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鉴(套装1-8册)

明通鉴(套装1-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夏燮<撰> 著,沈仲九 校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明朝史
  • 史书
  • 史料
  • 历史读物
  • 文化
  • 经典
  • 套装
  • 明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27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393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54
套装数量:8
字数:2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通鉴(套装1-8册)》是继《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后一部重要的古代编年体史书。《明通鉴(套装1-8册)》继承了通鉴传统,同时体例有所创新,前编、后编保留了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鉴著作中有相当价值的一部史部要籍。《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明通鉴(套装1-8册)》。《明通鉴(套装1-8册)》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

内页插图

目录

《明通鉴1》:
新版说明
初版说明
义例
与朱莲洋明经论修明通鉴书
前编卷一 元顺帝 至正十二年壬辰(一三五二)至十八年戊戌(一三五八)
前编卷二 元顺帝 至正十九年己亥(一三五九)至二十三年癸卯(一三六三)
前编卷三 元顺帝 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一三六四)至二十六年丙午(一三六六)
前编卷四 元顺帝 至正二十七年丁未(一三六七)
卷一 太祖 洪武元年戊申(一三六八)
卷二 太祖 洪武二年己酉(一三八九)
卷三 太祖 洪武三年庚戌(一三七○)
眷四 太祖 洪武四年辛亥(一三七一)至五年壬子(一三七二)
卷五 太祖 洪武六年癸丑(一三七三)至八年乙卯(一三七五)
卷六 太祖 洪武九年丙辰(一三七六)至十二年己未(一三七九)
卷七 太祖 洪武十三年庚申(一三八○)至十五年壬戌(一三八二)
卷八 太祖 洪武十六年癸亥(一三八三)至十八年乙丑(一三八五)
卷九 太祖 洪武十九年丙寅(一三八六)至二十二年己巳(一三八九)

《明通鉴2》:
卷十 太祖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一三九○)至二十七年甲戌(一三九四)
卷十一 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一三九五)至三十一年戊寅(一三九八)
卷十二 惠帝 建文元年己卯(一三九五)至三年辛巳(一四○一)
卷十三 惠帝 建文四年壬午(一四○二)
卷十四 成祖 永樂元年癸未(一四○三)至三年乙酉(一四○五)
卷十五 成祖 永樂四年丙戌(一四○六)至八年庚寅(一四一○)
卷十六 成祖 永樂九年辛卯(一四一一)至十五年丁酉(一四一七)
卷十七 成祖 永樂十六年戊戌(一四一八)至二十一年癸卯(一四二三)
卷十八 成祖 永樂二十二年甲辰(一四二四)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一四二五)
卷十九 宣宗 宣德元年丙午(一四二六)至二年丁未(一四二七)
卷二十 宣宗 宣德三年戊申(一四二八)至五年庚戌(一四三○)
卷二十一 宣宗 宣德六年辛亥(一四三一)至十年乙卯(一四三五)
卷二十二 英宗 正統元年丙辰(一四三六)至五年庚申(一四四○)
卷二十三 英宗 正統六年辛酉(一四四一)至十二年丁卯(一四四七)
卷二十四 英宗 正統十三年戊辰(一四四八)至十四年己巳(一四四九)

《明通鉴3》
《明通鉴4》
《明通鉴5》
《明通鉴6》
《明通鉴7》
《明通鉴8》

前言/序言


《资治通鉴》:一部磅礴的史诗 作者: 司马光 朝代: 北宋 类别: 编年体通史 字数: 约三百万字(原版,不同版本略有差异) 册数: 常用版本分二十九卷或三十六卷(不同校注本有所不同) 内容概述: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十九年完成。这部鸿篇巨制,以时间为序,系统地记载了从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十国末期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共计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在完成《通鉴》时,正值北宋政治、文化思想最为鼎盛的时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更是一位深谙治国之道、心系天下苍生的政治家。他编纂此书的目的,明确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通过对历史长河的梳理和总结,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和经验教训。 一、 宏大的历史跨度与严谨的编纂体例 《资治通鉴》的史料之广博,涵盖之深远,在古代史籍中是罕见的。司马光及其团队参考了秦汉以来的众多史料,包括官方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以及大量的诏令、奏疏、私人著述、碑刻铭文等,力求做到“兼采众说,存其善者”。 编年体是《通鉴》最显著的特点。与纪传体(如《史记》)分人物立传不同,编年体以时间为轴线,事无巨细,按年、按月、按日依次叙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这种体例的优势在于: 1. 清晰的时间脉络: 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 2. 动态的政治图景: 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尤其适合观察政权兴衰、外交博弈和军事冲突的演变过程。 全书以“春秋”笔法,叙事平实,褒贬寓于叙述之中,极少使用主观议论,体现了司马光“不言之言,尽在不言中”的史学风范。 二、 核心内容板块解析 《资治通鉴》的历史叙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战国争雄与统一的酝酿(前403年—前221年): 《通鉴》的开篇即是“三家分晋”,聚焦于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变法图强以及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秦国如何通过商鞅变法积蓄国力,最终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此阶段对理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至关重要。 2. 秦汉的兴衰更迭(前221年—公元220年): 记录了秦朝的速亡,以及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外戚与宦官的干政,直至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与军阀割据,最终归于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叙述,深刻揭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即统治集团的腐化与民生问题的积累如何共同导致王朝的覆灭。 3. 三国鼎立与南北对峙(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重点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较量、政治权谋,以及西晋的短暂统一后的“八王之乱”。随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引发了“五胡乱华”的时代悲剧,开启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时期。司马光对这一时期的描述,着重分析了民族融合的复杂性与文化冲突的激烈性。 4. 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的动荡(公元581年—公元959年): 隋朝的建立与速亡,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直至唐末的衰亡。随后进入了政治更迭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通鉴》对唐中后期的叙事,尤其细致入微,展示了中央权力如何逐渐被地方节度使侵蚀的过程。 三、 史学价值与思想意义 《资治通鉴》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记录,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1. 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 司马光在书中对历代君主、大臣的得失进行客观评价,强调“知人”、“察事”、“用贤”、“防患”的重要性。例如,对如何处理与外族关系、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权力、如何选拔和使用人才等议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案例作为反面或正面的教材。它告诫统治者,权力并非万能,得民心者方能长治久安。 2. 深刻的辩证思想: 《通鉴》体现了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盛极必衰、祸福相依、物极必反。书中对许多历史转折点的分析,充满了对历史必然性的洞察力。例如,对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的批评,对唐玄宗由盛转衰的细致刻画,都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 3. 文学与叙事艺术: 尽管是史书,但《资治通鉴》的文字叙述简洁流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司马光善于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社会氛围。其叙事的高潮迭起,情节跌宕,使其具有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结语 《资治通鉴》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体例、深刻的洞察,成为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史学丰碑。它不仅是研究先秦至五代历史最可靠的资料来源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处理世事、洞察人性的智慧宝典。研读《通鉴》,如同与千古英雄豪杰对谈,从中汲取治世之良方,鉴人之兴亡得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套书超越了我阅读过的绝大多数同类作品。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对人的内心产生了何种长久的影响”。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包括传统与变革的冲突、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中的凋零、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抗争。作者敢于直面历史的复杂性,不轻易下道德判断,而是将所有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读完之后,我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看法都有了微妙的修正和深化,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历史结论,而在于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同理心的思考框架。它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地沉浸在对人性与时代的深思之中,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是阅读的最大回报。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史料考据工作绝对是下足了功夫的,那种扎实感,不是随便翻几本二手资料就能写出来的。每一个地名、每一次战役的描述,都像是经过了历史学家反复推敲的,充满了可信度。我本来对这段历史背景了解得不算太深入,但读完这几册后,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当时官僚体系运作的描绘,那种繁复的流程、人情世故的周旋,写得入木三分,让人叹服。特别是卷三中关于漕运改革那一段,涉及了大量的经济和地理知识,但作者的处理非常高明,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具体人物的命运纠葛中,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故事的体验。我甚至为此特地去查阅了几份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比对,发现作者的解读非常精妙,既尊重史实,又不失文学的想象空间。对于追求深度和真实感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首选。

评分

这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非常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古白文那样晦涩难懂,但又避免了完全的白话化而丧失了历史的厚重感。很多句子结构精巧,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力量。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一句特别精炼的论断反复琢磨。比如书中对“权力边界”的定义,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古今政治哲学的精髓,那种穿透历史的洞察力令人震撼。而且,作者的叙事视角转换非常流畅,时而拉远景展现大局,时而聚焦到某个角落去捕捉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情绪波动。这种视角的切换,使得宏大的历史背景拥有了温度,让读者感觉自己是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对文字有追求的读者,绝对不能错过这种细腻而有力的表达。

评分

这套书真是令人爱不释手,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算是勉强读完第一卷,那种沉浸感简直了!作者的笔法极其细腻,尤其擅长在平淡的叙事中埋下伏笔,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被情节深深吸引。举个例子吧,书中对主角少年时期在某个小镇上学读书的描写,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世事的懵懂,简直就像是我自己的回忆被重新唤醒了一样。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人物间微妙的对视和只言片语,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与压抑。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简单对立,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人性博弈。读完后劲很大,需要静下来慢慢回味那些人物的命运轨迹,思考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气味都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感,非常适合静心阅读,一点都不像是流水线上的快餐读物。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么长篇幅的叙事会不会拖沓,毕竟市面上很多历史小说都有“注水”的嫌疑。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套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有紧张到让人屏住呼吸的政治斗争,也有舒缓悠长的田园牧歌式的描绘,完美地平衡了史诗感和生活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配角群像的塑造,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有其清晰的动机和饱满的性格,绝非功能性的工具人。比如那个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又很快消失的游侠角色,他的一颦一笑都带着江湖的洒脱和背后的无奈,让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后续的篇章。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把历史写成一个宏大叙事,而是把历史拆解成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挣扎和最终的归宿,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读完一章,总有一种“天色已晚,但心绪难平”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下一页。

评分

感谢京东 。。。。。。。。。。很好的书。。

评分

等了好久终于特价了,不错,入手了,必看书目之一。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装帧也好,点校也好,是同系列的资治通鉴的后续之作,读史使人明智,好书值得分享。。。。

评分

草纸书局的高价书,平时价高,大促销时又往往缺货,忍忍压,多花了几十块买的,凑齐了正史通鉴系列,有空慢慢看吧,拔草了一心病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装帧也好,点校也好,是同系列的资治通鉴的后续之作,读史使人明智,好书值得分享。。。。

评分

可以。。。。。。

评分

书不错,京东快递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

明通鉴(套装1-8册) 很喜欢

评分

内容史实材料,有一定历史价值,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