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H.阿诺德 著,李里峰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识
  • 牛津
  • 文化
  • 西方文明
  • 思想史
  • 知识
  • 入门
  • 普及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9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3625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作序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全书以英汉双语形式呈现,方便对照阅读。
  书中附有英汉对照索引,方便随时查阅。

内容简介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向我们阐述了我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演变的。通过一系列史例,作者阿诺德为我们揭示了研究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方法。我们读完后定会无比兴奋,因为我们不仅能从中发掘过去,还能发掘自己。
  历史学家是在重建真相,还是在讲述故事?从古希腊历史学家的奇闻逸事到现代历史学家的各种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约翰·H.阿诺德,东安格利亚大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世纪史和历史哲学。

精彩书评

  本书由一些关于过去的闪光碎片连缀而成——中世纪的一场凶杀案,17世纪的弃妇获得的一笔赡养费,黑人妇女的一番反奴宣言——向读者展示了历史是什么,同时也展示了历史不是什么。作者文笔清晰、知识广博、情感真挚、兴致高涨,他对于历史的细致分析几乎让人怀疑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说。
  ——新闻工作者 尼尔·阿舍森

目录

前言和致谢
1 关于谋杀和历史的问题
2 从海豚之尾到政治之塔
3 “事实是怎样的”:真相、档案和对旧事物的热爱
4 声音与沉默
5 千里之行
6 杀猫;或,过去是异邦吗?
7 说出真相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关于谋杀和历史的问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301年,吉扬·德·罗兹从比利牛斯山的塔拉斯孔村匆忙赶往法国南部的帕米耶镇。他是去拜访他的哥哥雷蒙,当地多明我会修道院的一位修道士。这趟行程沿阿列日河谷至少有三十公里,吉扬徒步行走,至少要花一天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不过他此行的原因很紧急:他的兄弟送来一封信,警告说他们两人都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他必须马上赶过去。
  来到帕米耶的修道院,他的兄弟道出了令人恐惧的消息。雷蒙告诉他,最近某个居士(一种不属于任何正式宗教机构的准修道士)造访了修道院。他叫吉扬·德让,对兄弟二人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德让显然为多明我会捉拿两名异教徒——皮埃尔·奥捷和吉扬·奥捷——提供了帮助,他们活动于比利牛斯山的蒙塔尤村。德让知道这些异教徒是因为一个住在高处山村的人,此人曾为德让提供住宿过夜,并天真地把德让介绍给这些异教徒,指望德让会接受他们的信仰。德让见到了奥捷一家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现在他要背叛他们。
  真正让雷蒙害怕的是,德让还声称异教徒在多明我会内部有一名奸细。居士说,这名奸细通过他的兄弟——一个普通信徒,也是奥捷一家的朋友——与异教徒发生关联。这个兄弟就是吉扬·德·罗兹,被指认的奸细就是雷蒙·德·罗兹。“这是真的吗?”惊恐的雷蒙问道,“你和异教徒们有联系吗?”“不,”吉扬·德·罗兹回答说,“居士在说谎。”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谎言。吉扬·德·罗兹在1298年春天与这些异教徒初次相遇。他听他们布道,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宿,事实上也和他们有联系:他们是他的舅舅。奥捷一家最近从伦巴第回来,此前他们一直在为阿列日河一带的小村镇做公证人。他们在伦巴第皈依了纯洁派信仰,这种信仰13世纪曾盛行于法国南部,但近年来已在宗教法官的关注下逐渐消亡。皮埃尔·奥捷和吉扬·奥捷想要让它复活。
  纯洁派是基督教的一种异端。纯洁派信仰者称自己为“忠诚的基督教徒”,相信自己是门徒使命的真正继承者。他们还相信存在两个上帝:一个好上帝,他创造了灵魂;一个坏上帝,他创造了一切有形之物。这种“二元论”信仰与罗马天主教正统恰恰相反。无论如何,纯洁派教徒相信罗马天主教会是腐败的——他们称其为“巴比伦的妓女”。13世纪早期,法国南部有数千名纯洁派教徒和更多的信仰者。但到14世纪早期仅有十四名纯洁派教徒幸存下来,他们大多藏匿在比利牛斯山的村子里。即便如此,这样的信仰仍不能见容于正统的宗教力量。因此,帕米耶的多明我会才急于利用这个机会抓住奥捷一家。也因此,吉扬·德让才使德·罗兹兄弟面临危险。
  吉扬·德·罗兹告别自己的兄弟,返回比利牛斯山里的家中。他先来到阿克斯村(离塔拉斯孔又有三十公里),提醒雷蒙·奥捷(那些异教徒的兄弟)提防德让。回到本村后他又警告了一个叫吉扬·德·阿雷亚的人,此人住在邻近的基耶地区。我们不清楚,他是不是在这个时候策划了随后发生的那些事件。
  吉扬·德·阿雷亚是纯洁派教徒的积极支持者。他立刻找到居士德让,问他是否正在寻找奥捷一家。德让回答说“是的”,于是吉扬·德·阿雷亚表示能带他找到他们。居士很高兴,毫不怀疑地答应了。他们一起来到深山中的拉纳特村。
  当晚迟些时候,吉扬·德·罗兹听说当居士走到拉纳特村外的小桥上时,出现了两名男子:菲利普·德·拉纳特和皮埃尔·德·阿雷亚(吉扬·德·阿雷亚的兄弟)。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
  他们立刻抓住他[德让]痛打,使他无力叫喊。他们把他带到拉纳特附近的山区,在那里问他是否真想抓捕那些异教徒。他承认确有其事;菲利普和皮埃尔马上把他扔下峭壁,丢入一道深谷中。
  这起谋杀被隐瞒了许多年。吉扬·德·罗兹、雷蒙·德·罗兹和奥捷一家暂时安全了。
  是什么让我们知道这起被遗忘已久的谋杀案的呢?它被记录在1308年的宗教审判簿中,当时吉扬·德·罗兹供认了他所知道的异端和异教徒。另有三名证人重述了这一事件。因为与纯洁派教徒有染,吉扬和其他六十人一道被判入狱。这一事件如同一幅神秘而诱人的小插图,从14世纪为我们留存至今。那么这就是“历史”:很久以前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如今被重新讲述。过去再次复苏,当时与现在之间不对等的联系被重建。历史学家是否可以就此卸下他(她)的责任?这本历史学导论可以就此结束了吗?
  别这么快结束我们的旅程。关于吉扬·德让谋杀案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就一般历史而言也还有些问题有待探询。本书将要表明,书写历史的过程(“历史编纂”)疑问丛生。我们可以从第一章开始审视这些问题,其中有些也许已经跃入我们的脑海。在许多方面,历史始于问题也终于问题;也就是说,历史永远不会真正地结束,历史是一个过程。
  ……

前言/序言

  大概知道我曾写过一本名为《历史学是什么》的小册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给我送来了即将出版的《历史之源》。翻阅一过,我就产生了兴趣,并且乐意将它介绍给读者。
  看到书名,读者或许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的确,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本书的观点也符合学术研究的结果,称得上学术性,但作者却更着眼于学术普及,所以不仅轻松可读,而且容易为非专业的读者所理解。
  本书共七章,每一章都以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开始,引出相应的理论、概念或方法。尽管对不熟悉西方历史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显得陌生,但作者生动的讲述仍能引人入胜。
  如第一章就是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的——“1301年,吉扬·德·罗兹从比利牛斯山的塔拉斯孔村匆忙赶往法国南部的帕米耶镇。他是去拜访他的哥哥雷蒙,当地多明我会修道院的一位修道士。……不过他此行的原因很紧急:他的兄弟送来一封信,警告说他们两人都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随之展开的是多明我会为捉拿两名纯洁派异教徒,而一位居士反而被异教徒所杀的扑朔迷离的故事。但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却引出了一个历史学的重大问题:
  本书将要表明,书写历史的过程(“历史编纂”)疑问丛生。……在许多方面,历史始于问题也终于问题;也就是说,历史永远不会真正地结束,历史是一个过程。
  在进一步分析了这个故事涉及的史料来源、这些史料的形成过程,解释了这些史料的不确定性后,作者重申了他的观点:“历史是一个过程、一种论辩,是由关于过去的真实故事所构成的。”并进而引导读者思考:“想想历史(像我们正在做的那样)带给我们的机会和危险。它使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与过去之间的关系,审视我们挑出来讲述的过去故事的种类、我们回想起那些故事的方式以及讲述那些故事的效果。当过去重新进入现在,它就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所在。思考‘历史’,部分是要思考历史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要开始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回顾过去、尝试理解在过去‘历史’是什么将会有所帮助。”
  在以后的各章中,作者也都是从具体的史实出发,来阐述历史学某方面的原理。如第二章《从海豚之尾到政治之塔》就是通过巴比伦国王那波尼德斯寻找太阳神庙、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探究希腊与波斯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基督教历史学家的历史著作的编纂模式和修辞,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历史服务于一个目的:给人们以认同感。在这个意义上,它就像记忆一样。但它是谁的记忆?有哪些事情要记忆?”
  又如第四章《声音与沉默》是这样开始的:
  1994年8月1日,在诺福克和诺里奇档案馆工作的一位管理人员打开一盏灯,建筑物随之爆炸了。开关里微小的电火星点燃了泄漏的煤气。工人被炸倒,但是活了下来。档案馆却没有。消防队员努力控制火势,工作人员设法挽救保存在那里的文献。当火最终扑灭的时候,三十五万册图书和一些历史记录已被烧毁,建筑物内部也已毁损。
  为什么从这里开始呢?这一章和接下来的两章,旨在阐明历史学家怎样展开研究历史的工作。我们将利用原始证据,从历史中探索出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从未被讲述的故事。
  读者一定会理解,为什么作者要花费本书一半的篇幅来讲述历史研究中的“原始证据”。稍有历史学常识的人也会与作者有同样的关注:“历史学家常常提到,被研究的事件发生之时或稍后形成的历史文献是‘原始’证据(就像犯罪行为的‘第一证人’)。‘二手’资料指的是其他晚一些的作家的著作。不过,这只是一种有用的简单说法,并非严格哲学意义上的区分,因为二者之间的界限可能很难划分,而且‘二手’资料也是它们自己时代的‘原始’证据。”
  本书的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说出真相》是从美国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索杰纳·特鲁斯于1851年5月28日的一次演讲的两种不同记载开始讨论的,作者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历史学家能否理解和接近过去的生活?他们写下的故事是否是‘真实的故事’?历史的意义会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也是读到这里的读者所渴望了解的。
  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最后对“为何要研究历史,历史何以重要”提出的三个理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它们是:第一,首先仅仅是“乐趣”。研究过去时有一种愉悦,就像研究音乐、艺术、电影、植物学或天文学一样。第二,将历史作为某种思考的工具。研究历史必定意味着将自己带出当前的环境,探寻一个不同的世界。第三,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自我,推断我们人类作为个体是如何“产生”的,也是为了认识到以不同方式行事的可能性。
  此书是200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在2001年与周筱赟合作撰写《历史学是什么》时尚未见到。使我感到宽慰的是,我们之间的大多数看法是相同的。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从我的阅读习惯出发,总觉得条理还不够清晰,这或许是我阅读西方著作不多的缘故。
  2008年6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文明的脉络: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一部恢弘的史诗,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与演变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类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波澜壮阔。我们今日所处的现代社会,其基石无不深植于过往的岁月之中,承载着无数先哲的智慧与无数先民的探索。 《文明的脉络: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它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深入文明肌理的探索。本书旨在描绘出人类社会结构、知识体系、艺术表达以及政治思想形成的关键节点,展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如何应对挑战、构建秩序并最终孕育出影响深远的观念。 第一编:起源与奠基——早期社会的重构 本书的开篇,将焦点投向了人类文明的曙光。我们探讨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与定居,更是认知上的飞跃。如何从狩猎采集走向农业社会的定型?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之上,最早的法律条文如何确立了早期国家的治理框架?在尼罗河畔的宏伟工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宗教信仰与宇宙观? 我们深入分析了早期文字系统的诞生——从象形到表音的转变,如何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积累与传播方式。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理解“秩序”的最初形态:神权与王权的交织,早期城邦的兴衰,以及这些基础性制度对后续数千年社会形态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将审视古代东方与西方在社会组织、军事策略和哲学萌芽上的差异与共性,勾勒出全球文明图景的初步轮廓。 第二编:古典的辉煌与思想的交锋 进入古典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本篇将细致考察地中海世界的伟大遗产。在雅典的广场上,民主的理念是如何诞生、辩论与实践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构建的理性哲学体系,如何成为西方思想的永恒基石?这些关于“善”、“美”与“正义”的探讨,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伦理判断。 同时,本书将目光投向东方。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构筑了东亚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的根本。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制度与文化的整合。我们还将对比分析古印度吠陀体系的演变,以及佛教思想如何从本土宗教成长为影响数亿人的普世信仰。古典时代的魅力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它们为后世的政治实践和精神追求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第三编:连接与转型——跨文化交流的加速 中世纪并非黑暗的停滞期,而是不同文明区域间连接与重塑的关键阶段。本书将重点关注连接欧亚大陆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的兴衰,它们如何促进了商品、技术乃至瘟疫的传播。 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形成及其与世俗权力的复杂互动,塑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结构。而在伊斯兰黄金时代,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的科学成就,天文学、代数学和医学的进步,为后来的文艺复兴积累了至关重要的知识储备。本书力求打破地域壁垒,展现一个相互影响、彼此塑造的全球体系的雏形。我们分析了宗教信仰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维持社会凝聚力的强大力量。 第四编:重塑世界观——近代觉醒与地理的扩张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人类认知边界的剧烈扩张。文艺复兴对人性的重新肯定,挑战了中世纪的宇宙观,为科学革命铺平了道路。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发现,如何颠覆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牛顿的物理学定律,如何为启蒙运动奠定理性与机械论的基础? 地理大发现不仅是航海技术的突破,更是世界权力格局的彻底重置。新旧大陆的接触带来了物种、财富和疾病的交换,重塑了全球经济结构。我们审视了早期殖民主义的驱动力——商业利益、宗教热情与国家荣耀的混合体——及其对被殖民地社会带来的深远且复杂的遗产。启蒙思想家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的探讨,如何直接催生了现代革命浪潮,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理解的“国家”与“公民”的概念。 结语:未来的回响 《文明的脉络》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历史并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张由无数选择、冲突与创新交织而成的复杂挂毯。通过回溯这些源头,我们不仅能欣赏过去的成就,更能清晰地辨识出今日世界面临的挑战中,那些早已埋下伏笔的深刻根源。这是一次对人类共同遗产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刻反思。 适合读者: 对历史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大学生以及希望建立系统性历史知识框架的学习者。本书语言严谨而富有文采,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开始涉猎一些比较宏大的叙事作品,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作者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遥远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昨日刚刚发生一般鲜活。他没有沉溺于过多的细节考据(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而是着重于构建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因果关系。当我读到某个文明的兴衰时,作者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具体的、富有画面感的片段,让我仿佛亲身站在历史的现场,而不是仅仅在纸面上接收信息。比如,对某种社会制度变迁的阐述,他不是干巴巴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描述普通人在这一变迁中的挣扎与适应,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可触摸。这种“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有分量感又不失典雅。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上,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使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关键概念和人名都采用了加粗或不同的字体样式,这极大地帮助了我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书中的插图和地图部分,无论是历史场景的复原还是地理位置的标注,都制作得极为精美且详尽,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没有那种廉价的印刷感,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确实是下了大工夫的。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散发着“经典”气息的读物,光是捧在手里把玩,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与敬意,完全符合我对一套严肃历史读物的期待。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可读性,两者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用和注释处理上的方式。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和学界主流观点的基础之上的,但作者非常克制地没有将这些学术“包袱”一股脑抛给读者。脚注部分处理得十分精妙,既能满足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去追溯源头,又不会打断非专业读者的阅读流畅性。这种对不同层次读者的体贴入微的设计,体现了作者真正的大家风范——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用清晰、不失趣味性的语言进行转译。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教材,但其内容深度又足以让资深研究者从中获得新的视角,这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普及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似乎有意地避开了传统史学中过于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特定帝国的窠臼,而是努力描绘一幅全球性的文明图景。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许多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族群和文化区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和篇幅。它没有采用那种“西方中心”或“东方中心”的单一化视角,而是尝试在不同文明体之间寻找对话和相互影响的节点。这种多元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历史主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重新书写和定义的动态概念。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万花筒前,看到了不同文明在各自的土壤中孕育出的独特果实,以及它们之间跨越山海的神秘交汇,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反思价值。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连续性”这一概念的深刻揭示。我们常常习惯于将历史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阶段——古代、中世纪、近代,但这本书却强力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之间的细微联系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像某些通史那样急于赶场,而是愿意花笔墨去探讨某个思想的萌芽如何影响了数百年后的政治实践,或者某种技术革新如何悄然改变了社会结构。每一次翻页,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时间河流的流动感,清晰地看到A事件是如何在B条件的催化下,最终演变成C格局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关联性解读,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碎片化、孤立看待历史事件的认知模式,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一种更为立体和动态的理解。

评分

很好,非常不错,很棒的,红红火火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唐高宗永徽初年间,少年登科、能力不凡的男主人公裴行俭在此间恰值多年蹉跎不遇的境地,作者从穿越女主角库狄琉璃和裴行俭的遭遇经历为线索,用现代人的角度外加严谨历史考据,真实讲述了那段时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揭秘了裴行俭从怀才不遇到被大力起用;后被高宗皇帝贬谪西域;紧接其在西域收服民心、调解各族纷争、发展经济商贸的所作所为;最后又回到长安步入仕途改革吏治等一系列事件的缘由和结果。同时也从当时皇室的宫闱秘闻、高门显贵的家族争斗、朝野的权力更迭、西域当地政治局势的变迁、域外边疆战事等副线全面地展示那个朝代的风貌;书中还提及了当时普通唐朝人的吏治、等级制度、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全景展示了当时的大唐盛世。[1]

评分

正版书,纸张不错。这套书需要细细品尝。

评分

? 大唐明月贰

评分

,人民,和海洋贸易。

评分

《牛津通识读本:历史之源》全书以英汉双语形式呈现,方便对照阅读。

评分

比如说书中列举的有: “To see how differently people have behaved in the past presents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about how we behave, why we think in the ways we do, what things we take for granted or rely upon”, “Visiting the past is something like visiting a foreign country: they do some things the same and some things differently, but above all else they make us more aware of what we call ‘home’ ”, “History is an argument, and arguments present the opportunity for change. When presented with some dogmatist claiming that ‘this is the only course of action’ or ‘this is how things have always been’, history allows us to demur, to point out that there have always been many courses of action, many ways of being. History provides us with the tools to dissent.”

评分

给孩子买的,他很喜欢,说自己慢慢看。

评分

挺好的普及读本,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