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国·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A City Displayed : Shanghai in 1950s]

近世中国·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A City Displayed : Shanghai in 1950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济顺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近代中国
  • 城市研究
  • 社会变迁
  • 历史文化
  • 1950年代
  • 城市生活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6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901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ity Displayed : Shanghai in 1950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4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近世中国·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作者简介

  张济顺,1949年生,上海人。“文革”期间下乡插队,后进厂当工人。1978~198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目录

致 谢/1
自 序/1
第一章 掀动底层:政治统合与里弄换颜(1949—1955)/19
引言/21
一 单位之外:新政权遭遇旧里弄/25
二 承续与突进:有效运作的早期居民委员会/42
三 国家渗透日常:政治整顿与社会生活计划化/63
结语 国家与里弄:未完成的社会重构/78
第二章 国家主人翁:第一次普选运动中的底层社会(1953—1954)/83
引言/85
一 生死攸关:“镇反”思路下的选民资格审查/86
二 塑造“主人翁”:树立典型与宣传引领/93
三 当选“主人翁”:翻身通道上的小人物/107
结语 依然在场的都市与革命/126
第三章 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的改制与改人(1949—1953)/133
引言/135
一 扶助与控制:新政权与旧报业/137
二 放慢脚步:思想改造运动的时机与目标/148
三 由困惑到亢进:运动群众与群众运动/155
四 精英急转弯:运动中的徐铸成与严宝礼/163
五 体制内外:从民间报人到国家干部/180
结语 共产党与上海民间报人/187
第四章 约园内外:大变局中的黄氏兄弟(1930—1960)/189
引言/191
一 《西风》:自校园的乍起与沉寂/195
二 在疏离与异化之间:大学蜕变中的黄嘉德/202
三 华彩写就的悲剧:都市文化尽头的黄嘉音/228
结语 圣约翰与上海知识人的日常史/257
第五章 时尚再现:隔绝中的大众记忆与想象(1949—1960年代早期)/263
引言/265
一 国家意志:文化体制的急剧转型与功能转换/267
二 时尚不再:别了,好莱坞/275
三 影迷重聚:香港影片激起狂热/282
四 旁门左道:上海化的西方影像/290
五 软性抗衡:党与小市民各自表述/300
结语 转型中的延续/313
征引文献/317
索 引/328
附 录/339
近代上海社会研究界说/341
海派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353
近代上海与近代中国几个问题的思考/355
论上海里弄/366
上海租界研究的思路更新——城市史研究的方法论检讨/391
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397
从小溪到大海:上海城市历史和现代教育/411

精彩书摘

  《近世中国·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保甲组织与政治生态 中共接管上海之时,除了面对流转过频、聚集过密与阶层杂错的上海社会特质外,还面临着保甲组织覆盖的里弄政治——全市30个行政区,1193个保,28552个甲。保办公处“掌握了甲长,掌握了全保户籍与人口动态,掌握了人民的基本情况”。到1949年,经历了国民党和日伪统治时期,传统中国的保甲制度,已实现了时空移位,从国家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方式,变为现代都市社会的控制机制。然而,这个传统制度之所以被移植到上海里弄,是特定的时空条件使然。
   回溯历史,上海开埠前实行过保甲制度,不过到清末已经名存实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处在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家两方”的行政格局下,保甲制度难以在割裂的空间里建立和运行。
   在1940年代沦陷时期的上海,保甲制度在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社会复活,形成集行政、警政、特务于一体的基层控制系统,遍及全市里弄,发挥非常时期的政治控制功效。战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在抨击日伪保甲“荼毒市民,为虎作伥”的同时,复亮“地方自治”招牌,继续在里弄中实行保甲制度。市政府一度恢复地方自治训练所,计划动支2亿元,在一年内将全市各区公所人员及保甲长训练完毕,并将改组后的保甲机构从原来的警务系统移至民政系统,以区别日伪,增加民治色彩。但到1948年底,国民政府重蹈日伪政权覆辙,将保甲组织重新纳入战时轨道,又一次将里弄基层社会拖入带有恐怖色彩的政治控制之中。
   保甲制度在上海里弄的重建,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战时的特定条件。无论在日伪治下的沦陷时期,还是在战后国民党统治的最后年代,只是维持基本生计的以“计口授粮”为要旨的战时供应体制以及极度混乱与恐怖所带来的全城居民心理上的崩溃,才促使上海社会接受了保甲,使之活跃一时。但是,作为常规的现代社会基层控制,保甲制度并未被上海市民整体接受,未在大都市社会生根。
   日伪和国民党同样需要面对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流动的而非稳定的上海,建筑于村落家族基础上的保甲制度当然不能适应于此。然而,日伪和国民党的上海地方政权必须将基层社会完全置于政府的监控之下,非此便不能有效地控制这座大都市。传统保甲制度最适合日伪和国民党政权的需要之处,主要就是依靠最接近的社会空间——邻里间的监督和制约,实现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渗透。因此,1940年代上海保甲户籍管理中最受重视的一项就是联保连坐,即邻里互相担保不发生“越轨行为”,一旦发现,立即举报,如有隐匿,株连联保各户。但是,上海里弄流动不居的邻里并不能遵循某种约定来保证政府需要的秩序,传统保甲最为有效的这项制度规定,在现代都市社会则不能通行无阻。加之战时社会经济恐慌和政治纷乱及民众的反日反战情绪,保甲组织控制社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保甲企图脱离政府控制轨道的情形屡有发生。一些地区的保甲长往往自行其是,区保甲办事处和警察分局发现自己无法行使行政领导和督查权,对下指挥常常失灵。更有甚者,保甲长将保甲变成了个人的独立小王国,专与警察分局或上级办事处指派的保甲人员作对。闸北、南市等区发生多起上级圈定的新保长受到原保长的抵制、对抗事件,而原保长几乎都是“地头蛇”。原本为政府掌控社会所用的保甲组织却为某种社会势力所占有,成为某些特定人群的代言人。
   保甲组织自身的腐败也加剧了制度与民众的矛盾。从1938年9月督办上海市政公署着手编组保甲开始,就不断有保甲长利用职权虚报户籍以自肥,以不予申报户口勒索、刁难居民,还与二房东勾结敲诈房客以分赃。扣发居民购货证、购粮证以及挪用保甲经费人私囊者不在少数,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比比皆是。日伪时期,还发生过市警察局保甲处滥用职权营私舞弊案,以致日军特高处情报科不得不对此进行调查。一般市民对保甲的腐败深恶痛绝,对各级保甲人员的投诉、指控连续不断,直接冲突也时有发生。从1943年5月底到次年底,由伪市警察局保甲处直接受理并处理的居民诉讼保甲人员要案87起,其中南市区居民吴以扬等人联名控告区保甲办事处副主任萧刚一案直接由伪市长周佛海批示查处。
   然而,保甲组织并非一律遭到上海社会的排斥。
  一些保甲在查禁毒品和防治社会治安险情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得到居民的肯定。有些保甲长因负治安之责而受伤甚至被杀。许多居民在控告保甲人员贪腐的同时,都希望有一些清廉者来掌握保甲,有的还例举某保甲人员如何之廉洁为民,吁请以他们来取代那些贪赃枉法之徒。上海基层社会需要能够保护其利益的社会控制与秩序,寄希望于政府权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又反对政府利用保甲对基层社会生活的过分干预。
  ……

前言/序言

  自  序
  一
  我与上海史研究“触电”,始于1980 年代末。当时我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名讲师,经黄美真教授推荐,参加了1988 年9 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那次会议云集了国内外上海史研究的学术大师,也有不少堪称“少壮派”的中青年学者,如今,他们的名字已蜚声国际学界,他们的著作也已成为大学专业课的必读书目。会议论文和讨论让我大开眼界,上海史研究的勃勃生机令我兴奋不已。那些长期未敢涉足的领域有了开拓性的进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租界问题的再认识;一度受到冷落的海派文化研究,不仅颇受关注,而且呈现出与社会史研究交汇前行的势头;某些“传统”课题,如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党派之争等,不再满足于政治事件的铺陈,而是从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中去汲取新鲜养料;还有那些过去不受关注的小市民、苏北人等所谓“下只角”里的芸芸大众,也因其独特的学术价值而步入史学殿堂。这些成果不但激发了我对上海史研究的强烈兴趣,更给予我一个具有导引意义的启示:上海史研究正在摆脱近代史研究规范的束缚,突破“事件-人物”单线叙述的操作模式,不再是意识形态主导下定于一尊的革命史和政治史的附庸。透过这些崭新的学术成果,重建问题意识和更新研究方法的学术旨趣清晰可见。我有幸赶上了上海史研究的黄金时期。
  随后三四年内,我开始涉猎上海社会史研究,将研究目光下移,试图从社会基层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文化范式以及心理反应等要素构成的历史画卷中,去探究社会变迁中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去估测上海现代化的深度,并揭示上海现代性之特质。发表于1990 年代初的《近代上海社会研究界说》和《论上海里弄》两文,即源自上述想法的浅尝之作。《界说》重在上海社会研究的知识与方法更新的一些思索,其中,从历史变迁长时段的一般意义出发,质疑了1949 年在上海社会的结构性变动中是否具有断然界分的意义;《里弄》则粗线条地勾画了近代上海基层生态布局和日常生活空间的演变,论及地方政治和政权更替对里弄组织及其功能转换的影响,将里弄置于一个连续的系统内去考察,上溯近代上海“两方(租界、华界)三家(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的行政格局,下限至1949 年以后的上海人民政府时期。虽然我笔下的1949 年以后的上海里弄进入了一个与此前似乎断裂的全新时期,这两篇论文所探究的历史延续性问题远还不是自觉的,但跨越1949 年的学术旨趣由此而萌发。
  在上海史研究迅速升温并成“显学”的1990 年代中期,我获得了又一次提升学术的良机。1994—1995 年,我到美国上海史研究重镇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参与亨利·鲁斯基金会(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资助的研究项目“社会与文化:20世纪的上海”,以《时空移位:战时上海的保甲制度》一文参加了该项目的最后一次讨论会。这篇文章本身的学术成绩现已微不足道,最难得的收获得之于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教授在会上的评论和其后两次单独与他的讨论。他赞赏《保甲》一文在一个非常具体的时空中探讨社会控制手段与机制的承续和变化问题,但又告诫说,文中所使用的“传统-现代”“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框架是值得商榷的,任何现成的西方概念都难以容纳现代上海历史的丰富与多样性。他认为,保甲固然是中国传统的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制度,但是它不仅借助了上海沦陷时期的非常状态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复活,而且也是国共两党都寻求的控制都市基层社会的方式。因此,重要的并不是追究这个制度或组织形态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国家”的,还是“社会”的,而在于探讨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中,保甲以及居民委员会为何最终都为社会所接纳,不管这种接纳是消极的、无奈的,还是积极的、能动的;为何各个不同的政权对于社会的实际掌控又大不一样。魏斐德教授的意见促使我带着明确的“转型与延续”相统一的问题意识跨入1949 年以后的上海史研究,不再为“规律”“必然”与政治褒贬所构成的“目的论”或“决定论”史学所左右,也不再让丰富的历史材料成为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等二元对立概念的填充物,而着力去发现1949 年以后天翻地覆的政治改造表象背后延续着的历史本身的逻辑发展。
  与此同时,酝酿中的1950 年代上海史研究又获得了新的动力。1990年柯伟林(William C. Kirby)教授发表的关于1943—1958 年经济计划与技术官僚在中国大陆与台湾连续与变化的开拓性研究成果,打开了重新解释1950 年代中国的研究之路。此后,许多学者转向从国家建设与现代化渐进过程的角度来思考20 世纪的中国,开始探究国民党与共产党统治之间的延续性,主张重新讨论中国革命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打破政治学研究的一统天下,在美国史学界渐成热门。正如周杰荣(Jeremy Brown)和毕克伟(Paul G. Pickowicz)在回顾这一时期的研究时所指出:“许多新的著作开始探讨家庭组织与工作场所在1949 年之前和之后这两个时期的相似性。研究者发现当共产党人开始治理大陆时,出于必要性和策略的考虑,会允许1949 年前的组织制度、个人关系与社会模式继续在新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国内的上海史研究持续进展。最为令人瞩目的是熊月之先生统领的《上海通史》起动并于1999 年出版。这部15 卷的通史性著作,叙述上起史前时期下至1997 年的历史,其中当代部分有4 卷,观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有关1949—1979 年的历史叙述还有一些重要的缺憾,但作为一部通史性的著作,没有如以往许多同类著作那样,至1949年就此打住,且当代与民国、晚清也有相当程度的呼应。此著领当代上海史研究之先,确有筚路蓝缕之功。
  然遗憾的是,这个极好的学术发展契机几乎与我擦肩而过。由于工作的变动,1996年之后的十几年,繁重的校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使我成了学术圈的“边缘人”。只有在长长的暑假里,才挤出时间到档案馆、图书馆蹲一蹲,找回逐渐远去的做学问的感觉,收获点滴学术心得。我的1950 年代上海史研究,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境中,零打碎敲地起步了。
  十余年间时断时续写就的论文,构成了今天写这本小书的基础。《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转型与延续:文化消费与上海基层社会对西方的反应(1950—1960 年代早期)》《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转制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的考察》以及《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是其中的主干。这些文章以“社会与文化”为研究视角,从基层政治动员与文化体制转型两个方面继续讨论国家对都市社会日常生活的控制与基层社会的反应。比之当初我在“1950年代的上海”入口处窥探之时,这些研究虽然未改初衷,但有了若干进展,其关切点也有所变化。一是从对国家权力的单向度关注,进于国家到达社会基层之间的“中介工具”或中层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新闻协会党组)以及社会的“灰色空间”(如里弄、影院)作用的探究。二是从1949 年以后中国历史延续和转型(或断裂)的一般意义上的描述,开始注意到国家强力统合下“地方性”和“地方文化”的延续,将目光聚焦于新政权的强力控制下近代上海城市特质和都市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力量。
  2011 年7 月,当我卸去学校领导职务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学术领域时,第一个冲动就是实现我的宿愿,写成“1950年代的上海”。接踵而至的一大难题,便是上海史研究已今非昔比。从条件看,档案的继续开放和民间史料的海量发掘以及口述、图像等多种资料的涌现,既使人按捺不住地去探求新的发现,又常常让人感叹无法穷尽而难以下笔。从成果论,尽管有关当代上海史的研究还远不及晚清、民国,但其关注度与日俱增,不仅有相当学术分量的论著面世,还有一大批可畏的“后生”已崭露头角或跃跃欲试。这对一个刚刚回归学术圈的人来说,不能不是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时隔十多年再续“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我既没有资本将原来零星发表的论文简单修改即可汇集成书,更没有理由仅用一些新收集的档案和其他史料做填鸭式的扩充凑够一本书的篇幅,而须在尽力收集新材料并做重新系统解读的基础上,力求对1950 年代的上海在史学上命题的意义有新发现,以尽绵薄。
  ……

城市肌理的重塑:战后重建时期的伦敦(1945-1960) 导言:废墟与新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伦敦,这座曾经的帝国心脏,满目疮痍。德军的“V字弹”和“飞弹”在城市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数以十万计的房屋被毁,基础设施面临崩溃。然而,在瓦砾与尘土之下,一股强大的、对未来重塑的渴望正在酝酿。《城市肌理的重塑:战后重建时期的伦敦(1945-1960)》深入剖析了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探讨了伦敦如何在极端物资匮乏、政治激荡与社会剧变中,自上而下地进行规划与建设,试图打造一个更现代、更宜居的“理想城市”。本书不仅关注宏大的城市规划蓝图,更聚焦于普通市民在重建进程中的生活体验与观念变迁。 第一章:规划的优先序:从紧急救援到长期愿景 二战结束后,伦敦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住房短缺和基础设施的恢复。本章首先梳理了战后初期(1945-1950年)的紧急住房政策,如“临时住房计划”(Prefabs)的迅速推广,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永久性规划的争论。我们详细考察了以约翰·贝森比(John H. D. Bazeley)和阿伯克隆比爵士(Sir Patrick 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County of London Plan, 1943,并在战后得到实施)为核心的规划思想。 核心议题在于:如何平衡重建的紧迫性与对未来城市形态的宏大构想?阿伯克隆比的规划强调“蓝绿空间”的保护、控制城市蔓延(De-centralisation)以及在城郊设立新市镇(New Towns)。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一规划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保护历史文脉的愿望,另一方面却是对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接受。章节还探讨了市政权力在物资调配和土地征用中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新成立的住房部(Ministry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的指导下,艰难地推行涉及大量拆迁和新建的复杂项目。 第二章:高耸的塔楼与“居住环境”的辩证 1950年代,伦敦的住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家庭等待入住,高层公寓楼(Tower Blocks)成为解决人口密集的标志性方案。本章重点研究了社会住宅(Council Housing)的爆发式增长及其建筑学意义。我们审视了斯托克威尔(Stockwell)和罗汉普顿(Roehampton)等大型公共住房项目的案例,分析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思想对英国建筑师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居住机器”的概念应用于伦敦的特定气候和社会需求。 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赞颂。我们深入探究了高层生活带来的社会后果。通过对当时的地方报刊、居民信件和早期社会学调查的分析,揭示了“空中花园”的承诺与现实的落差——邻里关系的疏远、维护成本的增加、以及社区身份的瓦解。五十年代中期后,对塔楼的疑虑开始浮现,这为下一阶段的城市批判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交通的重塑:从地上到地下 战后,伦敦的交通系统承受了巨大压力,私家车保有量开始缓慢回升,而历史悠久的街道网络显得愈发拥堵。本章聚焦于交通规划的重大决策。我们详细考察了伦敦交通执行局(London Transport Executive)在艾舍·菲利普斯(Sir Alexander Fluck, 1953年后)领导下的战略转变,特别是对地铁网络的现代化改造以及对道路拓宽的持续努力。 至关重要的是,本章详尽分析了“大伦敦环线”(The London Ringways)计划的早期构想和技术可行性研究。尽管环线的高速公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现,但其背后的哲学——优先考虑机动性,而非步行体验——深刻地影响了市中心周边的发展方向。本书通过对比汽车使用者与依赖公共交通的市民的利益冲突,展现了现代交通规划如何无意中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 第四章:商业中心的回归与西区(The West End)的变迁 战争对伦敦的商业活动造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的许多传统建筑被夷为平地。本章探讨了金融城在五十年代的重建过程,这是一个在保守的金融精英与现代化的规划师之间进行拉锯的历史。与许多欧洲城市不同,金融城的重建呈现出一种对传统街区模式的谨慎回归,尽管新建筑在高度和材料上明显更具时代特征。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西区(West End)的商业复兴。随着战后经济的好转,剧院、百货公司和餐饮业迅速恢复。我们考察了广告牌文化和新的零售模式如何重塑了牛津街和摄政街的视觉景观。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伴随着战后移民的涌入,使得伦敦的商业面貌开始展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层次,尽管这种融合也伴随着社会紧张。 第五章:怀旧、批判与身份认同的探索 《城市肌理的重塑》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文化与社会层面。随着重建工作的推进,公众对于伦敦“身份”的讨论日益激烈。一方面,出现了对“新伦敦”的乐观期待,认为一个更高效、更卫生的现代都市正在诞生。另一方面,对历史记忆的怀旧情绪也十分强烈。 本章分析了战后伦敦文学和电影中对城市景观的描绘。例如,通过分析一些早期涉及战后生活的电影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被拆除的棚户区、临时营地以及闪烁着新光芒的公共住宅是如何被影像化的。我们还探讨了地方历史保护组织在面对规划拆迁时的早期抗争,这些抗争虽然在五十年代的力量相对有限,却为后来的“遗产保护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城市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它成为承载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载体,而重建的实践,正是在不断定义和再定义这个过程。 结论:未完成的蓝图 1960年,伦敦已然不再是1939年的那座城市。本书总结道,战后重建时期(1945-1960)是伦敦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它既是旧帝国体系崩溃后的痛苦疗伤,也是现代都市主义全面介入的试验场。规划者们试图用理性和功能来治愈战争的创伤,但这种自上而下的干预,在无形中也割裂了城市原有的有机肌理。这座城市在经历了物理上的创伤后,开始了漫长而充满争议的自我重塑之旅,留下了至今仍有待解决的规划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选择,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那些精心挑选的旧照片和地图,不仅仅是文字的注脚,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另一种有力的叙事。通过图像与文字的互文关系,读者可以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我仿佛能透过那些泛黄的影像,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和气氛。此外,作者在章节衔接上的处理也十分流畅,使得读者在信息量巨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清晰的阅读脉络。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过去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微妙信息和历史重量。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融为一炉,是近年来罕见的优秀历史地理学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无疑是扎实的,但真正令我着迷的,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现场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历史论述,而是充满了泥土气息和烟火气。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搜集那些散落的、非官方的史料,使得文字的质感非常厚重。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市民文化和消费习惯转变的章节,那些关于食物、服饰乃至娱乐方式的细微变化,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活力却又略带不安的都市群像。这种关注“细碎生活”的写作方法,极大地消解了历史叙事的距离感,让我感觉这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经历一段“生活”。对于那些对城市史抱有朴素好奇心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绝佳的入门桥梁,它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了社会结构变迁的复杂性。

评分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立刻在史学界和城市研究领域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细致入微,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城市面貌的侧影。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的教科书式铺陈,而是专注于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几近模糊的日常细节。我尤其欣赏其对于社会肌理的剖析,那种渗透在市井生活中的微观权力运作和文化张力,被捕捉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旧式弄堂里清晨的叫卖声,感受到新旧思想碰撞时那种微妙的张力。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年代的简单记录,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城市“生态考察”,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城市发展脉络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转折点,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地理与精神空间。书中对于空间叙事和地方感的强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城市记忆”的理解维度。

评分

读完此书,我心中的震撼难以言喻。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仿佛置身于一个时间胶囊之中,亲眼见证着一个伟大都市的集体“变形记”。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大师级,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聚焦于某个街角商铺的兴衰更迭;时而又如惊雷乍现,揭示出宏大政策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结构。这种叙事张力的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梳理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满足于描摹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城市居民在剧烈变动时期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与适应性。书中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处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让人不禁反思,在历史的巨轮下,我们每个人是如何被推着向前,又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努力寻找自我定位的。

评分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在探讨城市规划与意识形态灌输的章节中,没有流于简单的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冷静视角,去分析这些干预措施是如何被城市居民“接收”和“再诠释”的。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人群对新秩序的不同反应的对比描述,尤为精妙,展现了社会内部的异质性。这种避免了二元对立的成熟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深度。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复杂肌理下的生命力,是社会在剧烈变革中依然保持着某种内在张力和韧性的证据。这使得该书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或史料堆砌,而上升到对城市社会学与历史动力学的深刻洞察层面。

评分

一切勇,如是法门一经于耳,得生无量功德。

评分

正在看,用的数据之前没看过。

评分

若有得闻如是法门经于耳者:八十劫中自识宿命,六十千劫作转轮王,八千劫中作天帝释,二十五千劫作净居天,三十八千劫作大梵天,九十九千劫不堕恶道,百千劫中不堕饿鬼二十八千劫不堕畜生,十三亿百千劫不堕阿修罗中,刀剑不伤,二十五千劫不生愚痴中,七千劫中具足智慧,九千劫中生处端正,具足善色如如来身,十五千劫不作女人,十六千劫身无病恼。三十五千劫常具天眼,十九千劫不生龙中,六千劫中无嗔恚心,七千劫中不生贫贱家,八十千劫主二天下,极最贫穷受如是乐,十二千劫不生盲冥,十三千劫不生聋中,十一千劫修行忍辱。临命终时识行将灭,不起倒想,不生嗔恚。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南方二十亿佛,面见西方二十五恒河沙诸佛如来,面见北方八十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面见上方九十亿恒河沙诸佛世尊,面见下方百亿恒河沙等诸佛世尊。善男子,彼诸世尊安慰其人,“善男子,汝莫恐怖,汝已听受僧伽吒法门。”“善男子,汝见如是恒河沙等百千亿佛世尊不。”“唯然已见。”世尊告曰:“此诸如来故来见汝。”是善男子问言:“我作何善诸佛见我。”诸佛告言:“善男子,汝在人中曾闻僧伽吒法门,是故诸佛故来见汝。”

评分

好书,印刷质量也不错,比较专业的书籍。

评分

老上海是否曾消失得无踪影?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国家“入场”与都市“在场”怎样互动?……如同问题的发掘难以穷尽,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且大有引发新问题的余地。《近世中国·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仅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一次重访,以期将历史巨变中那个远去的都市拉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来。

评分

近代中国系列,质量应该不错!

评分

满减叠加优惠券,书不错,很满意!

评分

挺不错,物流速度很快,价格便宜实惠

评分

东西不错,是正品,搞活动买的很优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