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炎生 著,钱宏 编纂,赵朴初 书写
图书标签:
  • 国学
  • 林语堂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人物
  • 思想
  • 文学
  • 大师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研究的角度新,从“国学家”的角度切入,全面评述林语堂的学术成就。
  发掘和披露不少新材料,有助于人们更全面了解和评判林语堂。
  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用新的尺度评价历史现象。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评传》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评传》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刘炎生,1939年生于广东,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已经发表《鲁迅与梁实秋论战评述》、《评徐志摩的戏剧活动》等论文三十余篇。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

序 诸孝正/001

英文提要/001

前 言/001

第1章 早年的文化熏陶/001

1.1 “山地的孩子”/001

1.2 在寻源书院/004

1.3 在圣约翰大学/005

第2章 出国游学前后的文化汲纳/008

2.1 在清华学校/008

2.2 在哈佛大学/011

2.3 在乐魁索、耶那和莱比锡大学/014

第3章 重返北京初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他/016

3.1 执教北京大学/016

3.2 提倡用科学方法研究国学/017

3.3 研究语言学/017

3.4 首倡幽默/022

3.5 批评泰戈尔的说教/024

第4章 《语丝》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致力于社会批评/026

4.1 参加语丝社/026

4.2 主张彻底改造“国民性”/028

4.3 斥责绅士名流的“高调”/032

4.4 抨击“勿谈政治”/033

4.5 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034

4.6 “首都革命”中的勇士/037

4.7 “费厄泼赖”—由赞同到摈弃/038

4.8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的悲愤/041

4.9 “打狗运动”的急先锋/045

4.10  对执政府和“叭儿狗”的总攻击/048

4.11 被迫逃亡/050

第5章 在厦门大学和武汉革命政府期间的文化活动/052

5.1 出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052

5.2 继续从事语言学研究/053

5.3 反对扼杀国学研究/056

5.4 “没有尽到地主之谊”/058

5.5 终于离开厦门大学/060

5.6 “投身加入武汉的国民政府服务”/061

5.7 抨击“东方文明”/063

5.8 “对那些革命家也感到腻烦”/065

第6章 到上海后的国学研究和对东西文明的态度/066

6.1 重逢鲁迅与在中央研究院任职/066

6.2 不满黑暗现实/068

6.3 《子见南子》事件/071

6.4 语言学研究取得新的成果/072

6.5 在东吴大学任教和编写英语教材/073

6.6 论东西文明/075

6.7 论白璧德的古典主义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078

第7章 《论语》前期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081

7.1 创办《论语》/081

7.2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传主任”/087

7.3 欢迎萧伯纳/090

7.4 讥评时政/092

7.5 进一步提倡幽默/096

7.6 提倡性灵/102

7.7 提倡语录体/106

7.8 提倡俗字(简体字)/107

第8章 创办《人间世》、《宇宙风》和写作《吾国与吾民》/112

8.1 创办《人间世》/112

8.2 畅谈小品文的特性/113

8.3 西方小品文艺术和中国小品文传统/115

8.4 “到底是前进的”/118

8.5 创办《宇宙风》/120

8.6 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120

8.7 重视古代文化遗产/122

8.8 “尽了它们的使命”/124

8.9 《语言学论丛》和《大荒集》、《我的话》出版/127

8.10 《吾国与吾民》的写作由来/128

8.11 《吾国与吾民》的不同反响/130

8.12 《吾国与吾民》是一部怎样的书?/132

8.13 举家旅美/138

第9章 在海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宣传抗日救国/140

9.1 旅美之初/140

9.2 《生活的艺术》轰动美国/142

9.3 《生活的艺术》的内涵/144

9.4 宣传抗日救国/153

9.5 编写《孔子的智慧》/155

9.6 充满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正气歌—《京华烟

云》/158

9.7 传统文化成为抨击法西斯的武器/164

9.8 回到重庆/167

9.9 《中国与印度的智慧》和《啼笑皆非》/168

9.10 再回重庆/170

第10章 继续在海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反对美国制造“两

个中国”/174

10.1 以传记形式介绍中国文化—《苏东坡传》/174

10.2 编写《老子的智慧》/177

10.3 译介中国古代小说名作/179

10.4 三次荣获荣誉博士学位/180

10.5 严肃的历史传记—《武则天传》/181

10.6 初次访台和反对制造“两个中国”/184

10.7 到华盛顿讲演和遨游中南美六国/186

10.8 乡愁益浓/187

10.9 结束旅美生涯/189

第11章 在台湾从事文化活动的新绩/191

11.1 定居台湾/191

11.2 《无所不谈合集》/192

11.3 《红楼梦》研究/193

11.4 主张“回复孔孟面目”/200

11.5 提倡整理汉字/202

11.6 主编《当代汉英词典》/204

11.7 饮誉国际文坛/206

11.8 告别世界/209

林语堂学术行年简表/212

参考资料/226

后 记/230

精彩书摘

929年,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编辑出版了《白璧德与人文主义》一书。该书收入了由吴宓翻译的白璧德的五篇论文。他印行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在中国推行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并使之成为支配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

林语堂对于梁实秋这样宣扬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十分反感。当年他在哈佛大学就读时,就对白璧德讲授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即鼓吹反过激、反浪漫,提倡守法则合规律与中和平正,感到接受不了。相反,他对于斯宾加恩宣传的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却有很大的兴趣,认为它从十个方面革新了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因而,当古典派的白璧德与浪漫派的斯宾加恩展开论争时,他毫不犹豫地站在后者一边。而现在梁实秋又要将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搬到中国来,并想以它来左右中国文坛,林语堂认为是不能同意的,因而针锋相对地跟他唱起对台戏来。他于1929年10月翻译了斯宾加恩的《新的批评》一文和克罗齐的《美学:表现的科学》中的二十四节,并撰写了《〈新的文评〉序言》,集为《新的文评》一书,由北新书局1930年出版。他介绍他们的著作的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他们的表现主义理论及其意义,并加以运用。他认为“现在中国文学界用得着的,只是解放的文评,是表现主义的文评,是Croce、Spingarn、Brooks所认识的推翻评律的批评”①。

在《〈新的文评〉序言》中,林语堂阐述了对白璧德古典主义和克罗齐表现主义的看法。他指出,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归根结底是“古典派的人生观”,它强调“艺术标准与人生正鹄的重要”,即用许多人为的“标准纪律”来束缚作者的创作;后来又转而入于Humanism,“是一方与宗教相对,一方与自然主义相对,颇似宋朝的性理哲学”。这些论断,切中了白璧德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弱点,即它是保守的和落后的。

对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他却作了热情的肯定。克罗齐是一位近代颇有影响的意大利美学家。他的美学观点是:任何艺术只是艺术家某种“抒情的表现”。艺术家所以进行艺术活动,并不存在社会目的和社会功用。而且它也不受艺术家的社会实践所制约和社会现实所检验。林语堂认为,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最能代表“革新的哲学思潮”,“‘表现’二字之所以能超过一切主观见解,而成为纯粹美学的理论,就是因为表现派攫住文学创作的神秘,认为一种纯属美学上的程序,且就文论文,就作文论作文,以作者的境地命意及表现的成功为唯一美恶的标准,除表现本性之成功,无所谓美,除表现之失败,无所谓恶”;并指出克罗齐主张“任何作品,为单独的艺术的创造动作,不但与道德功用无关,且与前后古今同体裁的作品无涉”。这些看法,可谓确切地把握到了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特点,即反对功利主义,提倡表现作者的个性。此外,他还赞扬表现派“能打破一切桎梏,推翻一切典型”。在他看来,表现派认为“文章(及一切美术作品)不能脱离个性,只是个性自然不可抑制的表现”,“个性既然不能强同,千古不易的抽象典型,也就无从成立”。

在肯定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同时,林语堂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的文艺观。他认为:“我们须明白一切的作品,是由个性表现出来的,少了个性千变万化的冲动,是不会有美术的,这千变万化的个性的冲动,是无从纳入什么正宗轨范,及无从在美学上(非实际上)分门别类的。”“若论艺术作品本性,有几篇文章,就有几样体裁,多少艺术作家,就有多少作风。体裁格律之论,不但实际上毫无用处,理论上也不能成立。我们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每样艺术创作,就是特别作家特别时境的产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使本人轮回复生,也决不能做同一个性的文章。”“古文笔法是最无用的勾当,文理无度,只能产生场屋举业的文章。起承转合之法,是循文思自然的波澜涌现而成,其千变万化,犹如危崖幽谷,深潭浅涧,毫无匠心的经营,而因缘际会,自成其曲折巉岩之美,不是明堂太庙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这些说法的内涵,说到底,就是主张创作要自由地表现作者的个性和主观感情,而非功名活动或道德说教,同时不应有一成不变的规则章法,而应打破一切成法,一切束缚,一切桎梏。

怎样看待林语堂介绍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呢?应该认为,这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因为他介绍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抵制白璧德的古典主义的,而前者确实比后者要好一些。前者虽然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理论,但它却具有符合创作规律的因素,如强调表现个性。而古典主义则恰恰起到束缚个性的消极作用。因而,不宜简单地把它看作为宣扬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而加以否定。同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对他的文艺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后来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表现性灵”论的文艺观。这容后再作具体分析。

总之,对于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和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林语堂否定和抵制前者,肯定和提倡后者,在当时来说确实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国学大师丛书:林语堂评传 一部洞察现代文人灵魂的深度肖像 本书并非对林语堂生平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深入探究这位横跨中西、融汇古今的文化巨擘,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塑造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文学风格及其对“幽默”哲学的终极追求。我们聚焦于剖析林语堂作为“文化摆渡人”的复杂面向,以及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的独特贡献。 第一部分:时代的熔炉与早期的思想淬炼 林语堂的一生,恰逢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本卷将详细梳理他早年求学于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随后远赴哈佛、耶鲁、莱比锡等地深造的经历。重点剖析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对西方人文主义的深刻理解,并为他日后“以西洋之眼光观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探讨林语堂如何从早期激进的“去中国化”思潮中抽离,转而寻求一条兼容并蓄的文化道路。他如何与鲁迅、胡适等人共事,又如何因理念差异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幽默”理念的萌芽: 分析其在早期杂文中所体现的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批判性继承。林语堂并非一味地模仿西方,而是试图在庄子的洒脱、苏轼的旷达中,为现代知识分子提炼出一种应对世事变迁的“精神解药”——幽默。这一部分将细致考证“幽默”一词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重新定义和阐释。 两次留学经历的对照研究: 深入对比他在美国与德国的学习体验,如何将西方的学术规范与东方的艺术直觉相结合,为他日后构建“中西调和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文学的张力与出版事业的兴衰 林语堂的文学创作,始终带着强烈的社会关怀与个人情趣。本部分将重点分析他最为人称道的几部重要著作,并考察他所创办的几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如何成为当时文化界舆论的交汇点。 《语丝》与《论语》的编辑哲学: 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特定文化群体的精神空间。我们将分析他在编辑策略上如何平衡雅俗、如何运用讽刺与赞美,以达到对社会弊病的温和批判。 小说创作中的“自传性投射”: 详细解读《京华烟云》、《啼笑因缘》等代表作,探讨小说主人公(尤其是女性角色)身上所承载的林语堂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审视与重构。为何他的小说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功,而在国内的评价却时常两极分化?这背后的文化机制是什么? 翻译与引介的贡献: 林语堂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与文学,如他翻译和介绍的苏轼、庄子等。本节将评估这些翻译工作在西方汉学界引起的连锁反应,以及他如何通过“选择性介绍”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更具亲和力的中国形象。 第三部分:文化流亡与全球视野下的自我定位 抗战爆发后,林语堂流亡海外,其人生轨迹与思想重点发生了微妙的偏移。本部分着重探讨他在美国期间,如何从一个本土文人转型为一位国际文化观察家。 英文写作的“去中国化”: 分析他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口味,在英文著作中刻意强调的中国文化元素。这种“为异域者写中国”的策略,是文化传播的成功,还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阉割”? 东西方哲学的交锋与融合: 考察林语堂对达尔文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接受与改造。他如何将这些西方思潮融入其晚年的“人生哲学”体系中,试图建立一套不受限于特定地域的“人类共同智慧”。 晚年的争议与和解: 梳理林语堂晚年在政治立场上引发的争议。他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求存?这种求存方式是否影响了他早期倡导的“自由精神”? 第四部分:林语堂的遗产与当代价值重估 本书的最终部分,旨在超越褒贬,对林语堂留下的精神遗产进行一次冷静的总结与定位。 “幽默”作为抵抗策略的现代性: 重新审视“幽默”是否仅仅是一种生活情趣,还是在强权压迫下,知识分子所能采取的最智慧、最持久的抵抗姿态。 对“国学大师”称号的反思: 林语堂是否真正达到了传统意义上“国学大师”的境界?他的学问体系更偏向于“文化普及者”还是“学术奠基人”?本书将提供新的视角来界定他在文化谱系中的位置。 超越时代的优雅: 总结林语堂留给后世的,关于如何优雅地生活、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自我本色的宝贵财富。 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个多维度的、充满思想张力的林语堂形象——他既是旧时代的挽歌者,也是新世纪的文化建筑师,更是一位永恒的、追求生命丰盈的探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林语堂先生的书籍,但都感觉停留在表面。而《林语堂评传》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满、更加立体的林语堂。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文学性。书中对于林语堂先生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都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我特别被书中描绘的林语堂先生的“自由精神”所吸引,他不受任何束缚,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种勇气在那个时代尤为难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林语堂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生活家,一位用智慧和幽默来解读人生、温暖世界的哲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过一种有意义、有乐趣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林语堂评传》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对林语堂先生的“快活”哲学很好奇,总觉得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如此的“超然”。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林语堂内心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分析非常有深度,他不仅讲述了林语堂先生“为何”能保持那样的心态,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做到。书中对林语堂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都有着非常客观且深刻的评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林语堂先生“幽默感”的解读,认为那不仅仅是语言的技巧,更是一种对人生苦难的释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些段落而发出会心的笑声,又会因为某些深刻的见解而陷入沉思。它让我明白,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意味着要苦大仇深,而是能够在生活的琐碎中找到乐趣,在人生的跌宕中保持从容。

评分

读完《林语堂评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林语堂先生那个丰富而驳杂的精神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于“知己”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林语堂先生的人生轨迹,从他早年的留学经历,到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独特思考,再到他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坚守,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林语堂先生“幽默”与“闲适”人生哲学的探讨。在那个时代,当许多知识分子都在为民族命运奔走呼号时,林语堂先生却选择了一条相对“另类”的道路,他用文字为人们带来慰藉与思考,用智慧化解生活的苦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林语堂,他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叙事也很有章法,让人读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发人深思,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思考林语堂先生的智慧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适用。

评分

对于林语堂先生,我一直抱持着一种敬仰但又觉得有些距离感的心态。直到我翻开《林语堂评传》,这种距离感才逐渐消弭。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林语堂先生的内心世界。我被书中描绘的林语堂先生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深深打动。书中不仅梳理了他的生平大事,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他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林语堂先生的一些争议之处,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进行解读,这使得整本书更加真实可信。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很多关于林语堂先生不为人知的轶事,这些小故事让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变得更加生动立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认识了一位学者,更像认识了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他的人生哲学,他的文字风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对林语堂先生的名字有所耳闻,知道他是个大文豪,但具体他的思想和经历,了解得并不深入。这次读完《林语堂评传》,我才算真正认识了这位“国学大师”。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神化林语堂,而是客观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坚持与妥协,他的孤独与热爱。书中对于林语堂先生如何在中西文化之间游刃有余,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林语堂先生的“生活艺术”的描写,那种不拘泥于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简直是我一直以来所向往的。作者引用了大量林语堂先生的作品片段,让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他文字的魅力。那些充满智慧的句子,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又回味无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原来真正的“大师”是可以如此的“接地气”,他们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掘。

评分

此刻,反特处楼前停着三辆三轮摩托车,挡住了我的去路。我提前跳下车,拎上箱子准备走回去,刚好看见反特处处长李士武刚从屋里出来,吆喝一伙人上车。李士武看见我,迎上来,指着我手里的密码箱说:“哟,金处长,又拿什么秘密回来了?”我点点头,问他:“怎么?有行动?”他说:“没什么,去接个人。”我笑道:“什么人这么大派头,让你倾巢出动?”李士武立即变得神秘起来,朝我眨巴着他的三角眼说:“这可是一个重要人物。”我用略含自嘲的语气问:“因为重要,所以我不便知道?”他说:“哪里,哪里,什么事能瞒得了你金处长哦。”他又指指我手中的黑皮箱,接着说:“只有你瞒我们的,哪有我们瞒你的。嗳,有什么关于本兄弟的消息,可要网开一面哦。”我笑道:“你这不是要我渎职丢饭碗嘛。”他假假地向我竖起大拇指,哈哈大笑,“金处长就是铁面无私,连个口头安慰也不给。”继而招呼大家出发,三辆摩托声色凛然地驶向大门。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摘自一位地下工作者的手记

评分

嗯嗯嗯嗯嗯几次面d

评分

走进办公室,我本能地观察屋里四周,标志性的东西有无被人翻动过。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除了自己,对谁都不信任。在我身边,我最不信任的人是隔壁的秦时光,他名义上是我的副手,实际上是我的死对头,整天盯着我的位置,恨不得我被天打雷劈。“他呢,还没来上班啊?”我指指隔壁,问李秘书。“来了,上楼去了,应该在俞副局长那儿吧。”李秘书告诉我。

评分

正版好书

评分

南京,有名的火炉子城市,立了秋,还有十八只秋老虎。眼下还没出三伏,每一片阳光都像是从火膛里蹦出来的,带着火星子。虽然我只走了几十步路,但汗水已经湿了胸襟,一进楼里,便觉得胸口有一个山谷似的,凉飕飕的。

评分

这个李士武,满脸横肉,心肝都是黑的,在鬼子面前低头哈腰,像只哈巴狗,在同胞面前耀武扬威,作恶多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