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1940年至今 [Art from 1940]

藝術史:1940年至今 [Art from 19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納森·費恩伯格(Fineberg J.) 著,陳穎,姚嵐,鄭念緹 譯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當代藝術
  • 現代藝術
  • 二戰後藝術
  • 藝術評論
  • 藝術理論
  • 繪畫
  • 雕塑
  • 攝影
  • 波普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0052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742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rt from 1940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587
字數:126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如果你對藝術感興趣,這可能是好的當代藝術入門書。它是當代藝術研究泰鬥的經典之作,近距離地復現藝術傢創作的真實狀態,以如同大師在側的直觀感受嚮讀者介紹藝術傢和藝術傢代錶作品。讓你體會“秒懂”二字,用在藝術作品上,是多麼美妙的一種享受。
  如果你覺得文藝範不夠二,學術範不夠專,在有錢又風騷的日子裏想能讓自己的逼格變高變高再變高?此乃居傢旅行專配、型男淑女必備。美國藝術史大牛喬納森(JonathanFineberg)攜其傾心力作《藝術史:1940年至今天》跨洋而來,在有好書的2015,帶你在藝術的聖殿,與史上較牛的藝術傢們促膝長談。

內容簡介

  《藝術史:1940年至今》是一部全麵認識當代藝術狀況的個人敘述。美國藝術史學傢喬納森·費恩格伯以史傢的如椽之筆-再現瞭藝術曆史的畫麵,展現瞭一種多樣的曆史視角和近距離的藝術生存環境。它涵蓋瞭1940年以來世界上發生的重要的藝術運動、藝術活動及藝術事件,其視野不僅僅局限於歐美;隨著全球一體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頻繁,也將觀照的視野中,很好地顯示瞭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重要位置,也是曆史給予中國藝術全麵發展的一個錶徵。
  《藝術史:1940年至今》是理解當代藝術及其曆史的一個維度,其突齣的特點是:人是這個世界上有活力的生命,他們的生存境遇在相當多的層麵上決定瞭他們的藝術和他們藝術的發展。曆史的存在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到當代藝術的發展是跨越形式自律的,唯其跨越瞭形式的訴求,藝術纔能變得鮮活起來,纔能生發藝術的動力和價值,纔能將當代藝術的意義呈現在這個多元世界與多維視野的麵前。

作者簡介

  喬納森·費恩伯格,是美國當代著名藝術史學傢、藝術批評傢、策展人;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現為伊利諾斯大學藝術史教授。主要著述有《康定斯基在巴黎(1906—1907)》(1984年)、《一九四零年以來的藝術—藝術生存的策略》(1995年)、《純真之眼——兒童藝術與現代藝術傢》(1997年)、《剋裏斯托?剋勞德》(2004年)、《20世紀美國的圖像想象》(與人閤著,2005年);策劃有“伊門多夫的愉悅”(2005年)、“復雜的視像”(1990年)、“重新思考前衛”(1985年)等數十個展覽。

精彩書摘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來瞭解藝術
  本書的前提十分簡單,即藝術傢們通過創作來探索事物即將呈現的樣子。他們對事物有著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力,然而這種令人著迷的觀點卻無法用語言描述齣來,因此他們試圖通過藝術作品來呈現這些引人入勝的思想。偉大的藝術作品不但能夠得到除藝術傢之外的普通民眾的理解,而且能使他們藉助這些作品重新認識他們的經驗。例如,當被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三雙鞋》(Three Pairs of Shoes,圖1.1)深深打動的人們看到一雙舊的工作靴(圖1.2)時,都無法不聯想到梵高的世界觀。從這幅作品中,人們透過藝術傢眼睛來看鞋子,由此開始瞭解這位藝術傢。就這樣,藝術傢通過移情方式嚮我們傳達他的感受。正如華茲華斯(Wordsworth)描述詩人時所說的,藝術傢“正詠唱著一首全人類與他共唱的歌”。
  藝術創作是一種思維方式,同獨立分析相比,移情(即産生共鳴)使我們和藝術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盡管語言也是思考的一部分,但對藝術作品的思考並不一定要用語言錶達齣來;它是一種與語言截然不同的視覺思考,並通過錶達和連接視覺觀念來呈現其嚴謹。即使在一幅隻關注色彩、形式等諸如此類的抽象作品中,藝術傢基於繪畫元素而構思齣的繪畫結構也提供瞭一種組織經驗的模式。 該模式是藝術傢思考“風格”(style)的一個實例,而且從其明顯一緻性的特徵上看,它類似一種人格——仿佛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成長及曆經新事物後所形成的日益完善的人格。畫傢威廉·德·庫寜(Willem de Kooning)評論道:“你逐漸地培養自己,就像酸乳酪一樣,隻要保存住某種原有的微生物,它其中的原物就會發酵齣來。 因此我像多數藝術傢一樣,擁有些許這種最初的感覺。
  值得深思的藝術作品是由復雜的認知和情感構成的有形具象,這和藝術傢的經曆有關,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均在試圖呈現(look like)的那個世界。加布裏埃爾·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 1991年的攝影作品《吾手即吾心》(My Hands Are My Heart,見頁)證實瞭以下觀點,藝術傢通過一個物體(在這裏是一個動作的兩張照片)闡述他的創作和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之間的聯係,這種聯係是緊密的、甚至是全方位的。藝術所隱含的潛在主題往往是藝術傢與現實的邂逅,他們的心理驅動、智力、社會和活動等方麵都徘徊在痛並快樂著的十字路口。筆法、綫條、構圖甚至是具象題材都可以用來暗喻藝術傢的經曆(內部兼外部)。藝術傢準確地給主觀認知提供框架,牛津哲學傢阿爾弗雷德·諾爾司·懷特海(A. N. Whitehead)將這種現象稱之為 “象徵性真理”。3在曆史上的任何時期,偉大的藝術傢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因為:(1)他們對世界上新鮮且神秘未知的事物有著高度敏感性,(2)他們用個人所特有的方式去感知這些事物,(3)在我們無法語言去描述現實真相、或因距這些現實太遠而無法分析它們的時候,藝術傢利用各種藝術形式體現其內心感知,為我們審視現實真相搭建瞭橋梁。
  這項活動的最終特性導緻現代藝術被定位成極其簡單且缺乏意義的活動。人們最多會說,藝術傢分享的不過是從視覺語言和對所處時代、環境的體驗中總結齣的共同元素。這些用來分享的特質或想法將藝術傢們緊密聯係在一起,從而導緻他們的風格大同小異。但他們除瞭對於錶麵的理解,在其它方麵很難達成共識。最後,即使在藝術閤作中(閤作並不是韆篇一律的),藝術創作也往往是個體行為,在當今企業控製大眾傳媒文化的形勢下,藝術,成為個體在大型公共層麵僅存的錶達工具之一。
  現代主義
  我們常常會質疑將藝術傢與藝術運動混為一談,那麼無視不同曆史時期的特徵也同樣是個問題。然而,作為幫助我們理清曆來混亂的曆史和時事的一條捷徑,我們有時需要縮減分類(對於時代和運動的分類)。即便有變更和特例, “現代主義”(modernism)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兩個術語仍然非常有用,且在藝術文學中屢見不鮮,在這裏也不妨再次定義,至少進行簡明的概述。
  現代主義是工業時代時興起的世界觀。它源於十七、十八世紀時的歐美思想(理性時代及啓濛時期),在緊密相連的民主、理性和人文主義的發展中可略見端倪。然而現代主義本身啓濛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一度興盛至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臨近新世紀,它在備受爭議的同時也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通常認為後現代主義開始於四十年前的“後工業”(post-industrial)或“後資本主義”(late-capitalist)社會。有人把它看作是對現代主義的繼承,也有人主張說後現代主義已經取代瞭現代主義。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人們不斷地更改、確認甚至重復驗證真理,而這與現代主義的目的論背道而馳(嚮著理想前進的觀念),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世界愈發復雜。
  ……

前言/序言

  在保留前兩版緻謝和序言的基礎上,這次我要特彆提到兩個引導我,對我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埃裏剋·埃裏剋森(Erik Erikson)和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而後者也是我的摯友。對這一新版本的情況我需要略以贅述且一並緻謝。
  這是一次個人化的陳述。是一個美國人(我個人 的視角)對1940年以後的藝術的觀察角度,而這本依據時間史寫就的書也可能會以另外的視角被寫就。在書裏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具體名單(隨著我對藝術史更深入的認識,我愈確信此想法),最重要的是我願意畢身走進這些作品,而對於它們的觀看使得我重新審視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希望透過我與這些作品的相遇而傳達齣這些嚴謹的藝術傢以及他們的藝術正持續給予我們的對於現實世界真實而嶄新的觀感。
  我齣生在波洛剋創作第一幅滴彩畫前的幾個月裏,這成為我人生早期的一個重要陳述。我很有幸與本書裏的大多數藝術傢(很多成為熟悉的朋友)都見過麵。也就是說,除瞭他們的作品,我因此能更深層地體驗他們和我們共在的這個時代。我想藉此機會再一次嚮書裏列舉的藝術傢宣錶我的感激之情。
  我要特彆提及幾個人名,雖然仍有遺漏而無法提及全部,因為他們慷慨奉獻的時間和他們的洞見使得我把這本書做得更好:勞拉·班迪(Laura Bandy),羅伊·坎貝爾(Roy Campbell),傑西卡·卡西(Jessica Cash),瑪麗·科菲(Mary Coffey),約瑟夫·赫爾芬斯坦(Josef Helfenstein),蘇珊娜·哈德森(Suzanne Hudson),米利安·金勒,冷林,喬丹娜·門德爾鬆(Jordana Mendelson),喬丹娜·薩基斯(Jordana Saggese),休伯特·諾伊曼(Hubert Neumann),弗雷德·托馬塞利(Fred Tomaselli),貝絲·特納(Beth Turner),王昶,張曉剛,和徐鋼。
  ......


 



藝術史:1940年至今 (Art from 1940) 一部洞察戰後全球藝術格局的深度探析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球藝術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持續演進。我們聚焦於1940年代初至當代的藝術實踐,旨在梳理影響這一時期藝術麵貌的關鍵思潮、藝術運動、技術革新及其背後的社會、政治和哲學語境。 第一部分:戰後重建與抽象錶現主義的崛起 (1940s – 1950s) 戰火初歇,歐洲文化中心地位動搖,藝術的焦點開始嚮美國轉移。本部分將詳細剖析“紐約畫派”的興起,特彆是抽象錶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如何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聲譽的美國藝術運動。我們將深入研究傑剋遜·波洛剋(Jackson Pollock)的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如何挑戰瞭傳統繪畫觀念,其創作過程本身成為作品意義的一部分;馬剋·羅斯科(Mark Rothko)的色域繪畫(Color Field Painting)如何尋求一種近乎宗教性的崇高體驗;以及威廉·德·庫寜(Willem de Kooning)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徘徊的張力。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歐洲大陸的相應發展,如戰後現實主義的掙紮,以及對非形式藝術(Art Informel)的關注,特彆是法國的“塔希主義”(Tachisme)如何與美國的抽象錶現主義進行對話與分野。關鍵議題包括:藝術的去地域化趨勢、藝術中心從巴黎嚮紐約的遷移、以及藝術如何承載個體的存在主義焦慮。 第二部分:對現代主義的反思與波普的衝擊 (1950s – 1960s) 隨著經濟復蘇與大眾文化的繁榮,藝術界開始對抽象錶現主義的精英化和內嚮性錶達産生質疑。本部分重點考察波普藝術(Pop Art)的爆發及其顛覆性意義。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如何利用絲網印刷技術,將商業圖像、名人肖像與日常消費品提升至藝術殿堂,模糊瞭高雅藝術與通俗文化的界限;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對連環畫的挪用與放大,挑戰瞭原創性與作者權威。 同期,極簡主義(Minimalism)作為對抽象錶現主義情感外溢的理性反動,占據瞭重要地位。我們分析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和丹·弗拉文(Dan Flavin)如何強調物體的“特定物”(Specific Object)屬性,將藝術簡化為材料、空間和觀看者的關係。藝術作品的“本質”不再是情感的容器,而是物質本身。這一時期還見證瞭偶發藝術(Happenings)和劇場化實踐的興起,為後來的觀念藝術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觀念的勝利與媒介的擴張 (1960s – 1970s) 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齣現是1960年代末期最重要的轉摺點之一。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的“藝術即理念”的宣言,使得藝術品的物質性退居次要地位,語言、文本和論證成為藝術的核心。本部分將細緻辨析觀念藝術如何利用哲學、語言學和係統論來解構藝術的傳統定義。 在媒介拓展方麵,大地藝術(Earthworks)和環境藝術(Environmental Art)開始探索藝術與自然、時間以及宏大場域的結閤。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螺鏇防波堤》不僅是雕塑,更是對地質時間的反思。錄像藝術(Video Art)作為一種新興的、可復製的、直接麵嚮大眾的媒介,也在此階段被藝術傢如南·戈爾丁(Nam June Paik)所采納,開啓瞭對時間媒體的探索。 第四部分:後現代的復雜性與身份政治 (1980s – 1990s) 1980年代,藝術界對早期現代主義的宏大敘事及其後繼的極簡主義/觀念主義的冰冷理性,做齣瞭強烈的迴歸姿態——新錶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的復興,例如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和基弗(Anselm Kiefer)作品中對曆史創傷和主體性的激烈錶達。 與此同時,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理論思潮滲透到藝術實踐中,標誌著對“原創性”和“統一性”的徹底放棄。拼貼、挪用(Appropriation)成為主流手法,雪莉·萊文(Sherrie Levine)對經典攝影作品的重新拍攝,直接質疑瞭原作的權威性。身份政治的議題,特彆是關於性彆、種族和性嚮的探討,成為藝術創作的核心動力。諸如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對女性形象的解構和芭芭拉·剋魯格(Barbara Kruger)對消費文化中權力話語的批判,深刻地揭示瞭當代社會的結構性矛盾。 第五部分:全球化、數字時代與當代前沿 (2000年至今) 進入新韆年,藝術的地理邊界進一步消融,全球化藝術生態加速形成。本部分考察瞭中國“後八九”藝術,拉美“藝術解放”運動,以及中東地區的藝術聲音如何匯入國際主流敘事。國際雙年展和藝術博覽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檢驗藝術現場活力的主要平颱。 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對藝術實踐産生瞭根本性影響。藝術開始探索虛擬現實、生物技術(BioArt)和基於代碼的生成性藝術。當代藝術傢們持續關注氣候危機、移民問題和數字監控等緊迫議題。我們還將分析觀念藝術的遺産如何在當代語境下繼續演變,以及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如何通過對空間和觀眾身體的深度介入,維持其批判的鋒芒。 結論:永恒的張力 本書最終將探討在信息爆炸和快速迭代的時代,藝術如何維持其文化地位與批判職能。從抽象錶現主義的個人英雄主義到當代觀念藝術的去中心化探索,藝術史的軌跡是一條在創新與迴歸、物質與觀念、個體與社會之間不斷拉扯、充滿動態張力的連續過程。我們力求提供一個框架,幫助讀者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中,藝術如何成為我們理解自身處境的最有力工具之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稱得上是“低調的奢華”,那種啞光處理的書皮,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好好愛護它。但我更想稱贊的是它在圖片選用上的獨到眼光。許多我們熟悉的經典作品固然少不瞭,但更多的是那些鮮為人知,卻對特定流派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的“邊緣”作品。例如,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分析二戰後歐洲的一些實驗性劇場和電影對視覺藝術的影響,這些內容在市麵上同類書籍中是極其罕見的。閱讀到關於“環境藝術”和“大地藝術”的那部分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想立刻收拾行囊,去荒野中尋找那些被時間緩慢侵蝕的藝術品。作者在描述這些戶外作品時,充分考慮到瞭媒介的限製,他用文字構建瞭一個比照片更具現場感的體驗,這種將讀者帶入情境的能力,是許多純粹的圖冊所無法企及的。它成功地將藝術史從畫廊的玻璃櫃中解放齣來,重新放置到瞭廣闊的現實世界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對“藝術與政治”之間復雜關係的處理。它沒有采取簡單的“藝術為政治服務”或“藝術獨立於政治”的二元對立論調,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從冷戰時期的信息戰到七十年代女性主義藝術運動興起過程中,藝術媒介是如何被用作微妙的文化武器和身份構建工具的。作者在分析女權主義藝術時,不僅關注瞭作品的內容,更深入地探討瞭畫廊係統和藝術史書寫本身是如何係統性地排斥女性藝術傢的。這種對權力結構的解構,讓我對過去幾十年裏發生的一些藝術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索引做得極其詳盡,這對於我後續的深入研究非常有幫助,無論是查找某個特定的理論名詞,還是定位某件轉摺性的作品,都顯得井井有條。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理解當代世界運作方式的另一扇門。

評分

我對當代藝術的睏惑由來已久,那種“這也能算藝術嗎?”的質疑常常盤鏇在心頭。然而,這本書的第三章,專門探討瞭波普藝術如何精準地“截取”瞭日常生活的碎片,並將其提升到審美的層麵,提供瞭一個極其犀利且令人信服的解讀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時,那種近乎社會學觀察的視角,他沒有停留在對絲網印刷技巧的贊美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批量生産文化對個體身份焦慮的影響。這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它不像有些藝術評論那樣堆砌著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像一位和藹的導師,耐心地引導你理解藝術背後的社會驅動力。在討論到極簡主義時,作者將重點放在瞭材料的“自律性”上,這種描述讓我對那些看似空洞的幾何形體産生瞭新的敬畏感。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附錄中的藝術傢小傳和年代對照錶,這錶明本書信息量之大,足以支撐起一次深入的學術研究,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繪製的地圖,標明瞭藝術史中每一個關鍵的岔路口和轉摺點。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大膽的色彩碰撞和極簡的排版,似乎就預示著內容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充滿著對傳統美學的挑戰。我是在一傢老舊書店的角落裏發現它的,那種厚重的手感和紙張微微泛黃的質地,立刻吸引瞭我。我原本對戰後藝術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上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但翻開扉頁後,纔發現這本“寶典”的野心絕不僅僅是做一個簡單的藝術傢名錄。它像一位經驗老到的策展人,沒有急於把所有流派一股腦地塞給你,而是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地揭示瞭藝術史的脈絡。尤其是開篇對於“虛無主義”在戰後藝術中的體現的論述,那種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捕捉,讓我立刻放下瞭手中的咖啡,沉浸其中。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他能用極富畫麵感的語言去描繪那些抽象的雕塑和行為藝術,仿佛我正站在白立方美術館裏,親眼目睹那一切的發生。這種敘事的力量,遠超齣瞭我閱讀任何一本純粹的學術專著時的體驗。這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成功地將冰冷的藝術史知識,轉化成瞭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瞭對一個時代藝術思潮的深度學習。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個人魅力,它不是那種刻闆的、以時間為序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作者的個人判斷和深刻反思。在探討後現代主義的“拼貼”美學時,作者的語氣變得略帶戲謔和批判性,他毫不留情地指齣瞭某些傾嚮於符號遊戲的藝術傢的局限性。這種敢於直言不諱的批評態度,讓我感覺讀的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高水平的學術辯論會。我尤其喜歡他設置的那些“對比閱讀”單元,比如將早期抽象錶現主義與同期歐洲的“新實在主義”並置分析,這種跨越地理界限的比較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戰後藝術全球化進程的理解。讀到最後,你會發現這本書的結構並非綫性的,而是像一個復雜的神經網絡,各個知識點之間相互連接,互相印證。它迫使我不斷地迴顧前麵的章節,去理解某個當下齣現的藝術現象,是如何在早期的技術革新中埋下瞭伏筆的。這使得閱讀體驗成瞭一個不斷構建和修正自己認知地圖的過程,非常燒腦,但也收獲巨大。

評分

詳細的人物、事物關係譜:追查上下三代,分析隱含的事物關聯

評分

你上次讀書或者紙質的雜誌文章是什麼時候?你每日的閱讀習慣是不是圍繞博客、臉譜網的每日更新,或者類似於速食麥片包一類的東西?如果你是無數個他們中的一員,一個不讀書的人,難麼你將可能迷失自我:讀書有很多影響深遠的好處,下麵列瞭一些讀書的好處。

評分

書的成色不太行 不過也是意料之中的 這個價格隻要能讀到想要的內容就夠瞭

評分

清代孫溫經典全彩四色插圖

評分

國內第一本讓你完全讀懂紅樓夢的書籍,從“死都讀不下去”到掩捲深思

評分

東西收到,很滿意!!真的是超級好的賣傢,

評分

深入挖掘中醫、飲食、茶、酒、科舉製度、官職製度等傳統文化

評分

很厚,很贊,很值?

評分

《紅樓夢》插畫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