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导论(1921-1936年)

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导论(1921-1936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乔治·施瓦布 著,李培建 译
图书标签:
  • 卡尔·施密特
  • 政治哲学
  • 政治思想
  • 例外状态
  • 主权
  • 宪政主义
  • 法理学
  • 德国思想史
  • 20世纪哲学
  • 政治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7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3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卡尔·施米特研究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导论(1921-1936年)》论述施米特对20世纪思想的深刻贡献,还用了大量篇幅论述施米特与第三帝国的妥协,并且对多面的施米特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的跨学科远足。

目录

初版序
再版序
缩略语
导论
一、传略
二、思想遗产

第一部分 施米特与《魏玛宪法》:1921—1933年
第一章 独裁的含义
一、委任独裁与主权独裁的区别
二、宪法第48条的委任性质
第二章 主权的含义
一、决断主义对规范主义(凯尔森)
二、政治的标准一一友与敌
三、政治的统一体对多元主义(拉斯基)
第三章 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含义
一、民主主义的标准——同一性与同质性
二、自由主义的标准——商讨与议会制
中立化过程的近代史——一篇演讲
第四章 总统制的含义
一、一般背景——向总体国家转变的诸种倾向
二、宪法的守护者——总统
三、在1931年和1932年对宪法做进一步阐述的诸种可能性
第五章 希特勒破除魏玛体制
一、作为革命工具的合法性
二、“机会均等”与对合法权力的合法占有而得到的政治奖赏
三、希特勒的任命与六十天

第二部分 施米特与民族社会主义:1933—1936年
第六章 国家、运动、民族
一、施米特的大转变——1933年3月24日的授权法
二、从宪法角度对新体制所做的概述
三、纳粹在宪法上的实践
第七章 具体的秩序思想
一、将政治思维从规范主义中救出
二、与规范主义和决断主义相对的制度主义
第八章 军队、政党、国家
一、普鲁士的“士兵—国家”
二、领袖护法
第九章 神学、挫折及贝尼图·萨雷诺神话
一、天主教对犹太教
二、挫折
三、贝尼图·萨雷诺神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导论(1921-1936年)》一书,并非对施米特思想的全面扫描,而是聚焦于其政治哲学发展中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即从1921年到1936年,是施米特思想体系成型、核心概念确立并面临严峻现实检验的关键阶段。作者在此深入剖析了施米特在此期间提出的诸多革命性概念,如“政治性”、“例外状态”、“主权者”、“政治的浪漫主义”以及对自由主义与议会民主的批判,并将其置于魏玛共和国动荡的政治土壤中进行考察。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施米特对“例外”概念的深刻洞察,不仅是对危机时期政治秩序的一种诊断,更是对其所处时代自由主义政治逻辑失效的根本性揭示。在1921年至1936年这段时间,德国经历了从一战的战败、凡尔赛条约的屈辱,到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不稳定、经济危机,再到纳粹党崛起的剧变。施米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其尖锐的笔触和非凡的洞察力,不断挑战并瓦解着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政治观。 全书围绕施米特在这一时期的关键著作展开,例如《政治的概念》(1927年)、《议会制的论理》(1923年)、《政治的浪漫主义》(1919年,但其影响贯穿此后)、《合法性与效力》(1928年)以及《宪法学说》(1928年)。作者细致地梳理了施米特在这些著作中提出的核心论证,并阐释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在对“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界定上,施米特摒弃了将政治理解为国家管理、权力分配或经济利益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根本化为一种对“敌友区分”(Friend-Enemy Distinction)的敏感性。他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能够区分出“朋友”与“敌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集体性的认同与行动。这种区分不是道德或法律上的,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作者通过对施米特早期论述的剖析,展现了这一概念如何成为理解其后续所有思想的关键。在1921-1936年间,面对国内政治的碎片化和国际关系的紧张,施米特认为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和道德说教恰恰模糊了这种必要的区分,从而削弱了政治体自我保护和维系生存的能力。 其次,对“例外状态”(State of Exception)的分析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施米特认为,主权者之所以是主权者,在于其能够决定例外状态。在法治不彰、秩序濒临崩溃的紧急关头,并非法律本身,而是能够超越法律、悬置法律的权力,才真正体现了主权的最高意志。作者详细考察了施米特如何从“宪法的保护者”这一角色出发,逐渐发展出对“宪法守护者”的强调,并认为在极端情况下,对宪法的决定性效力至关重要的,恰恰是那种能够无视宪法之存在的决定。这种观点在魏玛共和国宪政危机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总统根据宪法第48条发布的紧急法令,在施米特看来,正是主权者行使例外权力的明证。作者深入分析了施米特关于此的论证,并揭示了其思想中蕴含的对宪政实践的深刻挑战。 再者,施米特对自由主义和议会民主的批判贯穿始终。他认为,自由主义将个人权利、程序正义和理性辩论置于集体存亡之上,其内在逻辑是反政治的,最终将导致政治的虚弱和社会的瓦解。议会民主则因其碎片化的决策过程和对妥协的过度强调,无法在面对真正的危机时做出果断的决定,反而可能加速政治体的衰败。本书详细梳理了施米特对自由主义“抽象普遍主义”的质疑,以及他对议会辩论“缺乏决定性”的批评。他认为,自由主义的“中立性”与“普遍性”掩盖了权力斗争的本质,并最终使得政治无法承担起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政治的浪漫主义”这一概念,虽然在《政治的浪漫主义》一书中提出,但其对施米特后续思想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视。施米特在此批判了那种将政治行动浪漫化、将斗争视为一种美学体验的倾向,他认为这是一种逃避真正政治责任的表现。本书作者也借此探讨了施米特如何试图在思想上摆脱虚假的浪漫主义,回归对政治本质的严肃思考。 本书还将施米特在此一时期(1921-1936年)的思想,置于其个人政治经历和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施米特本人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积极参与政治,并曾担任政府顾问,其思想并非纯粹的学院派思辨,而是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作者探讨了施米特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其在面对纳粹主义崛起时的立场和选择,虽然本书的核心是1921-1936年这段相对集中于理论构建的时期,但对施米特最终走向纳粹阵营的背景性理解,也是不可避免的。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施米特在1933年之前已经形成的、足以影响其后续政治选择的核心政治观念。 本书并不回避施米特思想中的争议性与复杂性。作者在对施米特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的同时,也对其理论的局限性、潜在的危险性进行了审慎的辨析。例如,他对“例外状态”的强调,在为理解危机治理提供新的视角的同时,也为权力滥用留下了可能。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固然揭示了其某些内在矛盾,但其对政治的激进定义,也可能导致对多元化和个体权利的忽视。 总而言之,《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导论(1921-1936年)》是一部致力于深入理解卡尔·施米特政治哲学关键发展阶段的学术著作。它并非一篇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通过对施米特核心概念的精细解读,以及对其思想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嵌入,展现了施米特如何以其对“例外”的深刻洞察,对20世纪政治思想的主流范式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施米特思想的“核心地带”,理解其何以成为20世纪最具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作者试图让读者理解,施米特对例外状态的强调,并非对混乱的崇拜,而是对政治体如何在极端困境中寻找生存之道的一种理论尝试,尽管这种尝试的后果至今仍引发着激烈的辩论。通过对1921-1936年这段施米特思想的“高产期”的聚焦,本书为理解这位思想家提供了一个精确而有力的切入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作者在处理“时间性”问题上的高明手法。对于施米特这样一位思想与历史进程紧密捆绑的学者,如何清晰地划分和标记其思想的“前后期”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明确地以1936年作为分界线,并聚焦于此前的探索阶段,这使得整个叙事结构异常紧凑且目的性极强。作者极其擅长利用时间轴上的参照点来锚定施米特的每一次理论转向,比如魏玛共和国的危机何时加剧,施米特的理论就何时向“强力政治”倾斜。这种对历史“此刻性”的敏感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紧迫感,仿佛读者也身处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见证着一种强大而又充满缺陷的政治思想是如何被锻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施米特的书,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如何催生出其最极端表达方式的生动记录。

评分

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思想的生态系统”来审视施米特的早期发展。作者没有将施米特视为一个孤立的思考者,而是把他置于那个战后德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巨大网络之中,考察他与那些看似不相干的思想家之间是如何进行辩论、借用和反驳的。这种网状的分析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思想动态的理解。例如,关于施米特对自由民主制批判的论述,书中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其文本的表面解读,而是追溯了这些批判的“论敌”是谁——是温和的自由派?还是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这种对“他者”的精确界定,反过来也清晰地勾勒出了施米特自身的理论边界和焦虑所在。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远比聚焦于单一概念的深度挖掘更具说服力,它让人看到一个思想是如何在不断的冲突与回应中塑造自身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肃感和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这位被誉为“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位思想家”的复杂人物。初读之下,我立刻被作者对施米特早期思想脉络梳理的细致程度所震撼。它并非那种流水账式的传记,而更像是一次精密的学术解剖,将卡尔·施米特如何从一个相对保守的法学家,逐渐演化为一个在政治理论界投下巨大阴影的思想巨擘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其“决断主义”概念的起源和早期形态的探讨,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引用既有的经典论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施米特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例外状态”和“主权”进行概念化构建的心理驱动力与理论基础。那些关于自由主义困境的早期批判,在作者笔下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术语,而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施米特思想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理论的骨架和关键的转折点。这种详尽的铺陈,为后续理解其更具争议性的立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更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上的探险,尤其是在探讨1920年代初期德国的政治光谱时。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到位,时而如外科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核心矛盾,时而又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行于纷繁复杂的威玛宪法辩论和意识形态交锋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施米特与法学界主流之间的微妙张力,那种既想融入精英圈层,又因自身深刻的怀疑论而保持距离的知识分子姿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次对施米特引文的引用和解读,都仿佛配上了精确的年代注释和历史背景,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些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特定历史危机发出的回响。这种“扎根于现实”的理论分析,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说服力。它没有简单地将施米特塑造成一个“恶人”或“圣人”,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何以成为他所成为”,这种拒绝简单标签化的努力,恰恰是优秀的政治思想史作品的标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行文的学术严谨性给予高度评价,但同时,也对其风格的某些方面感到一丝挑战。作者的语言风格倾向于一种高度浓缩的学术表达,充满了对专业术语的精确使用和对历史细节的饱和式填充。这对于有一定政治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福音,因为这意味着你可以获得远超一般导读的深度。然而,对于刚接触施米特这个思想体系的新手来说,一开始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复回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微妙含义。例如,书中对于“政治神学”概念的早期萌芽是如何渗透到其宪法学论述中的那段分析,行文密度极高,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注意力集中度。尽管如此,一旦跨过最初的知识门槛,你会发现作者在背后搭建了一个异常坚固的理论框架,支撑着对施米特从地方性法官到国家理论家的每一步跃迁的解释。这种“高门槛、高回报”的阅读体验,使得这本书更像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而非轻松的睡前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