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树荫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化
  • 历史
  • 1949-1976
  • 政治
  • 思想
  • 中共历史
  • 毛泽东时代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论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55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3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9年10月至1976年10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极深刻极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条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历程,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本书将全面阐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与经验教训,系统展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作者简介

王树荫,男,1958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共北京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课题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与重点项目各1项等;出版专著、主编教材15部(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目录

导论
一、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主题
二、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共同纲领》的颁布与新中国的成立
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设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三、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与实施
四、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与“不要四面出击”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土地改革任务的完成
二、对新中国社会性质和特征的判断
三、新中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展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一、意识形态领域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三、《毛泽东选集》和马列著作学习运动
四、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
四、对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创新
第五章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推进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章“第二次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任务
一、“以苏为鉴”与“第二次结合”的提出
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构想
第七章中共八大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中共八大的召开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方面探索
三、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
第八章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思想
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显现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两种倾向及其变化
一、反右派斗争与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认识的改变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纠“左”的初步努力及其成果
四、庐山会议与“反右倾”斗争
第十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一、调查研究与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巩固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事业和理论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理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理论的发展
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多方面发展
第十二章外交方针的调整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纷争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中苏分歧的缘起
三、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论战
第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曲折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状况的重新估计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展开及其教训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后果
四、“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失误
第十四章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趋向的不懈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艰难发展
二、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三、1975年的全面整顿
结束语
后记

精彩书摘

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中国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主题,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探索历程,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一、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贯穿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有力武器。1949—197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时代课题的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6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阶段,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前承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渊源,后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成就与经验,还是失误与教训,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以后,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前言/序言


《风雨兼程:新中国初建至文革前夕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 1949年,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在中国大地上冉冉升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政权的更迭,更是一个民族命运的深刻转折,一个伟大的社会实验的开端。本书《风雨兼程:新中国初建至文革前夕的探索与实践》将带您穿越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重温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76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艰辛探索与伟大实践。这段时期,充满了理想与激情,挑战与困境,成就与反思。它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塑造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 第一部分:奠基与发展(1949-1957)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以及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敌视,都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然而,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强的领导和卓越的智慧,带领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如何审慎而坚定地推进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互助合作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以及对个体手工业的组织化,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民族资本主义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创新性及其在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性,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巧妙地利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暴力冲突的情况下,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与经验: 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一五”计划的宏伟蓝图,重点阐述其在工业化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特别是对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以及苏联援助在其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一五”计划如何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为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将探讨“一五”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包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为后续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尝试: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如何按照自己的国情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本部分将深入解读《论十大关系》的核心内容,分析其提出的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的重要性,例如正确处理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如何为党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开辟中国自己的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二部分:曲折与探索(1958-1966) 在取得初步成就后,中国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更为曲折的时期。这一时期,既有跃进的激情,也有失误的教训,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与影响: 1958年,“大跃进”运动拉开了帷幕。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包括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急切愿望。我们将详细描述“大跃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所采取的激进措施,例如高指标、浮夸风、全民大炼钢铁等。同时,也将客观评估“大跃进”运动带来的深远影响,包括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以及其所暴露出的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倾向。人民公社化运动作为“大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冲击也将被深入剖析。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在“大跃进”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面前,中国共产党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积极的调整措施。本部分将重点介绍1960年左右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包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们将阐述这一时期国家如何通过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减少非生产开支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缓解人民生活困难。我们将分析这一调整过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以及党在调整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我纠错能力。 “三线建设”的战略考量与实施: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中苏关系破裂和潜在的战争威胁。我们将详细分析“三线建设”的战略目标、选址原则和巨大的投入。同时,也将客观评价“三线建设”的功过是非,例如其在国防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发展、区域平衡、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的长远影响,分析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与时代局限。 第三部分:动荡与反思(1966-1976) 1966年,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进程与危害: 本部分将以史学严谨的态度,回顾“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包括其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我们将详细描述运动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思想批判、武斗等,以及这些事件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我们将客观揭示“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包括其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制、知识分子队伍的摧残,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延误。 在动荡中坚持和探索: 尽管“文化大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并未停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努力。本部分将关注在这一特殊时期,仍然有人在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并进行着力所能及的探索。例如,在一些角落,依然有人在努力维护生产,保障民生;在理论层面,也存在着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思考。我们将尽可能客观地展现这些零星的、不为主流的声音,以及在特定条件下,一些局部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实践尝试,力图展现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化的解读。 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的孕育: 尽管“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动荡时代的终结,但其留下的深刻反思,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埋下了思想的种子。本部分将探讨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领导人开始反思运动的错误,并逐渐形成改革的意愿。我们将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为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 结语 1949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激情、同时也伴随着深刻曲折与严峻挑战的时代。在这段岁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经历了令人痛心的失误和挫折。本书《风雨兼程:新中国初建至文革前夕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以客观、全面的视角,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韧性,深刻理解这段历史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乃至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它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将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的标题本身就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我对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历程深感着迷。尤其是1949年至1976年这段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充满了探索、实践与理论创新。作为一名对这段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理解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又如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从书名推测,它应该会详细梳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脉络,分析其核心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动态,以及普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角色和感受。是怎样的智慧和魄力,让一个源于西方的理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又经历了哪些曲折与反复?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些问题的绝佳窗口,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与书中的历史对话。

评分

读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这个系列名称,我就知道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带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虽然我并非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层逻辑和理论演变始终充满求知欲。1949年至1976年的这段时光,在我看来,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尝试,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是这场尝试的精神内核。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对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文献、关键人物及其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它是否能够为我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特点和相互联系?例如,在建国初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在探索工业化过程中,又面临哪些理论挑战?以及在后期的政治运动中,理论又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我相信,作为一个“论库”的第一辑,它必定会以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我构建起一个清晰而立体的学术视野,帮助我理解那段历史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理论框架,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基础。

评分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这样的书名,让我对其内在的学术价值充满期待。作为一名对政治学和历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以及实践又如何反哺理论的过程。1949年至1976年这段中国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正、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深入剖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例如,它如何与当时的经济建设、社会改造、文化发展等重大议题相结合。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时,中国的领导者们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寻找解决之道,并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理论创新。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分析视角,帮助我理解某些历史事件背后的理论逻辑?是否能够展现不同学派、不同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这个标题,对于我这样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来说,简直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认为,要理解当下的中国,就必须深刻理解那个决定性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灵魂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回顾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与追求,去理解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如何将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我想看到,在理论层面,究竟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了解这些理论成果是如何在实际的社会建设和政治运动中得到体现和应用的。这本书不应仅仅是理论的陈述,更应是一部讲述历史、解读思想、洞察社会演变的生动篇章,让我能够仿佛置身其中,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心跳。

评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这个书名,让我想象着它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在现实土壤中生长的史诗。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深刻变革的三十年。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如何被引入、被阐释、被接受的?它又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描绘出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的互动图景,展示出它是如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被丰富、被发展,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的。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领导者们,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如何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力量如何改变一个民族命运的感人故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