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得失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平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
  • 历史
  • 得失
  • 反思
  • 改革
  • 政治制度
  • 社会发展
  • 历史分析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1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85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8
字数:3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专家马平安近年力作!

  2.《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得失得行了详尽的分析

  3.《中国近代政治得失》所讨论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不仅是当时的尖锐问题与矛盾,在当代也依然存在。

  ★曾经拥有百年的康乾盛世,有幅员辽阔的版图、和睦的边疆民族关系,可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什么在最后短短的六七十年间轰然倒塌呢?问题的根本在政治制度上。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打仗,为什么一败再败,以至于一败涂地?清王朝想自强,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又为何不堪一击。问题的根本是在政治制度上。

  ★晚清王朝,权力发生癌变,堪称全民腐败,从根上烂透了。问题的根本也仍然是在政治制度上。

  ★满族与汉族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改革与革命的赛跑,都在晚清这个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爆发。清王朝危在旦夕!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一书打破时空壁垒,破解大清王朝268年兴衰之谜。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从十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晚清这棵大树如何从根部腐烂,直至轰然倒塌!

  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它的早期曾经辉煌一时,创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其他王朝所未曾有过的煌煌业绩,无论是百年的康乾盛世,还是对边疆民族关系的智慧处理,抑或对中国辽阔版图的奠定,当时的中国,无疑称得上世界上少有的泱泱大国。1912年清政府之所以垮台,是因为有其垮台的自身原因。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作者长期梳理资料,孜孜矻矻,希望能全面解开这个谜底。本书从总结政治得失的角度,对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国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主要错误进行剖析,力图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作者简介

  马平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后,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中国政治史的研究工作。

  近年主要著作:

  《晚清政坛纪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近代东北移民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

  《帝国路上的八张面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终结帝制集结号》,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辽海出版社2011年版

  《大清王朝灭亡之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大秦帝国夭亡之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一 在开放与闭关间徘徊——全球变局中的官方回应

斜阳余晖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错失时机的乾、嘉二帝

道光、咸丰二朝的应对

二 怎样迎接挑战——早期自强问题

官方的探索

症结何在

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地位

三 权力,为什么会癌变——腐败问题

卖官鬻爵

陋规种种

与胥吏共天下

懂事的是银票

四 内耗:政权弱化的催化剂——高层争斗

从林、穆权争到肃、恭党争

从叔、嫂斗法到帝、后权争

从丙午恶斗到丁未政潮

从袁铁之争到载沣驱袁

皇族内部的败家子

五 权力的倾斜——中央与地方制衡问题

问题的提出

地方崛起之原因

错失机遇之恶果

实力决定命运的典型个案

举措不当之结局

祸胎:地方主义与军人干政

影响波及民国

六 边疆政策与治理——边疆内地化进程

清前、中期成功的边疆政策与治理

对东北、内外蒙古地区的政策与治理

在新疆地区的政策与治理措施

对西藏和川边的政策与治理措施

台湾设省及其内地化进程

经验与教训

七 民间问题与社会秩序——政府应对民间动荡的策略

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政府的对策

义和团运动与清政府的对策

1910年湖南抢米风潮及官方对策

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的对策

八 社会精英与政治参与——新生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

绅商的崛起

立宪派的政治诉求

结社与建党

因怨恨转向革命

引起中华革命先

九 改革是把双刃剑——新政带来的利与弊

穷则变

变,未必通

种瓜得豆

十 现代化与战略发展问题——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问题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

软实力与硬功夫

战略五步棋

精彩书摘

  八 社会精英与政治参与——新生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
  绅商的崛起
  历史的发展自有它的自身逻辑性。
  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一个新的社会势力——绅商开始崛起。他们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在地方上的声望,急切希望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要求参政议政,在政治舞台上不断致力扩大自身的权益。
  所谓绅商,主要是指民间有地位的士绅,他们或者凭借自身与当地官僚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优势亲自下海经商;或者与富商结合,利用自己与官僚群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这一优势,共同谋求发展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
  绅与商的结合,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就要到来。
  这一阶层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
  (1)取得功名的未仕士子;
  (2)退职在籍的官员、因军功致显或保存虚衔的还乡人员;
  (3)因捐纳而获得职衔的商人和举办实业的人士。
  随着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不甘寂寞,又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开始向国家政治舞台进军,谋求得到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到新政的后期,代表地方士绅利益的国内立宪派因为达不到自己迅速参政的目的而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激烈,二者对抗不可避免。
  绅商阶层在清末短短数年间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因为,庚子之役后,实行全面变革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在这样的局面面前,清政府已经别无选择。
  但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家财政已经告罄。赔款,清政府无钱可赔;举办各项新政,地方官无钱可筹。整个社会唯能凑集巨资和承办大型事业者,惟赖于商。
  在这种情况面前,清政府一改过去压制商人发展的政策,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的国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旨在以行政手段保护市场而不与商民争利。同时,清政府又参照英、日商法,制订出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规定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地位平等的公司,并享有国家一体保护的权益。为了鼓励人们投资商业,清政府还出台政策,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了相当的官衔,以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清末于是涌现出了一个民间投资的热潮。据史料记载,仅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形成。
  随着绅商的崛起与经济利益及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人传统的参政意识开始在他们的身上迅猛地发酵,他们迅速把目光投射到政治领域,希望参政议政,更多地涉及国家的政治事务,“操议事之权”。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代表绅商利益的政治团体——国内立宪派集团应运而生。
  立宪派的政治诉求
  就国内立宪派集团而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是张謇。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年的国内政坛上,他是一位对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转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起过真正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长期在国外从事舆论宣传活动,其影响在国内并不大。张謇作为东南各省众望所归的士绅领袖,因为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连续打击,对于政治颇有灰心之感,遂暂时放下政治热情,以状元身份下海经商,全力投身于商业发展领域。清末新政初期,他并不对政治的改革抱有多么大的希望。但是,随着绅商阶层的形成,以及他们经济利益的需要,张謇决定一改初志,积极投身到清末立宪运动的洪流之中。1905年以前,他对立宪的期望并不是特别的急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兴起之后,他方才意识到条件已渐趋成熟,对立宪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经过反复奔走、劝说,终于促成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三位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总督,跟张謇均有私人关系)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底,张謇进一步与上海名流人物倡议成立了国内最早、最大的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不过,此时的张謇仍然主张“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缓进方针。此后,随着时局的迅速变化和国内各阶层立宪要求的日益高涨,张謇改变了原来的缓进策略,要求一次比一次急切。在政治动员的高潮中,绅商们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值正在迅速蹿升,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推动政府立宪并让他们参与其中获取利益是他们初期的政治要求。
  ……

前言/序言


《大唐风云录:贞观之治的权力博弈与制度革新》 导言:历史的转折点,帝国的黄金时代 本书并非聚焦于晚清的政治沉浮与现代化探索,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高峰——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我们试图深入剖析,在那个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可汗”时代,一个强大、开放且充满活力的帝国是如何在剧烈的内部权力斗争和外部民族冲突中,构建起其长达百年的政治稳定与文化繁荣。 《大唐风云录》旨在通过对核心历史事件、关键人物的精微剖析,揭示初唐政治体制从隋末旧制向成熟唐制转型的内在逻辑。它关注的不是近代中国的困境,而是古代帝国盛世的运作机制、制度设计的智慧与局限。 第一部分:权力的炼金术——玄武门之变与帝国的重塑 贞观之治的开端,是血与火的洗礼。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玄武门之变”这一深刻影响了唐朝政治格局的事件。我们不会简单地将其描述为一次宫廷政变,而是将其视为一次结构性的权力洗牌。 1. 兄弟阋墙的深层动因: 分析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兄弟间的嫉妒,更是初唐核心集团对未来治国方略、对皇权继承模式的根本分歧的体现。李世民代表了军功贵族集团的崛起诉求,而李建成则试图维护传统关陇集团的利益。 2. 军事集团的制度化: 重点研究秦王府军事集团在政变前后的角色转变。政变成功后,如何将这支具有高度忠诚度和战斗力的私人武装,系统地纳入国家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而非简单地解散或削弱。这涉及到军政分离的初步尝试,以及对功臣集团的安抚与利用。 3. 核心班底的形成与权力制衡: 贞观初期,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核心幕僚的定位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李世民如何运用“知人善任”与“互相牵制”的艺术,构建一个既能高效执行政令,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约束的决策中枢。魏征的直谏精神,并非偶然的道德光辉,而是李世民主动为帝王权力设置的“安全阀”。 第二部分:制度的构建——“三省六部”的效能与限制 贞观时期,唐朝完成了对隋朝制度的继承与优化,最终确立了后世沿用数百年的中央官僚体制。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详细拆解“三省六部”制度的实际运作效能。 1. 决策效率与权力分散: 详细考察中书省(决策起草)、门下省(封驳审议)和尚书省(行政执行)之间的权责界限。重点分析“封驳权”如何从一种制度约束,演变为一个权力斗争的焦点。在李世民强大的个人权威下,这一制度的设计意图与其现实效果之间的张力何在? 2. 尚书省的专业化管理: 探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能细化过程。贞观时期,吏治的清明与户籍制度的改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与兵源。我们将比对开皇年间与贞观年间的户口数字变化,量化制度改进带来的社会红利。 3. 选官制度的革新: 研究科举制在贞观时期的地位。虽然门阀士族仍有影响力,但通过对寒门士人的提拔,李世民为唐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分析不同出身背景的官员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对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 第三部分:法制的基石——《永徽律疏》的深远影响 如果说政治结构是骨架,那么法律体系就是维系这个强大帝国的血脉。《永徽律疏》是唐朝法律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唐朝本身。 1. “德主刑辅”的法治理念: 深入剖析唐太宗对司马光等法学家的指导思想。唐律的特点在于其刑罚的“慎重性”和“情理兼顾”,这与秦汉时期严刑峻法的区别在哪里?分析“重义轻刑”如何在具体案例中得到体现。 2. 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 探讨唐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生产关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土地私有、婚姻家庭的规范,如何保障了底层民众的基本权益,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社会反抗。 3. 民族矛盾与法律的适用: 贞观时期,唐朝面对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唐律在处理羁縻地区和归附部族的法律适用上,采取了何种灵活的政策?这与后世单一民族国家处理边疆问题的思路有何根本不同? 第四部分:天可汗的外交艺术与边疆治理 贞观之治的辉煌,体现在其对外关系上。李世民成功地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王朝,转变为一个辐射广阔区域的霸权中心。 1. 对东突厥的战略决断: 详细梳理李靖灭东突厥的军事部署。这一胜利不仅仅是武力的展示,更是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治结构、联盟体系的深刻理解和瓦解。分析“天可汗”称号的政治含义——它是一种文化征服,还是一种基于实力的新型宗主权? 2. 羁縻制度的弹性运作: 研究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与运作。重点探讨唐朝如何通过分封、和亲、授权地方首领自治等多种手段,以最小的直接成本,维持了广袤的西域控制。这种间接治理模式,展现了其政治智慧。 3. 开放与吸纳:丝绸之路的复兴: 贞观时期,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分析来自波斯、印度、日本等地的使节、僧侣、商人对唐朝政治、文化、技术带来的影响。这种主动的文化吸纳能力,是帝国盛世的内在驱动力。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局限 《大唐风云录》的结论部分,将回归到对贞观之治的整体评价。我们认为,贞观的成功是建立在李世民超凡的个人能力、一套相对成熟且具有弹性(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上)的中央官僚体系,以及有效的边疆控制政策之上的。 然而,本书也毫不回避其内在的局限性:过分依赖人主(皇帝)的个人德行与能力、军功集团的潜在反噬、以及地方藩镇的萌芽(尽管在贞观时期尚未爆发)。理解贞观之治的“得”与“失”,对于我们反思任何时代巩固和扩大政治成果的普遍性难题,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古代帝国在追求极致稳定与扩张时所付出的制度成本。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册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学术气息,它绝非市面上那些通俗历史读物能比拟的。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之翔实,足见其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中穿梭的功力。其中关于某次关键性政治决策背后的多重角力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他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叙事,而是挖掘到了制度设计者们的知识背景、思维定势乃至个人偏好如何无意中形塑了历史走向。对于一个对政治学理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实证场域来检验那些宏大的理论模型。虽然有些段落涉及专业术语的推导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领会,便能体会到那种抽丝剥茧、直抵核心的学术魅力。

评分

从文笔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极为克制的叙事美学。作者似乎刻意压抑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让史料和事实自己说话。这种冷静,反而比激昂的控诉更具穿透力。在描述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政治冲突和失败时,作者保持了一种近乎于记录者的客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感的缺失,而是将对历史的批判与反思内化成了对逻辑严密性的追求。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可以被检验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输出个人道德评判。这种扎根于细节的理性构建,使得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简单的愤怒或叹息,而是更复杂、更具建设性的历史思考。

评分

我被这本书中对于“继承性”与“断裂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近代中国描述成一个完全被西方冲击而“重塑”的新生儿,而是着力描绘了旧有政治文化和治理经验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新的制度框架之中的。这种观察角度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地归因于“内”与“外”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结构如何自我延续。书中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地方精英阶层心态转变的描绘尤其细腻,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身处十字路口的彷徨与挣扎。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强调,使得全书的基调更为深沉和耐人寻味,它提醒我们,任何剧烈的变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根源总能在过往的土壤中找到印记。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其中庞杂的细节和错综的人物关系。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某个章节时,时不时地翻回前面的附录去核对人名和时间线,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历史世界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英雄主义的叙事模板,而是赤裸裸地展示了权力运作的逻辑、妥协的艺术以及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的脆弱。对于那些期待快速获得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慢”,但对我而言,这种缓慢的沉浸感,恰恰是理解历史深层结构所必需的仪式。它像一部精密的机械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关乎整体的运转,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深感历史的不可逆转与沉重。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读之下便觉气势磅礴,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梳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脉络。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和人物,更像是用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析了近代中国政治结构在内忧外患中的每一次挣扎与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博弈时的那种冷静与洞察力,没有简单地褒贬某一方的得失,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设计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张力。书中对不同政治派系内部思想光谱的细致描摹,也让我对那个时期复杂的人心和动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整本书,仿佛亲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现代转型阵痛,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道路的沉思,久久不能散去。特别是关于体制惯性如何阻碍改革的那些章节,简直是振聋发聩,让人不得不将历史的教训与当下进行对照反思。

评分

推荐阅读,看看张张见识,推荐啦~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活动很划算~

评分

3、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历经清王朝晚期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一段历史。

评分

不错,书质量不错,物流可以,

评分

★满族与汉族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改革与革命的赛跑,都在晚清这个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爆发。清王朝危在旦夕!

评分

经典的书

评分

很不错的历史资料,值得看看。

评分

1. 指过去距离现代较近的时代。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三:“这部书写于1912年,但所反应的故事近代少。”

评分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