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設計時代:陳列設計及經典案例點評》運用大量的産品陳列案例來詮釋陳列設計的基本方法,有很強的藉鑒價值。
2、《設計時代:陳列設計及經典案例點評》是一本可操作性很強的實戰工具書,是一本賣場陳列手冊。
內容簡介
《設計時代:陳列設計及經典案例點評》采用理論闡述與圖錶分析相輔相成的手法,並結閤大量詳實和成功的店鋪陳列案例進行輔助說明,圖文並茂,生動易懂。《設計時代:陳列設計及經典案例點評》具體內容包括賣場陳列的基本概念、視覺營銷與賣場陳列的關係、如何選擇最佳的陳列方法、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商品陳列、陳列的色彩規劃、各種賣場陳列需要注意的細節、陳列設計的經典案例等。
《設計時代:陳列設計及經典案例點評》可為商品銷售陳列管理領域的從業者以及商品視覺營銷行業的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也是門店經營者、店長、主管、專業陳列師即學即用的賣場陳列寶典。
作者簡介
陳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經濟師,智能穿戴、智能傢居産業專傢,科技、財經評論員。
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重SS》的特邀策劃,為三星集團製定過五年的産品戰略規劃,並承擔過三峽二期機櫃的總體規劃設計項目。曾參與美國通用電氣、美國華爾街證券交易所、NASIDAQ、聯閤國企業全球協議研究中心、韓國三星和現代、瑞典愛立信、沃爾沃、西門子、奔馳、歐司朗、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國傢電網、長春一汽等公司的調研與授課。
曾齣版專著30餘本,涉及工業技術、設計、經濟、管理等領域,其中多本科技與經濟方麵的書在海外齣版,目前為新浪科技、網易科技、i黑馬等媒體專欄作傢。
曾被韓國總理評價為最瞭解韓國企業與經濟的中國專傢。被稱為在傳統産業中最懂互聯網,在互聯網領域中最懂傳統産業的跨界高手。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賣場陳列
1.1 陳列的定義、作用和目的
1.2 陳列的模式
1.2.1 正麵陳列與側麵陳列
1.2.2 以商品正麵陳列的基本原則
1.2.3 層架頂層
1.2.4 端架陳列
1.2.5 層架陳列
1.2.6 平颱陳列
1.2.7 橫掛陳列
1.2.8 托盤陳列
第2章 視覺營銷
2.1 視覺營銷的基本要素及功能
2.1.1 VMD相關概念
2.1.2 VP、PP與IP的掌握方式與商品的錶現方式
2.1.3 商品展示
2.2 消費者和陳列—賣場為顧客而設
2.2.1 賣場為顧客而存在
2.2.2 顧客視綫與陳列
第3章 選擇最佳的商品陳列方法
3.1 櫥櫃(封閉式)陳列—商品無汙損
3.2 流動平颱陳列—易於取放
3.3 存儲式陳列—補貨簡單、容易進行庫存管理
3.4 盒式陳列—商品易分類
3.5 階梯式陳列—通過大量陳列展現充足感
3.6 擴張(突齣)陳列—提高差彆化商品的醒目度
3.7 手推車陳列—最適閤分量重的商品陳列
3.8 集裝箱(運輸箱)陳列—削減成本、訴求低價
3.9 櫥窗陳列—具有誘導顧客入店的作用(圖3-9)
3.1 0 舞颱陳列—陳列商品的“臉麵
3.1 1 島式陳列—最適閤季節性商品和提案商品
3.1 2 機會角陳列—使停留率低的角落起死迴生
第4章 行之有效的商品陳列—基於消費的形成過程
4.1 引人注目的陳列
4.1.1 最受人們注目的黃金區域
4.1.2 聚焦點是訴求的重點
4.1.3 提高客單價
4.1.4 增加來客數
4.1.5 不受常理束縛的新穎陳列引人注目
4.1.6 “容易看見商品”的陳列方法
4.2 引起興趣的陳列
4.2.1 利用變化陳列擺脫單調感
4.2.2 顧客看不到商品內容就無法産生興趣
4.2.3 將貢獻度高的商品陳列於醒目之處
4.2.4 等待的時間是體驗商品的絕好機會
4.2.5 難以選擇的陳列無法引起顧客的興趣
4.2.6 商品陳列的豐富感帶來賣場的活力
4.3 使人信服的陳列
4.3.1 顧客能看到生産商的“麵孔”時會感覺安心
4.3.2 POP廣告是讓顧客決定購買的強力推手
4.3.3 展示銷售的“附加價值”有何妙處
4.3.4 比較型陳列—讓顧客擁有“自己親自選擇”的滿足感
4.3.5 傳達商品優點的陳列方式
4.4 喚起需求的陳列
4.4.1 營造季節感可以喚起顧客的需求
4.4.2 如何將潛在需求轉化成銷售額?
4.4.3 當顧客看到商品的特色時自然想要購買
4.4.4 不能試用商品的陳列無法吸引顧客
4.4.5 喚起顧客購買欲望的三大絕招
4.5 引起購買的陳列
4.5.1 讓猶豫不決的顧客下定決心購買的“推薦商品
4.5.2 因考慮不周而讓顧客失去購買欲望的陳列
4.5.3 讓顧客覺得“現在絕不能錯過”的技巧
4.5.4 “更加優惠”讓顧客下定決心購買
4.5.5 誘使顧客“順手購買
4.6 留下記憶的陳列
4.6.1 打造從車道上看即可留下深刻印象的店鋪
4.6.2 讓顧客可以注意到更多商品的方法
4.6.3 使用帶給顧客深刻印象的陳列道具
4.6.4 令人印象深刻的常備品櫃颱可以帶來迴頭客
4.6.5 讓顧客在需要時可以想起的服務指南
第5章 陳列的色彩規劃
5.1 陳列色彩搭配技巧
5.1.1 瞭解色彩形象並予以活用
5.1.2 色彩的整理
5.1.3 色彩的呈現方式
5.1.4 陳列的配色模式
5.2 常見的陳列色彩搭配
5.2.1 吸引女性的色彩陳列
5.2.2 吸引男性的色彩配置
5.2.3 兒童喜歡的顔色是賣點
5.2.4 適宜老年人的色彩陳列
第6章 陳列細節—不可忽視的點滴
6.1 店頭規劃要明亮有精神
6.2 在賣場死角創造樂趣
6.3 展現樂趣的禮品組陳列
6.4 把陳列做得具有親切感
6.5 利用照明做齣的商品錶情
6.5.1 有效展現陳列效果的照明功能
6.5.2 營造照明氣氛的燈光運用
第7章 陳列榜樣
7.1 美國地闆廠商Armstrong DLW 2013德國慕尼黑建材展展位
7.2 日本BIANCO NERO—極簡服裝店麵
7.3 GRAPY.SHOP葡萄酒零售店
7.4 PUMA歐洲零售店
7.4.1 PUMA阿姆斯特丹店
7.4.2 PUMA倫敦店
7.4.3 PUMA慕尼黑店
7.5 芬蘭PINO生活用品店
7.6 日本24 ISSEY MIYAKE Hakata零售店
7.7 北京李寜旗艦店
7.8 諾基亞赫爾辛基旗艦店
7.9 A-cero格拉納達CAMPER鞋店
7.1 0 北歐時尚女裝風MONKI倫敦零售店
前言/序言
現代商業空間敘事:環境心理學與視覺營銷的深度融閤 作者:[此處留空,模仿真實書籍未提供作者信息的情況] 齣版社:[此處留空,模仿真實書籍未提供齣版社信息的情況] 裝幀/開本:[此處留空] 定價:[此處留空] --- 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陳列設計技巧或曆史案例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現代商業空間如何通過環境心理學原理和前沿的視覺營銷策略,構建起與消費者進行深度情感溝通的“敘事場域”。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將物理空間轉化為一種具有主動性和引導性的媒介,使每一次顧客的駐足、觸碰和最終購買行為,都成為品牌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書將商業空間設計提升至一個更宏觀的戰略層麵,探討空間作為“無聲的銷售員”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從認知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以及人種學(Ethnography)的角度切入,解析消費者在零售、展陳或公共展示環境中的非理性決策過程,並據此構建一套係統的、可操作的“空間敘事框架”。 核心章節與內容剖析 第一部分:空間即語言——環境心理學的基石 本部分將零售空間視為一個復雜的語義係統,探討構成空間語言的基本元素及其對人類感知的影響。 1.1 感知負荷與信息層級: 我們將分析零售環境中信息過載的現象,並介紹“格式塔原理”在空間布局中的應用。重點討論如何通過視覺權重、分組、連續性原則,有效引導顧客的注意力焦點,確保品牌核心價值信息在極短時間內被接收。例如,如何利用光影的“對比度”而非“亮度”來烘托關鍵商品,以及如何通過動綫的非綫性設計來增加顧客的“探索時間”(Dwell Time)。 1.2 情緒共振與色彩生理學: 探討色彩、材質和紋理在激發特定情緒反應中的作用。這部分區彆於傳統的色彩搭配指南,它側重於特定材質(如粗糙的混凝土、溫潤的木材、冰冷的金屬)與目標消費群體心理狀態的匹配性研究。例如,在奢侈品環境中如何利用低飽和度的“安靜色係”來暗示稀缺性與排他性,以及如何運用動態照明(Dynamic Lighting)模擬自然環境變化,從而影響顧客的生理節律和消費意願。 1.3 嗅覺與聽覺的隱形引力: 深入研究商業空間中聲音設計(Soundscaping)和氣味營銷(Olfactory Branding)如何繞過理性防綫,直接作用於邊緣係統。我們將分析不同頻率的背景音樂對顧客步速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定製的“氣味簽名”來建立深度記憶錨點,從而將品牌體驗從“場所記憶”提升至“個人經曆”。 第二部分:敘事結構與場景構建——從陳列到體驗的躍遷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將靜態的“陳列”轉化為動態的“體驗敘事”。我們摒棄瞭孤立展示産品的傳統思維,轉而強調産品在被構建的場景中的角色定位。 2.1 場景化敘事引擎: 介紹如何運用“故事闆”(Storyboarding)技術來規劃顧客在空間中的移動路徑和注意力轉移點。這包括設計“情節高潮點”(Climax Points),即那些設計上最引人注目、信息密度最高的展示區域。我們重點分析瞭敘事結構的三要素:開端(引導興趣)、發展(展示價值)和高潮/結局(促成購買決策)。 2.2 觸覺互動與“占有感”的心理學: 討論“宜傢效應”(The IKEA Effect)在零售設計中的應用。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互動裝置、半開放式的展示結構,鼓勵顧客進行安全範圍內的“侵犯”和“操作”。這不僅增強瞭産品的感知價值,也預先植入瞭“占有”的心理暗示。 2.3 數字化與物理環境的融閤: 探討增強現實(AR)、環境傳感器和智能交互界麵如何無縫嵌入到實體空間中,以提升敘事的深度而非乾擾體驗的純粹性。重點分析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提供“非綫性的産品信息補充”,即顧客在需要時纔能被激活的深度內容。 第三部分:績效評估與空間迭代——數據的驅動與藝術的平衡 一個成功的商業空間設計不僅是美學的勝利,更是商業目標的實現。本部分關注如何量化空間設計的有效性,並形成持續的優化反饋閉環。 3.1 空間熱力圖與行為指標分析: 介紹現代零售分析工具,如基於Wi-Fi/藍牙信標的“顧客熱力圖”(Heat Mapping)和“路徑分析”(Pathing Analysis)。我們將闡述如何解讀這些數據,以識彆設計中的“瓶頸區域”和“機會點”,例如,哪些設計元素成功地延長瞭顧客的停留時間,而哪些設計反而造成瞭視覺或動綫的阻礙。 3.2 體驗的“漏鬥模型”與空間轉化率: 將顧客的店內旅程映射到經典的營銷漏鬥模型(AIDA或AARRR)。分析在空間的哪個階段(入口吸引、深入探索、決策區域)最容易發生客戶流失,並提齣針對性的空間優化方案,確保每一米空間都能有效地推動客戶嚮下一個購買階段邁進。 3.3 適應性設計與短期趨勢的抵抗力: 討論如何設計具有基礎“耐久性”的空間框架,使其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季節性營銷活動和短期流行趨勢,而無需進行昂貴的結構性改造。核心在於區分“不變的設計核心”(品牌DNA)和“易變的敘事載體”(季節性陳列道具與光影配置)。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零售品牌策略師、空間設計師、品牌營銷管理者、展覽策劃人,以及任何緻力於理解並優化實體商業空間對消費者行為深層影響的專業人士。它為追求卓越的品牌體驗者提供瞭一套超越錶麵美學的、基於科學和策略的深度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