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史話/中國史話

長沙史話/中國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習加 著
圖書標籤:
  • 長沙曆史
  • 中國曆史
  • 地方史
  • 史話
  • 曆史文化
  • 民國史
  • 近代史
  • 湖南曆史
  • 曆史故事
  • 通俗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6620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008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1
字數:143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各方遺存為依據、曆史沿革為次第、文化名城為統攬,對長沙上下古今、名山勝水、人物遺跡、戰火烽煙等進行瞭廣泛搜集、概括與梳理,用“山水洲城 文化名城”“商周古邑 楚漢名城”“湖湘首邑 瀟湘洙泗”“荊衡勝地 戰略要衝”“革命聖地 時代先聲”“偉人故裏 雷鋒傢鄉”等六大篇章,串起瞭長沙3000多年曆史文化的“珍珠項鏈”,是一本力圖較好地反映長沙曆史發展脈絡的通俗讀物。

作者簡介

王習加,湖南益陽人,1964年6月齣生,法學博士。現任長沙市地方誌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曆任中共益陽市委辦綜調室副主任,長沙市政協辦公廳副主任,中共寜鄉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等職。先後齣版《統一論》《破解科學統一之謎》《和諧發展——中國縣域發展之路》《國腐論——公權力配置資源與預防腐敗研究》等著作。

目錄

讓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的血脈——《長沙史話》序 /1
緒 言/1
一 山水洲城文化名城——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6
  1.地理環境/6
  2.建置沿革/9
  3.文化古跡/15
  4.山水名勝/23
  5.非物質文化遺産/30
  6.當代風貌/34
二 商周古邑楚漢名城——兩韆四百多年建城史/38
  1.炭河裏——3000年前的神奇方國/38
  2.屈子懷沙/43
  3.保存最完整的西漢長沙國王陵/47
  4.馬王堆漢墓——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50
  5.賈誼——“長沙有幸留纔子”/55
  6.張仲景——“醫聖”在長沙/60
  7.三國孫吳簡牘——“中國第五次文史資料大發現”/64
三 湖湘首邑瀟湘洙泗——湖湘文化體係逐步成型/69
  1.歐陽詢——“翰墨之冠”/69
  2.“詩聖”杜甫與長沙/73
  3.銅官窯——世界釉下彩瓷的發源地/77
  4.馬楚國的輝煌/82
  5.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87
四 荊衡勝地戰略要衝——政治軍事地位不斷提升/93
  1.辛棄疾創“飛虎軍”/93
  2.李芾抗元/97
  3.平定吳三桂的長沙決戰/102
  4.太平軍長沙之戰/106
  5.湘軍與“湘運之興”/111
  6.長沙開埠/115
五 革命聖地時代先聲——中國近代革命的聖城/120
  1.維新運動——全國最具朝氣的省城/120
  2.華興會——“開中國內地革命之先聲”/ 124
  3.武昌起義長沙首應/129
  4.新民學會與《湘江評論》/133
  5.毛澤東長沙建黨/137
  6.《湖南省憲法》——開中國製憲先河/142
  7.鞦收起義——“霹靂一聲暴動”/146
  8.長沙會戰——抗日戰爭的英雄史詩/150
  9.程、陳起義——長沙和平解放/157
六 偉人故裏雷鋒傢鄉——近現代曆史名人擷英/162
  1.譚嗣同——“晚清思想界的彗星”/162
  2.黃興——辛亥革命“孫黃並稱”/166
  3.劉少奇——“好在曆史是人民寫的”/171
  4.鬍耀邦——從“紅小鬼”到總書記/176
  5.魅力硃鎔基/180
  6.大愛雷鋒/185
後 記/190

前言/序言

讓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的血脈——《長沙史話》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城市的內核、靈魂、實力、形象的彰顯,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澱、傳承、支撐和呈現。
長沙作為全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的厚重與悠遠珍藏在巍巍麓山之中,流淌在滔滔湘水之中,更體現在殷商青銅的鼎盛、楚漢屈賈的情懷、三國孫吳的繁華、盛唐人文的薈萃、宋代儒學的弦歌、紅色故土的盛名之中。毫不誇張地說,從舊石器到新石器、從野棲到穴居、從漁獵到農耕、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人類社會的每一步發展和跨越,都能在長沙這座古城中找到印跡。任憑時代更迭、歲月變換,文化的因子始終浸潤著這片山水、升華著這方熱土,鑄就瞭“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
曆史文化之於長沙,是名片、是瑰寶、是財富,也是啓迪後人的鏡鑒。改革開放以來特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長沙這座城市經曆瞭翻天覆地的精彩大蝶變,實現瞭又好又快的發展大跨越,不斷書寫著華麗轉身的“春天的故事”,經濟總量在省會城市中由位居“全國中遊”邁入“全國十強”,城市格局由“五一路時代”進入“沿湘江時代”,文明之城、幸福之城的品牌在神州大地閃耀光彩。這些,皆與曆史文化的熏陶、陶冶、反哺息息相關。在長沙邁嚮率先建成“三市”、強力實施“三倍”、加快實現基本現代化、大步踐行“六個走在前列”的新徵途上,文化的力量定會倍加強勁,文化的作用必將更加凸顯。因為我們已經深刻認識到,缺少文化的城市充其量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是徒有其錶的軀殼,文化鑄魂也日益成為長沙規劃建設管理的價值追求。我們不僅要讓文化記錄城市的滄桑巨變,而且要讓文化成為植根於城市深處的可感、可觸、可傳承、可光大的濃鬱鄉愁,要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心存油然而生的歸屬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在長沙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親和力和競爭力的新時期,《長沙史話》的編輯齣版實乃應時而生。該書以各方遺存為依據、曆史沿革為次第、文化名城為統攬,對長沙上下古今、名山勝水、人物遺跡、戰火烽煙等進行瞭廣泛搜集、概括與梳理,用“山水洲城文化名城”“商周古邑楚漢名城”“湖湘首邑瀟湘洙泗”“荊衡勝地戰略要衝”“革命聖地時代先聲”“偉人故裏雷鋒傢鄉”等六大篇章,串起瞭長沙3000多年曆史文化的“珍珠項鏈”。全書立意高遠,資料翔實,熔古鑄今,擇要而書,使得源遠流長的長沙文明脈絡清晰如畫、紛繁浩瀚的文化傢底盡收眼底,使人讀來倍感親切和豪邁。這對於長沙曆史文化的宣傳、普及、傳播,激發全市人民心係故土、熱愛傢園、共創美好未來的情懷是大有裨益的。
對曆史文化的求索和傳承,是一條沒有休止符的長河。在追逐文明、追求文化的道路上,長沙人民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在譜寫中國夢長沙篇章的進程中,我們要更加自覺而堅定地把文化深度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使之愈加光彩照人、璀璨奪目!
是為序。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
長沙市委書記
易煉紅
2014年9月於湘江之濱
曆史的畫捲:聚焦中華文明的另一篇章 書名: 曆史的畫捲:聚焦中華文明的另一篇章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它選擇瞭一條獨特的路徑,深入挖掘瞭中華文明長河中那些常被宏大敘事所掩蓋,卻對構建今日中國産生瞭深遠影響的區域性、專題性曆史脈絡。它力求在展現中華曆史的宏闊背景下,聚焦於那些在特定時空節點上扮演瞭關鍵角色的地方史、社會生活史、思想流變史以及物質文化史,從而描繪齣一幅更為立體、細節豐滿的曆史圖景。 本書的敘事邏輯,不是依照朝代更迭的綫性時間軸,而是依據主題和地域的內在聯係展開。它試圖迴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帝製時代數韆年的變遷中,不同地域的社會結構是如何應對中央集權的壓力與機遇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與上層建築的變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互動關係? 第一部分:山川與血脈——區域文明的勃興與互動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中國曆史上幾個關鍵地理區域,它們不僅是農耕與遊牧文明的交匯地,更是文化融閤與創新的熔爐。 第一章:黃土高原的低語:早期農業社會與早期國傢形態的塑造 本章超越瞭傳統上對夏商周的簡單概括,深入探討瞭關中地區不同文化層級的共存與衝突。重點分析瞭“禮製”觀念在早期聚落中的形成機製,以及區域性部族聯盟嚮早期國傢形態過渡時,農業技術(如旱作技術)的地域性適應策略。我們詳細考察瞭與“二裏頭文化”相關的爭議性遺址群,側重於通過考古證據還原彼時社會階層的分化與祭祀體係的地域特色。 第二章:長江流域的崛起:水稻文明與江南士紳的誕生 本章將視角轉嚮南方。長江流域,特彆是長江中下遊平原,其曆史進程與黃河流域截然不同。水稻種植帶來的高産齣如何催生瞭不同於北方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士族如何利用地理優勢和經濟積纍,逐步建立起獨立於北方士族體係的社會權力結構?我們細緻梳理瞭唐宋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經濟的發展如何孕育瞭“商業資本的萌芽”,並探討瞭這些因素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宋代以後的文化風尚。 第三章:邊陲的動態平衡:遊牧世界的邊緣效應與製度接納 本書不將邊疆視為簡單的“蠻夷之地”,而是將其視為中國曆史動態平衡的關鍵區域。本章探討瞭從戰國時期“戎狄”到秦漢“匈奴”,再到唐宋“突厥”和“吐蕃”等政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復雜的互動模式。重點分析瞭“和親”“羈縻”等製度背後的實際運作邏輯,以及遊牧民族在進入中原政權體係後,對中央官僚製度、軍事組織乃至文化習俗的深刻改造。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與失敗,並非簡單的文化同化問題,而是區域資源配置和軍事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二部分:日常的權力——社會結構與微觀曆史 本部分將焦點從宏大的政治軍事鬥爭轉移到社會的基本單元——傢庭、社區和市場。 第四章:士的階層變遷:從地方豪強到官僚預備隊 “士”階層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支柱。本章追溯瞭這一階層從春鞦戰國時期的“遊士”到唐宋“望族”,再到明清“鄉紳”的演變路徑。我們特彆關注科舉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士”階層的篩選機製及其社會效應。例如,明代中後期,商業資本的發展如何滲透到士紳的日常生活,使得“儒商”現象逐漸浮現,這在傳統史觀中往往被忽略。 第五章:城市生活的肌理:宋元明清的商業革命與市民文化 本書認為,宋代是中國曆史上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本章詳細剖析瞭宋代“夜市”、“瓦肆”的興起,以及由此催生的專業化工商業群體。不同於唐代的坊市製,宋元城市空間如何變得更加開放與活力四射?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市民階層”在文學創作(如小說戲麯)和社會消費中扮演瞭何種角色?我們通過分析當時的法律文書、賬簿和地方誌,力求還原齣市民日常的經濟活動與文化娛樂方式。 第六章:法與情的天平:地方治理中的民間司法 中央政權通過律令統治國傢,但絕大部分社會矛盾的解決,依賴於地方的自治與調解。本章聚焦於地方“保甲製”、“鄉規民約”和宗族力量在維持社會秩序中的作用。我們探討瞭在“重典治亂”與“教化為本”之間,地方官吏如何運用法律的靈活性來處理涉及傢族倫理、土地繼承等復雜問題,揭示瞭法律文本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張力。 第三部分:思想的流變——信仰、知識與認知的邊界 本部分關注知識體係的構建與傳播,探討瞭非主流思想流派如何影響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第七章:域外的迴響:佛教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滲透與本土化 佛教的傳入不僅僅是宗教現象,它深刻地重塑瞭中國的哲學、藝術和倫理觀。本章側重於分析唐代“三武滅佛”後,禪宗如何通過其簡潔的頓悟理論,迅速被士大夫階層和民間社會所接納,成為一種“中國化”的智慧。我們還考察瞭淨土宗的流行,如何為社會底層提供瞭超越現世苦難的精神慰藉,並對宋明理學的形成産生瞭間接的促動作用。 第八章:技術的隱秘史:工具、工藝與知識的傳承 科學史往往被簡化為西學東漸的結果。本章則著眼於中國本土技術的發展,特彆是手工業領域的精湛技藝。我們詳細考察瞭宋代活字印刷術在不同地域的實踐差異,以及製瓷業(如龍泉窯、景德鎮窯)的技術迭代如何與當時的社會需求和貿易網絡緊密相連。技術知識在工匠群體中是如何通過口傳心授而非學院教育的方式得以保存和發展的? 第九章:地方性知識的存續:方誌、醫書與民間信仰 地方誌(方誌)是地方知識的百科全書。本章探討瞭明清時期地方精英修纂方誌的過程,這不僅是記錄地理和物産,更是地方精英構建自身曆史認同和政治閤法性的工具。同時,我們也分析瞭傳統中醫在特定地域(如溫病學派的形成)如何吸收民間經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醫學體係,以及民間信仰(如城隍廟、土地神信仰)如何彌補瞭國傢意識形態在基層治理中的不足。 ---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拒絕將曆史視為一個由少數帝王將相主導的統一敘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由無數地方實踐、社會階層互動和文化適應共同編織而成的復雜織物。通過對這些“被遺忘的側麵”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華文明的韌性、多樣性以及它在麵對內外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力。閱讀此書,如同進入瞭一個更廣闊、細節更豐富的曆史空間。

用戶評價

評分

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貌的描摹,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細緻程度。它不僅僅記錄瞭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深入到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從他們的衣食住行、娛樂習俗乃至思想觀念的變化,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勾勒。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空氣中彌漫的氣味,感受到街頭巷尾的喧囂與活力。這種全景式的社會展示,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時間軸上的孤立點,而是充滿瞭煙火氣和生命力的復雜生態係統。對於研究社會史、風俗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極為寶貴的第一手“感覺材料”,遠比乾巴巴的官方記載更具感染力。

評分

作者在史料的甄選和考證上下瞭極大的功夫,這一點從其嚴謹的腳注和引用的文獻列錶就能看齣來。盡管行文流暢,富有故事性,但其學術根基卻是異常紮實的。我注意到,對於一些有爭議的曆史節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采納一傢之言,而是審慎地呈現瞭不同的學術觀點,並給齣自己的閤理推斷,這種剋製和公允的態度非常值得贊賞。這使得本書不僅能滿足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也能夠為專業研究者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參考框架。它在通俗性和專業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這無疑是極高難度的駕馭。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價值,在於它重塑瞭我對曆史進程的認知結構。以前閱讀相關書籍時,總覺得曆史是一條由宏大事件構成的直綫,而閱讀完此書後,我開始意識到曆史更像是一張由無數錯綜復雜的文化、經濟、政治網絡交織而成的立體掛毯。它促使我開始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邊緣群體和非主流事件,思考它們對整體格局産生的隱性影響。閤上書本時,我感到自己對於理解人類文明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會,這是一種知識上的擴充,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升華,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和反復研讀。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極其引人入勝,它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編年史敘述,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生動的人物故事串聯起來。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民間說書人,娓娓道來,讓人聽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重大曆史轉摺點時所采取的視角,總是能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入手,逐步揭示齣深層次的曆史邏輯。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曆史閱讀的門檻,即便是對該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讀完某一個章節後,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曆史可以這樣講”的豁然開朗之感,思維也跟著曆史的河流嚮前奔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雅緻,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麵采用瞭深沉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書名,顯得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內頁的紙張質地優良,觸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排版上看得齣編輯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處理得當,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而且,書中穿插的插圖和地圖也十分精美,很多老照片的翻印清晰度很高,為文字內容增色不少。光是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和讀者的尊重,這在如今快餐式閱讀盛行的時代,實屬難得的精品。我甚至會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單純作為一件藝術品來欣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