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哈里豪森无疑是影史上富创新精神也具影响力的特效大师之一,曾一手打造出《伊阿宋与阿耳戈英雄》《辛巴达七航妖岛》《诸神之战》和《纪元前百万年》等诸多里程碑式的电影佳作。本书收录了大量精彩非凡的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素材,有很多从未公开展示过。这些珍品中,有来自于未能实现的电影拍摄计划,如用于《世界进化志》的恐龙模型;也有为各项拍摄计划准备的外景地踩点照片、概念艺术设计稿、故事板画稿、幕后工作照、影片相关的各类合约、剧本摘要、海报等……可以说,本书对哈里豪森曾参与的电影幕后创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梳理和补全。
全书章节根据影片类型划分,每部影片皆附有简介,另外每张图片都附有详细的图解说明,展示了雷的初期创意画稿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终成片镜头的。这座由珍贵艺术作品和第一手资料凝聚成的宝库不仅为读者开启了一片审视哈里豪森独门特效技巧的全新视野,亦用这种动人心旌的全新手法为他的电影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这位伟大电影人的一生做出别样的回顾,将他近七十年的创意与技术革新之路娓娓道来。
著者简介
雷·哈里豪森(RayHarryhausen),好莱坞著名定格动画大师、电影视觉特效大师,有“特效魔术师”的美誉,也被称为“当代视觉特效之父”。1920年生于洛杉矶,在1933年版本的《金刚》启发下,进入电影界,并专注于定格动画和视觉特效工作。在接近5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的创作使大量以前仅仅停留在导演脑海中的特效场面成为现实,为后世导演开拓了想象力的疆土。其代表作有《巨猩乔扬》《海底来物》《辛巴达七航妖岛》《伊阿宋与阿耳戈英雄》《纪元前百万年》《诸神之战》等。
托尼·道尔顿(Tony Dalton),曾是一位电影发行宣传员兼影史专家,现在经营着自己的档案研究公司。他与雷·哈里豪森相识已有30多年,并和雷合著了他那本极为成功的自传《动画人生》。
译者简介
徐辰,又名范克里夫大尉、cliffx、恒星际战术绦虫、日丹诺夫一二工厂五号锅炉房司炉工、鲜卑利亚大规模杀伤性拖稿神拳第三十五代传人、喜爱传统影视特效的老小孩,近年译作有《星球大战:死星完全图解》《〈辐射4〉艺术设定集》《猩红山峰:暗黑艺术设定集》。
能受雷和托尼所托为这本精彩的著作撰写前言,实在是我莫大的荣幸。这本设计精美的剪贴簿全面收录了雷个人收藏中的珠玉之作,将他奇妙非凡的影艺生涯娓娓道来。就在不久之前,雷美貌的千金梵妮莎(Vanessa Harryhausen)、他的好友吉姆·丹弗斯(Jim Danforth)和兰道尔·库克(Randall Cook)对他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宝马山的一处房产进行了发掘,在一个尘封许久的车库里发现了雷创作的大量画稿、傀儡模型、道具、设计文档以及信件——其中一些物品已经在硬纸盒子里沉睡五十多年了!本书收录了许多在这次大发现中重见天日的资料,这也是它们首度在公开出版物中亮相。
为了庆祝雷的九十华诞,我在2 0 1 0年6月于英国电影协会的伦敦国家电影剧院组织了一场旨在向他致敬的惊喜晚宴。很多人为此事先录制了祝贺视频并且当场播放,其中包括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 Darabont)、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蒂姆·伯顿(Tim Burton)以及雷的终生至交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特效奇才丹尼斯·缪伦(Dennis Muren)、菲尔·提佩特(Phil Tippett)、肯·罗尔斯通(Ken Ralston)、兰道尔·库克和才华横溢的化妆艺术家里克·贝克(Rick Baker)从加利福尼亚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当面向巨匠致敬。很多演员和过去曾与雷合作过的人士也出席,自然也少不了许多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崇拜者。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特地从新西兰飞赴会场,并代表英国电影学院向雷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当晚,彼得还播映了他在14岁时拍摄的一段定格动画佳作,自打迷上了哈里豪森电影作品,他便像中了魔咒一般爱上了这门技艺。无论是彼得早年的作品还是他后来取得的那些辉煌成就,都活生生地反映出雷和他的定格动画名作对一代代电影人产生过怎样深远的影响。
当晚会上开始播映雷的历代作品时,正襟危坐的观众立即变得如痴如醉。哈里豪森创造的奇想怪物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和他所有的造物一样活力四射而又个性盎然。
雷曾为他的电影作品焚膏继晷,而这本不可思议的奇书则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难得一见的窗口,使读者能够得以一窥这无尽艺术瑰宝的真容。而这些复杂精密的概念设计在银幕上又是那样的简洁平易,更凸显雷那出众的艺术才华。
约翰·兰迪斯
2011年7月于洛杉矶
前言一
这是一部终极之作。这本剪贴簿是对我所有电影作品的精选回顾,我在1933年首次观看了那部天启之作《金刚》(King Kong,1933),之后便投身电影事业——那时我才13岁,都已经是快八十年前的事儿啦!
对影迷来说,本书中收录的内容大都是首度披露,而已经刊行过的少数内容这次也经过了重新整饬。这些全新的资料道出了影片的幕后故事,也为我们展现了每部影片从构思到实现所经历的一切。书中展示的大部分物品都是数年前才在我的洛杉矶车库里重见天日的,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我自己都以为早已遗失的宝贝。谁会想得到,我的雷龙和雷克斯暴龙可动骨架居然都还在,还有我的那些扯线傀儡——说到“让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这可算是我最初的试水之作了。我的扯线傀儡实在是简陋无比,但话说回来,学艺不就是一个由简入繁、从粗到精的过程嘛!
很多人曾来信询问,想要知道自己该如何进入特效业界。但在我活跃的那个时代,电脑功能尚未完善,CGI更是闻所未闻。而在那之后,时代的变化简直是日新月异,因此我实在无法就这个问题为大家提供任何有用的建议和帮助。今天的年轻人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梦想,而我也相信这对他们来说绝非易事。但不管怎样,成功的秘诀无外乎“坚持”与“耐心”这两点。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便凭借坚持与耐心在电影业界闯出了一片天地,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两项品质令我受用终生。
我对本书的定位是:它既可被视作对我们其他著作的又一次补足,同时也是一本独立成册的著作。
我深以之前的几部著作为傲,本书能够付梓,亦令我深感自豪。在遴选素材时,我们也尽力使道具制品、平面影像和书面资料的比例保持均衡,以飨那些热爱美妙奇想作品的影迷。
雷·哈里豪森
2011年7月于伦敦
前言二
虽说雷的剧情长片多达16部,但每一部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或许只有《动物世界》(The Animal World,1956)是例外。而且它们的经典性并非仅限于奇想电影这个类别的范畴,就整个电影艺术来看,它们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雷的所有作品可以说是自成一派——也就是“哈里豪森式影片”,因为这样的作品除了他之外,再没有别人能拍得出来。这些影片中的怪物设定、布景设计以及动画镜头风格都是独树一帜的。尽管他的作品大都摄制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之间,但放在今天仍然历久弥新,毕竟那个年代的奇想冒险电影可都是毫不拖泥带水的纯粹之作,自然也更加令人心旌摇曳。
本书将雷的作品分门别类,各章节内再按时间排序予以一一介绍。希望能以此为诸位读者开拓全新的视野,并有助于大家深入了解这位奇人的创作手法。
雷从不丢弃任何东西。2 0 0 8年,我们在清点他的洛杉矶车库时发现了更多的猛料,从概念画作到可动骨架设计图、从扯线傀儡到可动模型、从可动骨架到微缩道具,简直是应有尽有。这次哈里豪森纪念品的淘金之旅使我们终于有机会填补他职业生涯中一些不甚明了的空白部分(遗憾的是,这其中仍有很多空白亟待补全)。此外我们还发掘出很多前所未见的35毫米胶片和16毫米胶片,其中就有童话故事短片、《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2)、《金星怪兽》(20Million Miles to Earth,1957)和《辛巴达七航妖岛》(The 7th Voyage of Sinbad,1958)的试拍小样。雷从来就不喜欢整理自己的文档资料。所以即便不在洛杉矶,照样能时有所获:我在伦敦就经常从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挖到宝贝。雷曾于1972年出版过一本题为《电影奇想剪贴簿》的著作。这本图文并茂的新作则绝非旧作的翻版,而是对雷·哈里豪森传奇的一次终极补全。相对于完全按照年代排序展示资料的旧作,新作则被划分为若干个主题——首先回顾了雷早年制作的模型人偶与动画作品,随后以四个主题大类展示了他的历代作品:史前题材、科幻题材、传奇故事题材以及神话题材。
为使这些资料能够流传后世,和雷保存至今的其他资料一样,您在本书中看到的所有物品目前已经得到了妥善保管。现在雷的所有藏品都已委托公益信托机构雷与黛安娜·哈里豪森基金会管理保存,该机构今后也将致力于传送雷的大名;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亦会将这些资料一直保存下去。这项艰巨的任务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也多亏了位于布拉德福德的英国国家传媒博物馆向我们伸出的援手——现在基金会的所有藏品都被收藏在这家博物馆中。正因为有了这样强力的后援,我们才能够安心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那些致力于研究影史和雷的作品的人士也得以近距离调研这么多的资料物品。能让藏品流传后世曾是雷和我的一个远大理想,因为这些宝贵资料本身既是一部模型定格动画艺术的完整历史,也是一扇能够全面了解雷的人生与职业生涯的神秘之窗。
当雷和我在二十年前合作开始编纂第一本著作的时候,我们可做梦都没想到竟然能一直合作到第5本。也许这本书便是收尾之作,但话又说回来,谁知道我们会不会发现更多的硬纸盒子呢,对不?
托尼·道尔顿
2011年7月于英国怀特岛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完全配得上它所收录的内容的重量级地位。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特有的胶片颗粒感都被完美地捕捉和呈现了出来,这对于欣赏早期视觉艺术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不同电影项目中设计理念演变的追踪,那种逻辑性和连贯性让人叹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像在构建一个视觉创意的进化图谱。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草图和最终银幕效果,你能清晰地看到艺术家是如何在技术限制和艺术想象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种深度挖掘远超出了我预期,原本以为会是比较表面的回顾,结果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艺术解构。特别是那些关于怪兽造型演变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每一个鳞片、每一块肌肉的塑造都透露出严谨的生物学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力的结合。这本书的重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份“重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内容上的,它扎扎实实地装满了电影制作的智慧结晶。
评分作为一名骨灰级的电影迷,我见过不少关于特效大师的传记或画册,但坦白讲,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依然保持如此旺盛的阅读乐趣。它叙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或过于学术化。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当时剧组的轶事和技术人员的访谈片段,这些“人情味”的细节,让冰冷的技术流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读到某位工作人员回忆起在寒冷片场用细小的工具调整一个微缩模型时的窘迫,你会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创造力的混乱之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官方资料片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行家,带着你,不带任何保留地,走进了工作室的最深处,告诉你“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那些只在影院里仰望奇迹的观众,能够近距离触摸到魔法背后的汗水和智慧。我最喜欢它对“光影运用”的讨论,即便在那个年代,对光线如何增强模型真实感的理解就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收藏品,更是一本可以不断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对于那些正在学习特效制作、艺术设计,或者仅仅是对电影幕后制作过程有强烈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视角是独一无二的。它展示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最大化地发挥创意和工程学的力量。我尤其欣赏它对“重复劳动与艺术升华”之间关系的探讨,比如如何通过精心的重复拍摄和微调,让一个看似简单的模型动起来,展现出复杂的生命力。这是一种需要极大耐心和精确度的工作,而书中的图文恰到好处地传递了这种精神内核。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从书架上把它抽出来,随机翻到某一页,重新沉浸在那个特定电影制作的挑战之中。这本书让我更深地理解了“工匠精神”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的不可替代性,它是一份跨越时代的宝贵遗产,值得每一位电影爱好者珍藏和反复品味。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没有陷入那种廉价的、过度饱和的色彩堆砌,而是采用了非常克制、典雅的布局,让视觉的焦点始终集中在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图像和文字上。特别是跨页的大图展示,那种细节的清晰度和冲击力,绝对是顶级的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体验”一部关于创意过程的纪录片。它成功地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从最初的科幻文学构思,到铅笔下的草图,再到复杂的机械装置的搭建,最终定格在黑白或早期彩色的银幕上。这种“从无到有”的完整记录,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很多地方我都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技法图解,试图理解其中精妙的杠杆原理和驱动机制。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怀旧,它更像是一种对“工艺精神”的现代启示——在CGI主导的今天,回顾这些纯机械、纯手工打造的奇迹,更让人对电影制作的本质产生敬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视觉盛宴的宝库,对于任何一个热爱经典奇幻和科幻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珍品。我得说,作者在收集和整理这些珍贵资料方面投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随便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立刻被那种浓厚的复古魅力所吸引。那些精心挑选的剧照、幕后照片,甚至是一些早期的概念草图,都仿佛带着时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它对早期特效制作过程的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展示,更像是一堂生动的电影制作历史课。比如,里面对于那些精妙的定格动画场景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详尽描述,让我对雷·哈里豪森老先生的匠心独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没有过多地去渲染电影剧情本身,而是聚焦于“如何实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奇观”,这一点非常对我的胃口。这种专注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电影画册,它更像是一份献给“动手创造魔法”的大师的致敬录。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每发现一个未曾见过的幕后花絮,都会兴奋得赶紧找人分享,那种发现宝藏的喜悦,难以言喻。
评分很精彩的图画书,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李长之说:“要同情的了解,无忌惮的指责,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气,可以有风趣而不必尖酸刻毒,根据要从学识中来,然而文字仍需是优美而有力的创作。”
评分·这本迷人的画册是一曲献给电影特效大师哈里豪森卓越想象力与高深艺术造诣的赞歌,对爱好特效艺术或电影史的人士而言,本书绝对不容错过。书中包含许多之前未曾发表过的精美图片,以及作者个人的创作经验谈,对于特效爱好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评分很喜欢,不错
评分正版,精美,一如既往信赖京东……
评分在父母的帮助下,哈里豪森很快就自学了定格动画的基础技法,并开始在父母家的车库里拍摄以恐龙和人猿为题材的短片。在上高中时,他抓住了一次与奥布莱恩会面的机会,并且展示了自己的一些早期作品。他在奥布莱恩的建议下开始苦学基础技能,除解剖学和雕塑课程外,还在夜校进修电影技术。毕业后,哈里豪森受雇于派拉蒙公司担任木偶短片技师。二战期间他加入了美国陆军通信部队,为军方制作过用于部队作训的定格动画影片。战后,他制作了系列定格动画短片《鹅妈妈故事集》和一些广告作品。而此时《金刚》的导演兼制片人梅里安•库珀打算和奥布莱恩合作再拍一部巨猿题材的电影。奥布莱恩想起了哈里豪森,于是聘他来主导片中的定格动画特效拍摄工作。这部名为《巨猩乔扬》的影片于1949年公映,斩获了奥斯卡最佳特殊效果奖。《巨猩乔扬》成功激励了哈里豪森,他决定放手单干。几番摸爬滚打之后,他完成了《原子怪兽》一片。尽管《原子怪兽》只是一部预算21万美元的低成本作品,却以创收500万美元而一跃成为1953年的票房黑马,雷多龙在夜幕下摧毁灯塔的一幕也成为怪兽片中的经典场面。本片确立了哈里豪森的地位,同时也启发了日本电影人田中友幸,促成了《哥斯拉》一片的诞生。
评分不错,就是开裂了
评分200-100抢购很划算,希望京东多有这样的活动
评分概念性的东西太多,不知道是排版还是什么原因,整本书看起来有点乱和脏,不是忠粉会失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