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政治实践紧密地缝合在一起。我们通常认为,卢梭的思想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但在本书的笔下,这些思想是如何被分解、包装,并最终化为街头巷尾的口号、立法议会的议案,乃至断头台前的最后陈词的,过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一本关于卢梭生平的传记,也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通史,而是一部关于“如何用语言来建造一个国家”的工具书。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当一种道德标准被提升到不可挑战的“共和国美德”的高度时,它会对社会产生何种异化的力量。这种对权力与话语之间共生关系的细致描摹,远超出了历史学的范畴,更像是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深度交汇,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它绝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深度潜泳。作者似乎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话语有着近乎偏执的探究欲,试图剥开那些光鲜亮丽的口号背后,隐藏的真正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仿佛手里拿着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小心翼翼地分离出“美德”这个概念是如何被不断地重塑、挪用,最终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社会控制力的工具。书中对当时各类文献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严谨的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些论断,思考这些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被神圣化的词汇,在今天又以何种面貌潜伏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它强迫你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政治叙事,去追问:我们所声称的“正义”和“理想”,其语言结构究竟是源自何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一场已经过去两百多年的历史事件,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实在令人着迷。
评分坦率地说,这是一部需要坐“冷板凳”去啃读的作品,它毫不迎合大众读者的习惯,充满了学术的内敛与克制。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概念的纯粹性与历史的复杂性,而非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然而,正是这种对深度和广度的执着追求,才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没有简单地将法国大革命视为一场英雄与反派的对决,而是将其描绘成一场宏大的、关于“何以为人”的语言哲学实验。书中对于罗伯斯庇尔及其追随者们在构建“美德共和国”过程中所经历的内部矛盾和自我否定的描写,尤为精彩。它揭示了理想主义在付诸实践时,如何被自身所创造的严格标准所反噬。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不是来自外部的镇压,而是源于话语体系自身的内在张力,这种洞察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晦涩,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行文风格,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智力挑战和满足感。它不像那种一气呵成的历史叙事,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妙的逻辑推演,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坚实的基础之上。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特定词汇演变路径的追踪,那种细致入微的语境分析,让人仿佛亲身参与了当时的辩论现场。那种氛围——知识分子们为了一个词的精确含义而进行激烈交锋的场景——跃然纸上。这种对“语言”本身进行史学考察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的认知边界。它证明了,政治的本质,很多时候,并不在于铁与火,而在于对符号和意义的最终解释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语言敏感度都提高了,看任何政治文本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骨架,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持久的馈赠。
评分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是如此的内敛而又充满力量,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革命的血腥与激情,而是选择了最冷静、最抽离的视角,去剖析那股驱动革命狂潮的底层“词汇动力”。作者似乎对“大众”这一概念持有审慎的态度,他更关注的是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精英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框架,来塑造和引导大众的集体认同。特别是对革命初期“公民”与“人民”等词汇的微妙区隔和使用频率变化的分析,展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敏感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革命“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它揭示了革命“是如何被想象和表达出来的”。它迫使读者走出事件的表层,深入到构成事件的意义结构之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对现代政治语言起源的考古挖掘,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发现的喜悦。
评分《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突破种种迷雾和障碍,试图梳理、解答这些问题。
评分但,卢梭式的美德是什么,如何描述和定义?卢梭本人在著述中回避了,后人的理解至今莫衷一是;激进的雅各宾党人如何从卢梭的著述当中理解他的美德思想,也缺乏梳理;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何大革命的领袖们如此坚定地以他的美德共和国作为蓝图?实现美德共和国的良愿如何演化成恐怖的杀戮?启蒙思想家在大革命当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是否应该为这场悲剧承担责任?如此种种,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评分卢梭的思想很迷人,然而照着他的指导去实践的法国革命者,却变成了杀人狂。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探讨卢梭与法国大革命能够弄清楚后来的许多类似革命。
评分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前几年朱学勤写过一本叫道德理想国的毁灭的书,就是讲卢梭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可以放在一起比较来看。
评分但,卢梭式的美德是什么,如何描述和定义?卢梭本人在著述中回避了,后人的理解至今莫衷一是;激进的雅各宾党人如何从卢梭的著述当中理解他的美德思想,也缺乏梳理;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何大革命的领袖们如此坚定地以他的美德共和国作为蓝图?实现美德共和国的良愿如何演化成恐怖的杀戮?启蒙思想家在大革命当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是否应该为这场悲剧承担责任?如此种种,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评分好评
评分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必读书啊~~~
评分但,卢梭式的美德是什么,如何描述和定义?卢梭本人在著述中回避了,后人的理解至今莫衷一是;激进的雅各宾党人如何从卢梭的著述当中理解他的美德思想,也缺乏梳理;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何大革命的领袖们如此坚定地以他的美德共和国作为蓝图?实现美德共和国的良愿如何演化成恐怖的杀戮?启蒙思想家在大革命当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是否应该为这场悲剧承担责任?如此种种,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评分这段话再现了一种观念,它关涉权威传统及其何以使人类生活有尊严,我不记得还有比之更生动的描述了。当然,布鲁姆所指的是所有传统中最保守的犹太传统像它“在起初”(inthebeginning,[译按]《创世记》1:1)时那样开始(beginning)发挥作用。我相信,布鲁姆的祖父母和我的祖父母一样,在美国政治传统中为犹太传统找到了家园,对他们而言,美国政治传统的代表是华盛顿、杰斐逊和林肯。我确信,他们的感觉就像塞克萨斯(Moses Seixas)遇到了华盛顿访问纽波特(Newport)-样。塞克萨斯把华盛顿尊为另一个由上帝引导(led)的约书亚(Joshua),因为华盛顿带领(lead)美国人进入了这个政治和宗教自由的新耶路撒冷(Zion)的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对于美国人而言,甚至对那些在今日已经是大学教育牺牲品的人而言,在独立革命时期的犹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国家同样是被拣选的国家(chosennation)。从一开始,就政治和宗教自由的原则而言,美国就作为新以色列和照亮(lighten)万国的明灯(light),成为公共话语的一个话题。而且正因如此,美国能成为万国的耶路撒冷,它可以成为犹太人自身的耶路撒冷。华盛顿写给图罗犹太教堂(Touro Synagogue)的信告诉我们,两千多年以来,犹太人第一次被视作一个国家的公民。它表明,在人类历史上,犹太人第一次在非犹太政体中被当作平等的一员。这一认识是具有权威性的,因为表达这一认识的人是国家的总统和领袖,是国父,他在道德权威上超过其他任何人。华盛顿对犹太人的问候,认为他们不仅拥有技术性的法律平等,还能在唯一的上帝之下作为人类一员被平等地纳人道德与神意秩序中,而这个秩序正是所有国家福祉的源泉。我要补充的恰恰是,林肯最伟大的那些演讲的特点,正是实现了对《圣经》和《独立宣言》中彼此不相上下的两种道德与神意秩序的美国式世俗结合。在林肯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我们看到一个权威传统围绕着《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和独立革命的教诲。我相信,布鲁姆的祖父母理解这一点,他们的方式谦逊而深远。那么,既然他已经继承了腐蚀一切传统的德国虚无主义,为何在开眼看世界时还只把目光投向德国虚无主义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