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专家马平安近年力作!
2.《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得失得行了详尽的分析
3.《中国近代政治得失》所讨论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不仅是当时的尖锐问题与矛盾,在当代也依然存在。
★曾经拥有百年的康乾盛世,有幅员辽阔的版图、和睦的边疆民族关系,可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什么在最后短短的六七十年间轰然倒塌呢?问题的根本在政治制度上。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打仗,为什么一败再败,以至于一败涂地?清王朝想自强,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又为何不堪一击。问题的根本是在政治制度上。
★晚清王朝,权力发生癌变,堪称全民腐败,从根上烂透了。问题的根本也仍然是在政治制度上。
★满族与汉族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改革与革命的赛跑,都在晚清这个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爆发。清王朝危在旦夕!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一书打破时空壁垒,破解大清王朝268年兴衰之谜。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从十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晚清这棵大树如何从根部腐烂,直至轰然倒塌!
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它的早期曾经辉煌一时,创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其他王朝所未曾有过的煌煌业绩,无论是百年的康乾盛世,还是对边疆民族关系的智慧处理,抑或对中国辽阔版图的奠定,当时的中国,无疑称得上世界上少有的泱泱大国。1912年清政府之所以垮台,是因为有其垮台的自身原因。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作者长期梳理资料,孜孜矻矻,希望能全面解开这个谜底。本书从总结政治得失的角度,对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国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主要错误进行剖析,力图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马平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后,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中国政治史的研究工作。
近年主要著作:
《晚清政坛纪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近代东北移民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
《帝国路上的八张面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终结帝制集结号》,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辽海出版社2011年版
《大清王朝灭亡之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大秦帝国夭亡之谜》,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
导言
一 在开放与闭关间徘徊——全球变局中的官方回应
斜阳余晖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错失时机的乾、嘉二帝
道光、咸丰二朝的应对
二 怎样迎接挑战——早期自强问题
官方的探索
症结何在
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地位
三 权力,为什么会癌变——腐败问题
卖官鬻爵
陋规种种
与胥吏共天下
懂事的是银票
四 内耗:政权弱化的催化剂——高层争斗
从林、穆权争到肃、恭党争
从叔、嫂斗法到帝、后权争
从丙午恶斗到丁未政潮
从袁铁之争到载沣驱袁
皇族内部的败家子
五 权力的倾斜——中央与地方制衡问题
问题的提出
地方崛起之原因
错失机遇之恶果
实力决定命运的典型个案
举措不当之结局
祸胎:地方主义与军人干政
影响波及民国
六 边疆政策与治理——边疆内地化进程
清前、中期成功的边疆政策与治理
对东北、内外蒙古地区的政策与治理
在新疆地区的政策与治理措施
对西藏和川边的政策与治理措施
台湾设省及其内地化进程
经验与教训
七 民间问题与社会秩序——政府应对民间动荡的策略
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政府的对策
义和团运动与清政府的对策
1910年湖南抢米风潮及官方对策
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的对策
八 社会精英与政治参与——新生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
绅商的崛起
立宪派的政治诉求
结社与建党
因怨恨转向革命
引起中华革命先
九 改革是把双刃剑——新政带来的利与弊
穷则变
变,未必通
种瓜得豆
十 现代化与战略发展问题——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问题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
软实力与硬功夫
战略五步棋
翻开这册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学术气息,它绝非市面上那些通俗历史读物能比拟的。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之翔实,足见其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中穿梭的功力。其中关于某次关键性政治决策背后的多重角力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他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叙事,而是挖掘到了制度设计者们的知识背景、思维定势乃至个人偏好如何无意中形塑了历史走向。对于一个对政治学理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实证场域来检验那些宏大的理论模型。虽然有些段落涉及专业术语的推导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领会,便能体会到那种抽丝剥茧、直抵核心的学术魅力。
评分从文笔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极为克制的叙事美学。作者似乎刻意压抑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让史料和事实自己说话。这种冷静,反而比激昂的控诉更具穿透力。在描述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政治冲突和失败时,作者保持了一种近乎于记录者的客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感的缺失,而是将对历史的批判与反思内化成了对逻辑严密性的追求。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可以被检验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输出个人道德评判。这种扎根于细节的理性构建,使得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是简单的愤怒或叹息,而是更复杂、更具建设性的历史思考。
评分我被这本书中对于“继承性”与“断裂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近代中国描述成一个完全被西方冲击而“重塑”的新生儿,而是着力描绘了旧有政治文化和治理经验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新的制度框架之中的。这种观察角度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地归因于“内”与“外”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结构如何自我延续。书中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地方精英阶层心态转变的描绘尤其细腻,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身处十字路口的彷徨与挣扎。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强调,使得全书的基调更为深沉和耐人寻味,它提醒我们,任何剧烈的变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根源总能在过往的土壤中找到印记。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去消化其中庞杂的细节和错综的人物关系。我常常需要在阅读某个章节时,时不时地翻回前面的附录去核对人名和时间线,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历史世界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英雄主义的叙事模板,而是赤裸裸地展示了权力运作的逻辑、妥协的艺术以及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面前的脆弱。对于那些期待快速获得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慢”,但对我而言,这种缓慢的沉浸感,恰恰是理解历史深层结构所必需的仪式。它像一部精密的机械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关乎整体的运转,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深感历史的不可逆转与沉重。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读之下便觉气势磅礴,作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梳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脉络。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和人物,更像是用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析了近代中国政治结构在内忧外患中的每一次挣扎与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博弈时的那种冷静与洞察力,没有简单地褒贬某一方的得失,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设计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张力。书中对不同政治派系内部思想光谱的细致描摹,也让我对那个时期复杂的人心和动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整本书,仿佛亲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现代转型阵痛,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道路的沉思,久久不能散去。特别是关于体制惯性如何阻碍改革的那些章节,简直是振聋发聩,让人不得不将历史的教训与当下进行对照反思。
评分推荐阅读,看看张张见识,推荐啦~
评分还没看,应该不错,活动很划算~
评分3、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历经清王朝晚期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一段历史。
评分不错,书质量不错,物流可以,
评分★满族与汉族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改革与革命的赛跑,都在晚清这个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爆发。清王朝危在旦夕!
评分经典的书
评分很不错的历史资料,值得看看。
评分1. 指过去距离现代较近的时代。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三:“这部书写于1912年,但所反应的故事近代少。”
评分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