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

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广宇 著
图书标签:
  • 天体测量学
  • 天体力学
  • 天文学
  • 轨道力学
  • 坐标系
  • 天文计算
  • 观测数据
  • 星表
  • 历法
  • 天体位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40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62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分上、下两篇及附录。上篇阐明《IERS2010规范》时空基准变换的原理和方法;下篇讲述天体力学二体问题、三体问题、普遍摄动和特殊摄动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扼要讲述人造卫星轨道、航天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最后以附录形式给出常用天文物理数据、必要的向量矩阵数学工具、有关的程序设计知识,以及练习题的提示或解答。《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呼应;内容全面而又突出重点,论证严谨,行文流畅。天体测量部分以国际上的《IERS规范2010》为标准讲授,结合当今学科前沿,所给公式、算法及程序都能直接用于研究工作,十分符合当前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需求。
  《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的基本素材来自作者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课题时的积累,大部分内容在紫金山天文台、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绶琯天文英才班讲授过,天体测量部分被南京大学天文系用作“参考系变换”课程的教材。

目录


上篇天体测量入门
第1章引言
1.1视运动真运动
1.2天体测量观测的精度
1.3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机构
第2章时标
2.1时空度规与坐标时
2.2质心力学时、地球时和原子时
2.3世界时
2.4天球中间赤道
2.5儒略日期
第3章行星月球历表
3.1Chebyshev多项式逼近
3.2历表文件的结构
第4章天球参考系和CIO变换
4.1国际天球参考系
4.2中间极和中间赤道在GCRS中的运动
4.3CIO变换
4.4用直角坐标表示变换矩阵
第5章地球参考系地球-天球参考系变换
5.1国际地球参考系和参考框架
5.2地球的轴和极极移
5.3ITRS-TIRS变换、极移矩阵和ITRS-GCRS变换
5.4地球自转角和地球指向参数
5.5地球时与世界时之差
5.6观测站的坐标
第6章经典岁差章动变换
6.1历元偏置变换
6.2岁差变换
6.3章动变换
6.4零点差Greenwich恒星时
第7章天体视位置的计算
7.1视差
7.2光行差
7.3天体测量变换链
7.4精密星历表
上篇索引
下篇天体力学基础
下篇天体力学基础
第8章天体力学发展简述
第9章匀速圆周运动
9.1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9.2Kepler第三定律
9.3卫星周期对高度的依赖关系
9.4能量引力势
9.5球对称天体的引力势
第10章二体问题的积分
10.1运动方程动量积分
10.2二体相对运动质心参考系和约化质量
10.3动量矩积分
10.4能量积分
第11章二体问题的轨道
11.1Laplace向量
11.2极坐标系内的轨道方程
11.3直角坐标系内的轨道方程
11.4椭 圆 轨 道
11.5抛物线轨道
11.6双曲线轨道
11.7活力公式
第12章Kepler方程
12.1偏近点角
12.2Kepler方程
12.3Kepler方程的数值解法
12.4双曲线和抛物线轨道的Kepler方程
12.5Lambert定理
12.6正规化变换
第13章轨道根数和状态向量
13.1轨道的空间方位
13.2由状态向量计算轨道根数
13.3状态传递
第14章航天器轨道机动和行星际探测
14.1轨道机动
14.2转移至圆轨道
14.3由地球轨道逃逸
14.4近圆轨道间转移
14.5行星际探测
第15章级数展开及其应用
15.1Lagrange系数展开为幂级数
15.2偏近点角展开为平近点角的正弦级数
15.3真近点角展开为平近点角的正弦级数中心差
15.4太阳沿黄道的视运动
15.5太阳沿赤道方向的视运动
15.6低精度行星历表
第16章普遍摄动理论
16.1摄动理论的基本原理
16.2摄动问题的解法
16.3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16.4广义相对论效应
16.5常数变易法
第17章地球引力势和潮汐势
17.1地球引力势
17.2引力势展开为球谐函数
17.3重力和大地水准面
17.4地球引力势模型
17.5潮汐势
第18章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
18.1摄动方程及其解
18.2影响卫星轨道的摄动因素
第19章地球动力学初步
19.1角速度角动量和惯性矩
19.2摄动力矩
19.3Euler动力学方程和Poinsot定理
19.4极移和极移方程
第20章岁差和章动
20.1月球和太阳的摄动力矩
20.2中间极运动方程
20.3平极的进动
20.4章动
第21章三体问题初步
21.1三体问题
21.2平面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
21.3可积性与混沌
21.4太阳系的稳定性
第22章特殊摄动方法
22.1运动方程的数值积分
22.2历表的生成
第23章初轨计算与微分改进
23.1几何约束
23.2动力学约束
23.3经典定轨方法
23.4张家祥方法
23.5轨道的微分改进
第24章太阳系天体碰撞的概率
24.1碰撞概率和碰撞频率
24.2交会轨道的性质
24.3轨道交会的概率
24.4天体碰撞的频率
主要参考文献
下篇索引
附录
附录1物理和天文常数
附录2矩阵、向量和坐标变换摘要
2.1矩阵
2.2向量
2.3极坐标和球坐标
2.4三重积和并矢
2.5向量的微分
2.6相对导数和绝对导数
2.7势函数
2.8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旋转
2.9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旋转
2.10线性矛盾方程组的最小二乘解
附录3程序设计概要
3.1儒略日换算
3.2矩阵向量运算
3.3行星月球历表的读出
3.4时空参考系变换
3.5轨道计算
3.6特殊摄动方法
3.7初轨计算和微分改进
附录4练习提示或解答
天体测量篇
天体力学篇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引言
  本章介绍学习天体测量课程所需的背景知识。
  1.1节从直观出发介绍天体的视运动和真运动,1.2节介绍天体测量的精度,1.3节介绍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服务机构。1.1视运动真运动围绕着我们的星空,美丽如五彩缤纷的画卷,深奥如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岁月流逝,沧桑变迁,它却永远那样富有魅力,令人神往。直观看去,天空如同一顶硕大无朋的旋转的球形帐幕,恒星像是镶嵌其上的粒粒钻石,地平面把帐幕平分为上下两半,我们则站在它的中心,这就是天球(图1.1)。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和移动是使用弧和对应的角度来测量的。
  图1.1天球
  观测天体,直接看到的就是它们的视运动。天球带着日月星辰由东向西旋转,每昼夜转过一周,这叫做周日运动。天球上只有北天极和南天极两点不参与周日运动。如果把照相机对着北天极长时间曝光,就会拍摄下一串同心圆图像,这就是北天恒星周日运动的轨迹(图1.2)。最里面半径44′的小圈是北极星留下的。天球周日旋转的转轴就是连接北天极和南天极的直线,叫做天轴。垂直于天轴、在南北天极之间平分天球为南北两半球的大圆叫做天赤道,它与地平面相交于正东与正西两点。
  图1.2北天恒星的周日运动左上的直线轨迹和右侧北天极附近的弧线轨迹分别为流星和飞机所留。云南天文台吴光节研究员摄
  太阳和月亮在星空背景上不断移动着位置。月亮的移动显而易见,每昼夜达13°之大;太阳的移动则需要间接推知,因为它本身的光芒完全掩蔽了背景星空。逐日记录太阳和某一颗恒星沉没到西方地平线之下的时刻,我们便会发现,某日在太阳之后2 h落下的恒星,第二天便会提前到1 h 56 min之后落下,如此逐日提前约4 min。由此推知,一个月后太阳将会与这颗星同时落下。换句话说,太阳已经由西向东移动到了恒星所在的位置。经过一年时间,太阳在天球上由西向东环绕一周,回到最初的位置。太阳走过的这个大圆叫做黄道。黄道与赤道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两点,成约23。5°的倾角。每年3月21日春分日前后,太阳由南向北经过春分点,9月23日前后,又由北向南经过秋分点。太阳沿黄道由西向东的移动引起了星空的四季更迭,这叫做周年运动。除了太阳和月亮,在星空背景上移动位置的还有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如果在黄道南北距黄道8°30′处各画一条线,便可围出一条17° 宽、围绕天球一周的带域,叫做黄道带。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行,都不会越出这条带域的范围。在天球上确定天体位置的方法与在地球上确定城市位置的方法一样。与大地纬度类似,天体向北或向南沿经圈大圆与赤道所成的角度叫做赤纬;与大地经度类似,天体向东沿天赤道与春分点所成的角度叫做赤经。与地理坐标略有区别的是,天体赤经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表示,沿天赤道一周划分为24 h,每15°为1 h,每度等于4 min。行星除了参与上述周日和周年两种视运动之外,还有其独特而复杂的视运动。以火星为例,在一段时间里,它沿着黄道与太阳同方向由西向东地在群星间移动,叫做顺行。移动的速度会越来越慢,最后会完全停止下来,接连一两个星期逗留不动,叫做留。而后改变方向,由东向西地逆行回去,再停留下来,重新开始新一个周期的顺行(图1.3)。
  图1.3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火星在巨蟹座中逆行
  恒星、太阳、月亮和行星,这些谜一样的天体,它们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地球在它们中间又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上我们描述的那些运动都是真实的吗?究竟是它们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在运动,还是我们所在的地球在运动,还是两者都在动?直到20世纪60年代,空间时代来临之前,人类对于宇宙的知识,对于自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和运动的知识,都来自于从地面上对天体光线的观测。几个世纪以来观测仪器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观测精度的飞跃提高,迅速深化了人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解释观测到的现象,如何透过事物外在的表象去把握其本质。在这一方面,人类的认识经历了意义更为深远的变革。物体的视运动和真运动常常是相反的。如果你乘坐的列车停在车站里,当并排停靠的另一列火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你常常会误以为自己乘坐的列车向着相反的方向开动了。只有当你注视车轮下的钢轨或站台上的建筑物的时候,才能够确切地分辨出来,运动的是另一列火车,而不是你自己的火车。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错觉,是由于你注视着运动列车的时候没有同时选定一个如铁轨、建筑物这样的既独立于两列列车,又与之关联的参考系。没有这样一个观察者和被观察物体共有的背景,观察者便无从知道究竟是自己,还是被观察物体,还是两者都在运动。人们研究天体运动时,面临相似的困境,为此从需要出发选取了不同的参考系。
  天文参考系和它们之间的变换是本书上篇讨论的主要课题。古代学者十分自然地把自己居住的地球取作参考系,于是产生了地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地位于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围绕着地球运动。这一学说很好地解释了天球的周日和周年运动,但在解释行星视运动的时候却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公元2世纪时Claudius Ptolemaeus(100-178,托勒密)在其名世之作《天文学大成》中引进本轮理论改进地心说,解释了行星视运动。随着观测技术的改进和观测精度的提高,在解释行星视运动时,本轮理论也遇到了困难,以至不得不增加本轮的数量,到了16世纪时,竟达到80多个。1543年,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哥白尼)划时代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出版,重新提出了古希腊学者提出过的日心说。日心说把参考系从地球移到了太阳,为描述行星运动建立了一个更加真实普遍的体系。在哥白尼的体系中观察行星的运动,就像在固定的月台上观察列车的运动一样真实而自然。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周日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用望远镜观测天体时,观测者很容易感知自己随着地球转动得有多快:他必须每半分钟就手动调节望远镜的指向,才能保持观测对象停留在视场内。如今,进入空间时代之后,我们不仅可以间接地推知地球的转动,而且可以从远离地球的行星际空间中直接观察到这种运动。月球也在运动,它沿着与周日运动正好相反的方向从西向东围绕地球转动。图1.4是中国嫦娥5号探测器在地月空间不同位置上拍摄的两幅地月系图片。
  左图是2014年10月28日凌晨3时许经过距月面约1.4万km的近月点后拍摄的,右下方较大圆面是月球背面。 右图是11月9日从绕月轨道转移返回地球途中在距离地球54万km、距离月球92万km处拍摄的,左上方较小圆面为月球正面。 月球离开地球38.5 km,正在绕地球逆时针运动。 地球则向左上围绕太阳运动;同时自西向东(逆时针)绕轴自转;月球也按同一方向自转,不过要慢得多。月球绕地球一周费时27日7 h 43 min 11.5 s,行程2 400万 km,在天球上平均每昼夜向东移动13°,这说明了月球何以每天要迟升起近1 h。在天空中,月亮的大小似乎与太阳相差无几,这也不是真实的,由于太阳距离我们要遥远得多,它的真实直径超过月球400多倍。图1.4行星际空间中的地月系,嫦娥5号拍摄。
  左图:探测器距月球约1.4万km,距地球约38。7万 km右下方可见月球背面;右图:探测器距月球54万km,距地球92万km,左图上方可见月球正面行星也在围绕太阳运动。设想从空间中居高临下(自北向南)地俯瞰太阳系,就会看到行星都沿逆时针方向围绕太阳运转。地球围绕太阳一周费时365.26日,火星则要686.93日,地球的角速度大于火星的角速度。如图1.5所示,每当地球从相邻的内侧轨道追上火星的时候(由1到2),火星看上去就好像在天空中停顿下来;被地球超过以后(由2到4),它就会掉头倒退起来,然后再恢复原来的顺行(由4到5)。行星视运动中出现的顺行、逆行和留的现象,完全是由于行星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变化引起的,日心说对这一现象提供了简单而真实的解释。
  ……

前言/序言


《宇宙星辰的测量之轨: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的深层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天文学基础学科——天体测量学与天体力学——的深度探索之作。它并非一本入门教材,而是旨在为那些已对天文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并希望深入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更深邃的知识体系。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浩瀚星海,探究支配天体运动的神秘力量,解析观测数据的精准艺术,从而构建起对我们所处宇宙的立体认知。 第一部分:天体测量的精度艺术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天体测量学的核心——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来描绘宇宙的蓝图。我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星图绘制,而是深入探讨那些支撑起现代天文学的精密测量技术。 时空基准的构建与演进: 从古代的日晷、星盘,到现代的光钟、脉冲星时间系统,我们将追溯人类测量时间的漫长历程,并解析这些时间基准如何成为天体测量学的基石。理解不同时间系统的内在联系与转换,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天体位置的确定。 天球坐标系统的精细化: 详细介绍不同天球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银道坐标系)的定义、构建原理及其在天体测量中的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多体系统中的坐标转换、岁差、章动等影响坐标精度的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BI)来修正这些误差,达到毫秒弧度的测量精度。 视差测量与宇宙距离的标尺: 详细阐述视差测量法的原理,包括三角视差法、光行差、周年视差等,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测量恒星的距离。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空间望远镜(如依巴谷、盖亚)在视差测量领域带来的革命性突破,以及这些测量结果如何构建起宇宙的距离梯队,为后续的宇宙学研究奠定基础。 恒星运动的精细追踪: 介绍本动、自行等概念,并深入分析如何通过长期观测来捕捉恒星微弱的运动轨迹。我们将探讨恒星空间速度的测量方法,以及这些数据如何帮助我们理解银河系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天体测量技术的革新: 覆盖从地面光学望远镜到空间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等各类观测设备在天体测量中的作用。重点介绍干涉测量技术(如VLT、ALMA)在提高角分辨率和测量精度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它们如何揭示遥远天体的精细结构。 第二部分:天体力学的动力学密码 在精准描绘了宇宙星辰的位置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进入天体力学的领域,探索支配这些天体运动的深刻规律。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延伸与应用: 在巩固牛顿引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其在多体问题中的复杂性。详细分析二体问题、三体问题的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差异,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解释行星、卫星等天体的轨道。 轨道力学的精妙计算: 深入讲解轨道根数的概念及其在描述天体轨道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观测数据来计算和拟合天体的轨道参数,以及轨道摄动理论在修正轨道偏差中的重要性。我们将涵盖多种摄动方法,并分析它们在航天器轨道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引力场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介绍地球、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场模型是如何被构建的,以及这些模型如何反映天体内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我们将探讨卫星测高、重力测量等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建立高精度的引力场模型,并解析这些模型在地球科学、行星科学中的应用。 天体动力学中的非线性现象: 深入探讨共振、混沌等在天体轨道中出现的非线性现象。例如,小行星带的柯克伍德空隙、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等,都体现了天体力学中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我们将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它们对太阳系演化的启示。 引力波与时空弯曲的验证: 简要介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何修正了牛顿引力理论,并重点阐述引力波的探测如何为我们提供了验证时空弯曲效应的直接证据。我们将讨论引力波天文台(如LIGO、Virgo)的原理和观测成果,以及它们如何为理解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动力学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跨越边界的融合与展望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天体测量学与天体力学这两大分支的深度融合,以及它们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观测到理论的闭环: 详细阐述精准的天体测量数据如何成为检验和完善天体力学模型的关键。例如,通过盖亚卫星的高精度数据,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研究银河系的动力学,从而验证和修正我们对暗物质分布的理解。 导航与精密定位的支撑: 阐述天体测量学与天体力学如何为全球导航系统(如GPS)、深空探测器的自主导航提供基础。理解地心坐标系、国际原子时等概念在这些应用中的重要性。 宇宙学研究的基石: 探讨天体测量数据(如标准烛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何帮助我们确定宇宙的年龄、膨胀速率以及物质组分。天体力学则为理解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动力学框架。 前沿科技的交叉点: 展望未来,我们将讨论下一代天文观测设备(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以及这些数据将如何推动我们对系外行星、早期宇宙的认知。同时,也将探讨量子物理、高性能计算等新兴技术如何进一步革新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研究范式。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洞察力,旨在激发读者对宇宙运行奥秘的无尽好奇。我们相信,通过对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宇宙的宏伟与精确,并从中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其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对星空怀有无限憧憬,却又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我带着一丝忐忑和更多的好奇翻开了它。书的开篇,并没有如我预想般充斥着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引领我进入天体测量的世界。作者在讲解“球面坐标系”时,运用了地球上的经纬度作为类比,这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在三维球体上如何精确地定位天体。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古代天文学家,如何依靠肉眼和简陋的仪器,一点点绘制出星图,那种智慧的火花至今仍让我感到惊叹。书中关于“天体视差”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测量遥远天体距离的原理阐述得清晰明了。我仿佛能看到,自己也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伸出手臂,用眼睛去测量眼前物体的远近,而天文学家们则将这种简单的原理,放大到了宇宙的尺度。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非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科学家的故事,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一次与科学巨匠们的对话。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宇宙常识,在过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它们是无数次观测、计算和争论的结果。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宇宙的认识,从最初的“美轮美奂”,逐渐变得“严谨而有序”。它让我明白,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宇宙,离不开天体测量这个基础,也离不开天体力学对这些观测数据的解释和预测。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宇宙探索背后那份严谨、求实精神的敬意。

评分

拿到《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并非天文领域的专家,但一直对宇宙的神秘和宏伟充满向往。我带着一种“窥探宇宙奥秘”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翻开了第一页。书中开头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娓娓道来,从天体测量的基本概念入手,比如我们如何定义一个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球坐标系”的介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经纬度、赤道、黄道等类比,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天体定位的原理。这让我联想到,如果有一天我迷失在茫茫大海,知道如何利用星辰来辨别方向,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书中有不少关于测量方法的讨论,从古代的 육분의 (sextant) 到现代的望远镜和卫星,我看到了人类科技进步对天文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我感到好奇的是,那些看似微小的测量误差,在宇宙尺度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关于“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部分,虽然有些专业,但我能感受到其重要性,它就像是确保我们观测结果准确性的“放大镜”。我常常会想象,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对着冰冷的仪器,一遍遍地测量、计算,只为了解开宇宙的一丝秘密。他们的执着和付出,让我深感敬佩。《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开启宇宙大门的小窗,虽然我只能瞥见一角,但已经足够让我心潮澎湃。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看到的浩瀚星空,背后是无数精确的测量和严谨的推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评分

《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当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像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和宇宙的深邃。我是一个对星空充满向往,但又常常被专业术语吓退的普通读者。不过,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一种亲切感。作者并没有用晦涩的语言开启我的阅读之旅,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最基础的天体定位开始讲起,比如天体的“赤经”和“赤纬”,这就像是给宇宙中的每一个天体都安上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天球”的描述,它将宇宙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球体,然后在这个球体上标记出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所有天体,这种想象力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古代天文学家,他们如何在夜以继日的观测中,一点点绘制出星图,将宇宙的秩序展现出来。书中对“恒星自行”的介绍,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看到的星空并非静止不变,恒星们也在各自的轨道上缓慢地移动着,这种缓慢而又宏大的运动,正是天体力学所研究的范畴。我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能真正理解书中关于轨道力学的计算,是不是就能像科幻小说里那样,预测 spacecraft 的飞行轨迹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科学书籍,更像是一把钥匙,它正在为我缓缓开启一扇通往宇宙深邃奥秘的大门,让我看到,在我们头顶的星空之下,隐藏着无数精妙的规律和人类智慧的光芒。

评分

《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在我手中显得格外厚重,仿佛承载了整个宇宙的智慧。我并非科班出身,对天文学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科普读物和纪录片。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点燃了。书中在介绍基础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抛出令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公式,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关于“天球坐标系”的讲解,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我们在地球上熟悉的经纬度作为类比,这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天体的相对位置是如何被定义的。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宇宙“地图”上,找到属于每个天体的“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岁差”和“章动”的章节,虽然这些概念听起来有些晦涩,但作者通过对地球自转轴微小变化的细致描述,让我明白,我们头顶的星空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缓慢地演化着。这种细微的变化,却隐藏着宇宙宏大的规律,这让我感到无比震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象,那些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是如何凭借着对星空的细致观察,一点点地揭示宇宙的奥秘。他们的智慧和毅力,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天体测量不仅仅是简单的观测,更是对宇宙规律的严谨探寻,而天体力学则是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和预测的理论基石。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专业知识,但我深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宏大而精密的宇宙,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

在我看来,《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宇宙“测量术”的精彩指南。我是一名对天文学充满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之前对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理解,仅停留在“很高深”的层面。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友好的姿态,引导读者逐步认识天体测量的基础——如何定义和描述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关于“天球坐标系”的讲解,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定制,那些看似复杂的赤道、黄道、地平圈等概念,在作者的妙笔下变得生动有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天体在宇宙这块巨大的黑板上,被精确地“标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视差”的详细阐述,它让我理解了“距离”这个概念在宇宙尺度上的测量方法,原来我们测量星辰的距离,就像我们测量房间里家具的远近一样,只是尺度被无限放大了。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性的测量故事,比如如何利用观测日食月食来推算天体运行的周期,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联想到那些默默付出的天文学家们,他们用毕生的心血,为我们绘制出宇宙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本书,让我明白,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人类探索宇宙、认识宇宙的基石,它们是连接我们与星辰大海的桥梁。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它依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我。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深意,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点缀着寥寥几颗星辰,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宇宙探索之旅。在翻开书之前,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技术性。然而,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艰涩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领我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天球坐标系”的讲解,作者运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天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球体,然后用经纬度来定位天体,这让我这个对天文学一知半解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其精髓。我甚至开始幻想,如果有一天我在野外迷失了方向,能否利用书中介绍的知识,通过星辰来指引自己。书中关于“视差”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了如何通过测量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天体的位置差异,来计算出天体的距离。这让我感叹,人类的智慧是如此的强大,竟然能够通过如此巧妙的方法,去丈量宇宙的宏伟。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些古老的天文学家,如何在没有先进仪器的时代,通过夜以继日的观测,一点点揭示宇宙的秘密。他们的坚持和求索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宇宙运行的规律,也让我对科学探索本身充满了敬意。我虽然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的公式和推导,但我知道,我正在通过这本书,一点点地接近那个我一直向往的,充满奥秘的宇宙。

评分

这本书,我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似乎也承载着宇宙的重量。我并非科班出身,之前对“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这些词汇的认知,大概停留在“看起来很厉害”的层面。然而,当我翻开《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的扉页,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作者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不会一开始就抛出艰涩的概念,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解开我心中的疑惑。比如,关于天球坐标系的讲解,书中用了大量的图示和类比,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赤道、黄道、地平圈等概念,并且明白了它们是如何用来定位遥远天体的。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岁差”和“章动”的章节,虽然听起来有些晦涩,但作者通过对地球自转轴微小变化的细致描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头顶的星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缓缓地变化着。这种细微的变化,竟然也隐藏着宇宙的宏大规律,这让我感到无比震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描绘的场景:远古的先民如何仰望星空,记录下日升月落、星辰变幻,他们的观察和智慧,如何为后来的科学家们奠定了基础。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虽然我可能无法像专业研究者那样去计算和推导,但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那种对宇宙的探索精神,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和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导我认识宇宙的“地图”,让我知道从哪里开始,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拿到《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沉静而又充满智慧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但专业知识的匮乏,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次深入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机会。书的开篇,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天体测量最基本也最核心的概念——如何确定天体在宇宙中的位置。书中对“天球坐标系”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地球上经纬度的类比,将抽象的球面坐标系统化、形象化,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原理。这就像是宇宙这幅巨大画卷上的“经纬线”,为每一个星体都标定了精确的“坐标”。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视差”的介绍,它让我理解了测量遥远天体距离的巧妙方法,从简单的几何原理出发,去推断那些我们肉眼无法触及的距离。这让我感叹,人类的智慧是如此的强大,竟然能用如此精妙的数学语言来描绘宇宙的宏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如何在没有先进仪器的情况下,凭借着对星空的细致观察和记录,一点点地揭示宇宙的奥秘。他们的坚韧和求知欲,是激励后人不断探索的精神源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宇宙的致敬,它让我明白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是建立在无数次精确测量和严谨推理的基础之上的,而这正是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

《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这本书,我拿到手中,立刻就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严谨、深邃的气息所吸引。我虽非专业天文人士,但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系统和详实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世界。在阅读的初期,我曾对书中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感到些许畏惧,但作者并没有将我拒之门外,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讲解,从最基本的天体定位方法开始,逐步深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天球坐标系”的介绍,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生动的类比,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清晰地理解,天文学家们是如何在三维的宇宙空间中,为每一个天体“指定地址”的。这让我联想到,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个星辰都有其精确的轨道和位置,这种秩序感让我感到无比震撼。书中关于“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的严谨性。原来,每一次对天体的观测,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天文学家们正是通过不断地优化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才能够逼近宇宙的真相。我常常会想象,那些在地球另一端、或者在太空中的望远镜,是如何精确地捕捉来自遥远星系的光线,而这些微弱的光线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我对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肃然起敬。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的书,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出于对宇宙的好奇心,我还是翻开了它。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点缀着闪烁的星辰,瞬间就勾起了我对浩瀚星空的无限遐想。刚开始阅读时,我确实被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就像面对着一片陌生的星云,只能看到模糊的光晕。然而,作者并没有因此劝退读者,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天体的位置如何定义、如何测量,以及这些测量数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视差”的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距离测量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想象着古代天文学家们如何凭借着简陋的工具,一点点揭示宇宙的奥秘,那种智慧和毅力令人钦佩。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它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科学发现的趣闻,让我感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关于牛顿如何从苹果落地的现象联想到万有引力,以及伽利略如何用望远镜观测星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我常常会在夜晚,望着窗外的星空,尝试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辨认星座,去思考这些遥远的光点在宇宙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精髓,但我知道,我已经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而这本《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基础》就是那把开启大门的钥匙,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意义,它让我对我们所处的宇宙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

书很好,没啥问题,给个好评。

评分

因缺货,物流速度有些慢

评分

我不想评价,非要打十个字,烦不烦

评分

书不错 物流也挺快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很好,没啥问题,给个好评。

评分

天测和天力不大明白,需要这些参考书翻翻

评分

买来做教材的,感觉是一本很小众的书

评分

书不错 物流也挺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