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的角度论述历史
以发展的眼光透视未来
从渔猎时代到近代文明的演变
和平与危机禁锢与自由沉睡与觉醒
“这不是一本名著”,而是“一本有用的书”……它能供给读者以世界史的具体知识,而这种具体知识是今天中国的青年必须具备的。今天中国的青年不说研究历史,就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也不能仅以学习本国史为满足,为了应付那瞬息万变的世界,必须具备世界史的常识。这本书恰恰符合这一种要求。——翦伯赞
序言
前言
绪论
第一编 文明的开端
第1章 渔猎时代
1.1 石头的故事
1.2 猎取巨兽的猎人
1.3 猎人的技艺
第2章 农业时代
2.1 最初的农人
2.2 新的发明
2.3 农人的技艺
2.4 房屋和船只
2.5 铜和商业
2.6 家和市镇
第3章 近东的艺术和帝国
3.1 伟大文明的摇篮
3.2 蛮族、马和帝国
3.3 埃及帝国
3.4 爱琴文明和克里特的海王
3.5 叙利亚和闪米特人
3.6 铁器时代的帝国
3.7 波斯的兴起
第4章 远东和远西
4.1 古代中国
4.2 古代印度
4.3 古代美洲
第二编 希腊城邦的古典文明
第5章 希腊城邦的兴起
5.1 希腊民族承袭的遗产
5.2 商业、殖民地和文化
5.3 斯巴达及其军队
5.4 雅典及其法律
第6章 波斯战争和雅典人的胜利
6.1 波斯帝国
6.2 希腊人反对波斯人
6.3 叙拉古和迦太基
6.4 雅典帝国
6.5 伯利克里时代
第7章 希腊的扩张和亚历山大的征服
7.1 希腊世界里倒塌的墙垣
7.2 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文化
7.3 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
7.4 希腊化时代的文明
第三编 罗马帝国内的古典文明
第8章 罗马城邦的兴起
8.1 罗马兴起前的意大利
8.2 罗马城
8.3 罗马共和国内的贵族和平民
8.4 罗马统一了意大利
第9章 罗马共和国的得失
9.1 征服迦太基西部
9.2 征服希腊化的东方
9.3 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9.4 煽动家和独裁者
9.5 凯撒?凯撒的独裁统治
9.6 奥古斯都的帝国君主政体
第10章 罗马帝国和希腊—罗马文明
10.1 奥古斯都的继承者
10.2 后期的帝国
10.3 罗马世界
10.4 政府和法律
10.5 经济生活
10.6 希腊—罗马的文化
第四编 中国与印度的古典时代
第11章 印度及其圣人
11.1 佛陀与佛教
11.2 印度与近东的接触
11.3 印度的黑暗时代
第12章 中国及其智者
12.1 老子与孔子
12.2 中国同印度和近东的接触
12.3 佛教在中国及其他各地
12.4 中华帝国
第五编 从古典文明过渡到基督教文明
第13章 回顾与前瞻
13.1 古代世界的诸伟大文明
13.2 古典文明的弱点
13.3 文明中的新力量
第14章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
14.1 基督教的开端
14.2 基督教和异教的冲突
14.3 早期的基督教教会
14.4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胜利
第15章 来自北方的蛮族
15.1 日耳曼部落
15.2 罗马帝国土地上的日耳曼王国
15.3 匈奴人和斯拉夫人
15.4 基督教在蛮族中间的胜利
第16章 来自东方的侵略者
16.1 科斯洛埃斯和波斯人
16.2 穆罕默德和阿拉伯人
16.3 伊斯兰教的传播
16.4 阿拉伯帝国
16.5 穆斯林文明
第17章 黑暗时代
17.1 查理大帝和艾尔弗雷德大王
17.2 拜占庭帝国
17.3 基督教在北欧的胜利
17.4 阿拉伯帝国的革命
第六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
第18章 中世纪的生活
18.1 封建制度
18.2 城堡和乡村
18.3 市镇和贸易
18.4 心和手
第19章 中世纪的政府
19.1 一条政治上杂乱拼缝的坐褥
19.2 教会和国家
19.3 帝 国
19.4 城 邦
19.5 民族国家
19.6 英格兰
19.7 法兰西
19.8 其他民族国家
第20章 中世纪的文化
20.1 语言和文学
20.2 教 育
20.3 学生和学生生活
20.4 科 学
20.5 艺 术
第七编 欧洲的扩张
第21章 十字军
21.1 基督教徒在圣地反对穆斯林的战争
21.2 拜占庭帝国的革命
21.3 蒙古旋风
21.4 奥斯曼土耳其人
21.5 格拉纳达和勒潘多
21.6 十字军的结果
第22章 古代文艺的复兴
22.1 对旧古典文学的新兴趣
22.2 意大利,欧洲的学校
22.3 古典文艺复兴的结果
22.4 文学和艺术
第23章 新的发明
23.1 哥白尼和伽利略
23.2 印刷机
23.3 火 器
23.4 航海罗盘
第24章 远方探险和贸易
24.1 在远东的传教士和商人
24.2 亨利亲王和华斯哥?达?加马
24.3 哥伦布、卡博特父子和麦哲伦
24.4 欧洲和世界的接触
24.5 对欧洲的影响
第八编 欧洲国家和教会中的动乱
第25章 专制政体的复活
25.1 一般因素
25.2 教会的衰弱
25.3 百年战争
25.4 专制政体在英、法及其他诸国的兴起
第26章 新教起义
26.1 教会早期的分裂
26.2 新分裂的原因
26.3 新教教会
26.4 天主教教会的改革
26.5 不宽容和宗教战争
26.6 基督教徒的三大团体
第27章 荷兰、英国对专制政体的袭击
27.1 荷兰的起义
27.2 清教徒的起义
27.3 英国的王朝复辟
27.4 “光荣革命”
第28章 大陆上专制政体的盛行
28.1 法国的波旁王朝
28.2 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
28.3 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
28.4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
28.4 商业上的和家族间的世仇
第九编 今日文明的革命基础
第29章 美国革命
29.1 美国革命的原因
29.2 宣告独立
29.3 赢得独立
29.4 美国宪法
29.5 美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第30章 思想革命
30.1 近代科学
30.2 自然宗教和怀疑论
30.3 进步的观念
30.4 批评精神的广泛应用
第31章 法国革命
31.1 法国革命的原因
31.2 法国革命的成就
31.3 诸王的进攻
31.4 拿破仑?波拿巴的军事独裁
31.5 王朝的复辟
31.6 永恒的成果
第32章 拉丁美洲革命
32.1 美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
32.2 米兰达——政治上的先驱者
32.3 玻利瓦尔在北方
32.4 圣马丁在南方
32.5 国外的情绪
32.6 门罗主义
第33章 工业革命
33.1 什么是工业革命
33.2 新的纺织机器
33.3 詹姆斯?瓦特和蒸汽机
33.4 煤和铁
33.5 汽船和火车
33.6 寂静的家
33.7 荒芜的村庄
33.8 工业巨头
33.9 无止境的革命
第十编 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
第34章 欧洲的不安
34.1 梅特涅打击反叛
34.2 东欧的反叛
34.3 西班牙和法国的波旁朝诸王
34.4 1830年的革命
34.5 1848年的革命
第35章 英国的改革
35.1 中等阶级的改革
35.2 政治民主的逐渐采用
35.3 民主的社会改革
35.4 爱尔兰问题
第36章 英帝国的改革
36.1 英帝国的大宪章
36.2 从殖民地到自治领
36.3 帝国的扩大
第37章 美国的扩张和统一
37.1 走向民主主义
37.2 走向民族主义
37.3 走向大工业
37.4 走向帝国主义
第38章 意大利的解放和统一
38.1 马志尼、加里波第和季奥贝提
38.2 反奥地利的起义
38.3 卡富尔和他的国王
38.4 卡富尔和他的国家
38.5 罗马和意大利
第39章 德意志的统一
39.1 关税同盟和邦联
39.2 俾斯麦和他的国王
39.3 俾斯麦和他的国家
39.4 铁和血
39.5 德意志帝国
第40章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40.1 从第二共和国到第二帝国
40.2 拿破仑三世的统治
40.3 色当和投降
40.4 第三共和国的诞生
40.5 第三共和国的持续
第41章 东欧
41.1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41.2 东南欧各国
41.3 奥匈帝国内的民族主义
41.4 俄国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体
41.5 俄国的饥饿
第十一编 白种人的负担
第42章 东方和西方
42.1 欧洲在亚洲的门口
42.2 日本的革命
42.3 中国的觉醒
42.4 英国国旗下的印度
42.5 亚洲的其他部分
第43章 非洲的征服
43.1 原因,好的和坏的
43.2 帝国的创建者塞西尔?罗兹
43.3 英法协定
43.4 近代帝国主义意味着什么
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
第44章 国际无政府状态
44.1 为什么近代国家要打仗
44.2 秘密外交和危机
44.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开始的
第45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45.1 德国在陆上的胜利
45.2 英国在海上的胜利
45.3 海上的损失和悲剧
45.4 世界在动荡中
45.5 中欧列强的最大努力
45.6 协约国的胜利
45.7 悲剧和损失
第46章 新的地图和新的法律
46.1 巴黎和约
46.2 民族主义在欧洲的胜利
46.3 中欧的共和革命
46.4 西欧的民主主义
46.5 俄国的革命和共产主义
46.6 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46.7 其他独裁统治
46.8 民主主义的表面胜利
第47章 战后问题,远东和近东
47.1 中国的困难
47.2 日本的改革
47.3 印度的动乱
47.4 近东的民族自决
47.5 委任统治地
第48章 国际联盟和国际法庭
48.1 联盟的种种方案
48.2 国联的宪法
48.3 国际法庭
48.4 争端和赔款
48.5 许愿的时期
第49章 和平的岁月
49.1 地球的缩小
49.2 社会平等的问题
49.3 资本主义的加强
49.4 劳工运动
49.5 应用科学的进步
49.6 教会
49.7 学校和它们日增的任务
第50章 危机的年头
50.1 商业危机
50.2 政府危机
50.3 国际危机
第5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51.1 希特勒在国内
51.2 希特勒在国外
51.3 拦路的狮子
51.4 远及四方的战线
51.5决定性的夏天
我必须承认,我对其中关于“轴心时代”的探讨篇幅感到略有不足,但这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避免陷入哲学思辨的泥潭。然而,书中对不同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源头进行横向比较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学研究方法,还是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对佛教传播路径中,如何适应和转化了不同地域的民间信仰的论述,展现了文本的生命力。作者很擅长捕捉那些“微小的枢纽点”,比如某一次远距离贸易路线的开辟,或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文字改革,如何最终引发了数百年后的一场社会巨变。阅读体验非常像是在解一个极其复杂的密码锁,每读完一个章节,你都感觉自己对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又多掌握了一把钥匙。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严谨的提问框架,强迫你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非西方世界的历史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同理心和扎实的文献功底。很多西方视角的主流史学作品,往往不自觉地将非西方历史边缘化或简单地视为西方影响下的产物。但在这里,我看到了对奥斯曼帝国晚期制度韧性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文明内部结构复杂性的客观描述。作者在阐述这些内容时,语言风格变得更为内敛和细腻,仿佛在小心翼翼地触摸一件脆弱而珍贵的文物。这种平视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愉悦感。它成功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意识到,人类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曾上演过同样精彩、同样具有内在逻辑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实在是太宏大了,简直就像是乘坐一艘高速飞船掠过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明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切割成“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技术瓶颈以及信仰体系是如何塑造了各自的命运。比如,对于农业革命早期,书中对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流域治理水资源的差异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那种将地理决定论与社会结构变迁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让人对“历史的必然性”有了全新的理解。读起来,你不会觉得是在背诵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真正沉浸在人类如何在各种约束条件下不断试错、最终走向今天的这场波澜壮阔的集体冒险之中。很多其他通史类书籍往往在进入近现代后就变得臃肿和碎片化,但这本却能始终保持一种清晰的主线,让读者能清楚地看到技术扩散和思想传播是如何一步步将世界编织成一个整体的。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大师手笔。它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从宏观的自然环境到微观的文化传播,再到制度的演变,每一层叙述都为下一层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注意到作者在跨越巨大时间尺度时,非常善于使用“对比锚点”,比如将不同时代的税收体系、瘟疫应对机制进行并置比较,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纵深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中重新定位,总能发现之前遗漏的关联和线索。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跳出民族史观、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几乎无可挑剔的框架。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需要一些耐心和专注力,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配合着世界地图和时间轴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文笔非常古典,用词考究,构建了一种庄重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叙述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比如工业革命爆发的那个瞬间,他没有简单地归功于某几位伟大的发明家,而是从能源获取、资本积累和社会组织效率这三个维度进行了立体的解构。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历史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读完关于近代早期海洋霸权更迭的那部分,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精明的地缘政治分析师,对资源控制和战略缓冲区的理解深刻了许多。
评分活动价买,希望收藏的也有活动价
评分好书推荐给大家,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 非常不错 儿子喜欢
评分好厚的一本书!希望能看看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物流给力,应该是正品,有机会还会光顾
评分很好,速度也很快,so easy!
评分真正了解世界的入门读物
评分听说有两个版本的全球通史,先买这个版本的看看,两个版本的都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