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永嘉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政治制度
  • 政治史
  • 历史学
  • 明朝
  • 制度研究
  • 源流
  • 得失
  • 学术专著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7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16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处,失在哪里,正是《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着重讨论的问题。
  书名之所以取为《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因为讲稿是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流是讲传统上的因缘关系,源是讲当时实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的。
  当前讲明史书籍不少,但多是以皇权为中心,讲权力斗争故事,很少像《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一样纵横贯通,以制度史为截取面,讲一个个制度的流变以及实际的政治运作情况。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制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对认识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很有启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已六十多年了,已积叠了不少正面和负面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均是如此。了解一下明代初年朱元璋建制立法的过程,及其在有明一代发展的实际影响,对我们今后完善法制会大有裨益。
  作者朱永嘉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明史研究专家,曾得吴晗先生赞赏,后又经政治历练,老年著史,别有一种通达与穿透力。

内容简介

  朱元璋为后继子孙设计了一套怎样的国家制度?为什么东宫制度不能定向培育出合格的皇帝?明代“兵将不相习”导致什么后果?分封制为什么行不通?朱元璋铁腕治官出于什么考虑?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凝结了朱永嘉先生有关明史研究的心得与问题意识。《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以明代政治制度为中心,上溯渊源,下析演化,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举凡内宫、外朝、军兵、司法,从决策到行政,中央和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都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作者还对纵说纷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周期律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并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对于任何关心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人来说,《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都是一本必读书,实际上,它的内容远不止于明史,而是一本制度通史。

作者简介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史求是》等。“文革”时担任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曾为王洪文讲解《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

精彩书评

  ★评《海瑞罢官》如果没有朱永嘉的出力,姚(文元)再有水平,也不可能写出来。
  ——朱维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是史学家,又为海瑞罢官、巴黎公社“历史问题”入狱,倘有兜头反思,一定打通古今、大彻大悟。他到我seminar给研究生讲秦汉制度,携一蓝布包袱入,坐定后一层一层揭开,最里一层才是讲义,学生问“文革”起源,他要从殷周讲起。一研究生事后惊叹:“这是活在当下的古人,有古人之风!”
  ——朱学勤

目录

序言
第一讲 明代的立国建制
一、朱元璋的立国建制
二、关于废除宰相制度的问题
三、后宫制度之一 ——后妃的管束
四、宦官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五、以内制外——丞相制度如何演化为内阁与司礼的对柄机要

第二讲 东宫制度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二、教辅功能的理想与实际(关于东宫制度的历史考察)
三、东宫机构的演化及其班子成员组成的变化
四、东宫制度的实际效果与太子们的遭际——以唐代为例
五、交接班过程中东宫官员与朝廷大臣的悲哀和苦衷
六、明初东宫与诸王制度设置的构想和靖难之役
七、明成祖时东宫与诸王的矛盾斗争
八、明中叶权力交接的两种状况
九、有关东宫制度的结束语

第三讲 军兵制度
一、承平之时军队的功能
二、中国历代关于战争问题和军兵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资料
三、关于京卫与天子亲军的设置
四、关于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唐的府兵制度
五、卫所制的前身——唐代的府兵与卫所兵制的比较
六、明代的军屯与军队的给养
七、关于军民分籍管理和清理军籍的问题
八、明代卫所制度的衰亡
九、卫所以外的其他兵种
十、明代的军事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十一、从读柳宗元的《封建论》说起
十二、柳宗元其人其文,他写《封建论》对当时及今后的历史影响
十三、苏东坡的《论封建》与朱元璋的一个失误
十四、明以后军兵制度的演化
十五、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十六、民国初年关于军阀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国民党以党治军的实践

第四讲 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
三、反反复复的分封制下的王国制度
四、明代分封宗藩之制度设计
五、汉、唐地方行政机构二次由二级制转向三级制的缘由
六、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化
七、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到三司到三堂
八、明代省与府县之间道的设置
九、明代府州县一级官员的组织结构与施政方式
十、结束语

第五讲 司法制度
一、立法、变法与依法治国
二、明代刑法制度的立法——《大明律》《大明令》《大诰》和条例及榜文
三、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明代司法机构审案的程序
四、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明代的特种刑讯(即承办诏狱的机构)
五、明代地方司法诉讼制度
六、朱元璋的布衣情结
七、空印案
八、郭桓案
九、《大诰》四篇
十、胡惟庸案
十一、蓝玉案
十二、重刑大狱之后

第六讲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后继子孙的作为
一、明初建国时的历史特征
二、明朝中后期的那十二个皇帝
三、朱元璋为子孙设计的国家机构
四、《皇明祖训》的要点
五、废丞相后的内阁制度——变相的丞相制度
六、朱元璋身后宦官预政的问题
七、只知嬉戏玩乐的正德皇帝
八、选师容易选伴难
九、由迷信道士追求长生而荒于政事的嘉靖皇帝
十、嘉靖的斋醮与阁臣之间勾心斗角
十一、明宪宗对万贵妃“恣宠专幸”的问题
十二、关于周期律问题的题外话
十三、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调整
十四、从宪宗到孝宗的短期政治调整
十五、武宗在位前后的变局
十六、隆庆这六年再一次短暂的轮回
十七、朱元璋的明祖训有效吗
后 记

精彩书摘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君王也不例外,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之药,所以没有尽早及时地确定他的交接班问题,他死得突然,结果交接班的问题被赵高一手操纵,弄了一个胡亥作为接班人,二世而亡。所以汉帝国建立以后,便把接班人问题尽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汉初的贾谊有一篇名为《保傅》的文章,后来也收在《大戴礼记》中,就大讲接班人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是东宫的建制,认为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各个王朝,一旦称王立国,往往首先把立世子或太子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明代朱元璋兴起时也不例外。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集庆即吴王位,立其元配马皇后的长子朱标为世子,那一年朱标十三岁。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号明,复立世子朱标为太子,那一年朱标十七岁,中书省和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为东宫挑选官员班子。东宫官制的历史沿革,在中国历史上,前前后后有二千余年。东宫班子的组成,在各个王朝反反复复,经验教训很多。詹同,元末明初的饱学之士,《明史》有传。他是浙江金华人,原是陈友谅那儿的翰林学士,陈友谅败,为朱元璋录用,教习功臣子弟于内府,史称其“学识渊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涌泉,一时莫与并”。(《明史·詹同传》)朱元璋让他来讲述历代东宫官制的沿革,当是想在总结历代东宫沿革的基础上,弄清东宫该如何建制的原则问题,然后考虑如何组建东宫官员。
  ……

《中华帝国晚期的士绅与国家:权力、地方治理与社会变迁(1600-1900)》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士绅”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如何与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进行互动、协商与博弈,并最终塑造了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景观。我们摒弃将士绅简单视为国家代理人或纯粹的民间精英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权力场域中进行考察。本书旨在揭示,在看似坚不可摧的皇权之下,士绅阶层如何通过对地方资源的控制、对儒家意识形态的阐释权以及在国家官僚体系中的渗透,构建起一种“嵌入式”的统治模式,这种模式既维系了帝国的稳定,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一部分:士绅的界定、生成与权力基础 本书首先对“士绅”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界定与区分。士绅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它包含了解释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举人、进士)的“士”群体,以及那些虽未功名在身但因财富、教育或地方声望而享有社会特权与影响力的“绅”群体。我们重点探讨了明清时期社会流动性的变化如何影响了这一群体的构成,以及他们获取权力的主要来源——土地兼并、教育垄断和与官府的制度化联系。 清代尤其强调“士绅自治”与“官绅一体纳粮”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详细考察了地方士绅在税收征派(如附加税的实际控制)、水利兴修、治安维护(团练制度)以及教育推广中的核心作用。这些职能并非由中央直接授予,而是通过长期的地方实践和国家默许而固化的。例如,通过对江南地区《乡约》的文本分析,我们揭示了士绅如何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从而有效地填补了中央权力在基层治理中的真空地带。 第二部分:国家、官僚体系与士绅的交织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晚期帝国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官僚与地方士绅之间的共生关系。我们不再将官员简单视为自上而下的执行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中央任命、但必须与本土精英合作才能实现治理目标的群体。 我们对清代的“候补制度”和“幕僚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文献梳理。大量地方官员的实际决策,深受其幕僚——通常是落魄或未入仕的士绅——的影响。通过对地方志、官员奏折和私人信函的交叉比对,我们重构了官员、幕僚、士绅代表之间的权力互动图谱,揭示了“人情”和“关系网络”在行政效率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国家如何利用意识形态工具来“收编”和“制约”士绅。科举制度是最大的“合法性吸纳器”,它将社会中最有能力的个体吸纳进官僚体系,使其成为体制的一部分。同时,国家通过颁发“匾额”、“敕命”等荣誉性奖励,对符合朝廷期望的士绅行为进行正面激励,从而构建了一个自我维系的精英统治结构。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的实践、冲突与社会控制 在宏大的政治叙事之外,本书深入微观层面,考察士绅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实践与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我们探讨了士绅在宗族事务、宗教活动(如地方庙宇的管理和民间信仰的规范化)中的主导权。这种“地方主权”的行使,往往是士绅群体凝聚自身认同和维护既得利益的手段。 冲突是权力运作的必然产物。本书细致分析了数起著名的“士绅抗官事件”(如涉及地方税收、特定商业垄断或司法不公的冲突)。这些事件展示了士绅在何种情况下敢于挑战国家权力,以及他们惯用的策略——从集体上书、荣誉性抵制到组织暴动。这种对冲突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了帝国治理的韧性与脆弱性所在。 最后,本书触及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面对西方冲击和内部叛乱(如太平天国运动)时,士绅阶层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他们一方面利用传统资源进行团练,协助清廷维持了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传统体制的弊端,并逐步催生了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为后来的“自强运动”和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结论:一个半自治的统治模式 本书总结认为,明清的政治制度并非一个纯粹的、自上而下的威权体系,而是一种“以士绅为中介的半自治统治模式”。这种模式在维持庞大帝国的长期稳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带来了地方权力固化、社会创新受阻的深层问题。通过对这一错综复杂关系的剖析,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的内生逻辑及其在近现代转型中的遗产,提供一个更为细致和立体的历史框架。本书的论证过程力求扎实,材料丰富,旨在提供具有原创性的史学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所折服。作者对于档案、奏疏、以及地方志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证据支撑。与以往一些侧重于帝王将相的通史读物不同,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国家机器的“螺丝钉”——具体的行政机构、官僚选拔机制以及法律条文的执行细节。例如,书中对六部职能的演变,以及科道监察体系如何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对于理解明代国家机器的运行效率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制度的“操作手册”,才能准确把握其“得失”所在。这种从微观制度层面反推宏观政治后果的路径,是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学功底。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读起来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张力。它并非平铺直叙地介绍制度,而是通过对比和反思,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失”的层面。明代制度的某些特点,比如特务机构的出现,或者内阁权力的膨胀与制约,在书中被置于历史的动态发展中考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任何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内含了其未来的缺陷。特别是对“祖制”的继承与僵化这一矛盾的探讨,非常发人深省。它揭示了看似稳固的制度体系,是如何在长期的惯性作用下,逐渐丧失其原有的活力与适应性。这种批判性的反思,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史学研究,具有了对现代治理结构的一些警示意义。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体选择清晰易读,注释详尽但不干扰主体阅读体验,这对于阅读历史专业书籍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他并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与评判。比如,在讨论特定政策的推行阻力时,作者没有简单归咎于地方官员的消极抵抗,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央与地方在制度权限划分上的模糊地带。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许多以往困惑的历史现象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复杂的历史迷宫中清晰地辨识出每一条路径的由来与去向。

评分

这本历史专著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对明代政治制度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描述,更是在追溯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制度变迁相结合,通过对元代制度的继承与革新,清晰地勾勒出了明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权力的集中与制衡”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洪武之治下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复杂效应。书中对文官集团的崛起与皇帝权威之间的微妙关系分析得入木三分,没有流于表面化的赞美或指责,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来理解制度背后的逻辑与人性的博弈。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有些枯燥的制度史变得生动起来,让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明代的政治运作会呈现出特定的样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得”与“失”的辩证理解。它没有将明代的政治制度简单地定性为成功或失败,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的平衡态。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央集权的空前巩固,保证了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稳定与秩序;另一方面,这种过度集权也埋下了日后政治活力下降的隐患。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明代与前后朝代的关键制度进行了比较,使得其独特性得以凸显。我尤其欣赏其对“权力运行的成本”这一概念的阐释。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代价,明代制度的“得”往往建立在其对某些潜在的政治表达渠道的抑制之上。这种多维度的、不带预设立场的考察,使得全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让人读罢掩卷,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关于明代的历史想多了解一下。就又入手这本书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的好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有收藏书的习惯,比较遗憾的是收到就有挺明显的残损。难过。

评分

书的包装还可以,听说这是本著作。

评分

书是好书,朱永嘉老先生的书都值得一读,只不过这书印刷质量不太过关,纸质不佳,味道太大。

评分

物流非常给力 下雨天一早上就到了 书不错

评分

送货快,价格实惠,质量也还好

评分

很好,一如既往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