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 [Fundamentals of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 [Fundamentals of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正寅,王刚,张伟伟 著
图书标签:
  • 流固耦合
  • 力学
  • 结构力学
  • 流体力学
  • 数值计算
  • 有限元
  • 工程应用
  • 振动
  • 稳定性
  • 航空航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58819
版次:2
商品编码:119871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Fluid-Structure Coup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是作者叶正寅、王刚、张伟伟在2010年一版基础上的修订版,主要讲述航空航天领域流固耦合力学的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全书共分8章,主要介绍了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经典的气动弹性理论分析方法;结合现代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结构力学的气动弹性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基于非定常气动力模型降阶技术的气动弹性分析方法;伺服气动弹性分析方法和颤振主动抑制技术;气动弹性力学中的若干动力学响应问题和气动弹性力学的常用试验技术。
  《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总结了作者及其课题组长期在流固耦合力学领域的科研工作,理论联系实际,集学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为方便读者理解,书中配有较多的应用算例。《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航空、航天、兵器、能源、土木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和经典势流分析方法
1.1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及其演化
1.2 势流理论的非定常流动与定常流动计算的主要差别
1.2.1 非定常边界条件
1.2.2 非定常压力系数计算公式
1.2.3 非定常尾涡面条件
1.3 翼型在不可压缩非定常流动中的西奥道森方法
1.4 三维小扰动速势方程求解的偶极子网格法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弹性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1 弹性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2.1.1 结构弹性力学特征的一般描述方法
2.1.2 弹性结构分析的有限元素法
2.1.3 弹性结构离散有限元模型建立的一般原则
2.2 离散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分析基础
2.2.1 多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2.2.2 多自由度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固有振型
2.2.3 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分析
2.2.4 多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分析
2.3 结构动力问题求解的常用数值方法
2.3.1 固有特征值的数值求解方法
2.3.2 结构时域响应的数值求解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经典气动弹性力学分析方法
3.1 气动弹性静力学分析
3.1.1 扭转发散和载荷重新分布
3.1.2 操纵面反效和操纵面效率
3.1.3 小结
3.2 经典二元低速气动力模型
3.2.1 准定常气动力模型
3.2.2 非定常气动力模型
3.2.3 小结
3.3 颤振的基本概念
3.3.1 颤振的定义
3.3.2 颤振的分类
3.3.3 颤振的物理解释
3.4 颤振运动方程的建立
3.4.1 复杂结构的气动弹性运动方程
3.4.2 二元机翼颤振模型的建立及其无量纲化
3.4.3 颤振的研究方法
3.5 基于定常气动力模型的二元机翼颤振分析
3.6 基于准定常气动力模型的二元机翼颤振分析
3.7 基于非定常气动力模型的二元机翼颤振分析
3.7.1 颤振分析中的v-g法
3.7.2 颤振分析中的p-k法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方法
4.1 现代CFD技术概述
4.2 计算网格生成技术
4.2.1 结构化网格生成方法
4.2.2 非结构化网格生成方法
4.2.3 混合网格生成方法
4。3计算网格变形技术
4.3.1 弹簧方法
4.3.2 Delaunay图背景网格插值法
4.3.3 径向基函数插值法
4.4 定常流场求解技术
4.4.1 结构网格下的定常流场求解技术
4.4.2 非结构网格下的定常流场求解技术
4.4.3 湍流模型
4.5 非定常流场求解技术
4.5.1 流动失稳类非定常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双时间格式)
4.5.2 来流脉动类非定常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网格虚拟速度)
4.5.3 固壁边界变形类非定常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体积守恒)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基于CFD和CSD技术的流固耦合数值方法
5.1 现代流固耦合分析技术综述
5.2 基于结构模态的气动弹性数值模拟方法
5.2.1 时域气动弹性运动方程
5.2.2 时域气动弹性运动方程的数值解法
5.3 CFD/CSD直接耦合的气动弹性数值模拟方法
5.3.1 CFD/CSD直接耦合的基本思路
5.3.2 结构载荷/位移插值方法
5.3.3 CFD/CSD直接耦合的静气动弹性分析实例
5.4 跨声速气动弹性问题分析
5.4.1 机翼跨声速颤振数值分析
5.4.2 跨声速操纵面嗡鸣时域数值分析
5.5 翼型大迎角气动弹性问题分析
5.6 超声速和高超声速的气动弹性问题分析
5.7 结构几何非线性的气动弹性问题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基于CFD的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及其在气动弹性分析中的应用
6.1 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综述
6.1.1 基于POD技术的ROM
6.1.2 基于系统辨识技术的ROM
6.1.3 非线性气动力的谐波平衡方法(HB)
6.2 基于系统辨识技术的气动力降阶方法
6.3 基于ROM技术的气动弹性分析方法
6.3.1 计算方法
6.3.2 典型算例分析
6.3.3 小结
6.4 基于ROM技术的伺服气动弹性分析方法
6.4.1 伺服气动弹性问题简述
6.4.2 跨声速伺服气动弹性分析技术
6.4.3 典型算例分析
6.4.4 小结
6.5 基于ROM技术的颤振主动抑制
6.5.1 闭环模型的建立
6.5.2 控制律的设计
6.5.3 计算模型
6.5.4 典型算例分析
6.5.5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气动弹性动力响应
7.1 动力响应问题概述
7.2 弹性飞机的阵风响应
7.2.1 阵风响应概述
7.2.2 阵风响应运动方程
7.2.3 基于势流方法的阵风响应计算
7.2.4 基于CFD方法的离散阵风响应计算
7.2.5 基于ROM方法的阵风响应计算
7.2.6 典型算例分析
7.3 抖振
7.3.1 抖振的现象
7.3.2 典型部件的抖振问题
7.3.3 抖振试验技术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气动弹性试验
8.1 地面模态试验
8.2 风洞颤振试验
8.2.1 颤振模型设计
8.2.2 模型的支持和防护
8.2.3 颤振临界条件的确定
8.2.4 试验结果的换算
8.3 颤振试飞
8.3.1 结构激励
8.3.2 参数测量
8.3.3 颤振边界预测
8.3.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探索多相流动的奥秘:界面相互作用与系统响应的深刻洞察 本书深入探究了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这一复杂而至关重要的物理现象,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理解并掌握流固耦合力学的核心原理。从宏观的工程应用到微观的物理机制,我们将层层剖析流体动力学与结构力学在边界上的交织,揭示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驱动系统的演化。 核心理论的基石: 本书开篇即建立严谨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描述流固耦合行为的关键方程组。我们将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s)出发,深入理解流体运动的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同时,我们也并行介绍描述固体变形与响应的经典力学理论,如线弹性力学(linear elasticity)、弹塑性力学(elasto-plasticity)等。 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流固界面的处理。本书将详细探讨耦合条件的建立,包括速度连续性(velocity continuity)、应力连续性(stress continuity)以及可能的能量传递等。我们将分析不同耦合模式的特点,如强耦合(strong coupling)与弱耦合(weak coupling),并探讨它们在不同物理场景下的适用性。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界面,如自由表面、多孔介质边界等,本书也将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多物理场耦合的深度解析: 除了基本的流体和固体力学耦合,本书还将触及更广泛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例如,我们将讨论热-流-固耦合,分析温度变化如何影响流体黏度、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流体的流动和固体的变形。同样,声-固耦合(aeroacoustics)也将得到深入探讨,研究气流激励下结构的振动如何产生声波,以及声波传播对结构产生的反馈作用。对于涉及化学反应或相变的场景,化学-流-固耦合的考量也将在书中有所体现,例如多孔介质中的化学反应与流体输运以及固体骨架变形的相互作用。 数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解决复杂的流固耦合问题,数值模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系统介绍主流的数值求解方法。对于流体部分,我们将详细讲解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 FVM)和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在处理流体问题上的优劣与应用。对于固体部分,有限元法自然是核心。 在流固耦合的数值实现方面,本书将重点关注耦合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我们将介绍显式耦合(explicit coupling)与隐式耦合(implicit coupling)的区别,以及它们在计算效率和稳定性上的权衡。对于单向耦合(one-way coupling)和双向耦合(two-way coupling)的实现策略,本书也将给予详尽的指导,并介绍如何处理非匹配网格(non-matching meshes)和动网格(moving meshes)等复杂情况。读者将有机会了解诸如浸入边界法(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IBM)、动网格技术(Dynamic Meshing Techniques)等先进的数值工具,它们在处理复杂几何和运动边界方面尤为有效。 工程应用领域的广泛展示: 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本书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流固耦合应用案例,旨在激发读者的工程思维,并展示所学理论的强大威力。 航空航天领域: 我们将深入分析飞行器气动弹性(aeroelasticity)现象,如颤振(flutter)和发散(divergence),解释机翼在气流作用下的变形与振动如何影响飞行安全和性能。还将探讨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气固耦合,分析高温高压燃气对结构材料的侵蚀与破坏。 土木工程领域: 桥梁、高层建筑等结构在风载作用下的响应是流固耦合的典型应用。我们将研究风致振动(wind-induced vibrations)、桥梁颤振以及海啸对海岸结构的影响。同时,对于地下工程,如隧道衬砌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以及水坝与水体之间的耦合问题,也将有细致的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 流固耦合在生物体内无处不在。本书将探讨血液流经血管壁时的力学相互作用,解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形成机制,以及人工心脏瓣膜的设计与优化。此外,呼吸系统中气流与肺组织之间的耦合,以及骨骼在肌肉和血流作用下的力学响应,都将作为生物力学应用的重要案例进行分析。 能源与环境工程: 水轮机、风力涡轮机叶片的流固耦合设计,直接关系到能源转换效率。本书将分析叶片在流体作用下的变形与振动,以及它们对性能的影响。在环境领域,我们将考察污染物在河流、湖泊中的扩散与输运,以及它们与河床、堤坝等固体的相互作用。 微机电系统(MEMS)与纳米技术: 在微观尺度下,流固耦合也展现出独特的现象。我们将探讨微流控器件中液体与微结构边界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与沉积。 本书的价值与目标读者: 本书力求做到理论严谨、方法实用、案例丰富,旨在为以下读者群体提供深入的学习资源: 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为力学、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性的流固耦合力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科研人员: 为在流固耦合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前沿理论和数值工具的参考。 工程技术人员: 为在航空、航天、能源、建筑、生物技术等行业从事设计、分析和优化的工程师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流固耦合现象的本质,掌握分析和解决复杂流固耦合问题的能力,并能将其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散发着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气息。其内容显然是为了系统地阐述流固耦合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多物理场耦合”的讨论。流固耦合本身就是一个多物理场耦合的典型例子,因为流体的流动涉及到力学、能量、质量守恒等物理过程,而固体的变形和运动也涉及到力学、热学等。当两者发生耦合时,这些不同物理场的相互作用会变得更加复杂。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物理场之间的耦合方式和传递机制,并介绍如何构建能够同时处理多种物理场耦合的数值模型。例如,在一些高温高压的工程环境中,流固耦合可能还会与热传递、化学反应等过程耦合,形成更为复杂的“多场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此外,书中对“能源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问题”的提及,也让我充满了好奇。例如,核反应堆的冷却剂流动与堆芯结构的耦合,以及风力发电中的叶片-气流耦合等,都是当前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重要的能源相关问题。我还在努力理解书中关于“耦合模型的验证与不确定性分析”的章节,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感觉在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应用案例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页的质感很好,拿在手中很有分量,这似乎暗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尽管我还没有深入到书的每一个细节,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足以勾勒出这是一本旨在全面梳理和讲解流固耦合力学核心概念的著作。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非线性”、“瞬态”、“多尺度”等描述,这些关键词往往意味着问题的复杂性和求解的挑战性。在很多实际工程应用中,流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不是线性的,而且常常伴随着快速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同尺度下的物理现象也可能相互影响。如何有效地捕捉和模拟这些复杂的耦合行为,是流固耦合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个人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模型降阶”和“代理模型”技术很感兴趣,因为在处理高维度的耦合问题时,这些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计算成本,提高模拟效率。当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经典的流固耦合问题,比如桥梁的风致振动、水轮机的空化与振动、血管内的血流-壁相互作用等,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并结合理论讲解如何运用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求解。这将有助于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希望在流固耦合领域深入研究的学者和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还在努力理解书中关于“离散化方法”和“耦合策略”的具体阐述,每一次翻阅都仿佛在探索一片新的知识领域,充满了挑战与惊喜。

评分

当我拿到《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这本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其内容的严谨性和结构的系统性。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力求深入剖析流固耦合力学本质的学术专著。我个人一直以来都对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深感着迷,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这种耦合往往是导致结构失效或性能下降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对书中可能详细阐述的“耦合方程组的建立与求解”充满了期待。流固耦合问题通常需要耦合求解流体控制方程和固体运动方程,而这两个方程组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如何有效地建立描述这种耦合关系的统一方程组,并选择合适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是流固耦合力学的核心挑战之一。我希望书中能够对各种耦合策略,如显式耦合、隐式耦合、单向耦合、双向耦合等,进行清晰的分类和深入的讲解,并提供相应的算例,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策略的适用场景和效果。此外,书中对“振动与稳定性”的讨论,也让我尤为关注,因为很多流固耦合问题最终会归结为结构的振动响应或失稳现象,例如风沙侵蚀、桥梁的颤振等。我还在努力理解书中关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章节,每一次翻阅都让我感觉在打通不同知识的壁垒,也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复杂耦合问题的解决方案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这本书,从其标题和体量来看,无疑是一部涵盖广泛且内容深刻的著作。我对书中关于“边界层效应与结构耦合”的探讨尤为感兴趣。流体在固体边界附近形成的边界层,是流固耦合现象中至关重要的区域。边界层内的速度梯度、压力分布以及可能发生的流动分离等,都会对边界附近的固体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引发变形、振动甚至破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边界层理论如何融入流固耦合模型,以及如何精确捕捉边界层内的复杂流动现象,并分析其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特别是在处理高速流动或复杂几何形状时,对边界层效应的准确模拟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海洋工程中的流固耦合”的应用案例,如“船舶的兴波阻力与结构响应”和“海上平台的抗浪设计”,也让我倍感振奋。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严苛性,使得流固耦合在海洋工程设计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先进的模拟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海洋环境带来的挑战。我还在仔细研读书中关于“耦合方程的数值离散与求解”的章节,每一次深入的阅读都让我感觉在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各种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内容丰富且知识结构脉络清晰。从其书名就可以看出,它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介绍,更着眼于实际的应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探讨。流固耦合问题往往难以通过解析方法精确求解,因此数值模拟成为了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主要手段。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主流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的详细介绍,例如有限元法(FEM)、有限体积法(FVM)、边界元法(BEM)以及它们在流固耦合问题中的具体实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精度和效率方面的权衡。例如,在处理复杂的几何形状或高速流动时,哪种方法更具优势?在需要高精度计算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离散格式和耦合算法?此外,书中提及的应用实例,如“航空器结构的气动弹性”和“水利工程中的水动力耦合”,都与我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案例,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难题,并从中获得启发。我还在仔细消化书中关于“耦合算法的收敛性与稳定性”的论述,每一次深入的阅读都让我感觉在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让我对书中未来将要展示的各种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刚刚拿到这本《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从装帧设计、纸张触感以及目录的一瞥,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厚重且内容扎实的著作。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脊的字体清晰,装订牢固,这在如今一些学术书籍中已属难得。虽然我还在消化前面的几章,但已经可以预见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精炼的知识宝典。作者团队在流固耦合这个复杂且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深耕多年,其研究成果的结晶无疑是值得期待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数值模拟方法的部分抱有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流固耦合的数值计算往往是难点中的难点,如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高效率,一直是研究者们追求的目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更先进、更实用的算法,或是对现有方法的深入剖析,是我非常关注的。同时,书中提及的应用案例,也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流固耦合在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其基础理论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是提升研究水平和工程能力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这一领域的绝佳机会。目前,我还在努力理解其中关于边界条件处理、网格划分策略以及耦合算法的细节,但每一次阅读都感觉收获颇丰,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引导我一步步深入理解流固耦合的奥秘。我对书中后续内容的期待值非常高,相信它会为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

《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这本书,从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标题来看,无疑是一部力求全面的流固耦合力学领域的权威著作。我个人对书中关于“高雷诺数流动与柔性结构相互作用”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在许多工程应用中,例如飞机翼身结构的气动弹性、舰船的流致振动、以及风力涡轮机的叶片受力等,都会涉及到高速流动与弹性结构之间的复杂耦合。在高雷诺数条件下,流体的惯性力占主导地位,容易产生复杂的流动现象,如边界层分离、涡激振动等,这些都会对结构的动态响应产生显著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在高雷诺数流动下,如何准确地模拟流体与柔性结构之间的耦合作用,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流体模型、湍流模型以及耦合算法,以保证计算的精度和效率。同时,书中对“工程结构抗灾减灾”的应用实例,如“地震作用下的桥梁-水相互作用”和“高层建筑的抗风减震”,也让我倍感期待。这些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理解并掌握流固耦合的机理,对于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工程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还在仔细研读书中关于“瞬态耦合分析”的章节,每一次深入的阅读都让我感觉在逐渐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各种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直指核心,这是一套系统梳理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力学基础理论,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应用的专著。我特别期待书中对“耦合机制”的深入探讨。流固耦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的动力学过程。例如,流体的压力和速度变化会引起固体的变形和运动,而固体的变形和运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流场的分布和性质。理解这种复杂的耦合机制,是掌握流固耦合力学精髓的关键。我个人在研究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实际工程问题,其中很多都涉及到流固耦合的现象,例如海上平台的抗浪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以及飞行器的气动弹性问题等等。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和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智能算法”或“机器学习”在流固耦合模拟中的应用,因为这些新兴技术近年来在科学计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有望为解决复杂的耦合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目前,我还在仔细品味书中关于“稳定性分析”和“动态响应”的章节,每次阅读都能让我对流固耦合问题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书中后续将要呈现的丰富应用场景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内容深度所吸引。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流固耦合力学知识体系,并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非牛顿流体与弹性体耦合”的部分。现实世界中,并非所有流体都遵循牛顿粘性定律,许多流体,如血液、聚合物溶液、泥浆等,表现出复杂的非牛顿行为。当这些非牛顿流体与弹性体发生耦合时,其动力学行为将变得更加复杂,对建模和模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如何建立和求解描述这类复杂耦合问题的数学模型,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特有数值方法。同时,书中对“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的提及,也让我眼前一亮。例如,人体的血管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流固耦合体系,血流的动力学行为与血管壁的弹性变形密切相关,这种相互作用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该领域的流固耦合机理,以及如何利用相关理论和模拟技术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还在努力理解书中关于“多尺度建模”的章节,每一次阅读都仿佛在跨越不同的尺度,探寻流固耦合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也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各种前沿研究和技术突破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流固耦合力学基础及其应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全面”和“深入”。其标题清晰地表明了其核心内容——流固耦合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实践。我在浏览其目录时,注意到其中包含了从理论推导、数值方法到具体工程应用的完整体系,这正是很多读者所期盼的。尤其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耦合界面的处理”和“信息传递机制”的章节。在流固耦合问题中,流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它们共同的界面上。如何准确地捕捉和传递界面上的力、位移、速度等信息,直接关系到模拟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且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希望书中能够对常见的耦合界面处理方法,例如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浸入边界法(IBM)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比较,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同时,书中对一些前沿应用领域的提及,如“生物力学中的血流-血管相互作用”、“微机电系统中流固耦合效应”等,也让我倍感兴奋,因为这些是当前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了解其中的流固耦合机理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还在仔细研读关于“耦合算法”的章节,每一次深入的阅读都让我感觉在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让我对书中即将展现的应用案例充满了好奇。

评分

很好的书,收获很多。。。

评分

大批量采购,送货上门,方便省心。还是网购好,不用老跑书店了。

评分

还可以的书。

评分

大批量采购,送货上门,方便省心。还是网购好,不用老跑书店了。

评分

第1版就买过,第2版看着改动大,所以买了,呵呵

评分

内容还可以,感觉一般吧。

评分

好用!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收获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