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怀荣,陈文新 编
图书标签:
  • 竹林七贤
  • 学术档案
  • 中国学术史
  • 魏晋风流
  • 历史文献
  • 古典文献
  • 文化研究
  • 档案史
  • 学术史
  • 魏晋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232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53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7
字数: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史工程,其宗旨是对百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进展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清理。凡属人文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其学术史都可进入本丛书。每一种均包括三部分内容:对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著加以评介,以期在展示代表性成果的同时揭示出学术发展的脉络;百年来学术论著提要,其特点是切实、可靠、完整;百年来学术史大事记,其特点是注重事实和可读性。这种新型的学术史著作,在将史料的客观性与作者的学术立场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体例新颖,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必将对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卓有成效的推进作用。

目录

20世纪以来的竹林七贤研究(代序)
20世纪以来竹林七贤研究论著评介
嵇、阮之文
[评介]
嵇康集校(存目)
[评介]
嵇康集校注(存目)
[评介]
嵇康声无哀乐论(存目)
[评介]
嵇志清峻
[评介]
嵇康的精神世界(存目)
[评介]
阮步兵咏怀诗注(存目)
[评介]
阮籍咏怀诗研究(存目)
[评介]
阮籍集校注(存目)
[评介]
阮籍《咏怀》诗的创作时期、创作动机和组诗的结构
模式
[评介]
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存目)
[评介]
论嵇康
[评介]
嵇康的心态及其人生悲剧
[评介]
理极滞其必宣
——论两晋人士的嵇康情结
[评介]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评介]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
[评介]
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
[评介]
论阮籍《咏怀诗》
——出世思想与《咏怀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评介]
向秀《思旧赋》发微
[评介]
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评介]
竹林七贤之有无与中古文化精神
[评介]
“竹林七贤”考
[评介]
地下的名士图
——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壁画的性质
[评介]
竹林七贤: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评介]
20世纪以来竹林七贤研究论著提要
20世纪以来竹林七贤研究大事记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
  诚然,司马氏系儒学世家,崇尚名教,阮籍、嵇康对名教持批判态度,确实表现了他们的政治立场,拒绝与司马氏政权合作。但是,他们并不是由于站在曹魏集团一边,作为前朝遗民而反对司马氏政权的。哲学与政治虽然有密切的关系,却不是某个政治集团的狭隘的传声筒。它力求反映时代精神,着重于从普遍利益的高度对现实政治进行全面的调整。如果说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是不满于曹魏名法之治的流弊,企图拨乱反正,建立正常的封建秩序,用贵无论的玄学来加以调整,那么阮籍、嵇康前期的思想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企图使现实符合理想,用理想来纠正现实,和何晏、王弼一样,也对曹魏集团的所作所为表现了强烈的不满。正始以后,发生了魏晋禅代的动乱,这种调整已经失败,许多人陷入绝望。司马氏集团打着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诛锄异己,把名教变成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的工具。人们被迫在名教与自然二者之间作出选择,或者是只要名教而不要自然,或者是相反,只要自然而不要名教。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政治性的选择:拥护司马氏政权的选择了名教,反对派则选择了自然。同时,儒家尚名教,道家崇自然,这也是对儒道两家思想的选择。其实,从深层的含义来看,这种选择反映了在魏晋禅代之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人们或者放弃理想与现实妥协,或者坚持理想与现实抗争。当时确有一批人选择了名教以与现实妥协,但他们并不真正服膺名教,实际上是一批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无耻之徒。阮籍、嵇康则继续遵循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方向,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自我分裂和二重化,他们的玄学思想不能不从自然与名教相结合演变为自然与名教相对立。
  玄学思想的发展是在既同世界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矛盾中进行的。就本质而言,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的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但是,当现实变得更不合理,连调整的可能性也完全丧失时,玄学就从世界分离出来而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有的存在。玄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给自己涂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之学的色彩,由政治哲学变为人生哲学。
  ……

前言/序言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 穿越千年的思想回响 在中华文明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名字,即使历经千年风霜,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竹林七贤,便是这样一群令后世难以忘怀的思想巨匠。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叛逆的精神,在魏晋风流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思想,如同竹林般潇洒不羁,又如清泉般涤荡心灵,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并非简单地对竹林七贤的生平事迹进行罗列,也不是对他们零散的诗文进行拼凑。它是一部精心编纂、体系严谨的学术性著作,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梳理、深入的挖掘与前瞻性的解读,全面呈现竹林七贤及其相关思想的史料原貌、学术演变与当代价值。这部著作,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个充满睿智与激情的时代,与七贤一同品味人生,探讨大道。 一、 溯源而上,还原历史的真实图景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致力于还原竹林七贤真实的历史语境。我们将从魏晋南北朝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对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产生的深刻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竹林七贤的“狂放不羁”、“玄言清谈”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性束缚的一种回应。 时代风云与思想萌芽: 详细梳理东汉末年至今的政治格局,分析门阀士族制度的兴起,以及儒家思想的式微与玄学的勃兴。我们将看到,为何在这样的时代,会对“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等老庄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 七贤的生平钩沉: 针对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这七位核心人物,本书将尽可能搜集、整理、考证他们的生平事迹。我们将深入探究他们的家庭背景、师承渊源、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性格特质。例如,嵇康的刚正不阿、阮籍的“七不堪”与“白眼观人”,向秀对《庄子》的注释,刘伶的“醉而行令”,阮咸的音乐造诣,王戎的“道家遗风”与“聪明”的世俗价值,都将被细致地展现。 史料的辨析与考订: 竹林七贤的许多事迹,散见于《世说新语》、《竹书纪年》、《晋书》等各类史料之中。本书将对这些史料进行严谨的辨析,去伪存真,力求呈现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七贤形象,避免后世附会与传说的干扰。 二、 思想纵横,解析玄学与个体精神 竹林七贤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他们对玄学的实践与发展。玄学,作为魏晋时期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佛教的某些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士人的精神世界。 玄学的核心要义: 本书将深入剖析玄学的核心概念,如“有”、“无”、“名”、“实”、“本”、“末”、“真”、“伪”等,并解释这些概念在竹林七贤思想中的体现。我们将重点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谈玄”来探讨宇宙人生的终极奥秘,如何追求精神的解脱与自由。 “竹林”精神的内涵: “竹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本书将深入解读“竹林”所代表的远离尘嚣、寄情山水、追求名士风流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我们将探讨竹林七贤如何在这种半隐半仕的状态中,保持思想的独立与清醒。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 竹林七贤的思想,特别是嵇康对《周易》的解读、向秀对《庄子》的注释,都为后世哲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将老庄的“道”与儒家的“仁”进行某种程度的融合,又如何以个体精神的觉醒来回应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诗文的解读与艺术价值: 竹林七贤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本书将对他们的诗文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这些作品如何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思辨,到阮籍的《咏史诗》的悲愤,再到刘伶的《酒德颂》的洒脱,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三、 传承演变,追溯千年思想脉络 竹林七贤的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传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魏晋风度的塑造: 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深刻地塑造了魏晋名士的风度,这种风度影响了后世士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我们将分析“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以及竹林七贤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玄学与佛教的互动: 魏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重要时期,玄学与佛教的相互影响是这一时期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本书将探讨竹林七贤的思想与早期佛教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他们对佛学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历代学者的解读与评价: 从唐宋的儒家评论,到明清的理学反思,再到近现代学者的重新发掘,竹林七贤的形象和思想在不同时代经历了不同的解读。本书将梳理历代学者对竹林七贤的评价,分析其历史演变的原因,并探讨不同解读视角下的历史价值。 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的影响: 竹林七贤的精神,渗透到中国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方式中。从诗歌的意境,到绘画的留白,再到园林的布局,都可能找到其思想的影子。我们将探讨这种广泛而微妙的影响。 四、 当代意义,探寻古老智慧的新生命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竹林七贤的思想是否依然具有价值?本书的最后一篇,将致力于探讨竹林七贤思想的当代意义。 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在信息爆炸、社会节奏加快的今天,竹林七贤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提醒我们,在物质丰盈的同时,更应关注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独立。 “清静”与“自然”的智慧: 面对现代社会的压力与焦虑,竹林七贤所倡导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竹林七贤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追问,鼓励我们反思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他们提醒我们,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体验与价值的实现。 文化传承与创新: 深入理解竹林七贤及其思想,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这些古老智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史料运用,将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魏晋精神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一次对中国传统智慧的重新发现与阐释。阅读本书,你将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与一群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感悟生命的真谛。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个体生命意义有所追求的读者,深入品读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学术档案大系:竹林七贤学术档案》的名字,光是听着就透着一股深邃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魏晋风度那种潇洒不羁背后的真实脉络。毕竟,竹林七贤不仅仅是几个饮酒赋诗的文人雅士的代名词,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思想的交锋与碰撞,是士人精神在乱世中寻求出路的挣扎与升华。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精密的考古工具,把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竹林七贤的言行、思想、以及他们与同时代政治、哲学思潮的互动,都一一梳理出来,构建出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关注他们那些不被主流史书记载的“私下”活动和未被完全解读的文本,比如那些隐晦的政治暗示或者哲学思辨,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新的解读视角,那就太值了。对于一个沉迷于魏晋风流,却又渴望探究其背后深层文化动因的读者来说,这套“学术档案”的呈现方式,无疑是极其吸引人的,它承诺的不是泛泛而谈的文学评论,而是扎实的文献考据和严谨的学术梳理。我期待它能解开围绕在他们身上的那层朦胧的浪漫面纱,直抵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核心关怀。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但对中国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类“档案大系”的出版,其实也是一次知识普及和门槛降低的契机。我希望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能提供清晰的文献脉络导引。比如,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如诗赋、书信、传记、史官记录)提供简要的背景介绍或注释,帮助读者快速进入语境,那就太友好了。例如,有些魏晋时期的典故和用语,如果不加解释,普通读者很容易望文生义。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在提供原始材料的同时,提供必要的“导航系统”,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竹林七贤学术思想的精髓,那就完美了。我不是要求它变得通俗易懂,而是希望它能在“可读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一个智慧的平衡点,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能够被更广泛的知识爱好者所吸收和利用。

评分

这个选题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的张力。竹林七贤,他们既是玄学的推崇者,又是名士风流的代表,但同时,他们也生活在一个血腥的政治高压期。我特别想了解,这本书如何处理这种“清谈”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一个好的档案汇编,应该能帮助我们捕捉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个人操守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点,或者说,是失衡点。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他们被征召、拒绝出仕的往来书信和诏令文书的原始文本,这能直观地展示出士人的进退之道。他们是彻底的避世者吗?还是在消极抵抗中寻求精神庇护?如果能将不同人物在同一历史节点上的档案并置对比,比如王戎与山涛在处理与司马氏集团关系上的差异,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描绘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光谱。这种从档案中提炼出的时代精神侧写,远比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来得震撼和真实。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工作总是抱有一种敬意,因为那是极其枯燥且需要极高耐心的工作。竹林七贤的故事流传太久,文学化的描述和民间传说的成分早已将很多史实掩盖得严严实实。因此,这套“学术档案”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收集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排除”和“校订”。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份极其审慎的编纂说明,详细列出哪些是确凿无疑的材料,哪些是存疑的,哪些又是后世附会的。特别是那些关于他们私生活、交往细节的记载,往往是真假难辨的。这本书如果能在材料的辨伪上有所建树,比如通过交叉比对不同朝代的笔记、地方志甚至墓志铭来确定某个事件的真实性,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文献集,而成为了一部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史料源头的追溯,正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我期待的不是轻松阅读,而是沉浸式的、需要反复核对的学术探险。

评分

翻开任何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最让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那种扑面而来的“档案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我对这类以“档案大系”命名的出版物,总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因为这意味着它收录的并非是二手解读的二手资料,而是经过细致甄别的原始文本、信札、年谱、以及各种相互印证的史料碎片。我特别想看看,对于嵇康和阮籍这两位核心人物,这本书是如何系统地整理他们的思想演变轨迹的。例如,关于嵇康的《养生论》与他后期的政治立场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联系,或者阮籍的那些“狂放”之举,究竟有多少是出于自觉的哲学选择,多少是迫于时局的无奈伪装。一个优秀的档案汇编,应当是沉默的,它将材料堆砌在读者面前,但要求读者自行去建构意义。这本书如果能做到“信而有征”,将所有相关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孤本汇集一处,哪怕只是提供一个清晰的检索框架,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都是一座无可替代的宝库。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资料的完备性”,而不是某位作者个人的论断。

评分

经典 经典 经典 经典 经典

评分

good

评分

经典 经典 经典 经典 经典

评分

还好吧.....................

评分

还好吧.....................

评分

good

评分

还好吧.....................

评分

good

评分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