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武汉会战纪实/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知今 著
图书标签:
  • 武汉会战
  • 抗战史
  • 中国抗日战争
  • 历史纪实
  • 军事历史
  • 战争纪实
  • 八年抗战
  • 国共合作
  • 近代史
  • 中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45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9170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八年抗战,六大会战
  全景式、多角度、大场面、多风格纪实展现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
  披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再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力抵抗外族侵略的英勇悲壮场景
  只有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才能面向未来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纪实丛书:武汉会战纪实》一书真实全面地记录了1938年武汉会战的全过程。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中日双方集结兵力最多、伤亡最大的一次大会战。该书描述了中国军队在会战中坚持外围作战,保卫大武汉的全过程,展现了广大爱国官兵在劣势装备下与日军殊死搏斗,激烈悲壮的场景,也揭示出武汉最终失陷的深层原因。

作者简介

  方知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垂亡》《党国垂亡三部曲》《上海滩风云》《“西北王”的败落》,长篇报告文学《军旗倒地之后》,长篇纪实文学《六见蒋介石》《今是昨非见肝胆》《抗日名将陈诚》《武汉会战纪实》《抗日鄂西大决战》《汉江风雷》《陈诚大传》等。

目录

序 / 001
楔子 / 001

第一章 同仇敌忾 / 001
武汉会战前,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成立,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周提出要求,经陈斡旋,组建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以牵制和重创日寇。

第二章 兰封受挫 / 015
日寇占领徐州后,分兵向陇海路西进,企图截断陇海路,阻止中国军队东进增援。蒋介石调集重兵与敌决战,对敌形成半包围态势。但由于桂永清、邱清泉的轻敌,结果令人意外……

第三章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 027
兰封失守,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寇势猖獗,中国军队又难以组成坚强抵抗。
第一战区代司令官程潜及前线总指挥薛岳主张采取措施阻敌。蒋介石由郑州匆返武汉,一个触目惊心的决策终于期期艾艾地出笼了……

第四章 花园口决堤 / 039
蒋介石用军队阻止不了日军,便在花园口决堤用黄河水阻敌。事关黄河两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蒋介石不无顾忌。荒唐的是,这种顾忌的结果,除了多拉几个人垫背,便是炸毁许许多多的民房……

第五章 应战部署 / 053
国民党政府机构庞杂,往往相互掣肘,为应付武汉会战,决定改组军委会,缩并为军令、军政、训练和政治四部,以陈诚为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并以长江分界,江北为
第五战区,江南统属
第九战区,保卫大武汉。

第六章 安庆失守 / 065
1938年6月,日军以畑俊六为华中派遣军司令大举南犯,竭力将战火烧到武汉。川军杨森部奉命守安庆至桐城及其以西地区,结果一触即溃。恼怒的蒋介石责令将杨森交军法处严办……

第七章 痛失马当 / 079
位于江西彭泽县城南30里的马当要塞,为扼守长江的重要防线。国民党军政部门耗巨资在江上筑起阻塞线并广布水雷,以阻敌进犯武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6月14日凌晨,当日军发动进攻,江防部队竟无人指挥……

第八章 可悲的乐观 / 093
马当、湖口失守,武汉受到极大震动。这时发生"张鼓峰事件",日苏为争夺东北地区靠近朝鲜的战略要地张鼓峰发生争执。蒋介石以为日苏会开战,不免暗自窃喜起来,可事情的发展大出他意料……

第九章 九江溃退 / 107
张发奎奉命担任江南防卫,在九江不敌日寇。经薛岳请示蒋介石,部队获准向
第二线撤退;不久,蒋又下令"坚决抵抗",但为时已晚……

第十章 张发奎侥幸革职 / 121
九江失守,蒋介石以张发奎"只图保存自己实力"为口实,要将其革职,交军法审判。陈诚从中劝说,蒋氏冷静下来,一番前后权衡,又戏剧性地改变了决定。

第十一章 倭寇丧心病狂使用毒气 / 135
8月,中日军队在瑞昌、阳新等地发生激战。我军英勇抵抗,致使日寇付出惨重代价,绝无人性的日寇向我军阵地施放催泪性和窒息性毒气,致使前线阵地惨不忍睹……

第十二章 黄、广"拉锯" / 149
为策应
第九战区在武汉以东地区作战,
第五战区展开潜山、太湖攻势,尔后又在黄梅、广济一线与日寇展开争夺。双方你来我往,几得几失,形成了激烈的"拉锯"战。

第十三章 血战田家镇 / 163
日寇以少量部队在黄、广牵制中国军队,主力南进,乘机攻夺田家镇要塞。白崇禧后知后觉,已不及救援。前方将士顽强抵抗,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敌8千人,要塞不幸失陷。

第十四章 倭寇碰了大钉子 / 177

第71军军长宋希濂率部守卫富金山,利用有利地形与敌激战,坚守13昼夜;
第27军团军团长张自忠率部在潢川阻敌,完成掩护主力集结信阳的任务,城北守军在抵抗中伤亡殆尽。

第十五章 罗山、息县抗敌 / 189

第45军在罗山、息县与敌进行猛烈反复的攻守战中,
第一道防线崩溃。进入战斗惨烈的村落战,我军被围困的两个排战士,遭燃烧弹袭击。他们在大火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拼死抵抗。火势在蔓延,英雄的口号声渐弱下去……

第十六章 13师"不知去向" / 199
驻于武汉横店的
第13师,属
第75军建制,受武汉警备司令罗卓英指挥。9月19日,蒋介石越权令其开往宣化店御敌。部队开赴多日,军部和警备司令部尚不知其去向……

第十七章 李宗仁惊呆了 / 213
10月,日寇逼近信阳,胡宗南不向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汇报,倒是蒋介石先知信阳难保,令李撤退。李愤怒无奈,令胡率部撤守桐柏山,掩护我军鄂东西撤。胡又抗令擅退南阳,使平汉路正面门户洞开……

第十八章 出奇制胜 / 225

第70军19师在庐山坚守41天,守卫战的残酷和艰苦不忍睹闻。
第10师廖运周团在箬溪以西一个山坳里,利用意外发现的旧仓库里遗留的万发炮弹,打了一场痛快利落的伏击战。

第十九章 逃兵与勇士 / 241

第18师师长李芳郴率部守卫富池口要塞。日寇猛攻,战斗惨烈异常,李芳郴竟吓得弃部逃隐。形成对照的是
第193师385旅守卫半壁山,官兵坚忍苦战,誓与要塞共存亡……

第二十章 薛岳不买账 / 253

第74军军长俞济时率部防守岷山,中途与日寇遭遇,一触即溃,派部增援,又遭败北。兵团司令长官薛岳严令夺回岷山。不想俞济时自恃"有背景",打通关节,得蒋介石允其所部撤往湖南整补,薛岳好不恼怒……

第二十一章 血洒麒麟峰 / 267
9月,
第91师和
第142师在麒麟峰、复盆地与日寇展开争夺战。
第360团乘夜幕扑上阵地,与敌展开残酷的肉搏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团长杨家骝大吼一声,和营长黎长祈一起冲入敌阵,鬼子成双成对地倒在他们的刺刀下……

第二十二章 
第二个台儿庄 / 279
薛岳在马回岭摆下"反八字"阵,鬼子106师团在阵前徘徊20余日,不得前进,忽然窜往万家岭。薛岳抓住战机,调集重兵,将其包围。日军反复冲击,终不能突围,慌忙派军增援,空前的激战在万家岭展开……

第二十三章 蒋介石苦中自乐 / 291
万家岭围歼战在9月下旬开始。敌人以小集体对付大兵团进攻,灵活多变。中国军队针锋相对,选拔出200至500人组成10余支奋勇队,专门对付日寇分散的小作战集体,大部队随后跟进,逐渐缩小包围圈……

第二十四章 广州重镇设防无兵 / 305
武汉外围战事紧张之际,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和
第四战区副司令
长官余汉谋,电告广东危急,请增兵广东。蒋介石以为敌正谋武汉,无力顾及广州,对告急电未予理睬。不想,广州很快沦陷,更加剧了武汉危机……

第二十五章 武汉陷落 / 321
胡宗南擅撤南阳,日寇大兵压境。李宗仁将司令部移至平汉线花园站以西陈村准备阻敌,然
第64军联络中断,
第84军退守应城。10月20日蒋介石宣布"放弃"武汉。李率部西撤,刚走约2小时,日寇即进陈村……
后记 / 329

精彩书摘

  南京保卫战开始前,国民党最高统帅部迁到武汉,并在远后方重庆设立“陪都”,重新建立起作战基础,在西南重新整编军队,作持久抗战之准备。
  最高统帅部为适应新的抗战形势,改组机构,把一切军政及外交、内政诸职权,均由最高统帅部综合处理。重新调整与部署兵力,划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各战区,并于武汉设立卫戍总司令部。当时全国总兵力共有210个步兵师,35个步兵旅,11个骑兵师,6个骑兵旅,10个炮兵团,8个炮兵营和其他的特种部队,军需和民用工业,已陆续迁往内地继续生产。
  1938年元旦,明令发表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设立政治部,任命陈诚为部长。周恩来和黄琪翔任副部长,下属主管宣传的第三厅厅长为郭沫若,田汉任该厅处长之职。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暂且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必先剿共”的政策,与共产党携手抗日。成立政治部固然是抗战政治宣传工作之所需,但容纳共产党领导人进入政治部,却是蒋介石作出的一种姿态。
  这件事酝酿已久。
  1924年成立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两人有过一段时期的紧密相处,蒋介石对周恩来有所了解。“西安事变”时,宋美龄与周恩来接触,就十分感叹像周恩来这样的人才不为“党国”所用,实在太可惜。陈诚入黄埔军校先任校长办公室上尉特别官佐,后改任炮兵营连长、营长等职。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叛军。作战中,陈诚与周恩来有过接触。陈诚对周恩来的为人处世也十分佩服。
  共产党派周恩来到军委会来任职,蒋介石不免煞费踌躇,尽管陈诚是他信得过的亲信,事先也不免再三叮咛:
  “为了表示团结抗战,我们不能不吸收一些共产党分子到政府部门任职。当然,兵权是不能让他染指的,我决定在政治部安插一些共产党人。
  “记得在黄埔军校成立后至北伐初期,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是很有威力的。现在,我们不妨利用其长处,让他们来帮助我们鼓动全民抗战。但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行动,千万不能让他们利用我们的宣传工具搞赤化。”
  陈诚听了这件事不免皱起了眉头。他自认已是职业军人,不愿干预政治。现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让他相夹其间,处境将会十分困难。但他也知道像这样的事,蒋介石决不会交给别的人去做。他谨慎地问:
  “不知共产党方面派谁来任职?”
  “周恩来。”
  陈诚舒了一口气:“这倒也很合适——此人识大体,顾大局,办事颇沉稳……”
  “不!”蒋介石迫不及待地提醒对方,“对于共产党分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他们的斗争艺术是相当高明的,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周恩来可谓盖世奇才……”
  “是的。”蒋介石点头承认,“但不为我所用,便是最可怕的对手。你一定要严密控制,不可大意。”
  陈诚对蒋介石这番话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认为既然蒋介石提倡“精诚团结”,在此国难当头之时,更应捐弃前嫌,推诚合作,一致对外,否则必然一事无成。但这种话一出口,必会遭到斥责,所以默默无言。
  停了停蒋介石又问:“委你任武汉卫戍总司令是第一步,以后视战事发展,要你掌握的事会更多。在外围防御战中,你打算用哪些人做指挥官?”
  陈诚不假思索地答道:“薛伯陵(薛岳)和张向华。”
  蒋介石听了沉吟半晌,念叨着这两个人的名字:“薛伯陵……张向华……”
  陈诚知道蒋介石对这两个曾经屡次反对过他,并曾几次兵戎相见的广东将领耿耿于怀。于是说道:“在江西‘围剿’之时,为起用薛伯陵、张向华,部下曾向委座担保,现在部下仍愿为他们担保,大敌当前,用人之时,望委座无疑。”
  蒋介石颇为尴尬:“啊……啊……这个这个……既然如此,那就这样吧。命张向华在长沙编组第8集团军指挥机构,负责长江南岸鄂东一带的防御。”
  陈诚邀请周恩来商讨组建政治部意见。尽管在当时是以陈诚为主,但陈诚仍以过去在黄埔军校时对周恩来的尊敬态度来听取意见。因为在国民党军界有“念旧”的传统观念,“老长官”因某种原因屈居下级了,“老部下”在“老长官”面前仍旧恭而敬之,不敢摆上级的架子。
  在商讨完组建事宜后,周恩来郑重其事地说道:“辞修,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不知你有没有时间加以考虑?”
  陈诚很殷勤地说:“请讲,辞修洗耳恭听。”
  周恩来对陈诚的态度很满意。“我要谈的是一件往事,但要声明并非和你争论长短曲直,而是要‘从头说起’,才能商讨解决其中的具体问题。
  “当年红军从江西撤退,在湘、赣、粤、浙、闽、鄂、豫、皖8个省都留下了游击部队。坦白地讲,这些游击部队便是革命的火种。西安事变后,我曾几次向政府提出停止对这些地区红军游击队进攻的要求,在将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同时,尽快改编这些游击队,增加抗日力量。但是政府没有接受这个正当要求,在去年(1937年)1至7月份,更是加紧了对这些游击队的清剿。直至‘七七事变’后,才被迫停止了进攻。
  “时至今日,我认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陈诚毫不犹豫地回答:“好,我支持!”
  周恩来似有怀疑地说:“辞修,口头上的支持容易,落实到行动上,恐怕困难就多了。要说服蒋委员长,你估计会不会大费周折?”
  陈诚却不以为然:“蒋委员长早就说过,只要(抗日)战端一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抗日守土之责。现在我们两党第二次合作,一个共同目标便是抗日。彼此都应该捐弃前嫌,将一切力量投入抗战,全力以赴去争取最后胜利。将游击队组织起来,编成正规军,投入正面战场,这是有利于抗战的事,我相信蒋委员长不会拒绝的。请放心,此事包在辞修身上——相信一定能说服委员长的。”
  “好,我恭候佳音。”
  陈诚当然很了解蒋介石是被迫容共的。因此,限制共产党的活动及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扩充共产党军队实力的事,岂不要碰钉子吗?像这样的事,别人绝不敢去说,陈诚是蒋介石最宠信的人,但他并不恃宠莽撞,事先想好了说辞,才去见蒋介石。他不提周恩来的要求,先指明利害。
  ……

烽火中的民族史诗: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叙事 本书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为读者呈现一部全面、深入、立体展现中国抗日战争全景的通史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次军事冲突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空前危机面前所展现出的坚韧、牺牲与最终胜利的史诗性讴歌。全书力求超越传统的战役叙事框架,涵盖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危局酝酿与抗战序幕(1931-1937) 本卷聚焦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的逐步膨胀以及中国社会由内部分裂走向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点。从“九一八事变”的屈辱开端,详细梳理东北沦陷后,中国军民在白山黑水间点燃的早期抗日火种,包括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及其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如何维持民族希望的火种。 接着,本书将重点分析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复杂战略考量,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根据地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深入剖析“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意义,它不仅是抵抗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尝试,更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随后,对“华北事变”的爆发、国民革命军在长城沿线的浴血抵抗,以及围绕“西安事变”的政治风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第二部分:全面战争的爆发与战略相持(1937-1941) 本卷是全书的核心,集中笔墨描绘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冲突升级为全民族、全方位战争的历史进程。 军事层面: 详细记录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分析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的巨大劣势与所展现出的巨大牺牲。重点解析了南京保卫战的悲剧性,并首次以多角度审视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客观描述了国民政府西迁战略部署的必要性与艰难性。在战略相持阶段,本书着重阐述了中国军队如何从“速决战”的预期转入“持久战”的战略方针。通过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的深层意义分析)、武汉会战(侧重于后勤、战略纵深与工业内迁的关联性而非单一战役细节)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军队在劣势中寻求转机的智慧。同时,对敌后战场的开辟,即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开展的广泛游击战,如何牵制日军、巩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政治与社会层面: 全面考察了重庆国民政府在艰难环境下如何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推行战时经济政策,并成功地将工业和教育资源向后方转移,确保了战争潜力不被彻底摧毁。同时,深度剖析了国共两党在政治主张、抗战路线上的合作与摩擦,以及在根据地建设中,共产党如何通过“三三制”、减租减息等政策争取民心,构筑了与日军统治区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文化界、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精神动员作用,以及“七七”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如何被空前地凝聚起来。 第三部分:转折与胜利的曙光(1942-1945) 本卷描述了抗战进入战略反攻准备阶段的国际与国内局势变化,以及中国人民最终赢得胜利的艰苦历程。 在国际背景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抗战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美英对华援助的增加与《开罗宣言》的签署,使中国的地位得到了国际法的确认。本书详述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如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等多次重大防御战役,这些战斗的目的是消耗和迟滞日军,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争取时间。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对敌后战场和远征军的贡献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对滇缅公路的修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及其战略意义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战场不仅是牵制日军的主战场,也是支撑同盟国反攻战略的重要一环。 最后,对“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的惨烈与日军的最后挣扎进行了客观描述,并详尽记录了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从重庆的对日宣战到“八一五”公告的发表,直至9月9日南京受降仪式的历史细节。 结语:战争的遗产与民族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战争结束之后。重点分析了抗战胜利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乃至国际地位产生的持久影响。探讨了战后中国面临的重建任务、社会创伤的疗愈过程,以及这场空前民族解放战争对形成现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决定性意义。全书旨在通过对这段史实的详尽记录,使读者深刻理解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巨大牺牲与不可磨灭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重的,但又让人无法放下。它没有试图美化战争的残酷,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冲突的全面代价——不仅是生命的损失,还有物资的匮乏、战略上的失误以及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的扭曲与升华。作者笔下的士兵不再是扁平的符号,他们有家庭、有恐惧、有梦想,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让宏大的战争叙事瞬间变得私人化、可触碰。每一次胜利的喜悦都建立在惨痛的牺牲之上,这种平衡的处理,使得全书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它迫使读者直面历史的阴影,思考和平的来之不易,其震撼力远超一般纪实文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是高明,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看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深入前线。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无论是战场上炮火的硝烟味,还是战士们在泥泞中行军的疲惫,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决策点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当时决策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挣扎。书中对不同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过程也进行了深入剖析,那种紧密配合又时常充满摩擦的真实状态,远比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要震撼得多。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展现勇气、智慧与韧性的史诗。读完后,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了鲜活的面孔和滚烫的情感。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光是从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它不仅仅依赖于官方档案,似乎还挖掘了大量地方志、幸存者口述史甚至是被忽视的外国观察员记录。这种多维度的信息交叉比对,使得书中的论证逻辑异常坚实,即便是对军事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会不断发现新的佐证和反思的角度。尤其是在解读那些模糊不清的战役进程时,作者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谨慎地呈现所有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历史的图景。这种尊重事实、拒绝简化的态度,是真正有价值的史学著作的标志。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和框架。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战略分析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虽然主题是如此激动人心,但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学者般的严谨性,将具体的战术行动置于更广阔的战略背景下去审视。书中对后勤保障、情报工作以及国际援助等“幕后”环节的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整个战役复杂性的认知。很多过去被我忽略的,比如物资运输线上的挑战,或是不同战区之间资源调配的困境,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解释。它展示了战争的胜利绝非仅凭勇气就能取得,更是一场涉及资源调度、信息优势和决策质量的系统性较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特别,它兼具了文学作品的张力和新闻报道的即时感,但又避免了过度煽情。叙述节奏的掌控堪称一流,时而急促如鼓点,紧跟战斗的白热化阶段;时而又放缓,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未来的迷茫之中。这种节奏的切换,完美地模拟了战场上从紧张到间歇期的真实体验。初读时可能需要适应一下这种跳跃式的叙事结构,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方式,反而更贴合记忆和历史事件本身的碎片化特征。它提供了一种既史诗又亲密的阅读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着时间的洪流。

评分

包装好,送货及时,不错

评分

同淞沪会战一起买的 应该是正版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还会继续光顾。

评分

包装好,送货及时,不错

评分

对抗战那段历史有了很好的了解

评分

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

评分

非常喜欢,谢谢!

评分

值得一看,装祯也不错,总体上可以,很好

评分

很好一直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