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辩护》是2012年中国新闻界大奖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段功伟的博士毕业论文力作,作者对执政党的公共形象传播课题进行了长期深入地研究,对拓展该的学术价值。
执政党的公共形象传播是一个兼具实践与理论价值的课题,处在多学科的交叉点,其研究的思路框架、理论观照、研究方法等均有待确立与完善,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本书从合法性的维度,尝试运用系统危机理论来搭建研究框架。
段功伟,男。1974年生于湖北英山。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南方日报工作。高级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现任南方日报编委兼时政新闻部主任。从业16年,获中国新闻奖4次、广东新闻奖15次。2012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当选广东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其所在的部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序
自序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政党形象与公共形象
1.1.2 主要政党的形象诉求及本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的思路、结构
2 系统的困境:形象传播的生态变迁
2.1 政党合法性与系统困境
2.2 执政党形象传播生态分析
2.2.1 传播困境的发生背景
2.2.2 工具困境
2.2.3 调适困境
2.2.4 认同困境
2.2.5 价值困境
2.3 形象传播困境的应对分析
2.3.1 契机:确立形象传播新起点
2.3.2 模型:重点建构七方面形象
2.3.3 路径:在开放与动态中管理
2.3.4 针对性传播:因时因势而变
3 受众的协商:背景优化与决策起点
3.1 受众的接受框架与政党形象
3.1.1 受众的权力:拒收、接收、接受
3.1.2 受众选择背后的心态分析
3.2 受众的社会学干预
3.2.1 干预底线民生
3.2.2 激活中间阶层
3.2.3 扩大有序参与
3.3 受众的传播学干预
3.3.1 传播干预的理论梳理
3.3.2 受众协商与传播优化
3.3.3 传播筛选与正面宣传
4 政党的辩护:多议程多话语中博弈
4.1 议程设置:危机修复与形象优化
4.1.1 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梳理
4.1.2 形象传播中的议程与框架
4.1.3 形象议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4.2 风险社会:增强问题意识,实现针对性设置
4.3 读秒时代:增强共振意识,实现高效能设置
4.4 众声喧哗:增强融通意识,实现竞争性设置
4.4.1 融合多议程,实现主流主导的建构
4.4.2 超越旧边界,实现议程设置权平衡
4.4.3 打通全流程,实现议程的闭环控制
5 党媒的重塑:影响力权威性的嬗变
5.1 理念之变:回归政治传播
5.1.1 旧话语中的形象匮乏
5.1.2 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回归
5.1.3 品质传播重塑形象
5.2 策略之变:差异化的竞争
5.2.1 影响力传播何以可能
5.2.2 政治报道的差异化选择
5.3 发展之变:经略数据蓝海
5.3.1 数据蓝海的内容产品化
5.3.2 平台与航线式媒介融合
5.3.3 影响力传播与用户至上
5.3.4 对传播理性的理性运用
6 解释的权力:形象输出的话语平衡
6.1 窘境:目标形象的落差
6.1.1 中共的国际目标形象
6.1.2 中共的形象输出探索
6.1.3 国际舆论与中共形象
6.1.4 解释权与话语权缺失
6.2 根源:话语权力的失衡
6.2.1 西方话语霸权与声音垄断
6.2.2 中共对外形象传播的现状分析
6.3 突围:形象传播的重置
6.3.1 媒体优化:改善“中国观”与“中共观”
6.3.2 形象营销:公共形象的创新输出
6.3.3 重点突破:提升核心问题的解释力
7 最深层说服:形象认同的文化建构
7.1 执政党公共形象与政党文化
7.1.1 政党文化及其特征
7.1.2 政党形象与政党文化
7.2 西方政党与中共红色政党文化
7.2.1 西方政党文化梳理
7.2.2 中共红色政党文化梳理
7.2.3 中共政党文化现状分析
7.3 政党文化对公共形象的有效供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最深层说服:形象认同的文化建构
人类的情感不但为政治思维提供了动机,而且把政治判断所必需的价值标准固定了下来。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
如果任由执政党形象传播的系统性困境发展,不加干预控制,必然出现价值困境。这时,形象传播系统已经不能通过传播生产“意义”资源,为公众提供必须的政治与社会参与动机,使政治动员与政治运转难以实现,执政党形象也就走向全面破产。
这就必然追溯到政党自身的意义系统。因为只有它才能持续稳定地输出价值认同。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说,维护世界解释系统的稳定是避免混乱与偶然性,秩序和规范的合法性是解释系统“意义赋予”功能的体现 。
所有问题,最后都归于政党自身意义系统的发展。
王沪宁曾提出中国需要重构人格系统的问题,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一步发展,要求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利用中国所具备的巨大人力资源,使之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不可替代的力量;同时,目前人格系统又是所有改革的关键”。
他进一步指出,所谓人格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状态。
事实上,一个政党的意义系统正是这样的人格系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党员在政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决定了政党内在的形象与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化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党员人力资源。政党人格系统的文化品格,深层决定了其形象呈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形象的背后是制度,制度的背后是文化 。政党的良好公共形象,其实取决于公众的政党认同,而最终离不开政党的文化建构。
执政党公共形象与政党文化
2013年7月30日,在一批官员因情妇牵扯纷纷落马之际,美国《纽约时报》刊出专栏文章《情妇的报复》,警告腐败失控可能影响中国转型 。
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文章中说,情妇的报复非常具有娱乐性,但并不可笑。中国官员的不端行为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也会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文章认为,民众对官员腐败不断增长的不满,如果与经济低迷叠加,很可能影响中国的平稳过渡。而人类1/6的人口经历动荡与不稳定,是整个世界无法承受的。
中共反腐败的决心不用质疑。十八召开以后的大半年里 ,就有8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更是继北京市委原书记陈希同和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之后,第三个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上被查处的高官。
问题是:为什么一边是铁腕反腐,一边仍有不少人“前腐后继”呢?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前中国问题高级顾问、《奥巴马与中国崛起》一书作者杰弗里巴德(Jeffrey Bader)认为,中国经济虽然从一潭死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开发优良诚实的制度方面,没有显示出足以匹配的大胆。中共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滋生更多的腐败,与普通百姓更加疏离,“这不仅对于中国而言是个坏消息,对于未来与中国息息相关的美国而言也是个坏消息”。
杰弗里·巴德将腐败原因追到了制度供给上。虽然这是西方惯用的解读框架,但起码说明腐败已经对中共形象造成相当重大的损害。这种腐败,与政党文化中某些不健康因素有很大关系。
政党文化及其特征
那么什么是政党文化呢?
这就必须追溯到政治文化,因为政党文化是其一个组织部分。1956年,阿尔蒙德(Almond)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此后,他和维巴(Verba)系统研究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国国民的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 对政治文化的研究由此成为热点。
中国对于政党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 。1989年,王沪宁撰文《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政党文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他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政党文化“与政治文化大致相同,包括对政党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理想和原则的择取” 。
此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政党文化的学术谱系不断延伸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于政党文化的定义,除了王沪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界定外,还有多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从构成要素来分析。有人认为:政党文化是指“政党全体成员认可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区别于其它党的政党形象” 。也有人将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确定为“意识形态、行为准则、制度规范、情感态度”,为全体党员或部分社会成员所认同 。
二是从作用过程来分析。有人认为,政党文化本质是政党意识的转化过程,所以是政党意识的外化形态。政党文化的构成是:核心要素——政党意识;二级标示要素——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在政党意识转化过程中所形成;评价要素——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评价依据的政党形象 。
三是从政党建设的角度分析。有人将党风建设与政党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认为先进的政党文化环境,为党风建设提供了深厚文化土壤 。与此观点类似,有人说中共党风建设的历史,其实就是先进政党文化的建设和普及过程,所以党的作风是政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还可以从政党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有人认为政党文化为政党政治的正常运行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包括人们对政党组织、活动和制度等的价值判断、认同和评价 。
坦白讲,一开始我拿到《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这本书时,以为会是一本相当严肃、充满政治术语的理论著作,可能会让我望而却步。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对现实的洞察力极强,将“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这样一个宏观的议题,抽丝剥茧地展现在我面前,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传播现场,亲眼见证了执政党是如何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来构建和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性和客观性,既不回避执政党在传播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肯定了其在一些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书中对于“沟通的艺术”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强调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建立信任、化解疑虑、争取支持。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传播内容和方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学习一门关于“如何被看见”的学问,让我对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这本书,我刚读完,说实话,它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新鲜的视角。我原本对这类研究的印象是比较枯燥、理论性很强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现实的方式,把“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这样一个宏大的课题拆解开来,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错综复杂的运作机制。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特别是那些具体的传播策略和实践,都让我感到十分惊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比如某个政策出台后,执政党是如何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去解读、去构建公众认知,如何回应质疑,如何引导舆论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情感连接”的传播模型,它不是简单地灌输信息,而是试图去触动公众的情感共鸣,让民众感受到执政党是“有温度的”、“理解他们的”。这种细腻的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完全理性地接受信息,情感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作者对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传统媒体到新兴社交平台,每一种渠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而成功的传播往往是多种渠道的有效整合。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执政党如何塑造自身形象,更让我对信息传播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门。我一直觉得,我们作为老百姓,似乎是被动地接收来自官方的信息,而这本书则揭示了这背后主动的、有目的性的传播过程。作者并没有回避“权力”这个词,而是坦诚地探讨了执政党如何运用传播手段来巩固和维护其执政的合法性与公信力。书中的分析非常到位,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一些政策在发布时会有不同的声音,以及执政党是如何通过精准的传播策略来回应这些声音,甚至化解矛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叙事构建”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如何通过选择性的信息呈现、故事的编织,来塑造一个特定的公共形象,让民众更容易接受并认同。这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告知,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引导。此外,书中对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也有深入的剖析,比如信息不对称、谣言传播等,以及执政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采取危机公关策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能更清醒地辨识信息背后的意图,更理性地分析传播现象。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学习如何更聪明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的书。
评分《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这本书,让我对“执政党”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而是看到了他们在信息时代里,如何以一种更加主动和系统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信任机制”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依靠政策的优劣来获得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真诚的沟通,来建立和维护民众的信任。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执政党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为克服这些挑战所做的努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透明度”在公共形象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适度的信息公开来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同时,它也提醒了我们,信息传播并非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向互动过程,执政党需要倾听公众的声音,回应公众的关切,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公共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精心的策划、持续的投入,以及对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它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政治传播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批判性地思考我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读完之后,才真正明白“公共形象”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以及执政党在这方面所做的细致入微的工作。作者在《权力的辩护——执政党公共形象传播研究》一书中,将“传播”这个概念,提升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让我看到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发布,更是执政党与民众之间建立联系、争取认同的关键工具。书中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分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关注什么、讨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被精心引导的。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执政党是如何利用各种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危机沟通”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执政党如何通过及时的信息发布、诚恳的态度,来化解公众的担忧,维护自身的形象。这让我意识到,良好的公共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特别是要能够应对各种挑战。这本书让我对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执政党的运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