“各类纺织纤维的产量与消费分析”、“不同功能性纺织品在各个应用领域(如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份额”以及“新兴材料的应用前景预测”等内容,都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可持续性纺织品”和“可回收材料”的市场分析,这与当前全球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着我的产品选择和市场定位。此外,书中对“产业用纺织品”的介绍,例如在航空航天、医疗、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也为我开拓新的业务方向提供了思路。这本书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纺织材料市场的脉搏,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

评分

我是一名喜欢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对于服装的“透气性”、“防水性”、“保暖性”以及“轻便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当我拿到《纺织材料学(第4版)》这本书时,我最先翻阅的就是那些与户外服装材料相关的章节。书中对于“微孔薄膜技术”、“疏水整理剂”、“保暖填充材料”以及“高性能纤维”的介绍,让我对户外服装的科技含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详细解释了Gore-Tex等防水透气膜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羽绒和合成保暖材料的蓬松度、导热系数等指标对保暖性能的影响。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速干面料”和“防紫外线面料”的科学解释,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运动服装能够让我保持干爽,以及在阳光下不易晒伤。这本书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上各种户外服装的性能差异,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户外服装发展方向的思考,比如如何进一步提升材料的舒适度和功能性,同时兼顾环保需求。

评分

在京东上买书是又快又好,只是价格稍贵

评分

很专业很给力

评分

物流很快,赞!以后接着买~

评分

书很不错,慢慢看,对工作比较有用处

评分

很好,通俗易懂

评分

还没翻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

书不错,而且到货速度真的好快,下次还会来京东买书!

评分

买本书,自己自学,满满学习了

评分

不错吧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