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

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伯雨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物
  • 文化
  • 科普
  • 趣味
  • 通俗易懂
  • 史学
  • 中国历史
  • 故事
  • 讲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2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7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史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主要内容包括:毛公鼎、甲骨趣谈、宋高宗的字、三老忌日碑、有趣的买地券、寒山寺钟与诗碑等。

作者简介

高伯雨,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林熙。出生于广东澄海。青年时期,曾游学日本,1926年游学欧洲,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曾在北平跟溥儒习画,随杨千里学篆刻,与当时的文化、学术、书画界名家接触密切。1937年后,高伯雨移居香港,靠卖文为生。因平生喜雨,故号伯雨,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和以后结集的随笔也多以听雨楼为名。他精通文学、历史、翻译,也喜欢绘画、金石、书法;文风生动活泼,又不乏从容气度,其笔下的掌故随笔,见解不俗。

目录

大盂鼎与大克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甲骨趣谈
三老忌日碑
王羲之的兰亭帖
苏东坡《寒食诗帖》真迹
宋高宗的字
三希堂法帖
唐宋入画的《萧翼赚兰亭图》
谈《八十七神仙卷》
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刻
有趣的买地券
寒山寺钟与诗碑
最古的版本书——石经
《永乐大典》的过去与现在
《四库全书》与七阁
范氏天一阁
《会试录》与《登科录》
赵飞燕玉印
李廷珪程君房方于鲁制墨
叶小鸾眉子砚
刻丝
嘉定竹刻
……

精彩书摘

我们明白了甲骨占卜的次序之后,我们会问,到底占什么事用甲,什么事用骨呢?据专家的研究,殷人对此没有分别,大概甲、骨是一齐并用的。据胡厚宣先生说:
其次则殷代卜用之骨与甲者究有若干,亦一至有兴味之问题。殷代北方多牛,牛以祭祖,其胛骨即为占卜之用。……至于龟则系南方所产而贡于殷者。……至于卜用之甲骨则已出土之十万片甲骨文,其甲与骨之百分比为七三与二七,即甲约73000片,骨约27000片。……故殷代卜用之龟,约在数万,卜用之牛,约有五六千头,或至少当在此数以上也(见胡氏的《甲骨学商史论丛》第二集下册)。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二日某新闻社报道,卜骨在河南安阳一带出土,这一带正是卜骨分布的区域,在发掘城子崖的报告中已有详细的说明,现在续有发见,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更大。至于卜用的龟甲的分布区域,多在淮河流域,卜骨则多在山东、河南甚至辽东一带。《后汉书》的《东夷传》有:“灼骨以卜,用决吉凶”,可见辽东的人也学了用骨卜的方法。李济在他的《城子崖》(1934年出版)序文里有说:
单就骨卜言,除了孕育殷商期中国最早期的朝代文化外,后来又东传至日本,北至通古斯及西伯利亚之海滨民族,历史期间的鞑靼民族,也浸染了这个习惯,以后西播,直到爱尔兰、摩洛哥一带。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的图书简介,内容如下: 《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 一览尘封的往事,触摸鲜活的记忆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史学著作,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我们聚焦于那些沉默的见证者——历史文物。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无声的智慧。不同于传统史书的宏大叙事,《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以“趣谈”为切入点,旨在将厚重的历史知识,以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对历史怀有好奇的读者。 一、文物的“第一视角”:解读历史的侧面 历史的演进,往往由帝王将相的决策所推动,但真正构成历史肌理的,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细节,通过对特定文物的深入挖掘,还原彼时的生活场景。 1. 饮食的变迁与礼仪的演进:从陶簋到瓷碟 我们追溯古代的餐桌文化。从新石器时代的粗陶器皿,到周代的“礼器”——簋,再到唐宋时期釉色精美的瓷器,每一件食器都映照着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情趣。我们会详细探讨“鼎食制度”如何体现了权力结构,以及精美的唐三彩茶具背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这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的讨论,更是对古代社会组织结构和人际交往规范的解读。 2. 纺织与服饰的密码:丝绸上的纹样与权力的象征 服饰是时代的缩影。本书将拆解古代服饰中的符号学意义。例如,汉代的“曲裾”与唐代的“襦裙”在形制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女性地位的微妙变化。重点将放在对织物纹样的辨析上,如龙凤纹的等级限制、云雷纹的文化寓意,以及蜀锦和宋锦所代表的精湛工艺与商业价值。读者将了解到,一块布料如何能瞬间定义一个人的身份、财富乃至政治立场。 3. 科技的萌芽:从简牍到活字印刷的思维革命 文字的载体,决定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本书会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革新。从竹简、木牍到昂贵的缣帛,再到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每一步都是信息传播的巨大飞跃。特别地,我们将深入剖析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并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技术进步,而是将其置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的大背景下,探讨它如何催生了新的阅读群体和文化形态。我们会以实物为例,对比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效率与成本上的差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思维革命的力度。 二、匠心的传承:工艺背后的哲学思辨 中国文物之所以令人赞叹,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更在于其难以企及的工艺水平。本书拒绝空泛地赞美“鬼斧神工”,而是试图探究这种极致工艺背后的哲学支撑和工匠精神。 1. 青铜器的“神秘”与“礼制”:失蜡法的奇迹 商周青铜器,特别是那些铸造复杂、纹饰繁缛的重器,如司母戊鼎。我们将剥开其神秘的面纱,详细介绍古代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范铸法和失蜡法。更深层次地,我们将探讨“礼器”的概念。这些青铜器并非日常用品,它们是沟通天地、维系宗法制度的媒介。其厚重、威严的造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宣言。 2. 陶瓷的“土与火的炼金术”:从“一窑难求”到“名窑遍天下” 陶瓷烧制是火的艺术。本书将细致描述从选土、炼泥、施釉到焙烧的全过程。我们会对比官窑与民窑的差异,探究“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汝窑釉色是如何达到极致的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同时,也将引入“窑变”这一概念,阐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顺应,这与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不无关联。 3. 玉器的“温润”与“君子”观:软性材料的硬核价值 在中国文化中,玉石的地位远超黄金。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将道德标准投射到玉石的物理属性上——温润比喻仁德,坚硬比喻义行。我们将展示良渚文化的玉琮、战国时期的玉璧等器物,并尝试解读其复杂的几何纹饰中蕴含的宇宙观和信仰体系,揭示玉器在祭祀和丧葬礼仪中的核心作用。 三、文物的“漂流记”:跨越时空的碰撞与融合 历史文物并非静止于博物馆的展柜中,它们经历了战火、流散、重光,甚至是误解与重塑。 1.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信使” 本书将选取几件典型的“双向”文物进行分析。例如,东汉传入的胡人形象的陶俑,或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后在西域烧制的佛教造像。这些文物清晰地勾勒出商贸网络如何成为文化交流的主动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主动吸收外来文明的实践。 2. 博物馆之外的文物:从私人收藏到公共遗产 我们还将触及文物的“后历史”——它们如何被发掘、鉴定、收藏和保护。通过讲述几件著名文物流散海外后回归的曲折故事,引导读者思考“文物所有权”的伦理问题,以及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与使命。这部分内容旨在提升读者的文化自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纽带。 结语:文物,是流淌的生命线 《大家史说:历史文物趣谈》致力于打通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以及社会学的边界,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物件。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史学家并肩而行,他不会强行灌输结论,而是引导你用好奇心去触摸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器物,从而真正理解“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些沉默的文物,与我们进行着永恒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它的结构安排极其考究,仿佛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巨大挂毯。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高明,看似是跳跃式的叙事,实则暗藏着一条清晰的时间或主题线索。比如,从对某个重要人物的侧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他所处时代的制度背景,再过渡到对某一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影响的论述。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让整个历史图景显得异常宏大而又逻辑严密。我发现自己不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因为作者已经通过巧妙的铺垫,将知识点无缝衔接起来了。对于想要系统梳理某一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体系感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框架去承载和理解零散的历史信息。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人”的关注,胜过对“事件”的罗列。作者似乎对历史的进程有着一种近乎哲学的洞察力,他不仅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着墨于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挣扎求存。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生命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是如何努力保持自己独特性的。书中对那些被历史淹没的小人物命运的描摹,尤其令人动容,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和无奈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情感。这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无数个体生命的交织汇聚。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读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思考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那种老学究式的迂腐腔调,读起来流畅自然,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辈在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特有的幽默感,那种恰到好处的调侃和自嘲,让沉重的历史话题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而笑出声来。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它成功地拉近了历史与现代读者的距离。我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以前看很多历史书都觉得有隔阂,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古代的逻辑,但又保持了足够的敬畏和尊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恐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索欲,很想去了解更多相关的背景知识。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通史”类的书籍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很难面面俱到又深入人心。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牛的地方在于那种“小切口、深挖掘”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避开那些人尽皆知的陈词滥调,直击历史事件的核心趣味点。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那种将不同时期的思想碰撞放在一起对比分析的手法,非常具有启发性。每次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我都忍不住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这种解读是否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在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思辨的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次高级的智力探险,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重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前两天刚读完,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作者的叙事功力真是没得说,把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烟火气。比如,书中对某个朝代官场生态的描述,简直比小说还精彩,那种权谋的暗流涌动,人物的纠结挣扎,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从宏大的政治格局到微小的生活细节,信手拈来,却又绝不卖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干巴巴的几个时间点,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故事集合。特别是那些对历史人物性格侧面的挖掘,常常能让人拍案叫绝,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更立体的人物形象。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读起来一气呵成,让人根本停不下来,非常推荐给所有对历史背后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运用

评分

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

评分

也是翻过一下,还没细看

评分

我们明白了甲骨占卜的次序之后,我们会问,到底占什么事用甲,什么事用骨呢?据专家的研究,殷人对此没有分别,大概甲、骨是一齐并用的。据胡厚宣先生说:

评分

好吧

评分

书太薄了啊,太贵了啊。

评分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

评分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二日某新闻社报道,卜骨在河南安阳一带出土,这一带正是卜骨分布的区域,在发掘城子崖的报告中已有详细的说明,现在续有发见,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更大。至于卜用的龟甲的分布区域,多在淮河流域,卜骨则多在山东、河南甚至辽东一带。《后汉书》的《东夷传》有:“灼骨以卜,用决吉凶”,可见辽东的人也学了用骨卜的方法。李济在他的《城子崖》(1934年出版)序文里有说

评分

很好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