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活着为奴,还是死了也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面对压迫统治,人们该如何应对?
当民族自豪感被背叛,人们到底该怎么办?
到底应该继续做二等英国人,还是做堂堂正正的美国人?
托马斯`潘恩用上满火药的枪炮对腐朽的传统政体进行轰炸,为难产中的美国接生。没有托马斯`潘恩,就没有现在的美国;没有《常识》,现代政治文明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给“美利坚合众国”起了名字,他是美国“革命之父”,他受到华盛顿、拿破仑和马克思、习总书记的称赞,他是托马斯`潘恩。
它是美国“革命之父”的作品,它是习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读物,它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它是《常识(经典全译版)》,它一字未删。
托马斯`;潘恩,英裔美国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为剑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他是一个神奇的人。
潘恩给难产中的美国接生,并给襁褓中的婴儿起名“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赞扬他的人是不分地域的,拿破仑和华盛顿赞扬过他,马克思也赞扬过他。但他是一个革命家而不是政治家,性格中带着一种天然未凿的天真,导致当时的美国人包括他的朋友华盛顿、杰弗逊和罗什都不喜欢他。
他曾参与英美法三国的革命,但三者都背叛了他,但是现在英法美三国都有塑像为其纪念,整个世界、整个的现代政治文明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蒙。
1、美国“革命之父”作品
他给“美利坚合众国”起了名字,他是美国“革命之父”,他受到华盛顿、拿破仑和马克思的称赞,他是托马斯·潘恩。
2. 一字未删
它是一本激进的民主主义巨著,它是习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读物,它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它是《常识(经典全译版)》,它一字未删。
3. 万余字评论,近百条注解,无障碍阅读经典论著
编者序
再版序言
第一章 概论政府的起源和目的&简评英格兰政体
第二章 论君主政体与世袭
第三章 对美洲当下情况的思考
第四章 论美洲目前的能力,附带一些杂感
附言
有些作家把社会和政府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或很少有区别。但实际上它们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从根本起源上就不一样。社会由我们的需要产生,而政府则由我们的邪恶而来。前者通过凝聚我们的情感积极促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则制止我们的恶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一个鼓励互动,另一个制造界线。前者是奖励者,后者则惩罚。
任何状态的社会都是祝福,但政府呢?即使最好的政府也只是一个必要的诅咒,最坏的政府则是无法忍受的祸害,因为当我们受苦,遭受政府造成的、只有无政府国家中才会存在的不幸,想到正是自己养活了使我们受苦的机构,我们就会感到分外痛心。政府就像衣服,标志着纯真的丧失 ;国王的宫殿就建筑在伊甸园亭榭的废墟上。假如良心的冲动是清澈的,所有人都无法抗拒地遵守,人就不需要其他立法者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发现有必要放弃一部分财产,买到一种方法来保护其余财产;这样做是因为一种智慧,一切世事都教会了他们在两害面前要取其轻。所以,安全是政府的真正目的和结果,所以无可辩驳的推论就是,我们认为哪种形式最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代价最小,受益最大,其他所有人也会愿意接受。
为了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政府的目的和结果,我们可以假设有几个人在地球上某个与世隔绝的偏僻角落住了下来。他们可以代表任何一块土地的第一批移民,或世界上的第一批移民。在这种自然的自由状态下,他们首先会想到社会,千百种动机都会使其趋向社会。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无法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他的心灵也扛不住太久的孤独,所以很快他便被迫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安慰,而对方也有同样的需要。四五个人联合起来,就能在荒野中建起一个还算过得去的住所。而单个人则可能劳碌一生亦无所获,也许他砍倒树后搬不动,或能搬动但竖不起来,同时饥饿会迫使他放下工作……各种不同的匮乏都需要他进行不同的满足。疾病,甚至一件小小的不幸,都意味着死亡,因为虽然它们并不致命,但都会使他无法生活,虽然没有死,他已经陷入了可以叫作“萎缩”的状态。
所以,客观需要就像引力一样把新来的移民迅速地组成社会。互相给予的幸福随之而来,只要人们保持完全真诚相待,就不会需要法律和政府的约束。但是,只有老天不会被恶侵蚀, 所以注定会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如何克服移民初期遭遇的困难(这些困难把他们团结在一份共同的事业中),现在就要怎样减少自己的责任和对彼此的情谊。这种减少会导致必须建立某种形式的政府,以弥补精神美德的缺陷。
选一棵树就能供他们开议会用,全体移民可以在树荫下聚集,讨论公共问题。他们制定的第一批法律只能叫作约定,无法用任何刑罚保证,除了公众的鄙视。在这第一次会议中,每个人都有占一席位的自然权利。
但随着聚居地的扩大,公共事业也会增加,而成员间的距离也在扩大,当初每次大家都聚在一起,现在就太不方便了。那时人数还很少,住处很近,公众事业都是小事,也不多,掰着手指头就能数清。这时就需要他们授权,从全体成员中选出一定的人员来专门管理立法工作,被选的人应该关心那些把他们选出来的人所关心的事,应当像全体成员亲自出席时一样行动。如果聚居地继续发展,就必须增加代表名额,且要兼顾聚居地每个部分的利益,所以最好把整个聚居地适当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派出一定人数。而且要保证,代表们绝对不能形成与选民无干的利益,为了审慎起见,最好常常举行选举。通过这种方式,代表们会在几个月后回归并混杂于人群,所以在位时会谨慎地考虑到权杖并不是自己的,这就保证了他们对公众的忠诚。这种频繁的换届会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休戚相关,各部分自然会互相支持。政府的力量和民众的幸福正是基于这一点。找个人叫他国王,是毫无价值的。
这就是政府的起源和兴起。政府即精神美德无力管理世界时的必要模式,这也是政府的目的和结果,即自由与安全。即使跳梁的表演迷乱了我们的眼睛,或者声音欺骗了我们的耳朵,即使执念扭曲了我们的意志意愿,或者利益迷住了我们的心智,自然和理性的声音仍会简单地说:这 是对的。
我从无法人为推翻的自然法则中推出政体的概念。这条自然法则就是:一件事越简单就越不容易乱,即使乱了也容易恢复。根据这个箴言,我想对大肆吹嘘英格兰政体的人说两句。刚刚脱离黑暗的附庸时代时,它是高贵的,我同意这一点;当暴政蹂躏世界时,即使脱离一点点也是光荣的救赎。 但这种政体是有缺陷的、不稳定的,无法产生它貌似预示的结果,这很容易证明。
专制政府是人性的耻辱,但拥有这个优点:它们简单。如果人民受苦,就知道苦难源自何处,也知道补救的方法,不会有一堆让人茫然不知所措的病因和药方。
再版序言
也许本书所述思想暂时不足以流行并获得普遍认可。只要长期习惯了一件错误的事就不会去质疑,以至于它表面看起来就是正确的,一旦出现反对声音就会激起捍卫传统的可怕呼声。但反动的呼号很快就会过去,时间比逻辑更有说服力。
当权力长期暴力滥用,人们就会质疑这种权力是否合法(当然,一旦受害者被逼到奋身质疑的地步,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也会牵连其中)。因为英格兰国王认为自己有权利支持议会 的权利,这片土地 上的善良人民就遭受了严酷的双重压迫,于是他们就拥有了不容置疑的权利,质疑国王和议会的借口,同样有权利反对两者对权利的僭越。
笔者在书中极力避免谈论关于我们单个个体的事情,所以没有针对个人的赞美或谴责。智者和有尊严的人无需一本小册子来打动,而不明智和不友好的人会继续固执己见,只有更多的伤害才能使其疼醒。
美洲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人类的事业,一直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很多事情,具有普遍意义而非地方性意义,这些事情触到了所有爱人之人的原则,这些事件唤醒了人们的情感。有人企图用火和剑使一片土地沦为废墟,向全人类的天赋权利宣战,企图把捍卫者从地球表面消灭干净。所有接受了自然 赐予的情感能力 的人都在密切关注,而其中一个超越党派纠纷的人就是作者 。
另外,新版的发表略微延迟,因为我一直在关注(觉得可能有必要关注)任何反对独立原则的企图,但目前仍未出现反对意见。既然对公众有个交代的截止时间已经过了,现在只能假定没人会反对了。
大家完全没有必要知道本书的作者是谁, 因为值得关注的是主旨本身而不是人。但仍有必要指出,他和任何党派都没有任何瓜葛,也没有受到任何官方或个人的影响,他只遵循理性和原则。
费城 ,1776年2月14日
说实话,这本书的“情绪价值”远超其“知识价值”,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它传递出一种极为强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那就是相信“普通人”的判断力和行动力。在很多时候,我们被复杂的社会议题和精英的复杂论述所包围,产生一种无力感,觉得改变遥不可及。但这本书的核心信息是如此的朴素和直接:如果你看得懂,如果你觉得不对劲,那么你就拥有了改变的权利和责任。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或夸大困难,它就是以一种近乎粗粝的坦诚,在你面前铺陈事实,然后等待你的抉择。这种直接对话的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带有一种仪式感,仿佛你正在接受一次政治上的洗礼,从一个被动的“臣民”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公民”。我合上书本后,感觉自己看待日常新闻和公共事务的视角都变得更加锐利和审慎,不再轻易被表面的说辞所迷惑,而是倾向于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是否禁得起最基本的“常识”检验。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说实话,是让我感到惊喜的一个方面。很多经典译本,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哲学或政治论著,往往晦涩难懂,仿佛原文的精髓都遗失在了跨越语言的鸿沟里。但这次的“经典全译版”,明显是在努力贴近原文的语气和情绪。我可以感受到那种直白的、略带激进的口吻,作者那种不加修饰的、直接面向大众的呼吁,被很好地传达了出来。在阅读那些关于政府职能和自然权利的论述时,我能体会到一种紧迫感,仿佛作者就在耳边急切地劝说我们行动起来,而不是沉溺于空泛的辩论。这使得即便对于初次接触这类经典文本的读者来说,也不会因为语言的隔阂而望而却步。译者似乎明白,这本书的巨大力量恰恰在于它的“常识性”——即便是最复杂的政治哲学,也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来。正是这种翻译上的“去精英化”,才让这本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成功地将深奥的思想普及给了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评分从一个现代读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最大的震撼可能来自于其“预见性”。虽然我们身处一个早已实现诸多作者所倡导的理念的时代,但当你回溯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去阅读这些文字时,你会对人类在争取基本权利和构建理性社会形态上所付出的努力感到深深的敬畏。书中的许多观点,比如对代议制、对主权在民的强调,放在今天看来已是毋庸置疑的基石,但在那个“君权”尚未完全褪色的年代,提出这些观点无异于在巨人的脚下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发明的概念有多么新颖(很多思想都有其哲学渊源),而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学院派理论中的概念,转化成了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能拥护的“公共语言”。它是一份将高深的政治哲学转化为大众动员工具的绝佳范本,清晰地展示了思想是如何通过有效的传播,最终影响乃至重塑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的。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处理,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引人入胜”。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政治论文那样,堆砌着冗长而枯燥的引文和复杂的理论框架。相反,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公开辩论,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作者深知如何引导读者的情绪,他先是用最温和、最易于接受的语言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认知基础,仿佛和读者站在同一战壕里,共同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敌人”——那就是不合理的现状。然后,随着论证的深入,笔锋逐渐变得犀利起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问和反驳,逐步瓦解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旧有权威。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感和代入感。我发现自己很难放下书本,因为总有一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惊人揭示”的期待感在推动着我。这种将严肃议题用如此生动、充满张力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是这本书能够超越时代、持续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常识(经典全译版)》这本书,说实话,我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是五味杂陈。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在黑暗中被强行拉到阳光下,接受一场关于“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活”的严酷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酷的逻辑推导,尤其是在批判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的那些论述中,简直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他把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视为天经地义的观念,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直到露出其内部的腐朽和不合理。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思考它们在今天的语境下是否依然具有穿透力。比如他对“君权神授”的解构,那种步步紧逼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承认,当时的社会共识是多么地脆弱和被人为操纵。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给你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转移”,强迫你去质疑你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常识”。那种被颠覆认知结构的感觉,虽然一开始有些不适,但后续带来的清醒感却是无与伦比的,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时代的弊病。
评分好
评分商品很好 正版图书
评分灰常灰常喜欢灰常灰常好好好
评分它是美国“革命之父”的作品,它是习大大青年时代的读物,它塑造了美国人的精神,它是《常识(经典全译版)》,它一字未删。
评分!
评分非常经典的书,但是理想主义者的作品不能看多了。
评分好饿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附有英文本,了解一下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为什么强调“一字未删”。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