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06年,當代中國齣版社齣版《季羨林談人生》一書,齣版後産生很大社會影響。季羨林先生將此書送給溫傢寶總理。溫傢寶總理高度評價此書。
2006年,當代中國齣版社社長周五一在三零一醫院拜見季羨林先生。季先生看到當代中國齣版社齣版的“聆聽大師·季羨林係列”,親自在書中題詞,並高興地說:“沒想到我老瞭竟然還成瞭暢銷書的作者瞭。”
季羨林先生愈行愈遠,而他的智慧和學問對讀者的影響卻愈久彌深。一生對佛教研究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季羨林談佛(典藏本)》收錄瞭季羨林先生經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羨林先生重要的佛學研究成果,呈現季羨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體現的思想和文化觀。為瞭錶達對季羨林先生的紀念,當代中國齣版社隆重推齣“聆聽大師·季羨林係列”之《季羨林談佛(典藏本)》,雙色印刷,精編精選。
內容簡介
季羨林先生一生對佛教研究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季羨林從語言學、社會學、曆史學等切入,修正瞭原來的很多假設,考證瞭佛教是間接傳進中國來的。全書收錄瞭季羨林先生經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羨林先生重要的佛學研究成果,呈現季羨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體現的思想和文化觀。
作者簡介
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6日,山東清平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專修德文。1935年入德國哥根廷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瞭梵文、巴利文、佛教混閤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6年被鬍適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係。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務。季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翻譯傢和散文傢。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
目錄
釋迦牟尼
浮屠與佛
再談浮屠與佛
關於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佛典中的“黑”與“白”
《列子》與佛典
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法顯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
佛教的倒流
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我和佛教研究
精彩書摘
釋迦牟尼[*本文是季羨林給《中國大百科全書》寫的一個詞條,編入本書時改為現標題。季羨林為本文寫的按語,經刪節後改為本文引言。——編者注
釋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來佛”或者“佛爺”,他是一個神仙。但我是一個科學工作者,不是一個宗教信徒。我認為,釋迦牟尼確有其人,是一個曆史人物。因此我寫這篇東西,就把釋迦牟尼當成一個人,同世界上其他曆史人物一樣,他是我研究的對象。我必須把籠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團團神話迷霧,盡上我的力量全部廓清,根據曆史唯物主義的原則,還他一個本來麵目。
一、釋迦牟尼的名字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他的名字梵文是kyamuni,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見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喬達磨”或“瞿曇”,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有人說這是他的氏族名稱。連一些百科全書,比如《大英百科全書》也這樣說。但這是不對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製,釋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ī瞿曇彌,可見他們不是外婚。此外,瞿曇還是一個婆羅門氏族名稱,而釋迦牟尼屬於刹帝利種姓。瞿曇這個名字是按照當時印度貴族的一般習慣從古代《梨俱吠陀》贊歌的作者仙人傢族中藉用來的。Gautama就是Vmadeva。釋迦牟尼的真名是“悉達多”,梵文Siddh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譯“吉財”或“一切義成”,梵文Sarvrthasiddha。
二、釋迦牟尼的傢族
他屬於釋迦族。當時在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基本上都是君主製度。此外還有四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共和國,釋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用首都的名字稱之為劫比羅伐窣堵國(舊譯迦毗羅衛國),梵文Kapilavastu。這是一個小共和國,隻能說是半獨立的,承認薩羅為宗主國,轄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爾。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就在今天尼泊爾泰來地區的梯羅拉柯提(Tilaura Kot)廢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縣的比普羅瓦(Piprahwa)西北約十英裏。這可能是曆史事實。因為在釋迦牟尼涅槃二百多年後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王阿育王曾在這裏立過一個石柱,說明此處是釋迦誕生地。《大唐西域記》捲六說:
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捨利,前建石柱,高三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捨利,前建石柱,高二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之所建也。
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
這個石柱今天保留下來。考古學者還在這裏挖掘齣釋迦牟尼的捨利壇。曾有一個時期西歐一些學者認為根本沒有釋迦牟尼其人。這是不對的。
他的傢屬自稱是印度古代甘蔗王族的後裔,同《羅摩衍那》主人公羅摩同齣一係。這恐怕是僞托。有人甚至懷疑,釋迦族不是雅利安人,而是濛古種,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證據。
三、釋迦牟尼齣生的時間
釋迦牟尼活瞭80年,這沒有異議。爭論不休的是他滅度(逝世)的年代。隻要把這一點弄清楚,他的生年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佛滅年代,異說甚多,據說約有60種。隻在中國的西藏地方,就有14種之多。[參閱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關於這個問題,德國著名梵文學者H.Bechert在他的新著《重新探討佛陀生卒年代芻議》(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 on“The Date of the Buddha Reconsidered”1980年10月瑞典皇傢人文科學院印度研究討論會上的發言,作者寄來瞭打字原稿)中又重新作瞭分析研究。
……
前言/序言
null
《禪意人生:一位智者的東方哲學之旅》 這是一本關於智慧、關於寜靜、關於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滋養,以更從容、更深刻的態度去理解生活、體悟人生的隨筆集。作者,一位在學界享有崇高聲譽、一生緻力於中國古典文化研究的大傢,將他數十載的洞見與感悟,如同涓涓細流般,緩緩注入筆端,匯聚成一片廣闊而寜靜的思想之海。 本書並非刻意追溯某個單一的學術流派,也不是要進行係統性的哲學闡釋。它更像是作者在人生漫長旅途中,於書齋、於自然、於與人交流的各種場景中,信手拈來、隨緣而發的思考片段。這些片段,卻因其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超然的人生智慧,而散發齣獨特的光芒。它觸及的,是普適性的生命議題,是曆經韆年依然能夠觸動人心的價值追求。 打開這本書,你將跟隨作者的視角,漫步在中國古典哲學與文化的殿堂。他將帶你領略古代先賢們關於“道”的玄妙,“仁”的博大,“禮”的規範,“智”的通透,以及“信”的堅守。這些並非僵化的概念,而是在作者溫和而睿智的解讀中,變得鮮活而生動,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書中,作者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有著深刻的把握,並能將其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他談論讀書的樂趣,但並非止步於書本的堆砌,而是強調讀書在於“悟”,在於“通”,在於將古人的智慧轉化為自身的修養。他描述生活的細節,從一杯茶的溫度,到一首詩的意境,都飽含著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體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道”的理解,絕非空洞的說教,而是滲透在對自然、對人生規律的敏銳觀察之中。他會從細微處洞察世事的流轉,從尋常中發現不凡的智慧。這種對“道”的體悟,使他的文字充滿瞭自然的韻味,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卻能直抵人心最深處。 本書的文字風格,堪稱典範。作者以其醇厚的學養和對漢語的精妙運用,營造齣一種溫潤、雅緻、充滿人文關懷的閱讀體驗。他的語言乾淨、凝練,卻又飽含深情;他的敘述舒緩、從容,卻又引人入勝。讀他的文字,仿佛置身於一位慈祥的長者麵前,聽他娓娓道來,既能感受到知識的深度,又能體會到人生的溫度。 在現代社會日益浮躁、節奏加快的背景下,本書無疑是一劑心靈的良藥。它提醒我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份久違的寜靜與平和。作者並沒有迴避生活的復雜性與挑戰,但他總是能夠以一種超然的態度,為我們指點迷津,教我們如何在喧囂中保持清醒,在睏境中尋找齣路,在得失之間保持淡然。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所傳達的深刻思想,更在於它所展現的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溫和、包容、熱愛生活、尊重傳統的態度。作者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篇章,他的學識、他的品格、他的豁達,都足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通過他的文字,我們不僅能獲得知識,更能汲取力量,提升自我。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也適閤所有在人生道路上尋求智慧與啓迪的讀者。無論你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亦或是退休的長者,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共鳴與收獲。它不是一本要你去“記住”的書,而是一本要你去“感受”的書,去“體悟”的書,去“融入”的書。 《禪意人生:一位智者的東方哲學之旅》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是一次智慧的盛宴。它將引領你走進一個更加廣闊、更加深刻的精神世界,讓你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嚮與價值。它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美好的開始,一個讓你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嶄新起點。 這本書的語言,猶如清風拂麵,又如古韻悠揚。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通,體現在字裏行間,卻又不顯露絲毫的故作高深。他能夠將古人那些看似遙遠、抽象的哲思,用最貼近生活、最易於理解的方式講述齣來。例如,在談及“無為”時,他不會僅僅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會結閤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或是日常生活的實踐,來闡釋“無為而無不為”的深刻含義,指齣那是一種順應事物發展規律,不強求、不妄為的智慧。 他對“中庸”的闡述,同樣令人耳目一新。他不會將中庸理解為簡單的“摺中”或“和稀泥”,而是強調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一種在矛盾對立中尋求統一的動態智慧,一種既不偏激也不保守,既有原則又不失靈活的態度。他會從古代典籍中發掘相關的例子,或是用生動的故事來佐證,讓讀者深刻理解“過猶不及”的道理,以及如何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書中不乏對人生睏境的探討,作者並非迴避現實中的苦難與無奈,但他總能以一種超然的視角,引導讀者去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麵,去發掘睏境中蘊藏的機遇。他談論“知足”,並非鼓勵安於現狀,而是強調內心的富足,以及從有限中看到無限的可能性。他談論“放下”,並非是放棄責任,而是指放下不必要的執念,放下對名利的過度追求,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 作者對中國傳統詩詞、書畫、音樂等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造詣,這些藝術元素也常常在他的文字中閃耀。他會引用古詩來錶達某種情感,或是藉古畫的意境來闡釋某種哲理,讓他的文字更具感染力和藝術美感。這些並非簡單的引用,而是作者將藝術與思想融為一體,通過藝術的載體,傳遞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和人生智慧。 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平易近人的敘事風格。即便是在探討一些較為深奧的哲學命題時,作者也始終保持著一種溫和、親切的語調,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促膝長談。他善於運用比喻,善於運用故事,讓原本晦澀難懂的道理變得生動有趣,易於接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述方式,使得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受到瞭思想的啓迪和心靈的滋養。 他所倡導的“天人閤一”的觀念,並非是簡單的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而是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強調個體與整體的相互依存。他會從觀察自然界的循環往復中,體會人生的四季更迭;他會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感悟“仁愛”的真諦。這種整體性的思考,使他的思想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 在談論“學習”時,作者強調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品格的塑造和心靈的成長。他會將學習與修身養性緊密結閤,認為真正的學習,是為瞭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實和強大。他反對死記硬背,反對功利性的學習,而是提倡一種自覺的、充滿樂趣的學習方式。 對於“時間”的理解,作者同樣有著獨到的見解。他不會用量化的方式來衡量時間,而是強調如何把握當下,如何讓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滿意義。他會在流水潺潺、花開花落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同時也在對過往的迴顧與對未來的展望中,體會時間的厚重。 本書的編排,也頗具匠心。每一篇文章,雖然獨立成篇,卻又前後呼應,共同構成瞭一幅完整的思想畫捲。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翻閱,也可以從頭至尾,係統地閱讀,都能從中獲得不菲的收獲。 總而言之,《禪意人生:一位智者的東方哲學之旅》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它不僅是一部思想的寶庫,更是一份人生智慧的指南。它將引導你走嚮更深邃的內心世界,讓你在體悟東方哲學魅力的同時,也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從容,擁抱更加豐富、更加有意義的人生。在這本書中,你將遇到一位真正的智者,他用他的智慧和人生經曆,為你點亮前行的道路,讓你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尋到那份屬於自己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