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史话/中国史话

长沙史话/中国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习加 著
图书标签:
  • 长沙历史
  • 中国历史
  • 地方史
  • 史话
  • 历史文化
  • 民国史
  • 近代史
  • 湖南历史
  • 历史故事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66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08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字数:14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各方遗存为依据、历史沿革为次第、文化名城为统揽,对长沙上下古今、名山胜水、人物遗迹、战火烽烟等进行了广泛搜集、概括与梳理,用“山水洲城 文化名城”“商周古邑 楚汉名城”“湖湘首邑 潇湘洙泗”“荆衡胜地 战略要冲”“革命圣地 时代先声”“伟人故里 雷锋家乡”等六大篇章,串起了长沙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珍珠项链”,是一本力图较好地反映长沙历史发展脉络的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王习加,湖南益阳人,1964年6月出生,法学博士。现任长沙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历任中共益阳市委办综调室副主任,长沙市政协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宁乡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等职。先后出版《统一论》《破解科学统一之谜》《和谐发展——中国县域发展之路》《国腐论——公权力配置资源与预防腐败研究》等著作。

目录

让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的血脉——《长沙史话》序 /1
绪 言/1
一 山水洲城文化名城——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6
  1.地理环境/6
  2.建置沿革/9
  3.文化古迹/15
  4.山水名胜/23
  5.非物质文化遗产/30
  6.当代风貌/34
二 商周古邑楚汉名城——两千四百多年建城史/38
  1.炭河里——3000年前的神奇方国/38
  2.屈子怀沙/43
  3.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长沙国王陵/47
  4.马王堆汉墓——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50
  5.贾谊——“长沙有幸留才子”/55
  6.张仲景——“医圣”在长沙/60
  7.三国孙吴简牍——“中国第五次文史资料大发现”/64
三 湖湘首邑潇湘洙泗——湖湘文化体系逐步成型/69
  1.欧阳询——“翰墨之冠”/69
  2.“诗圣”杜甫与长沙/73
  3.铜官窑——世界釉下彩瓷的发源地/77
  4.马楚国的辉煌/82
  5.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87
四 荆衡胜地战略要冲——政治军事地位不断提升/93
  1.辛弃疾创“飞虎军”/93
  2.李芾抗元/97
  3.平定吴三桂的长沙决战/102
  4.太平军长沙之战/106
  5.湘军与“湘运之兴”/111
  6.长沙开埠/115
五 革命圣地时代先声——中国近代革命的圣城/120
  1.维新运动——全国最具朝气的省城/120
  2.华兴会——“开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 124
  3.武昌起义长沙首应/129
  4.新民学会与《湘江评论》/133
  5.毛泽东长沙建党/137
  6.《湖南省宪法》——开中国制宪先河/142
  7.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146
  8.长沙会战——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150
  9.程、陈起义——长沙和平解放/157
六 伟人故里雷锋家乡——近现代历史名人撷英/162
  1.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彗星”/162
  2.黄兴——辛亥革命“孙黄并称”/166
  3.刘少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171
  4.胡耀邦——从“红小鬼”到总书记/176
  5.魅力朱镕基/180
  6.大爱雷锋/185
后 记/190

前言/序言

让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的血脉——《长沙史话》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城市的内核、灵魂、实力、形象的彰显,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传承、支撑和呈现。
长沙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的厚重与悠远珍藏在巍巍麓山之中,流淌在滔滔湘水之中,更体现在殷商青铜的鼎盛、楚汉屈贾的情怀、三国孙吴的繁华、盛唐人文的荟萃、宋代儒学的弦歌、红色故土的盛名之中。毫不夸张地说,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野栖到穴居、从渔猎到农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和跨越,都能在长沙这座古城中找到印迹。任凭时代更迭、岁月变换,文化的因子始终浸润着这片山水、升华着这方热土,铸就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
历史文化之于长沙,是名片、是瑰宝、是财富,也是启迪后人的镜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长沙这座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精彩大蝶变,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大跨越,不断书写着华丽转身的“春天的故事”,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由位居“全国中游”迈入“全国十强”,城市格局由“五一路时代”进入“沿湘江时代”,文明之城、幸福之城的品牌在神州大地闪耀光彩。这些,皆与历史文化的熏陶、陶冶、反哺息息相关。在长沙迈向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大步践行“六个走在前列”的新征途上,文化的力量定会倍加强劲,文化的作用必将更加凸显。因为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缺少文化的城市充其量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是徒有其表的躯壳,文化铸魂也日益成为长沙规划建设管理的价值追求。我们不仅要让文化记录城市的沧桑巨变,而且要让文化成为植根于城市深处的可感、可触、可传承、可光大的浓郁乡愁,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心存油然而生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在长沙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亲和力和竞争力的新时期,《长沙史话》的编辑出版实乃应时而生。该书以各方遗存为依据、历史沿革为次第、文化名城为统揽,对长沙上下古今、名山胜水、人物遗迹、战火烽烟等进行了广泛搜集、概括与梳理,用“山水洲城文化名城”“商周古邑楚汉名城”“湖湘首邑潇湘洙泗”“荆衡胜地战略要冲”“革命圣地时代先声”“伟人故里雷锋家乡”等六大篇章,串起了长沙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珍珠项链”。全书立意高远,资料翔实,熔古铸今,择要而书,使得源远流长的长沙文明脉络清晰如画、纷繁浩瀚的文化家底尽收眼底,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和豪迈。这对于长沙历史文化的宣传、普及、传播,激发全市人民心系故土、热爱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情怀是大有裨益的。
对历史文化的求索和传承,是一条没有休止符的长河。在追逐文明、追求文化的道路上,长沙人民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在谱写中国梦长沙篇章的进程中,我们要更加自觉而坚定地把文化深度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使之愈加光彩照人、璀璨夺目!
是为序。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
长沙市委书记
易炼红
2014年9月于湘江之滨
历史的画卷:聚焦中华文明的另一篇章 书名: 历史的画卷:聚焦中华文明的另一篇章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它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深入挖掘了中华文明长河中那些常被宏大叙事所掩盖,却对构建今日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区域性、专题性历史脉络。它力求在展现中华历史的宏阔背景下,聚焦于那些在特定时空节点上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地方史、社会生活史、思想流变史以及物质文化史,从而描绘出一幅更为立体、细节丰满的历史图景。 本书的叙事逻辑,不是依照朝代更迭的线性时间轴,而是依据主题和地域的内在联系展开。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帝制时代数千年的变迁中,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应对中央集权的压力与机遇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上层建筑的变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山川与血脉——区域文明的勃兴与互动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关键地理区域,它们不仅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更是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熔炉。 第一章:黄土高原的低语:早期农业社会与早期国家形态的塑造 本章超越了传统上对夏商周的简单概括,深入探讨了关中地区不同文化层级的共存与冲突。重点分析了“礼制”观念在早期聚落中的形成机制,以及区域性部族联盟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时,农业技术(如旱作技术)的地域性适应策略。我们详细考察了与“二里头文化”相关的争议性遗址群,侧重于通过考古证据还原彼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祭祀体系的地域特色。 第二章:长江流域的崛起:水稻文明与江南士绅的诞生 本章将视角转向南方。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其历史进程与黄河流域截然不同。水稻种植带来的高产出如何催生了不同于北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士族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和经济积累,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北方士族体系的社会权力结构?我们细致梳理了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如何孕育了“商业资本的萌芽”,并探讨了这些因素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宋代以后的文化风尚。 第三章:边陲的动态平衡:游牧世界的边缘效应与制度接纳 本书不将边疆视为简单的“蛮夷之地”,而是将其视为中国历史动态平衡的关键区域。本章探讨了从战国时期“戎狄”到秦汉“匈奴”,再到唐宋“突厥”和“吐蕃”等政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复杂的互动模式。重点分析了“和亲”“羁縻”等制度背后的实际运作逻辑,以及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政权体系后,对中央官僚制度、军事组织乃至文化习俗的深刻改造。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简单的文化同化问题,而是区域资源配置和军事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部分:日常的权力——社会结构与微观历史 本部分将焦点从宏大的政治军事斗争转移到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社区和市场。 第四章:士的阶层变迁:从地方豪强到官僚预备队 “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支柱。本章追溯了这一阶层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士”到唐宋“望族”,再到明清“乡绅”的演变路径。我们特别关注科举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士”阶层的筛选机制及其社会效应。例如,明代中后期,商业资本的发展如何渗透到士绅的日常生活,使得“儒商”现象逐渐浮现,这在传统史观中往往被忽略。 第五章:城市生活的肌理:宋元明清的商业革命与市民文化 本书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本章详细剖析了宋代“夜市”、“瓦肆”的兴起,以及由此催生的专业化工商业群体。不同于唐代的坊市制,宋元城市空间如何变得更加开放与活力四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民阶层”在文学创作(如小说戏曲)和社会消费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法律文书、账簿和地方志,力求还原出市民日常的经济活动与文化娱乐方式。 第六章:法与情的天平:地方治理中的民间司法 中央政权通过律令统治国家,但绝大部分社会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地方的自治与调解。本章聚焦于地方“保甲制”、“乡规民约”和宗族力量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我们探讨了在“重典治乱”与“教化为本”之间,地方官吏如何运用法律的灵活性来处理涉及家族伦理、土地继承等复杂问题,揭示了法律文本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分:思想的流变——信仰、知识与认知的边界 本部分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传播,探讨了非主流思想流派如何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第七章:域外的回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渗透与本土化 佛教的传入不仅仅是宗教现象,它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和伦理观。本章侧重于分析唐代“三武灭佛”后,禅宗如何通过其简洁的顿悟理论,迅速被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所接纳,成为一种“中国化”的智慧。我们还考察了净土宗的流行,如何为社会底层提供了超越现世苦难的精神慰藉,并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间接的促动作用。 第八章:技术的隐秘史:工具、工艺与知识的传承 科学史往往被简化为西学东渐的结果。本章则着眼于中国本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领域的精湛技艺。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活字印刷术在不同地域的实践差异,以及制瓷业(如龙泉窑、景德镇窑)的技术迭代如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贸易网络紧密相连。技术知识在工匠群体中是如何通过口传心授而非学院教育的方式得以保存和发展的? 第九章:地方性知识的存续:方志、医书与民间信仰 地方志(方志)是地方知识的百科全书。本章探讨了明清时期地方精英修纂方志的过程,这不仅是记录地理和物产,更是地方精英构建自身历史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分析了传统中医在特定地域(如温病学派的形成)如何吸收民间经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体系,以及民间信仰(如城隍庙、土地神信仰)如何弥补了国家意识形态在基层治理中的不足。 ---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历史视为一个由少数帝王将相主导的统一叙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无数地方实践、社会阶层互动和文化适应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织物。通过对这些“被遗忘的侧面”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的韧性、多样性以及它在面对内外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阅读此书,如同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细节更丰富的历史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在史料的甄选和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这一点从其严谨的脚注和引用的文献列表就能看出来。尽管行文流畅,富有故事性,但其学术根基却是异常扎实的。我注意到,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节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采纳一家之言,而是审慎地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合理推断,这种克制和公允的态度非常值得赞赏。这使得本书不仅能满足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能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参考框架。它在通俗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无疑是极高难度的驾驭。

评分

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程度。它不仅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深入到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从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习俗乃至思想观念的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勾勒。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空气中弥漫的气味,感受到街头巷尾的喧嚣与活力。这种全景式的社会展示,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轴上的孤立点,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生命力的复杂生态系统。对于研究社会史、风俗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感觉材料”,远比干巴巴的官方记载更具感染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编年史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生动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民间说书人,娓娓道来,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所采取的视角,总是能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逐步揭示出深层次的历史逻辑。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历史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读完某一个章节后,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讲”的豁然开朗之感,思维也跟着历史的河流向前奔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雅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显得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优良,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上看得出编辑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当,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而且,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地图也十分精美,很多老照片的翻印清晰度很高,为文字内容增色不少。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和读者的尊重,这在如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实属难得的精品。我甚至会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单纯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重塑了我对历史进程的认知结构。以前阅读相关书籍时,总觉得历史是一条由宏大事件构成的直线,而阅读完此书后,我开始意识到历史更像是一张由无数错综复杂的文化、经济、政治网络交织而成的立体挂毯。它促使我开始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群体和非主流事件,思考它们对整体格局产生的隐性影响。合上书本时,我感到自己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这是一种知识上的扩充,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升华,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