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晋风 魏晋风度现象的另类解读》是《晋鉴:司马王朝兴衰的个性解读》的姐妹篇。《晋风 魏晋风度现象的另类解读》以时间为纬,以人物为经,以人性和世态为切入点,从嵇叔夜到谢康乐,构成了魏晋风度的长长画卷。
作者试图以清新的笔触去反映晋朝士大夫的普遍心态,以尖锐的文笔去揭示魏晋风度背后的本质,给现在的我们以某种深层次的启发。
目录
·上篇·
一、且咏且啸,放荡的嵇康缘何执行两套标准
二、何晏:喜欢嗑药的男神拉开魏晋风度大幕
三、风度山涛:我的转变与我的魅力无须你懂
四、晋武帝是如何对待开国大臣的
五、羊祜的另类不跟风
六、杜预主动行贿的原因居然是这个
七、如果让我选择,我就选择简单生活
八、死在自己人的“圈套”之下
九、石崇另一面:被文学情怀害掉的“国民老公”
十、绝世美女的自杀为何感动千古
十一、西晋反腐败:刘毅一个人的战斗
十二、游走于超世俗与极世俗之间的“会人”
十三、王澄:一个清谈误事官员的典型案例
十四、潜规则活活害死了晋王朝
十五、西晋历史上一场关于反腐败的游戏
十六、一篇“恶搞”的文章为何会流传千年
十七、古代大众情人是怎么对待老婆的
十八、西晋撰写天下第一励志诗的人
十九、你可以指责任何人,唯独不能指责他
二十、借酒装疯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二十一、英雄的落寞:成也名士败也名士
二十二、当嵇绍的忠诚遇到晋惠帝的痴呆
二十三、荒诞之所以为荒诞,恰恰是因为它如此真实
二十四、他第一个向西晋王朝发出高危预警
二十五、写《三国志》的陈寿是怎么摊上大事的
二十六、名士挽歌:四句雷人的话让他身败名裂
二十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这样子的
二十八、人性之恶:眼睁睁看着西晋灭亡
·下篇·
二十九、男色崇拜下的全民荒唐和疯狂
三十、名士恩怨:王导是如何误会周伯仁的
三十一、你说我糊涂,但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
三十二、越是让他做官,他越是极力推辞
三十三、新亭:它不是景点,却一亭勾起了千年历史
三十四、看看这位官场术士的规矩:凡做事先摸自己的良心
三十五、人这辈子只需做对一件事就可以了
三十六、青年寒士王猛是如何完成三级跳的
三十七、任凭花开花落,我都荣辱不惊
三十八、葛洪为什么要多次辞官
三十九、喜欢摆谱的绝对是个不靠谱的人
四十、一旦风气变坏了,什么都将跟着坏
四十一、扑朔迷离的谢王离婚事件
四十二、尊重老婆应当是男人最大的美德
四十三、英雄相惜是一种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牢不牢靠
四十四、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
四十五、高规格的清谈专家上了战场会怎么样
四十六、东晋第一男神:清谈的风度是用来做事的
四十七、王羲之感叹:有权的小人更可怕
四十八、待你厌倦江湖,我陪你归隐山林
四十九、当高冷的谢道韫遇上窝囊的王凝之
五十、跟着总是挣扎求生的老板注定没前途
五十一、读懂生命之重,才能淡看得失之轻
五十二、桓冲的大义让东晋这艘破船看到一丝曙光
五十三、淝水之战:失败者所有的道理都是屁
五十四、玩物不丧志:《梅花三弄》人间最销魂
五十五、女尼的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大臣的命运
五十六、人不一定要出家,但一定要修行
五十七、人际关系很差的他为何获得后人点赞
五十八、没有什么比权欲更有吸引力,除非你低智商低功能
五十九、四世纪的大辩论:出家人要不要跪拜皇帝
六十、聪明人做了糊涂事,究竟由谁来买单
六十一、求告密嗜好者的内心阴影面积
六十二、东晋最后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良臣
六十三、走最苦的路,看最好的风景
六十四、一生五次见风使舵的人,最后的结局竟是这样
六十五、不满现状,他第一个向“东晋式特权”开刀
六十六、谢大才子,你怎么可以忘记自己的初心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晋风 魏晋风度现象的另类解读》:
一、且咏且啸,放荡的嵇康缘何执行两套标准奇怪了,你嵇康不是做过官吗?怎么此时会说这样的话?聪明人都知道,无非是政见不同而已。但嵇康认为,既然山涛选择了投靠司马氏,那就不能再和自己做朋友。
第二件事情是嘲讽钟会。钟会是司马昭面前的红人,也喜欢舞文弄墨。钟会写了一篇读书笔记,自己觉得很不错,就带着去拜见嵇康,希望嵇康能够评点一二。可没想到嵇康根本看不起溜须拍马的钟会,就不让他进门。钟会没办法,就把自己的文章隔墙扔过去。可没想到一会儿,他那文章又被扔了出来,因为嵇康根本懒得看他的文章。
钟会不死心,终于有一天,他又来到嵇康家,看到嵇康和朋友向秀在一起打铁。见嵇康正忙着,钟会就不好打扰了,于是在一边等候。没想到一等就是一天,嵇康就是不停下来和钟会聊天。后来,钟会实在忍不住,转身走了。临走前,嵇康嘲笑钟会:“你听到什么消息跑来的?又看到什么东西离开了?”钟会怨恨地说:“听到我所听到的消息所以来了,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东西所以走了。”唉!你风度就风度吧,就不要议论政治了;你躲避就躲避吧,就不要讽刺朝政了。看不惯的事情你就逃避,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谁知小肚鸡肠的钟会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后来利用嵇康的朋友犯罪的事情,故意牵连到嵇康。司马昭听信了钟会的话,就把嵇康给杀了。其实,司马昭对嵇康的不合作也早就不满。临刑前,嵇康神色如常,在刑场上抚弹一曲《广陵散》之后,从容就戮。当时的嵇康年仅三十九岁。
不过,他被杀害后留下了两个谜团。他如此浪漫不羁,视礼仪规矩为绳索;如此自由任l生,视朝政仕途为粪土,居然在教育子女时执行了两套标准。
他给儿子嵇绍写的《家诫》,跟他自己的行为完全是两回事。他在《家诫》中教育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并列出一条条的教训。有一条是说长官处不可常去,亦木可住宿;长官送人们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因为恐怕将来长官惩办坏人时,你有暗中密告的嫌疑。又有一条是说宴饮时候有人争论,你可立刻走开,免得在旁批评,因为两者之间必有对与不对,不批评则不像样,一批评就总要是甲非乙,不免受一方见怪。还有人要你饮酒,即使不愿饮也不要坚决地推辞,必须和和气气地拿着杯子。
光就这几条看来,我们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儿子遵守这样的规矩。
还有他的身后托孤。嵇康被朝廷认定是罪人,将要处死,嵇康写信把自己十岁的儿子和家人都托付给山涛。为什么嵇康一方面和山涛绝交,一方面却又把家人托付给他,而不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敬重的阮籍抑或是向秀呢?难道想让儿子来完成遗愿,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风度去改造社会改造朝廷?或者去仇人家做卧底,踏上跟武侠小说主人公一样的复仇之路?显然不是。在我看来,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嵇康和山涛私交很好,虽然书信是绝交书,但其实那只是嵇康对自己不出仕为官,对世俗礼法蔑视的一种证明与信念。二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风度是不能当饭吃的,洒脱不羁、浪迹江湖只能误了他的孩子,只有规矩礼仪才能培养、教化他的孩子。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人们的言论、思想和行为,自己以为不错的,就希望自己的家人、朋友,还有天下的人都这样做。但嵇康、阮籍不是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想加入他们的七人团队时,阮籍却不让加入。假如阮籍自以为行为是对的,就不应拒绝他的儿子,可见阮籍也并不认同他自己的行为。
这么看来,嵇康的精髓是不是在于,风度只是权宜之计罢了。他借风度之名,躲避政治风险,发泄内心情感。其实,爱之深恨之切,他还是深深爱着这个国家和这个朝廷的。
……
晋风 魏晋风度现象的另类解读 导言:穿越“竹林”的迷思 当我们提及魏晋风度,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衣袂飘飘、饮酒放歌的文人雅士,是玄学清谈与率性而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常被定格为一种脱离世俗、追求个体自由的“风流”,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慕的审美范式。然而,这种基于传统史学叙事和文学想象构建的“魏晋风度”形象,是否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那个动荡不安、思想剧变的时代精神?本书旨在以一种批判性的、多维度的视角,对“魏晋风度”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另类解读”,探究其表象之下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动力。 本书并非对魏晋风度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试图剥离历史叙事长期强加于其上的浪漫滤镜,深入挖掘其发生的环境基础、权力结构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应对策略。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被传统叙事边缘化或过度美化的面向,力求展现一个更为复杂、更具张力的魏晋士人图景。 第一章:制度的崩塌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魏晋时期,东汉以来赖以维系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瓦解,士族门阀的崛起重塑了政治版图。在这一结构性转变中,知识分子(士人)的身份认同和职业路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首先要剖析的是:魏晋风度是否仅仅是文人面对政治失意的优雅转身,抑或它是对既有制度有效性的集体性消极抵抗? 我们考察了士人阶层对“做官”与“退隐”的辩证关系。清谈的兴盛,绝非空穴来风,它实际上是士人利用语言的权力,在缺乏实际政治权力的真空地带建立话语霸权的尝试。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其对“有”与“无”、“名”与“实”的探讨,正是对汉代以来儒家入世精神在现实政治中失效的一种深刻反思。我们将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大量事例的文本细读,揭示这些“风度”的言行背后,所蕴含的对儒家伦理规范的疏离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估。 第二章:身体政治学与隐逸的表演性 “魏晋风度”的核心元素之一便是对身体的解放与对礼教的挑战,表现为服饰的宽大、饮酒的无度以及对感官享乐的追求。本书将从身体政治学的角度切入,探讨这种“不修边幅”的现象:它究竟是一种彻底的自然回归,还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表演”? 在门阀政治的时代,身份的确认高度依赖于家族的声望和外界的评价。士人的“风度”恰恰成为了他们区分于“小人”和“流俗”的视觉符号。我们分析了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的行为模式,指出其对庄子的“逍遥游”的挪用,有时服务于维护其高洁的社会形象,以换取在政治漩涡中的相对安全。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往往是在严格的社会框架内,通过对边缘行为的“仪式化”来实现的。饮酒不再仅仅是陶冶性情,而成为了政治立场、审美趣味乃至家族忠诚的暗语。 第三章:名教的阴影与性情的张力 “名教”——即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社会规范体系——在魏晋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并未完全消失。本书的重点之一是探讨士人如何在“名教”的巨大阴影下,试图实现“性情”的解放。 我们发现,许多被奉为“真性情”的瞬间,恰恰发生在对传统伦理的微妙越界之中。例如,对友谊的极度推崇(如“断袖之癖”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僵化的婚姻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一种补偿和逃逸。然而,这种对“性情”的绝对化,也带来了深刻的内在张力。一方面,他们渴望超越世俗的羁绊;另一方面,社会地位和家族责任又迫使他们不断地回归礼教的轨道。这种在高度自由的哲学思辨和不得不遵守的政治现实之间的摇摆,是理解魏晋士人内心世界的关键。 第四章:审美的转向:从“义”到“韵”的转移 魏晋时期,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汉代的雄浑、厚重转向了对“韵致”、“风神”的追求。这种审美转向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焦虑。当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拯救苍生的儒家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后,士人的关注点自然回落到个体精致的生命体验上。 本书详细考察了书法、绘画、文学中“魏晋风度”的体现,例如王羲之的“飘逸”,嵇康的“遒劲”。我们认为,对“韵”的极致追求,是知识分子在权力失落后,试图通过艺术活动重建主体性的一种方式。艺术成为他们能够完全自主掌控的领域,通过对笔墨、音律的精微把握,来确立自身存在的价值和超凡脱俗的地位。这种“唯美主义”的倾向,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现实政治冷漠的文化体现。 第五章:被忽略的女性与权力边缘的生存策略 传统对魏晋风度的描述往往聚焦于男性士大夫群体,而忽略了在这一剧变时代中女性的处境与角色。本书将聚焦于魏晋时期的高门女性,探讨她们如何在父权与门阀制度的夹缝中,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和“风度”的侧面进行生存策略的部署。 通过对史料中零星记载的分析,我们看到,一些女性通过展示其学识、艺术鉴赏力,甚至以近乎“狂放”的方式来影响其父兄子弟的政治决策。她们对“风度”的理解,往往与男性视角的“超脱”有所不同,更多体现为一种对权力资源进行巧妙配置的实用智慧。这种视角有助于我们修正以往过于单一的魏晋士人形象,理解权力生态的复杂性。 结语:魏晋风度作为一种历史的“应急机制” 本书最终的结论是,魏晋风度与其说是一种成熟的哲学体系或文化运动,不如说是一种在国家权力结构剧烈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为维护其阶层特性、心理健康和个体尊严所采取的复杂的“应急机制”。它包含了逃避、抵抗、颠覆和重构的多种面向。 通过这种另类解读,我们得以穿透历史的浪漫烟云,看到一个在政治夹缝中努力寻找存在感的群体。他们的“风流”与“狂放”,是对一个旧时代崩溃的哀悼,也是对一个新时代权力游戏规则的初步摸索。理解魏晋风度,就是理解在宏大历史叙事下,个体生命如何以其独特而复杂的方式,书写自己的命运。本书试图提供给读者的,是一面能够照见复杂历史本真的镜子,而非一幅供人凭吊的唯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