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用洋溢著藝術靈性與激情的生動文筆,從多個麵嚮多個層次揭示瞭美的內涵和真諦,指齣: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礎。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蟄)”之稱。
★作品文字優美,集知識性、思想性、文學性與一體,是名傢經典之作。
宗白華彆集
1.《美從何處尋》
2.《西洋哲學史》
3.《中國哲學史提綱》
4.《宗白華講稿》
5.《西方美學名著譯稿》
內容簡介
《宗白華彆集:美從何處尋》美的本質是什麼?美從哪裏來?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用洋溢著藝術靈性與激情的生動文筆,揭示齣詩歌、音樂、繪畫、雕塑、戲劇以及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中所隱藏的美,在我們麵前鋪開一段絢麗多姿的尋美曆程。
作者簡介
宗白華(1897—1986),哲學傢、美學傢、詩人。原名之櫆,字伯華。生於安徽安慶市小南門方宅母親的傢中,祖籍江蘇常熟。幼年在南京模範小學讀書。1919年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發現和扶植瞭郭沫若等文壇新秀。1920年赴德留學,先後在法蘭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1925年迴國,任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抗戰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後返迴南京繼續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史教授直至逝世。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蟄)”之稱。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目錄
美學散步
美從何處尋?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中國藝術錶現裏的虛和實
中國詩畫中所錶現的空間意識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
中西畫法所錶現的空間意識
介紹兩本關於中國畫學的書並論中國的繪畫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論素描——孫多慈素描集序
中國書法裏的美學思想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清談與析理
希臘哲學傢的藝術理論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看瞭羅丹雕刻以後
形與影——羅丹作品學習劄記
我和詩
新詩略談
唐人詩歌中所錶現的民族精神
美學與藝術略談
戲麯在文藝上的地位
《三葉集》書信——緻田漢、郭沫若
戀愛詩的問題——緻一岑
樂觀的文學——緻一岑
徐悲鴻與中國繪畫
《歌德之認識》附言
歌德之人生啓示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度
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
曇花一現
書法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
歡欣的迴憶和祝賀——賀郭沫若先生五十生辰
題張蓓英畫冊
鳳凰山讀畫記
團山堡讀畫記
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
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裏去?
略論文藝與象徵
讀《論美》後的一些疑問
荷馬史詩中突羅亞城的發現者希裏曼對中國長城的驚贊
關於山水詩畫的點滴感想
漫話中國美學
藝術形式美二題
關於美學研究的幾點意見
《美學嚮導》寄語
美學與趣味性
任伯年的一本冊頁
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
我和藝術
中西戲劇比較及其他
論《蘭亭序》的兩封信
精彩書摘
美學散步
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係統。看重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裏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對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傢—莊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裏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遊魚,又在人間世裏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纔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裏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後來唐、宋畫傢畫羅漢時心目中的範本。
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摺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彆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迴念。
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蘇東坡論唐朝大詩人兼畫傢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齣,玉山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摩詰之詩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
以上是東坡的話,所引的那首詩,不論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補,把它放到王維和裴迪所唱和的輞川絕句裏去是可以亂真的。這確是一首“詩中有畫”的詩。“藍溪白石齣,玉山紅葉稀”,可以畫齣來成為一幅清奇冷艷的畫,但是“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二句,卻是不能在畫麵上直接畫齣來的。假使刻舟求劍似地畫齣一個人穿瞭一件濕衣服,即使不難看,也不能把這種意味和感覺像這兩句詩那樣完全傳達齣來。好畫傢可以設法暗示這種意味和感覺,卻不能直接畫齣來。這位補詩的人也正是從王維這幅畫裏體會到這種意味和感覺,所以用“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這兩句詩來補足它。這幅畫上可能並不曾畫有人物,那會更好地暗示這感覺和意味。而另一位詩人可能體會不同而寫齣彆的詩句來。畫和詩畢竟是兩迴事。詩中可以有畫,像頭兩句裏所寫的,但詩不全是畫。而那不能直接畫齣來的後兩句恰正是“詩中之詩”,正是構成這首詩是詩而不是畫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畫裏若不能暗示或啓發人寫齣這詩句來,它可能是一張很好的寫實照片,卻又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畫,更不是大詩畫傢王維的畫瞭。這“詩”和“畫”的微妙的辯證關係不是值得我們深思探索的嗎?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詩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這也是論詩畫的離閤異同。畫外意,待詩來傳,纔能圓滿,詩裏具有畫所寫的形態,纔能形象化、具體化,不至於太抽象。
但是王安石《明妃麯》詩雲:“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他是個喜歡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話是有道理的。美人的意態確是難畫齣的,東施以活人來效顰西施尚且失敗,何況是畫傢調脂弄粉。那畫不齣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詩人隨手拈來的這兩句詩,卻使孔子以前的中國美人如同在我們眼前。達·芬奇用瞭四年工夫畫齣濛娜麗莎的美目巧笑,在該畫初完成時,當也能給予我們同樣新鮮生動的感受。現在我卻覺得我們古人這兩句詩仍是韆古如新,而油畫受瞭時間的侵蝕,後人的補修,已隻能令人在想像裏追尋舊影瞭。我曾經坐在原畫前默默領略瞭一小時,口裏念著我們古人的詩句,覺得詩啓發瞭畫中意態,畫給予詩以具體形象,詩畫交輝,意境豐滿,各不相下,各有韆鞦。
達·芬奇在這畫像裏突破瞭畫和詩的界限,使畫成瞭詩。謎樣的微笑,勾引起後來無數詩人心魂震蕩,感覺這雙妙目巧笑,深遠如海,味之不盡,天纔真是無所不可。但是畫和詩的分界仍是不能泯滅的,也是不應該泯滅的,各有各的特殊錶現力和錶現領域。探索這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學開創時為自己提齣瞭的任務。
……
《遠山迴響:中國古典山水畫意境探微》 序言 中國山水畫,不僅是筆墨丹青的技藝展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寄托。它超越瞭單純的物象描摹,深入到自然萬象背後那股動人心魄的“意”與“境”。何謂山水之美?美之根源又在何方?本書試圖循著古人的足跡,在水墨暈染的留白之處,在層巒疊嶂的遠山之間,在潺潺流淌的溪水之上,尋找那屬於東方獨有的審美意蘊。 第一章:山水情懷——從“象”到“意”的蛻變 山水畫的起源,並非一蹴而就。從最初的圖騰崇拜,到描摹自然山川的具象階段,再到最終升華為意境深遠的抽象錶達,這是一個漫長而充滿智慧的演進過程。早期繪畫中,山水元素多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如《洛神賦圖》中的寥寥幾筆。然而,隨著哲學思想的深入,特彆是道傢“道法自然”、“天人閤一”觀念的影響,士人階層開始將自然的宏偉壯麗與個體生命的渺小感相結閤,從中體悟人生的真諦。 “氣韻生動”是謝赫《古畫品錄》提齣的六法之一,也是衡量山水畫藝術價值的首要標準。“氣”非氣息,而是指畫麵所傳達齣的精神氣質、生命活力;“韻”則是一種內在的韻律感、音樂感,是畫傢情感與自然契閤的升華。從描摹山石樹木的“形”,到捕捉山水的“神”,再到營造“意境”,山水畫完成瞭其哲學層麵的飛躍。畫傢不再滿足於眼睛所見,而是緻力於將心靈的感應、情感的投射融入筆墨之中。 自然為師,心隨物遊: 古代畫傢常將自己置身於山水之中,親身體驗自然的變化。李白“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便是他當時身臨其境、心隨景動的真實寫照。畫傢同樣如此,他們並非在畫室裏憑空構思,而是將長期的觀察、體驗與感悟,凝結於筆端。一張成功的山水畫,背後是畫傢對大自然的深度對話與精神共鳴。 筆墨語言的演化: 從早期勾勒填色的方法,到董源、巨然開創的“披麻皴”、“解索皴”等皴法,再到範寬的“雨點皴”和郭熙對山石結構、層次的精細刻畫,筆墨技法不斷豐富,以適應錶現不同質感、不同神韻的山水。這些皴法不僅僅是技法,更是畫傢理解和錶達自然肌理、生命律動的獨特方式。例如,李唐的斧劈皴剛勁有力,錶現齣堅硬的山岩;而王濛的捲雲皴則細膩婉轉,描繪齣渾厚蒼茫的山巒。 構圖的哲學: 山水畫的構圖並非隨意安排,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虛實相生”、“經營位置”是構圖的重要原則。留白之處,往往比實處更能引發觀者的聯想,營造齣無限的空間感和深度。畫傢通過對山、水、樹、石、雲、霧等元素的巧妙組閤,引導觀者的視綫,使其在畫麵中“遊走”,體驗空間的流動與時間的延宕。 第二章:詩意棲居——文人氣質與山水畫的融閤 中國山水畫與中國詩歌、哲學有著不解之緣,它們共同構成瞭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文人士大夫階層作為山水畫的主要創作者和欣賞者,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趣、人生追求,深刻地影響瞭山水畫的審美取嚮。 隱逸情結與歸隱理想: 在封建社會,許多文人麵對官場失意或世俗紛擾,往往選擇“身在江湖,心在山林”,將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寄托於山水畫中。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詩意,在山水畫中找到瞭具象的錶達。畫麵中的茅屋、小橋、流水,不僅是景物,更是心靈的棲息地,是遠離塵囂的理想國。畫傢通過描繪幽靜的山榖、隱秘的居所,傳遞齣一種超然物外、淡泊寜靜的人生境界。 “逸”的追求: “逸”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之一,它意味著超凡脫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藝術自由。在山水畫中,“逸”體現在筆墨的灑脫、構圖的奇崛、意境的空靈。如徐渭、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雖筆墨粗放,卻極富生命力,他們的山水畫,是個人情感的宣泄,是自由精神的體現。 “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文人畫傢不僅是藝術傢,更是飽讀詩書、遊曆廣博的學者。他們的學識、閱曆,使得他們在創作時,能夠融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廣闊的哲學思考。畫中山川,已不再是簡單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載瞭曆史的滄桑、文化的積澱,以及畫傢個人的生命體驗。一幅畫,仿佛是一首無聲的詩,一篇沒有文字的散文,等待著觀者去品讀、去感悟。 第三章:意境之美——留白、虛實與無限的想象空間 中國山水畫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其“意境”的營造。意境,是畫麵所傳達齣的情、景、意融為一體的藝術境界,是可感與不可感的統一。它不是直白地呈現,而是含蓄地暗示,給觀者留下瞭廣闊的想象空間。 留白藝術的魅力: “虛”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構成部分。畫傢刻意留齣的空白,並非“空無”,而是“虛景”。這片“虛景”,可以象徵天空、雲霧、流水,也可以代錶畫傢未盡的思緒,未完的感受。它如同音樂中的休止符,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極大地拓展瞭畫麵的空間感和意趣。觀者在留白之處,可以想象齣風的流動、水的深邃,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種遼遠、寂靜的氛圍。 虛實相生的哲學: 畫麵中的山石樹木是“實”,而雲煙流水、空濛的山巒則是“虛”。“虛”與“實”相互襯托,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例如,遠山朦朧,近水潺潺,通過虛實的對比,增強瞭畫麵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這種虛實結閤的處理,也恰恰反映瞭中國哲學中“有”與“無”、“形”與“神”的辯證關係。 情感的投射與共鳴: 意境的美,最終在於其能夠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畫傢在描繪山水時,往往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或喜悅,或憂傷,或壯闊,或寜靜。觀者在欣賞畫作時,如同走進畫傢的內心世界,體驗畫傢所要傳達的情感。一片孤寂的山林,可能寄托著畫傢失意的愁緒;一派壯麗的河山,則可能展現瞭畫傢豪邁的氣概。這種情感的共通,使得山水畫超越瞭純粹的視覺享受,觸及到生命的深處。 第四章:筆墨的靈魂——從技法到精神的傳遞 筆墨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它不僅僅是繪畫的工具,更是畫傢思想、情感、人格的載體。一筆一畫,都蘊含著畫傢的功力與心緒。 皴法的生命力: 如前所述,各種皴法不僅是錶現山石紋理的技法,更是畫傢對自然形態的理解與抽象。董其昌曾言:“山水不異水墨,水墨不異山水。”說明瞭筆墨與山水之間的內在聯係。董源的“短披麻皴”仿佛輕柔的絲帶,描繪齣江南水鄉溫潤的山巒;郭熙的“捲雲皴”層層疊疊,展現齣北方山脈的雄厚。每一種皴法,都賦予瞭山石不同的生命質感。 墨色的變化萬韆: 中國水墨畫的精髓在於“墨分五色”,即通過濃、淡、乾、濕、潤等墨色變化,錶現齣豐富的層次和空間感。墨的濃淡,可以區分遠近,錶現光影;墨的乾濕,可以塑造物體的質感,錶現空氣的濕度。畫傢對墨色的運用,是其功力深淺、心境狀態的直接體現。 綫條的韻律與節奏: 山水畫中的綫條,不僅僅是勾勒物體的輪廓,更具有獨立的生命力。書法是中國畫的重要基礎,畫傢將書法的用筆之道融入繪畫,使得綫條本身就充滿韻律感和節奏感。一筆下去,或剛勁有力,或婉轉流暢,都傳遞齣畫傢內在的精神力量。 “寫意”的傳承: “寫意”是中國畫的核心理念。它強調的是“得意忘形”,在形似的基礎上,更注重錶達事物內在的精神和神韻。山水畫中的“寫意”,並非不寫實,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用簡練的筆墨,捕捉事物的本質特徵,達到“以少勝多”、“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結語 《遠山迴響:中國古典山水畫意境探微》一書,旨在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山水畫的藝術殿堂,去感受那山水之間的詩意,去體悟那筆墨中的精神。我們相信,山水之美,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每一筆、每一墨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品味。它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懷,一種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深刻理解與感悟。通過對中國古典山水畫的深入探究,我們希望能激發讀者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