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国外引进 中文翻译)

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国外引进 中文翻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施博赖泽,[美] 阿尔伯特·罗顿,[美] 彼得·中司,[日] 川岛雅刀 著,毛更生 译
图书标签:
  • 脑血管重建
  • 介入神经外科学
  • 血管造影
  • 手术技巧
  • 解剖学
  • 病例分析
  • 神经外科
  • 彩色图谱
  • 医学教育
  • 微创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43334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53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脑血管重建技术是神经外科学临床实践中重要的手术技术之一。在此项技术发展早期,由于临床医生对技术本身和脑血管重建后脑血流动力学的认识不足,一度使此项技术踯躅不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神经血管外科学、神经内科学、神经介入学、神经影像学等学科发展和对脑血管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脑血管重建技术再一次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
  Robert F. Spetzler、Albert L. Rhoton Jr.、Peter Nakaji及Masatou Kawashima教授都是神经外科领域著名的专家,他们杰出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神经外科学尤其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发展,令人敬仰。《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正是作者及其团队多年的心血结晶,集中了大量珍贵临床资料,内容涉及弓上血管的各型血管重建案例,彩图精美,并配以手术视频,形象生动,颇为难得。这本巨著一经面世便得到欧美同行的极力推崇,有极大的临床参考价值。
  ·并排照片及插图帮助解释复杂的手术步骤
  ·1300多幅图片介绍了来自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和其他神经外科中心的临床经验
  ·配有原版图谱提供的手术视频资料,包括有作者点评的30多个相关手术病例
  ·阐明了如何成功实施诸如烟雾病、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动脉瘤。巨大动脉瘤。椎动脉供血不足及重度血管狭窄等疾病的血管重建
  ·在相应病例中展示并描述每种搭桥技术相关的血管解剖

内容简介

  《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国外引进 中文翻译)》是一本经典的脑血管重建手术图谱总结:配套的图片和图注有助于解释复杂的手术技巧,由巴罗神经外科研究所及其他一些著名的神经外科中心提供的1300多幅临床病例图片,含有来自30多例相关手术病例及医生叙述的视频,阐述了如何对烟雾病、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椎动脉供血不足及硬化成功实施血管重建,相关手术支架的血管解剖。

作者简介

  罗伯特·施博赖泽,国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美国巴罗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阿尔伯特·罗顿,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系主任。彼得·中司,巴罗神经外科研究所。雅刀·川岛,佐贺大学神经外科副教授。毛更生,武警总医院神经血管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

  毛更生,男,主任医师,警民共建武警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协作中心神经血管外科主任,武警总医院神经修复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并分别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做博士后,师从我国神经外科泰斗王忠诚院士。至今实施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手术约5000余例。曾承担国家863重大课题子课题《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临床方案的实施》(2003AA205070-03),国家卫生部课题《免疫靶向放疗联合超选颈内动脉化疗治疗胶质瘤的临床研究》(W2011BX051)。博士后期间因脑血流动力学研究获博士后基金资助(资助编号20070410566)。目前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临床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治疗眶内视神经母细胞瘤,领衔科室是国际上用该种方法治疗该病种病例最多的中心并承担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课题《超选眼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治疗儿童R-E V级眼内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多次获部队医疗成果奖。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学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武警介入委员会委员,国际神经修复协会理事,以及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等杂志编委。近年来于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2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AC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1-1 巨大ACA动脉瘤ACA -ACA直接搭桥
病例1-2 复杂夹层动脉瘤额极动脉-左侧A2搭桥
病例1-3 A2段巨大动脉瘤A3-A3搭桥
病例1-4 A2段梭形动脉瘤A3-A3搭桥
病例1-5 A2段巨大动脉瘤A3-A3侧-侧搭桥
病例1-6 鞍上巨大肿瘤伴ICA撕裂ICA修补术
第2章 STA-MC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2-1 烟雾病STA-MCA搭桥
病例2-2 烟雾病STA-MCA搭桥
病例2-3 海绵窦动脉瘤STA-MCA搭桥
病例2-4 MCA梭形动脉瘤STA-MCA搭桥
病例2-5 MCA巨大动脉瘤STA双支-MCA搭桥
病例2-6 MCA巨大动脉瘤STA双支-MCA搭桥
病例2-7 MCA梭形夹层动脉瘤STA-MCA搭桥联合动脉瘤血管内闭塞术
病例2-8 眼动脉巨大动脉瘤隐静脉桥血管STA-MCA搭桥
病例2-9 ICA分叉处巨大梭形动脉瘤隐静脉桥血管STA-MCA搭桥
病例2-10 MCA巨大动脉瘤STA-MCA搭桥
第3章 STA-MCA贴敷术(Onlay)
技巧
病例3-1 烟雾病STA-MCA贴敷术
第4章 MCA-MC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4-1 MCA动脉瘤MCA原位搭桥
病例4-2 MCA动脉瘤M2-M2侧-侧搭桥
病例4-3 MCA梭形动脉瘤桡动脉桥血管M2- M3搭桥
病例4-4 M1段巨大动脉瘤颞前动脉-MCA搭桥
病例4-5 MCA复发复杂巨大动脉瘤颞前动脉-MCA远端搭桥
病例4-6 MCA巨大动脉瘤直接MCA-MCA联合STA-MCA搭桥
病例4-7 MCA复杂巨大动脉瘤切除,直接MCA-MCA联合STA-远端MCA搭桥
第5章 MMA-MC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5-1 镰旁脑膜瘤伴MCA闭塞及ACA-MCA侧支代偿形成MMA-MCA搭桥
第6章 帽状(Bonnet) 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6-1 颈动脉分叉处复杂霉菌性假性动脉瘤Bonnet搭桥
第7章 颈段颈动脉-MCA高流量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7-1 海绵窦恶性肿瘤静脉桥血管颈段ICA-MCA搭桥
病例7-2 ICA分叉处复发巨大动脉瘤隐静脉桥血管颈段ICA-MCA端-端
吻合搭桥伴血流反转
病例7-3 MCA巨大动脉瘤准分子激光辅助下非阻塞血管吻合术(ELANA)
隐静桥血管ICA-M2搭桥
病例7-4 ICA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Abdulrauf IMA-MCA搭桥
病例7-5 PCoA巨大动脉瘤桡动脉桥血管ECA-MCA搭桥
病例7-6 MCA复杂动脉瘤桡动脉桥血管ECA- MCA搭桥
病例7-7 眼动脉巨大动脉瘤隐静脉桥血管颈段ICA-MCA搭桥
病例7-8 CCA闭塞隐静脉桥血管锁骨下动脉-MCA搭桥
第8章 IMA-颈段ICA搭桥
病例8-1 颈段ICA假性动脉瘤IMA-ICA搭桥
第9章 岩骨段IC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9-1 双侧海绵窦段ICA动脉瘤岩骨段ICA-床突上段ICA搭桥
病例9-2 双侧外伤性ICA海绵窦瘘伴动脉瘤隐静脉桥血管双侧岩骨段
ICA- 床突上段ICA搭桥
病例9-3 双侧ICA外伤性夹层隐静脉桥血管颈段ICA-岩骨段ICA搭桥
病例9-4 颈段ICA巨大假性动脉瘤隐静脉桥血管颈段ICA-岩骨段ICA搭桥
第10章 颈段ICA-颈段ICA桥血管插入或原位重建
技巧
病例10-1 颈段ICA复杂动脉瘤颈段ICA-颈段ICA原位端-端吻合
第11章 锁骨下动脉-CCA搭桥或转位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11-1 放疗引起的CCA闭塞隐静脉桥血管锁骨下动脉-CCA分叉搭桥
病例11-2 CCA起始段重度狭窄CCA-锁骨下动脉转位
第12章 STA-PCA及STA-SC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12-1 右侧VA完全闭塞合并左侧VA重度狭窄伴PCoA发育不良STA-PCA搭桥
病例12-2 BA中段症状性狭窄STA-SCA搭桥
病例12-3 BA复杂动脉瘤STA-SCA搭桥
病例12-4 BA干巨大蛇形动脉瘤STA-SCA搭桥
第13章 O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13-1 P2-P3移行处巨大梭形动脉瘤OA-PCA搭桥
病例13-2 PICA复杂动脉瘤OA-PICA搭桥
第14章 PICA-PICA搭桥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14-1 VA巨大动脉瘤PICA-对侧PICA搭桥
病例14-2 PICA动脉瘤PICA-PICA直接搭桥
病例14-3 PICA复杂动脉瘤PICA-PICA直接端-端搭桥
病例14-4 PICA复发巨大动脉瘤PICA-VA直接搭桥
第15章 FA-VA搭桥
病例15-1 VA供血不足FA-VA搭桥
第16章 VA重建和VA-CCA转位
外科解剖及技巧
病例16-1 VA外伤性夹层隐静脉桥血管直接重建VA
病例16-2 VA-CCA转位术后17年随访
病例16-3 后循环TIA,右侧VA闭塞,左侧VA狭窄VA-CCA转位
病例16-4 锁骨下动脉盗血伴复发VA动脉瘤VA-CCA转位
病例16-5 后循环TIA VA-CCA转位
索引

精彩书摘

  20多年前,一位睿智的、比我年长也比我更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邀请我帮他将一本书从德语翻译成英语,这本书后来被命名为《神经外科彩色图谱》。这次合作是我学术生涯及个人生活的决定性时刻之一,我自此与Wolfgang Koos医生结下了终生友谊。他创建并引领着维也纳当代神经外科直到2000年他辞世。继那次合作之后,又出版了第二版,以及后续多个版本的彩色图谱,其中最后一版出版在2000年。
  读者们将会毫不意外地发现,这本新的外科图谱虽然沿用同样的格式和议题,却是从全新的角度重点讨论脑血运重建:术中照片配以插图,以重点突出外科技术。临床案例通过精美的解剖图片被置于显微外科背景当中,图片来自于我的主要合著者,一丝不苟的解剖学家Albert L. Rhoton Jr.博士,他才华横溢的同事Masatou Kawashima博士协助其完成。此外,本图谱配有相应的视频,其中包含我和同事Peter Nakaji精选的30多个相关外科病例,以及阐明手术过程中细微技术差别的动画演示。为了便于查找,每一个病例的视频都在书中相应病例中做了标注。
  脑血运重建技术是指一组用于解决现存的或可能出现的脑缺血的技术。多种原因可引起脑缺血:烟雾病、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动脉瘤、巨大动脉瘤、血管撕裂、椎动脉供血不足以及严重的血管狭窄和辐射诱发的闭塞等。在本图谱展示的临床病例中,这些都被涉及。
  血运重建技术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外科搭桥技术。1967年,当我在伊利诺伊州的诺克斯大学读本科还没有开始追求我的神经外科医生梦想时,Donagy 和Yasargil 实施了首例用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颅外-颅内搭桥手术。这种搭桥技术很快被广泛应用,直到1985年发表了关于颅外-颅内搭桥试验结果的文章,后者质疑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虽然在25年后,这一重要问题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争议,但大部分神经外科医师还是认为搭桥术是神经外科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成为了而且仍然是脑血运重建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术式。的确,本书中大部分病例也是应用了这一搭桥技术。然而,和以前的版本一样,本书剔除了一些争议,包括相关的诊断、指征、结果等。所有这些争议在文献中都有充分的讨论。同美国最大的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的教学目标一样,本书的首要目标是专注于技术。另外,本书也介绍了一些不常见的搭桥术,例如“Bonnet”搭桥、脑膜中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Onlay”术以及面动脉-椎动脉搭桥等。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幸目睹并参与了许多引领神经外科学改变的进展,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血管内手术的问世。作为一个神经血管外科医生,我偏爱确切的手术治疗,然而,血管内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外科辅助手段,本书中也包含了两个此类病例。更新的技术在书中也有体现。Albert van der Zwan 博士慷慨地提供了一个运用准分子激光辅助非闭塞吻合术(ELANA)治疗的病例,这一方法是为了在搭桥时不中断受血血管的血供。同传统的搭桥技术相比,这个微小的改进可以降低卒中或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短暂缺血风险,这种缺血发生在接受搭桥的动脉所供血的区域。本书还包含了一例被称为Abdulrauf搭桥,即由Saleem Abdulrauf医生首创并提供的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的病例。最后介绍了用椎动脉重建和转位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的病例。本图谱包含了多种治疗方法和病例,我希望神经外科执业医师、神经外科同仁和住院医师以及神经介入医师能够感兴趣,也希望这本跨越了我整个职业生涯的图谱在未来几年里能够成为有价值的资料。
  与之前的彩色图谱一样,这部脑血运重建专著的完成是团队共同努力与协作的结晶。在工作狂Shelley Kick主编指导下,Barrow 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出版处的工作人员不知疲倦地工作。天才医学插图画家Mark Schornak 和Kristen Larson 完成了将复杂的空间关系转换成通俗易懂插图的庞大工作。Mark Schornak 指导可视媒体组创建了许多并排的插图,其对神经解剖的深刻理解及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督促我们不断努力以达到他的期望。在整个过程中,Kristen Larson表现了她的构思巧妙和执着,不仅创作了许多并排插图,也创作了许多方位图、截面图和优美的封面插图。Marie Clarkson的天赋和创造力在其一手设计和制作的DVD视频演示中展现无余。制作编辑Jaime-Lynn Canales 使我们组织有序,而她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处理和编录了图谱中的1300多张图片,并在收到文本说明之后做了大量的修改工作。Dawn Mutchler仔细阅读了每一页,以确保全书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作为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编辑助理,Clare Prendergast、Mandi Leite、Talisa Umfress和Diantha Leavitt勤奋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还有必须赞扬的是Thieme出版社朋友们的耐心和对高品质出版物的追求,这是该公司成为神经外科领域最大出版商的原因。很高兴和执行编辑Kay Conerly一起工作,他总是爽快和沉着地处理所有的问题。管理编辑Judith Tomat完美的组织使整个项目按部就班地进行。副经理Torsten Scheihagen监督了图书的生产过程。最后,Absolute Service公司的Teresa Exley和她的团队在制作这一优美图谱的过程中表现了卓越的专业性和对细节的追求。
  在表达感激之情的时候,我不能忘记妻子和家庭。在本书编写乃至我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工作占据了我许多本该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而他们给予了我深深的理解和宽容。
  当然,最后但非常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无数的患者,他们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深刻的导师。在面对可怕的诊断和治疗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幽默和无私已经超越了鼓舞人心,有时甚至是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使我得到了教训,最终增加了知识,使其他人得到更好的预后。我自己短暂的努力取得的任何成果都要归功于他们,我向他们致敬。
  罗伯特·施博赖泽(Robert F. Spetzler)
  ……

前言/序言

  武警总医院神经血管外科团队从2009年开始尝试应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搭桥来治疗烟雾病,随后逐渐将搭桥治疗扩展到一些缺血性疾病、复杂动脉瘤、复杂肿瘤等病种,手术术式也由开始的颞浅动脉搭桥扩展到枕动脉搭桥、桡动脉或大隐静脉移植颅内外搭桥,以及联合神经介入技术处理复杂动脉瘤等。回首探索初期,每一病例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甚至咨询多位更有经验的专家,手术方案反复讨论敲定,每一处细节均需做到一丝不苟。时至今日,面对千变万化的病例,虽多了一份自信和淡定,但仍不免有如履薄冰之感。
  在接触本书之前,尽管百般搜寻,笔者仍没有读到有关神经血管搭桥技术的专门论著。2013年出版的Color Atlas of 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是笔者接触到的第一部脑血管搭桥专著,这本图谱专注于手术技术,所以脑血运重建理论不是她的范畴。四位作者中的头二位是赫赫有名的大师:创建血管畸形分级的Robert F. Spetzler教授,神经解剖大家Albert L. Rhonton Jr.教授;而Peter Nakaji、Masatou Kawashima亦分别是美国、日本当代神经外科的杰出代表。
  全书分为16章,以大脑前动脉开篇,按一定的解剖顺序到椎动脉至颈动脉搭桥。涵盖了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以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等部位的各种血运重建术式,既有我们经常实施的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搭桥,也有罕见的或还没有听说的搭桥方式如“Bonnet”搭桥、脑膜中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Onlay”术以及面动脉-椎动脉搭桥等。每章开始的外科解剖与技巧言简意赅,随后是真实病例。精美的术中图片,辅以并排的示意图及精炼的文字说明。所附赠的关键手术步骤视频,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以最直观的方式与大师一起置身于手术之中。精心选择的极具代表性的病例都值得认真品味,范围全面,强调实践,展示了大师的手术技巧和心得体会。通读全篇后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将搭桥手术做到了极致!开阔了思路。本图谱是一本极为难得的案头参考书,因此更适合有一定脑血管病开颅及介入手术基础的脑血管病临床医生阅读,当然也适用于渴望了解与提高脑血管搭桥技术的与神经科相关的医师参考。
  脑血运重建在国内开展较好的中心不多,原本以为感兴趣的专家和读者数量有限。翻译中,笔者曾在几个会议简要介绍图谱内容,没想到听到了不少需要尽早看到中文版的呼声,也许与近几年出现的脑血管搭桥趋热之势有关?
  参照中文版图谱登陆MediaCenter.thieme.com网站,可以查到与原版图谱相应的手术视频资料,包括有作者点评的30多个相关手术病例。
  感谢本书的全体翻译、校对者!正是他们对细节不厌其烦的苛求,才使本图谱敢于面世。
  图谱中虽文字不多,但因所能查到的涉及脑血运重建的中文书籍很少,翻译名称亦不统一,有价值并可供参考的资料更少,所以达到准确绝非易事,加之译者水平有限,成稿之际未免忐忑不安,唯恐拂逆著者本意,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序言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临床实践史。在医学实践、认知、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一个个医学学科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一项项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的诊疗技术一方面影响临床实践,另一方面也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脑血管重建技术是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个伟大创举,一如中国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通过人为重建了颅脑血管构建结构并改变颅脑血运的流动模式来治疗或辅助治疗一些临床中复杂病例。脑血管重建技术是神经外科医生,尤其是血管神经外科医生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Fisher教授在1951年提出采用颅内外搭桥血运重建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1966年Yasargil教授首次成功完成实验狗的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并在1970年公布他的第一个成功病例。随后,在世界范围内血管搭桥手术广泛开展起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该手术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术后血管通畅率可达到90%~100%。脑血管重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脑缺血性疾病、复杂动脉瘤和颅底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要技术。
  《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是由神经外科知名专家Robert F. Spetzler、Albert L. Rhoton Jr.、Peter Nakaji及Masatou Kawashima教授编写的一部关于脑血管重建专著,四位专家在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本书集中了作者多年宝贵临床资料,内容生动全面,技术理论先进,实践性强,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原版由Thieme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并于2014年荣获代表美国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的“IBPA本杰明·富兰克林图书奖”科技类图书金奖。
  近年来,我国的脑血管重建技术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已得到长足发展,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由于我国整体医疗发展相对不均衡,这项技术的开展仍集中在较大的医学中心,因此脑血管重建技术的推广和开展仍任重道远。
  毛更生教授和他的血管神经外科团队近年来对脑血管重建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由他们引进并翻译的《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无疑会对此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向广大的同行推荐此书,并相信大家一定也会从中获益。——赵继宗院士序言


神经外科领域的革新之作:深入探索脑血管病变的精细化治疗 前言 在神经外科领域,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焦点。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微创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脑血运重建手术已成为改善脑血管病变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然而,一项成功的脑血运重建手术,其背后离不开对复杂颅内血管解剖的精准掌握、对精湛手术技巧的娴熟运用,以及对各种临床病例的深刻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一本颠覆性的著作应运而生——《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 这本书并非单纯的图谱,而是集结了全球顶尖神经外科专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抽象的解剖结构、精妙的手术步骤与真实鲜活的临床案例融为一体,为广大神经外科医生、介入治疗专家、神经影像学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学习与实践指南。本书旨在填补当前医学文献中在脑血运重建领域系统性、图文并茂的知识体系空白,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实践的规范化。 第一部分:精雕细琢的颅内血管解剖图谱——“看得见”的治疗基础 本书的基石,在于其对颅内血管解剖的极致呈现。在脑血运重建手术中,任何对解剖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本书花费了大量篇幅,以前所未有的细致和真实度,展现了大脑复杂精密的血管网络。 精细化的影像解剖勾勒: 本书摒弃了以往枯燥乏味的线条图,而是大量采用了来自高精度CTA(CT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真实影像资料。这些影像经过专业医生精心标注和后期处理,不仅保留了血管的自然形态,更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呈现出立体、直观的血管走行。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从颈内动脉到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其分支的细微走向,包括各种吻合支、穿支血管的解剖变异。 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呈现: 为了应对脑血运重建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角度和层次,本书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剖视角。从外侧观、内侧观、腹侧观到背侧观,从宏观的血管主干到微观的局部血管丛,均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对于颅底血管、海绵窦区、鞍区等高难度区域的血管解剖,更是进行了深度剖析,力求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可操作的血管地图。 与手术入路的紧密结合: 最具创新性的是,本书的解剖图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各种经典和现代的手术入路(如翼点入路、额骨前斜入路、枕下入路等)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读者可以通过图谱直观地了解,在选择某种手术入路时,将会暴露哪些关键血管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手术操作,在保护重要血管的同时,实现病灶的显露与处理。这种“解剖与入路联动”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临床实用性。 解剖变异与病理改变的预警: 脑血管解剖存在着个体差异,一些常见的解剖变异,如血管的起始异常、长度变异、走行迂曲以及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动静脉瘘(AVF)等病变,都可能增加手术的复杂性。本书对此类变异和病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图示,并将其与正常解剖进行对比,帮助读者提前识别潜在的解剖风险,并做好应对预案。 第二部分:炉火纯青的手术技巧演绎——“练就”的精准操作 理论再丰富,终究要落实到手术台上的精妙操作。本书在手术技巧的呈现上,同样秉持了“详细、直观、实用”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手术流程解析: 对于每一种主要的脑血运重建术式(如动脉瘤夹闭术、血管搭桥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手术流程解析。从术前准备、麻醉管理,到入路选择、硬脑膜切开,再到显微镜下的精细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做到清晰明了。 高清手术影像与关键节点标注: 本书引用的手术录像和照片,均来自于经验丰富的 surgeons。这些影像资料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手术的全过程,更对每一个关键的操作节点进行了重点突出和文字标注。例如,在动脉瘤夹闭术中,会明确指出如何准确判断动脉瘤颈部、如何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如何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等。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则会展示如何精确引导导丝、如何球囊扩张、如何支架输送等关键技术。 显微外科技术的精髓传授: 针对显微外科手术,本书深入讲解了显微镜下的操作技巧,包括显微器械的使用、组织的分离与保护、精细缝合技巧等。同时,也强调了术中导航、术中超声等辅助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介入技术的最新进展: 对于脑血管介入治疗,本书全面介绍了各种介入器械(如导管、导丝、弹簧圈、支架、封堵器等)的性能特点和临床应用。并重点讲解了不同类型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AVM、动静脉瘘、颈动脉狭窄等)的介入治疗策略,包括微球栓塞、导管输注栓塞、覆膜支架的应用、颅内血栓抽吸术等。 经验与技巧的分享: 书中穿插了大量由顶尖 surgeons 提供的“经验之谈”和“技巧提示”。这些“金句”往往浓缩了他们宝贵的临床教训和独到的操作心得,能够帮助年轻医生少走弯路,快速提升手术技艺。例如,如何识别和处理术中出血,如何应对血管痉挛,如何判断动脉瘤是否完全栓塞等。 第三部分:触类旁通的临床病例荟萃——“学以致用”的实践演练 再精湛的技术,也需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本书的第三部分,便是将前两部分所学的知识,通过真实病例进行检验和升华。 丰富多样的病例选择: 本书精选了数百个具有代表性的脑血管病变病例,涵盖了各种类型、各种部位、各种复杂程度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烟雾病、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夹层、海绵状血管瘤等。每个病例都包含了详细的临床资料,如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表现(CT、MRI、DSA等)、诊断过程、治疗方案、手术过程记录(或介入操作记录)以及术后随访结果。 “问题-分析-决策”的思维训练: 每个病例都经过深入的分析。首先,会提出病例的关键问题,例如:这个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有多大?最适合的手术入路是什么?是否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然后,会详细分析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及选择特定方案的理由。这种“问题-分析-决策”的模式,能够有效地训练读者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治疗模式的比较与权衡: 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本书会呈现不同的治疗策略(如手术与介入治疗的比较),并分析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在面对同一类疾病时,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模式。 并发症的识别与管理: 脑血运重建手术并非一帆风顺,并发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本书在病例分析中,特别强调了对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如出血、脑缺血、神经功能损害、感染、血管痉挛等)的识别、预防和处理。通过真实病例的展示,让读者能够对并发症有更直观的认识,并学会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 长期的随访观察: 成功的治疗不仅仅在于手术本身,更在于长期的疗效评估和随访。本书收录了大量病例的长期随访资料,展示了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语 《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解剖、技巧及病例》的出版,无疑是神经外科和脑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盛事。它以其前所未有的精细解剖描绘,深入浅出的手术技巧解析,以及丰富详实的临床病例分析,为全球的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一套极其宝贵的学习工具。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翔实和系统的性,更在于其能够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临床实践。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着每一位读者,在探索复杂精密的脑血管世界中,逐步精进技艺,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 无论是初露锋芒的年轻医生,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它将激励新一代的神经外科医生,以更加精湛的技艺和更加前沿的理念,为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贡献力量,书写新的篇章。它将是您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是您临床决策的重要助手,更是您通往脑血运重建领域巅峰的阶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非常专业,而且“彩色图谱”这个词就预示着它一定会有丰富的视觉内容。我是一名对医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虽然没有医学背景,但对人类大脑的奥秘一直充满敬畏。我对脑部疾病,尤其是那些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例如中风,一直非常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我展示大脑内部那些看不见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血管网络。我期待它能用精美的插图,像一幅幅艺术品一样,将复杂的脑血管结构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大致了解大脑是如何通过血液获得生命的。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技巧”和“病例”部分,对脑血运重建这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医生们是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抢修”那些发生故障的大脑血管,以及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和解决方案。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的专业术语,但通过图文并茂的解释,我希望能对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过程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受此疾病困扰的人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精美的插画,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脑血管疾病研究的兴趣。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平时接触的脑血管介入治疗案例不少,但总觉得在解剖细节上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要害,强调了“解剖、技巧及病例”,这正是我急需的。我尤其期待它在“彩色图谱”上的呈现,因为我深知,清晰、准确的解剖图谱是理解复杂脑血管结构、规划手术路径、避免并发症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的图谱不仅仅是静态的图片,而是能够动态地展示血管的走向、分支以及与其他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甚至如果能结合一些三维重建的示意图,那就更完美了。此外,“技巧”部分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国内尚未普及或者需要进一步精进的操作技术,例如如何更精准地选择入路、如何应对复杂动脉瘤的支架辅助技术,或者在血栓取栓术中如何提高成功率、降低再灌注损伤。而“病例”部分,则是我最看重的实战演练场,我希望能看到各种典型和罕见的脑血管病病例,以及作者如何运用书中介绍的解剖知识和操作技巧来解决这些临床难题,这样我才能真正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我的患者。

评分

这本《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的引进,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是一名长期从事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医生,深知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涵盖脑血管解剖、最新介入技巧以及丰富临床病例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需求痛点。“彩色图谱”意味着对解剖的直观呈现,这对于精细的脑血管介入操作至关重要,我期待看到那些高清、逼真的解剖图,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辨识血管的走行、变异,以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这直接关系到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而“技巧”部分,我更是渴望学习到国际上最前沿、最先进的脑血管介入技术,例如新型支架的设计理念、复杂动脉瘤的栓塞策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早期血管内治疗进展等,希望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最后,“病例”部分,我期待它能包含各种具有挑战性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真实病例,并附有详细的影像学分析、手术过程记录以及术后随访结果,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

评分

我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正处于对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阶段。学校的图书馆里虽然有一些基础的神经解剖学书籍,但大多偏向于宏观结构,对于脑血管这个精细而复杂的系统,我总感觉缺乏直观的认识。当我看到《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我想象着它会用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如同导航地图一般,清晰地展示大脑内部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从大的动脉到微小的毛细血管,都能够一目了然。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深入讲解脑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以及其在不同脑区的功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脑血管系统认知模型。对于“技巧”部分,我虽不能立刻上手操作,但通过文字和图示的学习,也能对各种介入操作的原理和流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例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栓塞治疗等,这对于我日后接触临床实践将有巨大的帮助。而“病例”部分,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生动真实的案例分析,了解在不同病理条件下,脑血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医生是如何通过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来挽救患者生命的。这本书无疑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脑血管疾病研究的“任意门”。

评分

作为一名神经影像科的医生,我每天都在与大脑的影像打交道,CT、MRI、CTA、MRA等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这本书的书名——《脑血运重建彩色图谱》,立刻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比现有影像资料更精细、更全面的脑血管解剖细节。我设想,它能用大量的彩色插图,结合不同断面的影像学表现,生动地展示脑血管的走行、变异以及与周围重要神经结构的关系。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动脉瘤,了解其颈部解剖、与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的毗邻关系,对于制定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策略至关重要。我尤其期待它在“技巧”部分能有所侧重,例如如何通过影像学特征预测介入治疗的难点,或者在读片时如何识别一些细微的血管异常。至于“病例”部分,我希望看到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脑血管病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治疗后的影像随访,这对于提高我的阅片水平、诊断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本书如果能成为我们科室的案头必备,那将极大地提升我们团队的整体诊疗水平。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