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一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名人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57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91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9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一册)》是大型人物传记工具书。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以词条的形式简明介绍了民国时代的人物的生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各个领域。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录

卜道明(1902——1964)
于少卿(1898——1980)
孔宪荣(1881——1948)
王力(1900——1986)
王育瑛(1897——1964)
毛岸英(1922——1950)
毛泽民(1896——1943)
包明叔(1891——1974)
任凯南(1884——1949)
朱谦之(1899——1972)
朱镜宙(1890——1985)
佟麟阁(1892——1937)
吕志伊(1881——1940)
吕竞存(1897——1967)
沈刚伯(1896——1977)
李光涛(1902——1984)
李国良(1896——1939)
李寿雍(1903——1984)
李朴生(1896——1986)
李韫珩(1884——1946)
吴新荣(1907——1967)
周至柔(1899——1986)
周叔弢(189l——1984)
周培智(1902——1981)
林柏寿(1896——1986)
林祖密(1878——1925)
林徽因(1904——1955)
金毓黻(1887——1962)
冒广生(1873——1959)
胡也频(1903——1931)
胡维藩(1901——1974)
夏承焘(1900——1986)
袁同畴(190l一1986)
区凤墀(1847——1914)
梁上栋(1887——1957)
梁遇春(1906——1932)
张学思(1916——1970)
章靳以(1909——1959)
陶思曾(1878——1943)
陈璧(1852——1928)
陈大悲(1887——1944)
陈延年(1891——1927)
陈岚峰(1904——1969)
陈敬之(1911J1982)
郭沛藻(1903——1983)
傅乐成(1922——1984)
彭襄(1897——1985)
游国恩(1899——1978)
逯钦立(1910——-1973)
黄焯(1902——1985)
黄涛(1900——-1973)
叶琪(1893——1935)
杨明轩(1891——1967)
杨宣诚(1890——-1962)
杨家瑜(1903——1984)
杨开慧(1901——1930)
杨靖宇(1905——1940)
董守义(1895——1978)
寿□(1885——1950)
裴学海(1899——1970)
赵滋蕃(1924——1986)
齐学启(1901——1945)
潘仰山(1895——1982)
邓之诚(1887——1960)
邓中夏(1894——1933)
邓肇坚(1901——1986)
邓荫南(1846——1923)
邓宝珊(1894——1968)
蒋君章(1905——1986)
刘冠雄(1858——1927)
刘传来(1900——-1985)
乐干(1909——1986)
郑炳庚(1901——1980)
鲁实先(1913——1977)
龙冠海(1907——1983)
谢国桢(1901——1982)
谢瀛洲(1894——1972)
戴仲玉(1909——1986)
缪荃孙(1844——1919)
谭道源(1888——1946)
谭曙卿(1884——1938)
关仁甫(1873——1958)
苏兆征(1885——1929)
苏炳文(1892——1975)
顾孟余(1888——1972)
顾维钧(1888——1985)
龚宝铨(1886——1922)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一册)》:
  卜道明(1902——1964) 卜道明,字士琦,湖南省益阳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五月。六岁入私塾。民国四年,得家族奖学金之助,入衡阳船山中学,民国七年毕业,任小学教员一年。民国八年,赴上海,考入复旦大学。因无力缴纳学费,经陈独秀(仲甫)、邵力子(仲辉)介绍为该校旁听生,同时加入陈及戴季陶(传贤)所办之“沪滨工读互助团”,为国民日报副刊《觉悟》校对。未久,以该团团员多无职业,经济困窘,即告解散。民国九年,陈独秀以互助团团员为基干,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设外国语言学校为团员补习俄、英、法语文,以杨明斋为讲师,道明白此开始学习俄文。
  民国十年年初,道明登记赴法勤工俭学,以额满未果。同年秋,陈独秀得共产国际代表伏洛斯基之同意,将道明、刘少奇、任弼时(培国)等十余人送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受训,为中国学生班第一期。十一年冬,返国,任上海大学俄文讲师一学期。十二年秋,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干事,与邓中夏主办《中国青年》杂志。十三年夏,经陈独秀、邵力子(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介绍赴粤,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介石)俄文翻译。十五年秋,邵力子奉命使俄,蒋校长命道明随同前往,一面任邵氏之翻译,一面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高级部。邵氏于十七年回国,道明留该校任编译及政治经济学讲师。十八年冬,该校停办,道明请求回国未果,乃于翌年考入苏俄科学院之世界经济研究院深造,同时任列宁学院中国班政治经济学讲师。二十二年冬,始获准返国。
  道明两次留俄,为时约九年。第二次回国后,因认清中国国情不适于共产革命,而俄帝历来侵略中国,吞去中国领土最多,其伪善绝不可靠,乃毅然转为反对俄式共产主义。初人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立夫、副部长佘井塘)任国际问题编审。嗣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俄文教官、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蒋宋美龄)秘书。二十七年秋,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办公厅外事科长,主管俄文译员事务。三十三年,任外交部(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兼任部长)亚西司司长。三十四年六月,随同宋子文、蒋经国赴莫斯科,就雅尔塔会议密约事进行交涉。
  八月,再随外交部长王世杰(雪艇)赴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条约。
  民国三十八年二月,道明随外交部(行政院副院长吴铁城兼任部长、政次叶公超、常次董霖。四月以后,叶公超继任部长)迁广州办公。十月,广州、重庆相继失守,道明随“政府”来台,初创圆山远庐研究室,从事敌情及国际问题之研究,继而筹设国际关系研究会,担任理事长。一九五五年四月,任革命实践研究院讲座及教育委员。同年秋,应新生报之聘,主编“认识敌人”专栏,并任装甲兵旅(旅长蒋纬国)俄文专修班教官。一九五八年三月,创办“匪情月报”,出版《苏俄在中国》俄文版。一九五九年,任“国防研究院”敌情组首席讲座,编纂出版《苏俄简明百科全书》。一九六一年,将国际关系研究会扩大规模,向“教育部”立案,改为国际关系研究所,担任所长,并罗致雷崧生(白韦)、邓公玄(太初)、吴俊才(叔心)等相助。一九六四年,由吴俊才继任所长,改组为“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经常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蜚声国际。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四日,道明以肝癌不治逝世,年六十二岁。开吊之日,蒋“总统”亲临致祭,备极哀荣。(张珂稿。参考:“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东亚季刊第七卷第三期载关素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的学生》、湖南文献季刊第四卷第三期方雪纯《卜道明先生的平生与事功》、刘绍唐主编《民国大事日志》第二册。) ————原载传记文学第四十九卷第二期于少卿(1898——1980) 于少卿,原名绍庆,民国二十三年改名少卿,字复先(取书经“绍复先王之大业也”),清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九月三十日生,山东省潍县寒亭镇人。
  少卿六岁启蒙人私塾,后改读新式小学。武昌起义前后,盛传其家中有革命分子,清廷将派员查抄,全家老少避难青岛。迨时局初定,少卿留青岛入中德合办德文学校,时年十四。
  ……
《烽火中的求索:民国知识精英群像》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民国时期特定知识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命运与精神轨迹,聚焦于那些在动荡与变革中坚守学术理想、投身社会实践的先行者们。我们避开对传统意义上政治人物的过多描摹,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教育界、学术界、实业领域,乃至文化艺术界中,以其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方的知识精英。 全书结构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教育救国与学术独立、传统重塑与现代转型、个体命运与国家理想的交织,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维。我们力求通过对一系列鲜活个案的细致梳理,展现民国知识分子的多重身份——他们既是新思想的引介者,也是旧秩序的颠覆者,更是新秩序的构建者。 ---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杏坛——教育与学术的坚守 民国初建,百废待兴,教育被视为立国之本。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仍致力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学者和教育家。 一、大学的拓荒者与精神家园的营造 重点考察了如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如何在各大学校得以实践。我们详细探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高等学府在早期发展中,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学术薪火的传承: 考察了不同学科学术谱系的建立过程。例如,在哲学领域,从王国维、梁启超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到后辈学者如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系统化阐释,其间的学术传承与争鸣如何奠定中国现代哲学的基石。在文史领域,如陈寅恪先生对史学方法论的革新,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如何超越了当时的政治喧嚣,保持了学术的纯粹性。 留学归国者的使命感: 梳理了从欧美学成归来,毅然投身于国内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选择与困境。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带来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模式。本书关注了他们在资源匮乏、政治干预加剧的环境下,如何维持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 二、乡村教育与社会改造的尝试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深知,教育的普及不能仅仅局限于都市。本部分详细记录了以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如何深入乡村,推行“生活教育”与“平民教育”的实践。 “小先生”的诞生: 探讨了平民教育运动中,如何通过简化的教材和实用的技能培训,使底层民众获得基本的文化素养。这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社会动员和阶层流动的尝试。 师范教育的改革: 考察了师范学校在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乡村教学实践。 --- 第二部分:科学与实业的拓荒——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本部分关注那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实业家与工程师群体。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务实的一群人。 一、理工科学者的报国之路 在西方列强利用科技优势侵蚀中国的背景下,发展本国工业和科学技术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议题。 基础科学的萌芽: 记录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的早期成就。例如,在有限的实验室条件下,科学家们如何坚持基础研究,为日后中国科学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我们着重分析了早期科学社团的建立,以及他们如何在国际学术界争取话语权。 应用科学与工程建设: 探讨了桥梁建设、水利工程、电信事业等领域,中国本土工程师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和人才短缺问题。他们如何在资金短缺和外部技术封锁下,努力实现技术上的自主和引进消化。 二、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困境 分析了以张謇等前辈思想为基础,民国时期实业家如何探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民族工业的抗争: 重点描述了民族工业在官僚资本和外资的双重挤压下,如何艰难求存。知识分子出身的实业家,他们不仅关注盈利,更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员工的关怀,形成了独特的“良心资本主义”的尝试。 金融与经济思想的碰撞: 考察了早期的经济学家们,如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学者,他们如何在中西经济理论的冲突中,摸索出适合国情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 第三部分:文化的交锋与重塑——思想界的激荡 民国是中国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新旧思潮激烈碰撞,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一、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与语言革命 本书将重点放在那些致力于文学革命,试图用白话文打破旧文言樊篱的作家和理论家身上。 白话文的普及与挑战: 梳理了从《新青年》时期开始,白话文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教育、新闻和日常交流中。这不仅是文字工具的变革,更是思想表达方式的解放。 文学流派的纷呈: 考察了新诗、新小说等不同文学形式的探索历程,以及不同流派之间在主题、技巧和政治立场上的分野,例如现实主义的深入挖掘与浪漫主义的理想寄托。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扬弃 知识分子对中国数千年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既有彻底否定的激情,也有深刻的挽救情怀。 “整理国故”的学术价值: 分析了在全盘西化思潮下,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对传统典籍和文物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避免了“砸烂旧瓶”带来的文化断层。 艺术领域的革新: 探讨了中国画、音乐、戏剧等传统艺术门类如何吸收西方技法,实现“中西融合”的创新,为当代艺术奠定了基础。 --- 第四部分:个体与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本部分通过对几位典型知识分子日常工作、生活细节的追溯,展现其在特定历史节点所做的艰难抉择。 家国情怀与个人选择: 选取了几位在抗战爆发后,选择南迁、西迁或坚守沦陷区的学者。他们的决定往往意味着放弃优渥的生活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书中将细致描绘他们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坚持授课、写作和研究的场景。 学术伦理与政治压力: 探讨了在党派斗争加剧时,知识分子如何努力维护学术的独立性,抵御意识形态的过度干预,以及一些学者在特定时期为了保护学生或学术机构而做出的妥协与抗争。 本书最终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神化的民国知识精英群像,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留下的著作和制度,更在于他们在那个动荡年代所展现出的,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们是烽火中的求索者,是现代中国精神的塑造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那个“黄金时代”的窗户。我们常常谈论民国,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占据了所有历史教科书篇幅的巨擘。然而,这第十一册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把聚光灯投向了那些虽然没有达到“鼎盛”级别,却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影响深远的“配角”和“中坚力量”。正是这些鲜活的个体,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底色。阅读这些人物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共振”,他们的理想、挫折和最终的归宿,都与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紧密相连,无法分割。这种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的交织叙事,比纯粹的政治评论更具情感穿透力,也更令人动容。它让人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每一个人又该如何定位自己,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抉择。

评分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册子时,我还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或枯燥,毕竟“人物小传”听起来就有点像严肃的传记汇编。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种叙事的流畅度和文字的感染力立刻抓住了我。它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人物速写”,笔触时而如水墨般淡雅含蓄,勾勒出人物的性情底色;时而又如同油画般浓墨重彩,着力描绘那些决定性的历史瞬间。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所触动——某位军阀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儒雅,或是某位女权先驱在私下流露出的脆弱。这些“非典型”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民国群像的认知,打破了我原本对某些人物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选材角度也十分独到,涵盖了政界、文化界、实业界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幅多维度的民国社会切面图,读完后感觉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完全没有传统“合集”可能出现的拼凑感。每一篇小传虽然独立成章,但彼此之间又隐隐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和对照,让你在读完甲的故事后,再去读乙的故事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展现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张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考据方面的扎实,尽管是“小传”,但引用和侧证都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只是这些学术的严谨性被包裹在极其流畅、近乎文学性的叙事之中,完全不会让人感到阅读负担。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每到一个关键路口,都会恰到好处地提供背景信息,既满足了求知欲,又保持了故事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根本停不下来。

评分

这本《民国人物小传(第十一册)》真是让人意犹未尽,它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诸多重要人物的侧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这些历史人物时的那种平衡感,既没有将他们神化,也没有过度批判,而是努力去展现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挣扎、选择与光辉。比如,对于某些在历史转折点上立场摇摆不定的学者或官员,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做出决定的复杂考量,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远非教科书上那些扁平化的记载可比。通过阅读这些小传,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社会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责任感。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是与一位故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尘封的往事和未被充分讨论的细节,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引人深思。这本书对于理解民国历史的肌理和复杂性,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远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

对于那些对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深度爱好者来说,这本小传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增量,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解读框架。我发现书中许多对于人物动机的分析,都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好坏判断,转而深入挖掘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乃至个人机缘对他们行为轨迹的塑造。这种“环境决定论”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使得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特别是对一些在特定时期做出争议性选择的人物,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克制和审慎,引人深思,而非草草下结论。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智慧、考据精良、叙事优美的作品,它不只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有温度的、对人性的探索,非常值得反复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