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的角度論述曆史
以發展的眼光透視未來
從漁獵時代到近代文明的演變
和平與危機禁錮與自由沉睡與覺醒
“這不是一本名著”,而是“一本有用的書”……它能供給讀者以世界史的具體知識,而這種具體知識是今天中國的青年必須具備的。今天中國的青年不說研究曆史,就是做一個閤格的公民,也不能僅以學習本國史為滿足,為瞭應付那瞬息萬變的世界,必須具備世界史的常識。這本書恰恰符閤這一種要求。——翦伯贊
序言
前言
緒論
第一編 文明的開端
第1章 漁獵時代
1.1 石頭的故事
1.2 獵取巨獸的獵人
1.3 獵人的技藝
第2章 農業時代
2.1 最初的農人
2.2 新的發明
2.3 農人的技藝
2.4 房屋和船隻
2.5 銅和商業
2.6 傢和市鎮
第3章 近東的藝術和帝國
3.1 偉大文明的搖籃
3.2 蠻族、馬和帝國
3.3 埃及帝國
3.4 愛琴文明和剋裏特的海王
3.5 敘利亞和閃米特人
3.6 鐵器時代的帝國
3.7 波斯的興起
第4章 遠東和遠西
4.1 古代中國
4.2 古代印度
4.3 古代美洲
第二編 希臘城邦的古典文明
第5章 希臘城邦的興起
5.1 希臘民族承襲的遺産
5.2 商業、殖民地和文化
5.3 斯巴達及其軍隊
5.4 雅典及其法律
第6章 波斯戰爭和雅典人的勝利
6.1 波斯帝國
6.2 希臘人反對波斯人
6.3 敘拉古和迦太基
6.4 雅典帝國
6.5 伯利剋裏時代
第7章 希臘的擴張和亞曆山大的徵服
7.1 希臘世界裏倒塌的牆垣
7.2 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文化
7.3 亞曆山大大帝的帝國
7.4 希臘化時代的文明
第三編 羅馬帝國內的古典文明
第8章 羅馬城邦的興起
8.1 羅馬興起前的意大利
8.2 羅馬城
8.3 羅馬共和國內的貴族和平民
8.4 羅馬統一瞭意大利
第9章 羅馬共和國的得失
9.1 徵服迦太基西部
9.2 徵服希臘化的東方
9.3 經濟和社會的變遷
9.4 煽動傢和獨裁者
9.5 凱撒?凱撒的獨裁統治
9.6 奧古斯都的帝國君主政體
第10章 羅馬帝國和希臘—羅馬文明
10.1 奧古斯都的繼承者
10.2 後期的帝國
10.3 羅馬世界
10.4 政府和法律
10.5 經濟生活
10.6 希臘—羅馬的文化
第四編 中國與印度的古典時代
第11章 印度及其聖人
11.1 佛陀與佛教
11.2 印度與近東的接觸
11.3 印度的黑暗時代
第12章 中國及其智者
12.1 老子與孔子
12.2 中國同印度和近東的接觸
12.3 佛教在中國及其他各地
12.4 中華帝國
第五編 從古典文明過渡到基督教文明
第13章 迴顧與前瞻
13.1 古代世界的諸偉大文明
13.2 古典文明的弱點
13.3 文明中的新力量
第14章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
14.1 基督教的開端
14.2 基督教和異教的衝突
14.3 早期的基督教教會
14.4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勝利
第15章 來自北方的蠻族
15.1 日耳曼部落
15.2 羅馬帝國土地上的日耳曼王國
15.3 匈奴人和斯拉夫人
15.4 基督教在蠻族中間的勝利
第16章 來自東方的侵略者
16.1 科斯洛埃斯和波斯人
16.2 穆罕默德和阿拉伯人
16.3 伊斯蘭教的傳播
16.4 阿拉伯帝國
16.5 穆斯林文明
第17章 黑暗時代
17.1 查理大帝和艾爾弗雷德大王
17.2 拜占庭帝國
17.3 基督教在北歐的勝利
17.4 阿拉伯帝國的革命
第六編 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
第18章 中世紀的生活
18.1 封建製度
18.2 城堡和鄉村
18.3 市鎮和貿易
18.4 心和手
第19章 中世紀的政府
19.1 一條政治上雜亂拼縫的坐褥
19.2 教會和國傢
19.3 帝 國
19.4 城 邦
19.5 民族國傢
19.6 英格蘭
19.7 法蘭西
19.8 其他民族國傢
第20章 中世紀的文化
20.1 語言和文學
20.2 教 育
20.3 學生和學生生活
20.4 科 學
20.5 藝 術
第七編 歐洲的擴張
第21章 十字軍
21.1 基督教徒在聖地反對穆斯林的戰爭
21.2 拜占庭帝國的革命
21.3 濛古鏇風
21.4 奧斯曼土耳其人
21.5 格拉納達和勒潘多
21.6 十字軍的結果
第22章 古代文藝的復興
22.1 對舊古典文學的新興趣
22.2 意大利,歐洲的學校
22.3 古典文藝復興的結果
22.4 文學和藝術
第23章 新的發明
23.1 哥白尼和伽利略
23.2 印刷機
23.3 火 器
23.4 航海羅盤
第24章 遠方探險和貿易
24.1 在遠東的傳教士和商人
24.2 亨利親王和華斯哥?達?加馬
24.3 哥倫布、卡博特父子和麥哲倫
24.4 歐洲和世界的接觸
24.5 對歐洲的影響
第八編 歐洲國傢和教會中的動亂
第25章 專製政體的復活
25.1 一般因素
25.2 教會的衰弱
25.3 百年戰爭
25.4 專製政體在英、法及其他諸國的興起
第26章 新教起義
26.1 教會早期的分裂
26.2 新分裂的原因
26.3 新教教會
26.4 天主教教會的改革
26.5 不寬容和宗教戰爭
26.6 基督教徒的三大團體
第27章 荷蘭、英國對專製政體的襲擊
27.1 荷蘭的起義
27.2 清教徒的起義
27.3 英國的王朝復闢
27.4 “光榮革命”
第28章 大陸上專製政體的盛行
28.1 法國的波旁王朝
28.2 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
28.3 俄國的羅曼諾夫王朝
28.4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
28.4 商業上的和傢族間的世仇
第九編 今日文明的革命基礎
第29章 美國革命
29.1 美國革命的原因
29.2 宣告獨立
29.3 贏得獨立
29.4 美國憲法
29.5 美國革命的重大意義
第30章 思想革命
30.1 近代科學
30.2 自然宗教和懷疑論
30.3 進步的觀念
30.4 批評精神的廣泛應用
第31章 法國革命
31.1 法國革命的原因
31.2 法國革命的成就
31.3 諸王的進攻
31.4 拿破侖?波拿巴的軍事獨裁
31.5 王朝的復闢
31.6 永恒的成果
第32章 拉丁美洲革命
32.1 美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響
32.2 米蘭達——政治上的先驅者
32.3 玻利瓦爾在北方
32.4 聖馬丁在南方
32.5 國外的情緒
32.6 門羅主義
第33章 工業革命
33.1 什麼是工業革命
33.2 新的紡織機器
33.3 詹姆斯?瓦特和蒸汽機
33.4 煤和鐵
33.5 汽船和火車
33.6 寂靜的傢
33.7 荒蕪的村莊
33.8 工業巨頭
33.9 無止境的革命
第十編 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
第34章 歐洲的不安
34.1 梅特涅打擊反叛
34.2 東歐的反叛
34.3 西班牙和法國的波旁朝諸王
34.4 1830年的革命
34.5 1848年的革命
第35章 英國的改革
35.1 中等階級的改革
35.2 政治民主的逐漸采用
35.3 民主的社會改革
35.4 愛爾蘭問題
第36章 英帝國的改革
36.1 英帝國的大憲章
36.2 從殖民地到自治領
36.3 帝國的擴大
第37章 美國的擴張和統一
37.1 走嚮民主主義
37.2 走嚮民族主義
37.3 走嚮大工業
37.4 走嚮帝國主義
第38章 意大利的解放和統一
38.1 馬誌尼、加裏波第和季奧貝提
38.2 反奧地利的起義
38.3 卡富爾和他的國王
38.4 卡富爾和他的國傢
38.5 羅馬和意大利
第39章 德意誌的統一
39.1 關稅同盟和邦聯
39.2 俾斯麥和他的國王
39.3 俾斯麥和他的國傢
39.4 鐵和血
39.5 德意誌帝國
第40章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40.1 從第二共和國到第二帝國
40.2 拿破侖三世的統治
40.3 色當和投降
40.4 第三共和國的誕生
40.5 第三共和國的持續
第41章 東歐
41.1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41.2 東南歐各國
41.3 奧匈帝國內的民族主義
41.4 俄國的民族主義和專製政體
41.5 俄國的飢餓
第十一編 白種人的負擔
第42章 東方和西方
42.1 歐洲在亞洲的門口
42.2 日本的革命
42.3 中國的覺醒
42.4 英國國旗下的印度
42.5 亞洲的其他部分
第43章 非洲的徵服
43.1 原因,好的和壞的
43.2 帝國的創建者塞西爾?羅茲
43.3 英法協定
43.4 近代帝國主義意味著什麼
第十二編 近代文明在考驗中
第44章 國際無政府狀態
44.1 為什麼近代國傢要打仗
44.2 秘密外交和危機
44.3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開始的
第45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45.1 德國在陸上的勝利
45.2 英國在海上的勝利
45.3 海上的損失和悲劇
45.4 世界在動蕩中
45.5 中歐列強的最大努力
45.6 協約國的勝利
45.7 悲劇和損失
第46章 新的地圖和新的法律
46.1 巴黎和約
46.2 民族主義在歐洲的勝利
46.3 中歐的共和革命
46.4 西歐的民主主義
46.5 俄國的革命和共産主義
46.6 意大利的法西斯獨裁統治
46.7 其他獨裁統治
46.8 民主主義的錶麵勝利
第47章 戰後問題,遠東和近東
47.1 中國的睏難
47.2 日本的改革
47.3 印度的動亂
47.4 近東的民族自決
47.5 委任統治地
第48章 國際聯盟和國際法庭
48.1 聯盟的種種方案
48.2 國聯的憲法
48.3 國際法庭
48.4 爭端和賠款
48.5 許願的時期
第49章 和平的歲月
49.1 地球的縮小
49.2 社會平等的問題
49.3 資本主義的加強
49.4 勞工運動
49.5 應用科學的進步
49.6 教會
49.7 學校和它們日增的任務
第50章 危機的年頭
50.1 商業危機
50.2 政府危機
50.3 國際危機
第5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51.1 希特勒在國內
51.2 希特勒在國外
51.3 攔路的獅子
51.4 遠及四方的戰綫
51.5決定性的夏天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大師手筆。它采用瞭螺鏇上升的敘事結構,從宏觀的自然環境到微觀的文化傳播,再到製度的演變,每一層敘述都為下一層的深入分析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我注意到作者在跨越巨大時間尺度時,非常善於使用“對比錨點”,比如將不同時代的稅收體係、瘟疫應對機製進行並置比較,這種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縱深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曆史迷宮中重新定位,總能發現之前遺漏的關聯和綫索。對於任何一個真正想跳齣民族史觀、擁抱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幾乎無可挑剔的框架。它不僅是一本關於“過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成為我們”的指南。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處理非西方世界的曆史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同理心和紮實的文獻功底。很多西方視角的主流史學作品,往往不自覺地將非西方曆史邊緣化或簡單地視為西方影響下的産物。但在這裏,我看到瞭對奧斯曼帝國晚期製度韌性的深入挖掘,以及對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文明內部結構復雜性的客觀描述。作者在闡述這些內容時,語言風格變得更為內斂和細膩,仿佛在小心翼翼地觸摸一件脆弱而珍貴的文物。這種平視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的愉悅感。它成功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意識到,人類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曾上演過同樣精彩、同樣具有內在邏輯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實在是太宏大瞭,簡直就像是乘坐一艘高速飛船掠過人類文明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明衝突與融閤時的那種冷靜和剋製。他沒有簡單地將曆史切割成“進步”與“落後”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探討瞭地理環境、技術瓶頸以及信仰體係是如何塑造瞭各自的命運。比如,對於農業革命早期,書中對美索不達米亞與尼羅河流域治理水資源的差異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妙。那種將地理決定論與社會結構變遷相結閤的論證方式,讓人對“曆史的必然性”有瞭全新的理解。讀起來,你不會覺得是在背誦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真正沉浸在人類如何在各種約束條件下不斷試錯、最終走嚮今天的這場波瀾壯闊的集體冒險之中。很多其他通史類書籍往往在進入近現代後就變得臃腫和碎片化,但這本卻能始終保持一種清晰的主綫,讓讀者能清楚地看到技術擴散和思想傳播是如何一步步將世界編織成一個整體的。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其中關於“軸心時代”的探討篇幅感到略有不足,但這也許是作者有意為之,避免陷入哲學思辨的泥潭。然而,書中對不同宗教和哲學思想的源頭進行橫嚮比較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比較學研究方法,還是讓人大開眼界。特彆是對佛教傳播路徑中,如何適應和轉化瞭不同地域的民間信仰的論述,展現瞭文本的生命力。作者很擅長捕捉那些“微小的樞紐點”,比如某一次遠距離貿易路綫的開闢,或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文字改革,如何最終引發瞭數百年後的一場社會巨變。閱讀體驗非常像是在解一個極其復雜的密碼鎖,每讀完一個章節,你都感覺自己對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又多掌握瞭一把鑰匙。它不是那種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提供瞭一套極其嚴謹的提問框架,強迫你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曆史進程。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白說,需要一些耐心和專注力,它絕對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我是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下,配閤著世界地圖和時間軸纔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文筆非常古典,用詞考究,構建瞭一種莊重而又引人入勝的氛圍。我特彆贊賞的是,作者在敘述重大曆史轉摺點時,比如工業革命爆發的那個瞬間,他沒有簡單地歸功於某幾位偉大的發明傢,而是從能源獲取、資本積纍和社會組織效率這三個維度進行瞭立體的解構。這種多層次的分析,讓曆史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復雜係統。讀完關於近代早期海洋霸權更迭的那部分,我感覺自己像一個精明的地緣政治分析師,對資源控製和戰略緩衝區的理解深刻瞭許多。
評分感覺還不錯,感覺像個大品牌一樣的書,但介紹比較浮皮潦草。
評分喜歡在京東購物。比逛超市還方便,送貨也快。搞活動的時候又非常劃算。
評分書是正版,給兒子買的。
評分質量不錯,有時間仔細讀一讀
評分不錯的曆史係列的書,閱讀中
評分學習一下曆史還是不錯的,寫的蠻好的
評分買迴來瞭好久瞭,一直沒時間看
評分不錯
評分書是正版,給兒子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