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史:从利奥波德到卡比拉

刚果史:从利奥波德到卡比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刚果] 乔治·恩荣格拉·恩塔拉耶 著
图书标签:
  • 刚果历史
  • 非洲历史
  • 利奥波德二世
  • 卡比拉
  • 殖民主义
  • 独立运动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刚果(金沙萨)
  • 政治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34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261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刚果史:从利奥波德到卡比拉》一部由刚果人自己写的刚果人的历史,作者个人投身刚果民主运动,反抗暴政的经历使得本书成为记述他的祖国人民伟大斗争的一本令人信服、明白易懂,彻底与完全真实的著作。

内容简介

  刚果人民在过去一个世纪苦难深重,先是经理残暴异常的殖民统治,1960年获得独立后,又遭受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外来干涉,蒙博托(1965年由西方扶植上台的独裁者)统治下长达一代人的持续掠夺,以及没完没了的战争,这些战争在刚果懂不甚至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到现在。但是刚果人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内建立民主制度和对外摆脱重重剥削,力争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作者简介

  乔治·恩荣格拉·恩塔拉耶,是这个国家的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尽管被迫长期流亡(在此期间,他在美国和其他地方教授政治学),但他在祖国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对人物与事件的深刻了解,他对基本的阶级、种族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真知灼见,使得本书成为记述他的祖国人民伟大斗争的一本令人信服、明白易懂、彻底与完全真实的著作。他也注意到了他们的失败,他认为这些失败和后殖民时期国家的危机是民众与国家领导人之间反殖民主义联盟在独立后瓦解的结果。

目录

出版说明
关于本书
关于作者
前言与致谢
引言
第一章 帝国主义、比利时殖民主义和非洲人的
抵抗
第一节 帝国主义和欧洲人在刚果建立殖民统治
第二节 比利时人的殖民体系
第三节 非洲人对殖民统治的反抗
第二章 独立斗争
第一节 比属刚果非殖民化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反殖民主义联盟和独立斗争
第三章 第一次刚果危机
第一节 ~年的非殖民化危机
第二节 联合国与刚果危机
第四章 第二次独立运动
第一节 第二次独立运动的诞生
第二节 第二次独立运动的优势与弱点
第三节 外部势力领导的平叛活动
第五章 蒙博托政权:独裁与国破
第一节 政权的起源与性质
第二节 权力工具
第六章 为多党民主而斗争
第一节 反抗蒙博托专制独裁与恐怖统治
第二节 全国主权大会
第三节 民主转型的政治与制度
第七章 大湖地区的冲突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分割与掠夺的战争
第三节 卡比拉刚果的反抗与镇压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国内政治局限
第二节 外部限制因素
第三节 前方的路
大事记
缩写与简称
名称对照
参考书目
索引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非洲人的抵抗
  刚果争取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持续反抗外来统治的过程,时间可追溯到19世纪末,非洲社会与欧洲入侵者在中部非洲产生对抗之日。实际上到1900年,在帝国主义时代欧洲人的征服与占领下,包括今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所有非洲社会全都丧失了独立。由于入侵者在物质上占据优势,再加上以殖民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关系和白人至上的观念,这就使得在前殖民地社会的疆域内重新获取独立的尝试注定要陷于失败。刚果人民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兴起于重构的社会空间内部,是对新秩序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负担的反应。它的目标与当前民主运动的目标相同,即获取自由,因为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个人尊严和社会福利得以建立的基础。
  本章研究了刚果民主运动在刚果自由邦(1885~1908)和比属刚果(1908~1960)时期非洲人反抗殖民主义斗争中的根源。本章共分三节对此进行研究。第一节通过考察从1885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建立私人统治起将刚果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进程,为比利时殖民主义提供历史背景。第二节的重点是作为利奥波德制度遗产的比利时殖民主义以及其对刚果人民的总体影响。第三节考察了非洲人反抗殖民统治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初始抵抗、宗教抗议和农民与工人的反抗。
  第一节 帝国主义和欧洲人在刚果建立殖民统治
  1420世纪刚果等非洲国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从四五百年前的15世纪开始,在非洲大陆与欧洲之间建立贸易关系的最高潮。已知欧洲与刚果地区最早的接触是在1482年,葡萄牙旅行家迪奥戈?卡昂(Diego C)在那年到达刚果河口。他将当地人对河流的称呼“恩扎里”(Nzadi,在刚果语中的意思是“大河”)误认为“扎伊尔”。出人意料的是,这却成为我们国家在1971~1997年间的国名,而这要感谢蒙博托总统,他断定以此为国名,要比用刚果王国中的“刚果”更为“准确”,因为它现在只是国家的其中一个族体。参见约翰?里德:《非洲:一个大陆的传记》,第344页。本书认为卡昂抵达刚果的时间为1483年。在这一关系建立之后的五个世纪,非洲与欧洲的关系首先为大西洋奴隶贸易所主宰,这一贸易成为新兴的全球经济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原始积累是指这样一种进程,其中大量人口被迫与他们的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他们的雇主通过剥削他们的生产力而获取更多的财富。关于非洲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这一重要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可参见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51页。关于刚果原始积累的具体情况,可参见穆海勒:《独立时期的比利时被殖民化的刚果》第129~144页。此后主要表现为欧洲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贸易。在遭到19世纪40~90年代东非奴隶贸易和类似奴隶制度的利奥波德制度的冲击之前,刚果的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暴露在这两个历史进程面前。暴露最为严重的是下刚果地区,其中包括刚果王国的一部分以及班顿杜、开赛和加丹加被纳入以安哥拉为中心的葡属非洲贸易区的那些地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刚果肇因于利奥波德国王的帝国梦,他要求获得中部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因欧洲人争夺非洲而导致的帝国主义间的对抗。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史的著作的简介,该书深入探讨了科学、艺术与哲学思潮的交织与碰撞: --- 《理性的黄昏与符号的黎明: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的重塑》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信息:[虚构出版社] / 2023年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恢弘的思想史著作,聚焦于1900年至1939年间,欧洲大陆思想版图发生的剧烈重构。它摒弃了传统上将各个学科割裂叙述的线性史观,转而采用“思想场域”的视角,描绘了在科学革命的冲击、政治动荡的阴影以及现代性危机面前,哲学、艺术、心理学和社会学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定义,共同塑造了现代人对实在、真理和自我的全新认知。 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思想核心在于对十九世纪“理性至上论”的全面质疑,以及对新的、更深层结构——无论是潜意识的、语言的还是数学的——的探寻。本书的叙事主线并非沿着单一思想家的谱系展开,而是围绕三大关键的“转向”(Turns)展开:科学的相对化、主体的碎片化、以及意义的建构性。 第一部:科学的审判庭——实在的崩塌与新结构的诞生(约1900-1918)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和数学的突破如何彻底颠覆了牛顿-莱布尼茨体系所建立的稳固宇宙观,并对哲学本体论构成了直接挑战。 1. 相对性与时空的革命: 作者首先剖析了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但重点不在于其物理学细节,而在于其对“客观实在”概念的冲击。相对性原理如何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本书详细梳理了法国现象学家(如布洛赫)对“经验时间”的重新界定,以及英国经验主义者(如怀特海)试图在经验层面整合新物理学的努力。相对论不再仅仅是物理学发现,它成为了对形而上学预设的伦理挑战。 2. 量子论的概率与不确定性: 在物理学的微观层面,量子力学引入了内在的不可预测性和观察者依赖性。本书深入探讨了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哲学,以及它在哲学界激起的巨大争议。这如何与尼采的“权力意志”残余相互作用?作者展示了这一科学不确定性如何反过来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潜在的智识支撑——如果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概率性的,那么人类自由的疆界在哪里? 3. 逻辑的边界与数学的基础危机: 本部分也详尽考察了弗雷格、罗素和怀特海的逻辑主义计划及其随后的受挫。对罗素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哲学解读,揭示了形式系统自身的内在局限。这不仅是数学史上的事件,更是对“纯粹理性”信念的一次致命打击。作者将此与维特根斯坦早期对语言和世界的界限的探讨联系起来,展示了逻辑学如何从通往绝对真理的桥梁,转变为界定可说与不可说的藩篱。 第二部:心灵的深渊——潜意识、象征与人性的重构(约1905-1925) 在外部世界(科学)被解构的同时,对“内在世界”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本部分聚焦于心理学、艺术和早期人类学的交叉影响。 1. 弗洛伊德的颠覆性考古学: 本书对精神分析的解读,超越了临床层面,将其视为一种对西方理性主体(笛卡尔的“我思”)的解剖学。潜意识的发现如何挑战了启蒙运动对意识清晰性的推崇?作者细致考察了精神分析如何在精英知识分子群体中迅速传播,并成为解释社会现象、艺术创作乃至政治行为的“万能钥匙”,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反弹。 2. 艺术的解放:从印象到无意识的投射: 在视觉艺术领域,从后印象主义到立体主义和达达主义的激进转变,被视为对视觉再现逻辑的全面反叛。本书将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创新,置于对“直接经验”的哲学追求之中。立体主义如何通过多重视角来模拟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认知挑战?达达主义的偶然性和反理性,则被视为对战争荒谬性的直接哲学回应。 3. 神话、原始与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弗雷泽的《金枝》等作品,在思想界引起了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质疑。作者分析了思想家们如何重新挖掘被理性主义压抑的“原始思维”和“集体无意识”。这股思潮对随后几十年文化批判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第三部:共同体的危机与语言的藩篱(约1918-1939) 一战后的欧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极化和价值真空。本部分探讨了思想如何转向社会结构、政治哲学和语言分析,试图在碎片化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1. 政治哲学的激进化:精英主义与群众的诞生: 面对战争的残酷和大众民主的兴起,知识分子们对“人民”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莫斯卡的精英理论、帕累托的“非理性的人”以及施米特的政治神学,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冲突与权力的社会图景。本书对比了法西斯主义的“意志政治”美学与法兰克福学派早期对技术理性异化本质的批判性考察,强调了两者在对“群众”的深刻不信任上的暗合。 2. 维特根斯坦的转向与语言学的统治: 本书将早期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视为连接科学转向与主体碎片化的关键枢纽。早期《逻辑哲学论》试图划清思想与世界的界限,而后期则转向了对日常语言游戏的考察。这种“语言学转向”如何影响了分析哲学和欧陆现象学的分野?作者认为,对语言作为“框架”的认识,标志着人们认识到,我们所经验的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结构强加给我们的产物。 3. 现象学的坚定立场与存在主义的萌芽: 在科学和政治哲学都趋于相对化时,胡塞尔的现象学试图通过“回到事物本身”来建立一种严格的认识论基础。本书详述了现象学如何通过对“意向性”的精细分析,将意识置于新的核心地位。同时,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身的追问,则标志着从关注“认识论结构”向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的决定性转移,为二战后的存在主义浪潮播下了种子。 总结:现代性的自我批判 《理性的黄昏与符号的黎明》最终揭示了1900年至1939年间的思想运动并非混乱无序,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否定的探索。知识分子们意识到,支撑了数世纪的“统一的、客观的、可被还原的实在”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相对性、潜意识冲动、语言约定和权力意志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这些看似分散的革命汇聚成一幅连贯的智识地图,解释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如何从那个充满矛盾与创新的“世纪之交”中锻造而成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关注史料的运用和观点的平衡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宫之中。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既不回避残酷的事实,又能保持客观的分析视角。文字的编排考究,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喜欢它引用和解读原始资料的方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引述,往往能瞬间点亮整个历史场景,让人对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这种对“现场感”的营造,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时代体验。它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既满足了专业读者的求证欲,也让普通读者能够获得丰厚的知识和情感回馈。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不是那种拖沓的厚重,而是一种思想和信息密度带来的充实感。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构建这个历史模型,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它对区域政治、部族关系乃至国际干预的分析,都显示出极高的复杂性理解力。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味刚刚读到的那段论述,因为它常常揭示出一些隐藏在表面事件之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思考和消化的深度,恰恰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与市面上许多蜻蜓点水的作品不同,它敢于直面那些最令人不安、最难以解释的历史断面,并试图提供一个可供探讨的解释路径,而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研究和参考相关议题时的重要案头书。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变成枯燥的年代罗列,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淹没掉个体命运的悲歌。叙事节奏的掌控非常到位,高潮迭起,低谷沉郁,尤其在描述特定历史转折点时,那种笔力的老辣和对史料的精准把握,令人印象深刻。每一次翻页都带着一种探寻真相的渴望,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些新的视角,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语言风格上,它有一种沉稳的力量感,既有历史学家的审慎,又不乏文学性的张力。对于理解刚果这个国家在地理、文化和政治上的多重困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框架。它促使我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塑造一个国家如此曲折多舛的命运,而作者给出的解答,绝非单一维度的。读完之后,我对这片土地上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这本关于刚果历史的著作,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似乎在开篇就展现出了对这段复杂历史深厚的理解,那种叙事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被拉入那个时代的洪流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时间线时的那种细腻和耐心,仿佛不是在堆砌史实,而是在描绘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对于我们这些对非洲中部历史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用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从殖民时期到独立后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脉络。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探究他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动机与挣扎,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尤为立体和引人入胜。书中的某些细节处理得尤其精妙,那些鲜活的场景再现,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体会到那个时期人们的喜怒哀乐与无助抗争。可以说,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佳作,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思考的火花。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叙事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文学品质也值得称赞。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沉闷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变革,读起来也充满了戏剧张力。他似乎很擅长捕捉历史人物的性格侧面,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中被一笔带过的名字,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鲜活、有血有肉,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全部光环与阴影。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那种单一线性发展的历史观,而是强调了多元力量的交织与碰撞,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历史进程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这本厚重的书,读起来却不觉累赘,反而是愈发着迷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和对大局的把握能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理解人类困境和时代命运的独特视角。

评分

有用。。。。。。。。。。。。。。。

评分

好奇非洲,开阔眼界。。。

评分

书来的很快,京东配送人员态度也很好,就是有点小贵,即使用了券还是必须说一下现在的书真是太贵了啊,希望刘总能给力,多发优惠券,造福广大书友。在京东买东西很久了,非常信任京东,但是还是要提一个建议,精装本的书不要用袋子装,真的很容易边角弄折了,影响品相,这书买来屯着,将来有空看了再追加评论吧!

评分

书来的很快,京东配送人员态度也很好,就是有点小贵,即使用了券还是必须说一下现在的书真是太贵了啊,希望刘总能给力,多发优惠券,造福广大书友。在京东买东西很久了,非常信任京东,但是还是要提一个建议,精装本的书不要用袋子装,真的很容易边角弄折了,影响品相,这书买来屯着,将来有空看了再追加评论吧!

评分

很好的书。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很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很不错。。

评分

好奇非洲,开阔眼界。。。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