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中國戰時首都檔案文獻·戰時社會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中國戰時首都檔案文獻·戰時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重慶市檔案館,重慶師範大學 編
圖書標籤:
  • 抗戰
  • 戰時社會
  • 檔案文獻
  • 曆史文化
  • 中國抗戰
  • 大後方
  • 重慶
  • 民生
  • 社會生活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7307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2467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中國戰時首都檔案文獻·戰時社會》的編輯齣版,為學界深入認識重慶在中國現代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重慶抗戰曆史和抗戰精神的研究和宣傳,都具有重要的藉鑒作用,同時為中國抗日戰爭史、中華民國史、中國大後方抗戰史、重慶地方史以及城市發展史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基礎性史料,極大地豐富瞭中國近現代史檔案文獻內容,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內容簡介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中國戰時首都檔案文獻·戰時社會》以檔案為主題,同時選錄瞭部分曆史報刊(諸如《大公報》、《中央日報》、《國民公報》、《新民報》)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諸如《經濟行政》、《漢藏教理院特刊》),以彌補檔案文獻之不足。本書以1937年11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至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抗戰陪都史的時限,分為五章,分彆從人口狀況、社會組織(社團管理、社團統計、重慶市商會、重慶市總工會、重慶市農會、重慶市婦女會、同鄉會)、宗教(佛教、道教、迴教、基督教)、城市問題(煙毒、賭博、娼妓、盜竊、疫病、難童、難民、遊乞)、節俗(紀念、婚姻、喪葬、舊習)等方麵係統、翔實地展示瞭戰時首都重慶的社會全貌。
  書稿從檔案文獻的角度,對戰時首都重慶的社會史做瞭較為完整、係統的收集和整理,思路清晰、布局閤理,結構設置科學,曆史脈絡完整,是民國抗戰檔案文獻史料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目錄

總序/章開沅
編輯說明
凡例
第一章 人口狀況
第二章 社會組織
一、社團管理
二、各種社團統計
三、重慶市商會
四、重慶市總工會
五、重慶市農會
六、重慶市婦女會
七、同鄉會
第三章 宗 教
一、佛教
二、道教
三、迴教
四、其他
第四章 城市問題
一、煙毒
二、賭博
三、娼妓
四、盜竊
五、疫病
六、難童
七、難民
八、遊乞
第五章 節 俗
一、紀念
二、婚姻
三、喪葬
四、舊習
五、奢侈


精彩書摘

  1.《國民公報》關於商人王榮康大開壽筵鋪張奢靡的報道摘自《國民公報》,1938年12月1日。(1938年12月1日)
  〔本報特訊〕上海著名西服商王榮康,自京滬淪陷後,即遷店重慶陝西街照常營業,昨日為王榮康40生日,其妻30生日,王為閤並慶祝起見,特大張宴席於陝西街留春幄二樓大禮堂,招待親朋,大事慶賀。留春幄大門前,並用大幅紅紙,上書“王府宴客”4個大字,過往行人無不側目而視。午前訂席8桌,來賓甚眾,並特彆包請此間國民劇院(一說小廣寒)男女演員三四十人前往演唱,王榮康竟賞170元,在留春幄堂中懸牌齣演,儼如戲院,即京戲一種亦達10餘齣之多,男女來賓既聽戲,復鬧酒,歡天喜地,殆不知身處後方而又逢抗戰之最嚴重時期也。午後猶繼續宴客,男女老少,尚有百數十人之多。王榮康為進一步鋪張壽辰,更不惜招來大批舞女,以娛賓客。正式化裝之舞女,且有6名,一時雲裳艷影,粉腿紛飛,紅紅綠綠,歡笑如狂,音樂聲中雜以瘋狂之掌聲,緻引起街人行人之注意,有高聲大罵者,有以石片嚮禮堂玻璃擊打者,足見節約聲中一般市民尚知愛國,而王榮康身為商人,居然大膽鋪張,自以奢糜為得意,實屬故違新運規定,應請政府從嚴懲處。跳舞完畢後,並有奇裝艷服之美女及少年數人,錶演魔術,直至午後8時,始錶演完畢,開始排筵,酒肉爭歡,深夜11時乃散雲。
  2.《國民公報》關於最高當局嚴令取締公務員不正當行為的報道摘自《國民公報》,1938年12月22日。(1938年12月22日)
  〔本市消息〕重慶警察局徐局長中齊,頃奉最高當局命令,以本市黨政軍各級公務員,多泄遝成風,逸樂是務,求其艱苦振奮、盡瘁職務者,百不獲一。睹茲情狀,極為痛心。茲為整飭紀綱,挽迴風氣起見,嗣後各級公務員,如有賭博、跳舞、冶遊及其他不正當行為者,無論任何階級,準由憲警立即拿解,從嚴懲辦,勿稍徇縱等。該局現已遵令飭屬嚴密查拿,本市淫逸之風,當可稍□雲。
  3.《國民公報》關於渝市嚴禁跳舞廳會的報道摘自《國民公報》,1939年1月11日。(1939年1月11日)
  〔本市消息〕跳舞一事,迭經蔣委員長嚴令禁絕,以肅頹風,渝市府奉令後,當即飭令社會局妥擬禁絕辦法,呈核施行,社會局長代經塵奉令後,除趕擬禁絕法外,並擬就布告,由市政府發齣,其布告原文如下:查現值強敵憑淩,國勢阽危,正舉國上下淬勵奮發,努力抗戰建國之時,對於一切頹靡之習,亟宜矯正,跳舞廳會,應即嚴予禁絕,用期整飭綱紀,挽迴頹風。頃奉委員長行營令飭查報本市所有跳舞廳會,並擬禁絕辦法,自當遵辦,除已由本府警察局、社會局會同調查,隨時取締並擬具禁絕辦法呈奉核準後切實執行外,凡公私跳舞廳會及參加跳舞者,務各自停止,免乾未便,否則一經查覺,無論任何階級,一律拘拿送解行營,從嚴懲辦不貸,閤行布告周知雲。
  4.《國民公報》關於蔣介石嚴令取締公務員宴會的報道摘自《國民公報》,1940年4月18日。(1940年4月18日)
  〔中央社〕蔣委員長以黔華崇儉為治國之大徑,抗戰期間,軍民尤宜刻苦自勵,特由國防最高委員會製定《取締黨政軍機關人員宴會辦法》,訓令行政院執行,並責成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市政府、市警察局隨時嚴密查禁,有犯必懲,勿稍寬假。行政院奉令後,已分令各部會及其他直接機關與重慶市政府,切實遵照執行。
  5.《中央日報》關於重慶衛戍總司令部訂定取締公務員宴會實施細則的報道摘自《中央日報》,1940年5月5日。(1940年5月5日)
  〔中央社訊〕國防最高委員會令頒取締黨政軍機關人員宴會辦法之後,重慶衛戍總司令部,頃特訂定實施細則,嚴厲執行。茲節錄實施細則中所列應予取締各項如下:
  一、先嚮餐館訂席發齣請柬者。
  二、中餐每席連雜費價在20元以上,人數在8人以上者。
  三、西餐每份連雜費價在25元以上,人數在4人以上者。
  四、餐館以整桌筵席嚮私人住宅或公共場所運送時,未攜帶因公宴會或其他證明者。
  五、假藉常人名義宴請賓客者。
  六、團體聚餐未經召集人報由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核定有據者。
  6.《大公報》關於禁止銷售和收買奢侈品的報道摘自《大公報》,1940年9月22日。(1940年9月22日)
  〔中央社訊〕財政部對於富有奢侈性之外國煙酒食品等9大類,禁止進口物品,以及禁止內運之滬港廠製香煙,定下月1日起,實行取締禁銷,已誌各報。禁銷辦法、物品品目與紙煙□號,亦經刊布。茲聞貿易委員會收買禁銷物品,已電令各省辦事處依照財政部製訂辦法,隨時接洽辦理,其無貿易委員會辦事處地方,並經指定富華貿易公司、復興商業公司、中國茶葉公司之各地分公司或收貨處,代辦禁銷物品收買事務,以資利便。又探悉:①凡禁止商銷物品,據物主聲明自用者,得於檢查禁銷機關於核明後就原有包裝酌予開拆,務必不能自行齣售;其於轉運時,確實自用者為限,以符禁銷之旨。②禁銷之外國物品,其收買價格,大緻以收買第一口岸之進口價格,加應徵關稅數目,作為計算價格之基本數。③禁銷之滬港廠製紙煙,其收買價格,大緻以煙公司報由稅務署之登記價格,加應徵□稅數目,作為計算價格的基本數。此外並依據某種貨品之交貨數量,酌量加算運輸等用費。總期在禁令方麵,減少商民取巧之弊,政府負擔之收費價格,亦能公允閤理雲。
  7.《國民公報》關於財政部決定按預定時間禁銷奢侈品的報道摘自《國民公報》,1940年9月29日。(1940年9月29日)
  〔中央社〕據確息,財政部規定之禁銷外國煙酒、食品、海産品、袋裝用品、玩具、煙用雜貨,與滬港廠製高級紙煙,在本年九月三十日銷售限期屆滿,照案自十月一日起,所有禁銷之物品不能再行商銷。聞重慶市商會,以有關各業,受空襲與疏散關係有未能將禁品如限銷售,徇各業要求,轉請財政部準予延展銷售期3個月,至本年底為止,俾在展限時日內將禁品完全齣售,以達禁品絕跡之目的,經財政部查核後,認為渝商所陳,固不無具有理由之處,顧禁銷法令,於本年七月初,即經公布,原訂銷售期間定為3個月,亦屬具寬裕時日。對於商人未能依限齣售之物品,並在取締辦法□,訂明由貿易委員會給價收買,實於商人業務兼顧備至。目下節約建國儲金,正由政府積極倡導,此項禁銷法令,亦為推行政府節約之端,既已先期公布,各省市一律施行尤應恪遵禁令,以樹楷模,現已由財政部批復重慶市商會,對於擬定之禁銷奢侈品,照定期實行禁銷,不再展限,又關於收買事項,由貿易委員會主管,日內即將與社會局、警察局、海關等有關機關交換意見,互相聯絡,以期周妥雲。
  8.《中央日報》關於重慶市社會局限製酒席菜肴數量、禁止燒烤乳豬的報道摘自《中央日報》,1941年5月1日。(1941年5月1日)
  〔中央社訊〕本市社會局,以市區餐飯館林立,每日消耗極大,一席之費,動逾百金,不但近於浪費,且違節約之意,特規定從五月五日起,每桌酒席菜肴不得超過8樣,並禁止燒烤乳豬,業經令飭餐食業公會遵照,如違即予以停業之處分。
  ……

前言/序言

  我對四川、對重慶常懷感恩之心,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從1937年鼕到1946年夏前後將近9年的時間裏,我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學習5年,在銅梁201師603團當兵一年半,其間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遠到過今天四川的濾州,而起程與陸上棲息地則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
  迴想在那國破傢亡之際,是當地老百姓滿腔熱情接納瞭我們這批流離失所的小難民,他們把最尊貴的宗祠建築提供給我們作為校捨,他們從來沒有與淪陷區學生爭奪升學機會,並且把最優秀的教學骨乾穩定在國立中學。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真摯的愛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後重訪江津德感壩國立九中舊址,附近居民聞風聚集,紛紛前來看望我這個“安徽學生”(當年民間昵稱),執手暢敘半個世紀以前往事情緣。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糧和四川、重慶老百姓大愛的哺育下長大的啊!這是我終生難忘的迴憶。
  當然,這八九年更為重要的迴憶是抗戰,抗戰是這個曆史時期齣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抗戰涵蓋一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記得在重慶大轟炸最頻繁的那些歲月,連許多餐館都不失“川味幽默”,推齣一道“炸彈湯”,即榨菜雞蛋湯。……曆史是記憶組成的,個人的記憶會聚成為群體的記憶,群體的記憶會聚成為民族的乃至人類的記憶。記憶不僅由文字語言承載,也保存於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之中。曆史學者應該是文化遺産的守望者,但這絕非是曆史學者單獨承擔的責任,而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對《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編纂齣版寄予厚望。
  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與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自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都是政府主導的片麵戰爭,由於反動統治者的軟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每次都慘遭失敗的結局。隻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由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長期內戰的國共兩大政黨終於經由反復協商達成第二次閤作,這纔能夠實現史無前例的全民抗戰,既有正麵戰場的堅守嚴拒,又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殺敵,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壯烈抗爭,終於贏得近代中國第一次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完全同意《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評價:“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瞭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嚮振興的重大轉摺點,為國傢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瞭基礎。”
  中國的抗戰,不僅是反抗日本侵華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脫亞入歐”方針的誤導下,逐步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首先占領中國的颱灣省,隨後又於1931年根據其既定國策,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滿濛”為政治軍事基地妄圖滅亡中國,獨霸亞洲,並且與德、意法西斯共同徵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國傢中最早在亞洲發起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國傢,而中國則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驅。及至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者通過政變使日本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傢,兩年以後更瘋狂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已經與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所以中國的全麵抗戰實際上揭開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並且曾經是亞洲主戰場的唯一主力軍。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緻西班牙人民電》所說:“我們與你們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綫上。”即使在“二戰”全麵爆發以後,反法西斯戰爭延展形成東西兩大戰場,中國依然是亞洲的主要戰場,依然是長期有效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之一,並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齣瞭極其重要的貢獻。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凱鏇門正好碰見“二戰”老兵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法國光復。經過接待人員介紹,他們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誌願從軍,便熱情邀請我與他們閤影,因為大傢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戰士。我雖感光榮,但卻受之有愧,因為作為現役軍人,未能決勝於疆場,日本就宣布投降瞭。但是法國老兵非常尊重中國,這是由於他們曾經投降並且亡國,而中國則始終堅持英勇抗戰,並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最後勝利。盡管都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畢竟分量與地位有所區彆,我們韆萬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戰。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第二次國共閤作的所在地,“二戰”全麵爆發以後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麵的重要貢獻與曆史地位。然而由於大傢都能理解的原因,對於抗戰期間重慶與大後方的曆史研究長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至少是難以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曆史原貌。現在經由重慶學術界倡議,全國各地學者密切閤作,同時還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齣版《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這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齣版的盛事壯舉。我為此感到極大欣慰,並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學者投入此項大型文化工程,以求無愧於當年的曆史輝煌,也無愧於後世對於我們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衛戰爭期間,作為現役軍人而未能親赴戰場,是我的終生遺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說曾經是抗戰老兵。然而,我畢竟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親曆者、見證者,仍願追隨眾多中外纔俊之士,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編纂略盡綿薄並樂觀其成。如果說當年守土有責未能如願,而晚年卻能躬逢抗戰修史大成,豈非塞翁失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我仍然難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歡之夜,數十萬人湧上街頭,那鞭炮焰火,那歡聲笑語,還有許多人心頭默誦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嚮洛陽。”
  即以此為序。



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中國戰時首都檔案文獻·戰時社會 本書聚焦於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社會生活、文化變遷與民眾心態,旨在通過發掘和梳理第一手檔案文獻,重現那個特殊曆史階段的鮮活圖景。 本書是“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於對1937年至1945年間,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的重慶所經曆的社會百態進行深入的文獻研究與敘述。我們相信,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必須深入到其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因此,本書並非側重於宏大的軍事或政治決策,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在炮火硝煙下掙紮、適應並最終塑造瞭“戰時中國”獨特社會形態的普通民眾、知識分子、商賈和各色群體。 第一部分:戰時都市的結構與變遷 一、人口湧入與城市壓力: 本書詳盡考證瞭自1937年南京陷落後,大量公務人員、難民、工廠和文化機構嚮重慶的遷移過程。通過國民政府內部的人口統計數據、戶籍登記殘片以及各行業公會的記錄,我們描繪齣重慶這座山城在短時間內人口激增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體現在住房供需的極度失衡、物價飛漲、交通係統的超負荷運轉,以及隨之産生的社會治安和公共衛生挑戰。檔案揭示瞭政府為應對這一“人口海嘯”所采取的臨時性措施,如“難民收容所”的設立、臨時性街道的規劃,以及早期防空洞係統的構建。 二、經濟生活的韌性與畸形: 戰時經濟是理解後方社會的核心命題。本書利用國民政府財政部、經濟部的內部報告,結閤重慶地方商會和各行業協會的會議記錄,分析瞭重慶經濟的“畸形發展”。一方麵,戰爭刺激瞭特定工業(如軍工、輕工業)的發展,催生瞭一批“戰時新貴”;另一方麵,惡性通貨膨脹吞噬瞭固定收入者的財富,特彆是公教人員和城市工薪階層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檔案中記錄的物價飛漲指數、黑市交易記錄以及政府為穩定金融所做的多次努力(如公債發行、法幣兌換率調整的嘗試),構成瞭對戰時經濟睏境的詳盡剖析。 三、空間重塑與城市景觀: 重慶的地理特徵在戰時得到瞭空前的凸顯。本書查閱瞭當時的城市建設規劃資料和外國使團的觀察報告,探討瞭山城如何被戰爭重塑。傳統裏巷的密度增加,新興的商業街區(如臨江門、較場口一帶)的崛起,以及工業區嚮郊區(如沙坪壩、歌樂山一帶)的遷移,共同構成瞭戰時重慶獨特的城市地理。對防空工事和消防係統的記錄,則直觀地展示瞭日常生活對空中威脅的持續反應。 第二部分:文化與精神的熔爐 一、知識界的流亡與重構: 重慶被稱為“文化首都”,吸引瞭全國最頂尖的學者、作傢和藝術傢。本書重點考察瞭各大高校(如國立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在遷渝後的運作模式、教學資源的整閤與匱乏,以及知識分子在艱難條件下的學術堅持。通過查閱大學校史檔案和部分知識分子留下的日記與信件,我們揭示瞭他們在“學術救國”與生計壓力之間的拉扯。 二、大眾娛樂與精神慰藉: 在持續的轟炸和物資匱乏之下,大眾文化成為重要的精神支柱。本書細緻梳理瞭戰時重慶的劇團、電影院、書報亭和茶館的生存狀態。檔案顯示,進步戲劇、抗戰歌麯和民間說唱藝術極大地激發瞭民眾的抗戰熱情。同時,我們也通過娛樂場所的營業許可記錄和文化審查文件的對比,分析瞭主流意識形態如何滲透並引導大眾的娛樂消費。 三、社會道德與民間互助: 戰時社會對傳統道德觀念構成瞭巨大衝擊,但也催生瞭空前的社會互助精神。本書收集瞭慈善機構(如紅十字會、各同鄉會)的募捐活動記錄和救濟物資發放清單,展示瞭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援助網絡。同時,檔案中也記錄瞭在極端環境下齣現的社會問題,如流浪兒童問題、婦女在社會轉型中的角色變化,以及因物資短缺引發的社會摩擦。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的細節與記憶 一、傢庭與性彆角色: 本書探討瞭抗戰對重慶傢庭結構的衝擊。隨著大量男性參軍或投入戰時生産,女性開始承擔起更多的傢庭責任,甚至走齣傢門參與社會工作。通過對早期婦女團體活動記錄和部分傢庭信函的分析,我們得以窺見戰時女性在傳統束縛與時代需求之間的掙紮與適應。 二、食品、物資與生存智慧: 物資匱乏是後方民眾最直接的體驗。本書利用政府的糧食配給製度文件、鹽業和煙草專賣的實施細則,以及民間對“打米麵”、“囤積”行為的記錄,重構瞭戰時重慶的飲食結構和基本生活物資的獲取路徑。這些細節檔案,是理解普通人如何通過“生存智慧”挺過漫長戰火的生動注腳。 三、信息傳播與輿論環境: 戰時首都的信息流通是高度受控的。本書分析瞭《新華日報》、中央社等官方媒體的報道方針變化,以及針對“謠言”和“消極思想”的管製文件。這些文獻揭示瞭政府在信息戰中的努力,以及民眾在官方宣傳與殘酷現實之間形成的復雜認知圖景。 通過對這些檔案文獻的細緻整理與解讀,本書力圖還原一個立體、復雜、充滿韌性的戰時首都社會。它不僅是研究抗戰史的珍貴資料,更是理解現代中國社會文化形態演變的關鍵切片。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嚴肅的曆史叢書通常抱有一種敬畏,但同時也有點擔心會不會過於枯燥,全是術語和官方報告。不過,這本書的定位——“曆史文化叢書”——讓我覺得它可能在學術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我關注的重點是“文化”層麵,戰時首都的文化生活是如何維持和演變的?那些遷徙而來的文人學者,他們的精神狀態如何?藝術創作和教育活動在物資匱乏的背景下,是如何成為一種精神抵抗力量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齣,在極端的壓力下,中華民族的精神堡壘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戲劇、電影、文學在後方社會中的傳播和影響力的具體案例,那就太棒瞭。我特彆期待看到關於文化界人士的個人記錄或通信,因為那往往能反映齣最真實的人性光輝與睏境。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看起來是要填補現有研究中關於社會文化史這個空白的。

評分

這套叢書的結構和規模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宏大的敘事野心,它試圖以文獻的力量,重構一個被曆史風雲遮蔽的社會麵貌。我個人對“文化”與“社會結構”的交叉點非常感興趣。戰時遷徙帶來的社會階層流動性如何?新舊精英如何在新環境下互動與衝突?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是依附於體製,還是保持瞭批判性?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度的檔案支撐纔能迴答。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足夠多的佐證,來分析戰時體製如何動員社會資源,同時又在多大程度上抑製瞭社會的自發活力。它不僅是記錄曆史的工具,更像是一部社會學的田野報告,隻不過田野是幾十年前的過去。如果它能將不同社會群體的聲音並置呈現,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和感受那個時代的復雜性,那麼這套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

評分

坦率地說,我過去對“戰時首都”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和官方史書中對重慶的描繪上,總感覺隔著一層濾鏡,不夠接地氣。而這套書如果真的能挖掘齣“戰時社會”的肌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具煙火氣的細節。比如,戰時物資的黑市交易是如何運作的?不同社會階層(地主、商人、底層職員、流亡學生)在資源獲取上的差異有多大?有沒有關於普通傢庭如何應對空襲和物資短缺的口述史或私人信件?我希望看到的是衝突和矛盾,是社會張力的體現,而不是一味歌頌堅韌不拔的單一敘事。隻有記錄瞭這些復雜和灰色的地帶,曆史纔算得上是完整的和可信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那種讓你感到“曆史就在眼前”的真實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分析。

評分

我對曆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一直非常佩服,尤其是在抗戰這種跨度大、資料分散的課題上。這套叢書能將“檔案文獻”作為核心,說明其史料價值是極高的。想象一下,整理者需要穿梭於不同的檔案館、圖書館,比對無數份文件,工作量是難以想象的。我更關心的是,它在呈現這些檔案時,是否采用瞭係統化的分類和解讀方式?比如,它是按照時間綫索展開,還是按照社會主題劃分?我個人偏好後者,希望能夠清晰地看到關於經濟管製、公共衛生、治安維護等不同社會議題下的原始記錄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如果能附帶一些當時的照片或者地圖的掃描件,那無疑會大大增強閱讀的沉浸感。對於任何一個試圖構建精確曆史圖景的研究者或深度讀者而言,這樣一套詳實的文獻匯編,就是一座堅實的基石,遠勝過那些二手解讀的泛泛之談。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我最近迷上瞭那個特定時期的研究,尤其對戰爭年代的社會生活充滿瞭好奇。手頭這套《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看起來資料相當紮實,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對那個特殊時期的全景式描繪。我注意到它聚焦於“戰時社會”,這對我來說太重要瞭。很多人談論抗戰,往往集中在宏大的軍事部署和政治博弈上,但我想知道,那些普通人在重慶、昆明這些後方城市裏,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怎麼樣的?物價飛漲的影響有多大?學校是怎麼運轉的?傢庭結構又發生瞭哪些變化?這本書顯然沒有滿足於走馬觀花,而是深入到檔案文獻的層麵去挖掘細節。我期待能從這些一手資料中,看到那個時代鮮活的脈搏,那些關於堅韌、掙紮與希望的真實故事。光是想象一下翻閱那些泛黃的記錄,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瞭。它不僅僅是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那段艱辛歲月的時光之窗,讓我能以更貼近地麵的視角去理解那場民族存亡的鬥爭。

評分

抗戰資料,好好看看,

評分

抗戰資料,好好看看,

評分

老師的

評分

老師的

評分

老師的

評分

抗戰資料,好好看看,

評分

老師的

評分

抗戰資料,好好看看,

評分

抗戰資料,好好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