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社会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师范大学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
  • 战时社会
  • 档案文献
  • 历史文化
  • 中国抗战
  • 大后方
  • 重庆
  • 民生
  • 社会生活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73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46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社会》的编辑出版,为学界深入认识重庆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重庆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研究和宣传,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大后方抗战史、重庆地方史以及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史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史档案文献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社会》以档案为主题,同时选录了部分历史报刊(诸如《大公报》、《中央日报》、《国民公报》、《新民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诸如《经济行政》、《汉藏教理院特刊》),以弥补档案文献之不足。本书以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至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的时限,分为五章,分别从人口状况、社会组织(社团管理、社团统计、重庆市商会、重庆市总工会、重庆市农会、重庆市妇女会、同乡会)、宗教(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城市问题(烟毒、赌博、娼妓、盗窃、疫病、难童、难民、游乞)、节俗(纪念、婚姻、丧葬、旧习)等方面系统、翔实地展示了战时首都重庆的社会全貌。
  书稿从档案文献的角度,对战时首都重庆的社会史做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思路清晰、布局合理,结构设置科学,历史脉络完整,是民国抗战档案文献史料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目录

总序/章开沅
编辑说明
凡例
第一章 人口状况
第二章 社会组织
一、社团管理
二、各种社团统计
三、重庆市商会
四、重庆市总工会
五、重庆市农会
六、重庆市妇女会
七、同乡会
第三章 宗 教
一、佛教
二、道教
三、回教
四、其他
第四章 城市问题
一、烟毒
二、赌博
三、娼妓
四、盗窃
五、疫病
六、难童
七、难民
八、游乞
第五章 节 俗
一、纪念
二、婚姻
三、丧葬
四、旧习
五、奢侈


精彩书摘

  1.《国民公报》关于商人王荣康大开寿筵铺张奢靡的报道摘自《国民公报》,1938年12月1日。(1938年12月1日)
  〔本报特讯〕上海著名西服商王荣康,自京沪沦陷后,即迁店重庆陕西街照常营业,昨日为王荣康40生日,其妻30生日,王为合并庆祝起见,特大张宴席于陕西街留春幄二楼大礼堂,招待亲朋,大事庆贺。留春幄大门前,并用大幅红纸,上书“王府宴客”4个大字,过往行人无不侧目而视。午前订席8桌,来宾甚众,并特别包请此间国民剧院(一说小广寒)男女演员三四十人前往演唱,王荣康竟赏170元,在留春幄堂中悬牌出演,俨如戏院,即京戏一种亦达10余出之多,男女来宾既听戏,复闹酒,欢天喜地,殆不知身处后方而又逢抗战之最严重时期也。午后犹继续宴客,男女老少,尚有百数十人之多。王荣康为进一步铺张寿辰,更不惜招来大批舞女,以娱宾客。正式化装之舞女,且有6名,一时云裳艳影,粉腿纷飞,红红绿绿,欢笑如狂,音乐声中杂以疯狂之掌声,致引起街人行人之注意,有高声大骂者,有以石片向礼堂玻璃击打者,足见节约声中一般市民尚知爱国,而王荣康身为商人,居然大胆铺张,自以奢糜为得意,实属故违新运规定,应请政府从严惩处。跳舞完毕后,并有奇装艳服之美女及少年数人,表演魔术,直至午后8时,始表演完毕,开始排筵,酒肉争欢,深夜11时乃散云。
  2.《国民公报》关于最高当局严令取缔公务员不正当行为的报道摘自《国民公报》,1938年12月22日。(1938年12月22日)
  〔本市消息〕重庆警察局徐局长中齐,顷奉最高当局命令,以本市党政军各级公务员,多泄沓成风,逸乐是务,求其艰苦振奋、尽瘁职务者,百不获一。睹兹情状,极为痛心。兹为整饬纪纲,挽回风气起见,嗣后各级公务员,如有赌博、跳舞、冶游及其他不正当行为者,无论任何阶级,准由宪警立即拿解,从严惩办,勿稍徇纵等。该局现已遵令饬属严密查拿,本市淫逸之风,当可稍□云。
  3.《国民公报》关于渝市严禁跳舞厅会的报道摘自《国民公报》,1939年1月11日。(1939年1月11日)
  〔本市消息〕跳舞一事,迭经蒋委员长严令禁绝,以肃颓风,渝市府奉令后,当即饬令社会局妥拟禁绝办法,呈核施行,社会局长代经尘奉令后,除赶拟禁绝法外,并拟就布告,由市政府发出,其布告原文如下:查现值强敌凭凌,国势阽危,正举国上下淬励奋发,努力抗战建国之时,对于一切颓靡之习,亟宜矫正,跳舞厅会,应即严予禁绝,用期整饬纲纪,挽回颓风。顷奉委员长行营令饬查报本市所有跳舞厅会,并拟禁绝办法,自当遵办,除已由本府警察局、社会局会同调查,随时取缔并拟具禁绝办法呈奉核准后切实执行外,凡公私跳舞厅会及参加跳舞者,务各自停止,免干未便,否则一经查觉,无论任何阶级,一律拘拿送解行营,从严惩办不贷,合行布告周知云。
  4.《国民公报》关于蒋介石严令取缔公务员宴会的报道摘自《国民公报》,1940年4月18日。(1940年4月18日)
  〔中央社〕蒋委员长以黔华崇俭为治国之大径,抗战期间,军民尤宜刻苦自励,特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制定《取缔党政军机关人员宴会办法》,训令行政院执行,并责成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市政府、市警察局随时严密查禁,有犯必惩,勿稍宽假。行政院奉令后,已分令各部会及其他直接机关与重庆市政府,切实遵照执行。
  5.《中央日报》关于重庆卫戍总司令部订定取缔公务员宴会实施细则的报道摘自《中央日报》,1940年5月5日。(1940年5月5日)
  〔中央社讯〕国防最高委员会令颁取缔党政军机关人员宴会办法之后,重庆卫戍总司令部,顷特订定实施细则,严厉执行。兹节录实施细则中所列应予取缔各项如下:
  一、先向餐馆订席发出请柬者。
  二、中餐每席连杂费价在20元以上,人数在8人以上者。
  三、西餐每份连杂费价在25元以上,人数在4人以上者。
  四、餐馆以整桌筵席向私人住宅或公共场所运送时,未携带因公宴会或其他证明者。
  五、假借常人名义宴请宾客者。
  六、团体聚餐未经召集人报由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核定有据者。
  6.《大公报》关于禁止销售和收买奢侈品的报道摘自《大公报》,1940年9月22日。(1940年9月22日)
  〔中央社讯〕财政部对于富有奢侈性之外国烟酒食品等9大类,禁止进口物品,以及禁止内运之沪港厂制香烟,定下月1日起,实行取缔禁销,已志各报。禁销办法、物品品目与纸烟□号,亦经刊布。兹闻贸易委员会收买禁销物品,已电令各省办事处依照财政部制订办法,随时接洽办理,其无贸易委员会办事处地方,并经指定富华贸易公司、复兴商业公司、中国茶叶公司之各地分公司或收货处,代办禁销物品收买事务,以资利便。又探悉:①凡禁止商销物品,据物主声明自用者,得于检查禁销机关于核明后就原有包装酌予开拆,务必不能自行出售;其于转运时,确实自用者为限,以符禁销之旨。②禁销之外国物品,其收买价格,大致以收买第一口岸之进口价格,加应征关税数目,作为计算价格之基本数。③禁销之沪港厂制纸烟,其收买价格,大致以烟公司报由税务署之登记价格,加应征□税数目,作为计算价格的基本数。此外并依据某种货品之交货数量,酌量加算运输等用费。总期在禁令方面,减少商民取巧之弊,政府负担之收费价格,亦能公允合理云。
  7.《国民公报》关于财政部决定按预定时间禁销奢侈品的报道摘自《国民公报》,1940年9月29日。(1940年9月29日)
  〔中央社〕据确息,财政部规定之禁销外国烟酒、食品、海产品、袋装用品、玩具、烟用杂货,与沪港厂制高级纸烟,在本年九月三十日销售限期届满,照案自十月一日起,所有禁销之物品不能再行商销。闻重庆市商会,以有关各业,受空袭与疏散关系有未能将禁品如限销售,徇各业要求,转请财政部准予延展销售期3个月,至本年底为止,俾在展限时日内将禁品完全出售,以达禁品绝迹之目的,经财政部查核后,认为渝商所陈,固不无具有理由之处,顾禁销法令,于本年七月初,即经公布,原订销售期间定为3个月,亦属具宽裕时日。对于商人未能依限出售之物品,并在取缔办法□,订明由贸易委员会给价收买,实于商人业务兼顾备至。目下节约建国储金,正由政府积极倡导,此项禁销法令,亦为推行政府节约之端,既已先期公布,各省市一律施行尤应恪遵禁令,以树楷模,现已由财政部批复重庆市商会,对于拟定之禁销奢侈品,照定期实行禁销,不再展限,又关于收买事项,由贸易委员会主管,日内即将与社会局、警察局、海关等有关机关交换意见,互相联络,以期周妥云。
  8.《中央日报》关于重庆市社会局限制酒席菜肴数量、禁止烧烤乳猪的报道摘自《中央日报》,1941年5月1日。(1941年5月1日)
  〔中央社讯〕本市社会局,以市区餐饭馆林立,每日消耗极大,一席之费,动逾百金,不但近于浪费,且违节约之意,特规定从五月五日起,每桌酒席菜肴不得超过8样,并禁止烧烤乳猪,业经令饬餐食业公会遵照,如违即予以停业之处分。
  ……

前言/序言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起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会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会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与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自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政府主导的片面战争,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软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每次都惨遭失败的结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由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长期内战的国共两大政党终于经由反复协商达成第二次合作,这才能够实现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坚守严拒,又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杀敌,经过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壮烈抗争,终于赢得近代中国第一次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完全同意《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评价:“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反抗日本侵华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方针的误导下,逐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首先占领中国的台湾省,随后又于1931年根据其既定国策,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满蒙”为政治军事基地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并且与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中最早在亚洲发起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国家,而中国则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及至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通过政变使日本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两年以后更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日本已经与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中国的全面抗战实际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且曾经是亚洲主战场的唯一主力军。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电》所说:“我们与你们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线上。”即使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反法西斯战争延展形成东西两大战场,中国依然是亚洲的主要战场,依然是长期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凯旋门正好碰见“二战”老兵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法国光复。经过接待人员介绍,他们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愿从军,便热情邀请我与他们合影,因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虽感光荣,但却受之有愧,因为作为现役军人,未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国老兵非常尊重中国,这是由于他们曾经投降并且亡国,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英勇抗战,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最后胜利。尽管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毕竟分量与地位有所区别,我们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战。
  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然而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对于抗战期间重庆与大后方的历史研究长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至少是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完整的社会历史原貌。现在经由重庆学术界倡议,全国各地学者密切合作,同时还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学者的关怀与支持,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这堪称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的盛事壮举。我为此感到极大欣慰,并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学者投入此项大型文化工程,以求无愧于当年的历史辉煌,也无愧于后世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卫战争期间,作为现役军人而未能亲赴战场,是我的终生遗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说曾经是抗战老兵。然而,我毕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仍愿追随众多中外才俊之士,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略尽绵薄并乐观其成。如果说当年守土有责未能如愿,而晚年却能躬逢抗战修史大成,岂非塞翁失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5周年,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以此为序。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战时社会 本书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社会生活、文化变迁与民众心态,旨在通过发掘和梳理第一手档案文献,重现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鲜活图景。 本书是“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对1937年至1945年间,作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的重庆所经历的社会百态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与叙述。我们相信,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必须深入到其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因此,本书并非侧重于宏大的军事或政治决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在炮火硝烟下挣扎、适应并最终塑造了“战时中国”独特社会形态的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商贾和各色群体。 第一部分:战时都市的结构与变迁 一、人口涌入与城市压力: 本书详尽考证了自1937年南京陷落后,大量公务人员、难民、工厂和文化机构向重庆的迁移过程。通过国民政府内部的人口统计数据、户籍登记残片以及各行业公会的记录,我们描绘出重庆这座山城在短时间内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体现在住房供需的极度失衡、物价飞涨、交通系统的超负荷运转,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挑战。档案揭示了政府为应对这一“人口海啸”所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如“难民收容所”的设立、临时性街道的规划,以及早期防空洞系统的构建。 二、经济生活的韧性与畸形: 战时经济是理解后方社会的核心命题。本书利用国民政府财政部、经济部的内部报告,结合重庆地方商会和各行业协会的会议记录,分析了重庆经济的“畸形发展”。一方面,战争刺激了特定工业(如军工、轻工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战时新贵”;另一方面,恶性通货膨胀吞噬了固定收入者的财富,特别是公教人员和城市工薪阶层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档案中记录的物价飞涨指数、黑市交易记录以及政府为稳定金融所做的多次努力(如公债发行、法币兑换率调整的尝试),构成了对战时经济困境的详尽剖析。 三、空间重塑与城市景观: 重庆的地理特征在战时得到了空前的凸显。本书查阅了当时的城市建设规划资料和外国使团的观察报告,探讨了山城如何被战争重塑。传统里巷的密度增加,新兴的商业街区(如临江门、较场口一带)的崛起,以及工业区向郊区(如沙坪坝、歌乐山一带)的迁移,共同构成了战时重庆独特的城市地理。对防空工事和消防系统的记录,则直观地展示了日常生活对空中威胁的持续反应。 第二部分:文化与精神的熔炉 一、知识界的流亡与重构: 重庆被称为“文化首都”,吸引了全国最顶尖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本书重点考察了各大高校(如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在迁渝后的运作模式、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匮乏,以及知识分子在艰难条件下的学术坚持。通过查阅大学校史档案和部分知识分子留下的日记与信件,我们揭示了他们在“学术救国”与生计压力之间的拉扯。 二、大众娱乐与精神慰藉: 在持续的轰炸和物资匮乏之下,大众文化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本书细致梳理了战时重庆的剧团、电影院、书报亭和茶馆的生存状态。档案显示,进步戏剧、抗战歌曲和民间说唱艺术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同时,我们也通过娱乐场所的营业许可记录和文化审查文件的对比,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并引导大众的娱乐消费。 三、社会道德与民间互助: 战时社会对传统道德观念构成了巨大冲击,但也催生了空前的社会互助精神。本书收集了慈善机构(如红十字会、各同乡会)的募捐活动记录和救济物资发放清单,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援助网络。同时,档案中也记录了在极端环境下出现的社会问题,如流浪儿童问题、妇女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因物资短缺引发的社会摩擦。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的细节与记忆 一、家庭与性别角色: 本书探讨了抗战对重庆家庭结构的冲击。随着大量男性参军或投入战时生产,女性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甚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工作。通过对早期妇女团体活动记录和部分家庭信函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战时女性在传统束缚与时代需求之间的挣扎与适应。 二、食品、物资与生存智慧: 物资匮乏是后方民众最直接的体验。本书利用政府的粮食配给制度文件、盐业和烟草专卖的实施细则,以及民间对“打米面”、“囤积”行为的记录,重构了战时重庆的饮食结构和基本生活物资的获取路径。这些细节档案,是理解普通人如何通过“生存智慧”挺过漫长战火的生动注脚。 三、信息传播与舆论环境: 战时首都的信息流通是高度受控的。本书分析了《新华日报》、中央社等官方媒体的报道方针变化,以及针对“谣言”和“消极思想”的管制文件。这些文献揭示了政府在信息战中的努力,以及民众在官方宣传与残酷现实之间形成的复杂认知图景。 通过对这些档案文献的细致整理与解读,本书力图还原一个立体、复杂、充满韧性的战时首都社会。它不仅是研究抗战史的珍贵资料,更是理解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形态演变的关键切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迷上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研究,尤其对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手头这套《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看起来资料相当扎实,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全景式描绘。我注意到它聚焦于“战时社会”,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很多人谈论抗战,往往集中在宏大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博弈上,但我想知道,那些普通人在重庆、昆明这些后方城市里,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物价飞涨的影响有多大?学校是怎么运转的?家庭结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本书显然没有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档案文献的层面去挖掘细节。我期待能从这些一手资料中,看到那个时代鲜活的脉搏,那些关于坚韧、挣扎与希望的真实故事。光是想象一下翻阅那些泛黄的记录,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了。它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那段艰辛岁月的时光之窗,让我能以更贴近地面的视角去理解那场民族存亡的斗争。

评分

这套丛书的结构和规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叙事野心,它试图以文献的力量,重构一个被历史风云遮蔽的社会面貌。我个人对“文化”与“社会结构”的交叉点非常感兴趣。战时迁徙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如何?新旧精英如何在新环境下互动与冲突?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是依附于体制,还是保持了批判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度的档案支撑才能回答。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多的佐证,来分析战时体制如何动员社会资源,同时又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自发活力。它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像是一部社会学的田野报告,只不过田野是几十年前的过去。如果它能将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并置呈现,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感受那个时代的复杂性,那么这套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严肃的历史丛书通常抱有一种敬畏,但同时也有点担心会不会过于枯燥,全是术语和官方报告。不过,这本书的定位——“历史文化丛书”——让我觉得它可能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关注的重点是“文化”层面,战时首都的文化生活是如何维持和演变的?那些迁徙而来的文人学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艺术创作和教育活动在物资匮乏的背景下,是如何成为一种精神抵抗力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在极端的压力下,中华民族的精神堡垒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戏剧、电影、文学在后方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具体案例,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文化界人士的个人记录或通信,因为那往往能反映出最真实的人性光辉与困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看起来是要填补现有研究中关于社会文化史这个空白的。

评分

坦率地说,我过去对“战时首都”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官方史书中对重庆的描绘上,总感觉隔着一层滤镜,不够接地气。而这套书如果真的能挖掘出“战时社会”的肌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具烟火气的细节。比如,战时物资的黑市交易是如何运作的?不同社会阶层(地主、商人、底层职员、流亡学生)在资源获取上的差异有多大?有没有关于普通家庭如何应对空袭和物资短缺的口述史或私人信件?我希望看到的是冲突和矛盾,是社会张力的体现,而不是一味歌颂坚韧不拔的单一叙事。只有记录了这些复杂和灰色的地带,历史才算得上是完整的和可信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那种让你感到“历史就在眼前”的真实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

评分

我对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一直非常佩服,尤其是在抗战这种跨度大、资料分散的课题上。这套丛书能将“档案文献”作为核心,说明其史料价值是极高的。想象一下,整理者需要穿梭于不同的档案馆、图书馆,比对无数份文件,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我更关心的是,它在呈现这些档案时,是否采用了系统化的分类和解读方式?比如,它是按照时间线索展开,还是按照社会主题划分?我个人偏好后者,希望能够清晰地看到关于经济管制、公共卫生、治安维护等不同社会议题下的原始记录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果能附带一些当时的照片或者地图的扫描件,那无疑会大大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对于任何一个试图构建精确历史图景的研究者或深度读者而言,这样一套详实的文献汇编,就是一座坚实的基石,远胜过那些二手解读的泛泛之谈。

评分

老师的

评分

老师的

评分

老师的

评分

老师的

评分

抗战资料,好好看看,

评分

抗战资料,好好看看,

评分

老师的

评分

抗战资料,好好看看,

评分

老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