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英] 格瑞斯·戴维,[英] 埃菲·霍卡斯 著,曹义昆 译
图书标签:
  • 宗教
  • 美国
  • 欧洲
  • 世俗化
  • 文化比较
  • 历史
  • 社会学
  • 政治
  • 宗教研究
  • 主题变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326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社会学/宗教学研究者、文化读者
  

  1、从全球的视野来看,欧洲是世界上相对世俗的一个部分。为什么这样?与美国相比,欧洲的情境又为何如此地不同?本书通过历史、哲学、制度和社会差异四个维度,明确表达了美、欧之间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并不倾向于给出简单的结论,更注重培养读者的问题意识,引发读者对当代宗教问题的思考。
  2、《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三位作者是宗教社会学领域的专业:伯格在本书中对美国现代宗教、宗教社会学的争论有着极为出色的理解,他也是齐名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学大家;戴维是欧洲宗教的专家;霍卡斯则对欧洲东正教传统极为了解。
  3、本书不仅探究了美、欧之间在宗教问题上的相似和差异,还讨论了社会特征和政治决策间的关系。书中内容具有高度的话题性和现实性,对美、欧之间当前互不理解和不信任局面做出令人信服的阐释。
  4、本书中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经验数据,许多和宗教有关的重大议题也涉及其中:宪法和合宪性的争议,启蒙运动的理解版本,司法、教育和福利体系,阶级、族群、性别和出生代问题等,对各领域读者、工作者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宗教在欧、美的处境为何如此殊异?
  现代性是否必然携手世俗化?
  宗教是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资源?
  齐名韦伯、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巨擘彼得?伯格领衔
  三位学者提出对错综复杂的宗教/世俗欧洲之谜的全新解读
  从“世俗化”到“去世俗化”——宗教社会学理论范式转型后的重要著作
  对于20世纪末世界版图上宗教环境的剧变:与欧洲迥然不同的美国宗教生活、基督教在南半球的快速发展、伊斯兰教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的凸显等等,“世俗化”理论已不再具有解释力。宗教的话题经过长久的沉寂,重又回到公共讨论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来。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引入与美国情境的详细对比视角,试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欧洲当代宗教生活的特殊本质,重新厘定宗教与现代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位作者的观点并非完全一致,讨论通过历史、智识传统、制度、宗教组织与社会差异的多维角度展开,涉及政教关系,司法、教育和福利体系,多元主义,阶级、族群、性别与初生代,多样现代性等重要议题。
  这一欧、美之间的宗教比较研究,对于更具建设性的跨大西洋对话、政府决策都将大有裨益。经济、政治和社会研究领域的工作者、读者也会从中受益。

作者简介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宗教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和世界事务研究所前主任,曾先后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等多所大学。伯格学术兴趣广泛,思路开阔,著作颇丰,在宗教、世俗化、多元性、“全球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论著,内容涉及社会学、宗教学、神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在西方人文社科界引起了持久的关注和影响。与德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卢克曼合著的《现实的社会构建》,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所撰《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要素》被奉为堪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媲美的经典;代表作另有《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视角》《疑之颂:如何信而不狂》等。

  格雷斯·戴维(Grace Davie),英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埃克塞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国际社会学联合会宗教社会学分会第22届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2002—2006)。以研究欧洲宗教而著称,所倡“代理性宗教”(vicarious religion)论点,在国际学界影响非凡。主要著作有:《《欧洲:例外个案——现代世界里的信仰参数》《宗教在现代欧洲》《1945年后英国的宗教:信而不群》等。

  埃菲·霍卡斯(Effie Fokas),社会学博士,目前供职于伦敦经济学院欧洲研究所。为欧洲委员会第六框架计划(European Commission FP6)资助的“欧洲福利和价值观”(Welfare and Values in Europe)研究项目负责人、欧洲外交政策研究希腊基金会(the Hellenic Foudation for European and Foreign Policy)研究助理。



精彩书评

  ★这本有说服力的书令人耳目一新,它清楚地揭露了很多被深信的世俗化理论的错误。欧洲因现代性和启蒙运动而变得正常和世俗的这一假设不再可靠,因为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宗教的活力显示了,欧洲的世俗化是可疑的,要求得到解释……一部丰富、发人深省的文章,描述了当代社会里为什么一洋之隔的两个大陆,在宗教层面的差别为何如此巨大。
  ——英国《教会时报》(Church Times)
  
  ★一部介绍该领域的杰出著述。读者会发现充足的统计资料、轶闻及理论,它们挑战我们之前所怀有的甚至颇为流行的对世俗化理论的假设。本书不提供宏大的解释或宽泛的相反理论;它更倾向于培养复杂的疑惑,而非将读者置于让人释然的答案中。它无疑将引发读者就当代社会中的宗教角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阅读。
  ——《神学》(Theology)
  
  ★此书虽小,但观点密集。论据架构得当,避免了直接滑入对复杂问题的简单结论……推荐!
  ——美国《Choice》杂志
  
  ★一本有价值的书……让我们看见辩论的过程如何发生,历史发展如何遗留下一堆由来已久的智识上的、社会上的、政治上的沉积物,而这些沉积物圈定了一个社会里的宗教(公共的和私人的)位置。
  ——《教会历史和宗教文化》(Church History and Religious Culture)
  
  ★……本书丰富的跨学科经验数据再次证明宗教问题不能孤立研究,各国历史流变、宗教认同以及社会和政治趋势构成了政治家和公民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现代信仰》(Modern Believing)
  
  ★如果你曾经听过得克萨斯人谈论欧洲(特别是法国),或者德国人谈论美国(尤其是它的宗教),你就会知道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本重要的著作,解释了“大问题”为何存在。
    ——大卫·马丁(David Martin),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
  
  
  ★一旦全球化的视野表明欧洲的世俗化实属特例,从现代性的角度来解释欧洲的世俗性的旧理论就不成立了。本书将欧洲学者的“美国例外论”全盘推翻,认为特殊而需要解释的,并非美国蓬勃的宗教性,而是欧洲社会的极度世俗性。为何欧洲人相信成为现代的就必须是世俗的,以至于将原有的宗教都抛弃了?三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发声,为错综复杂的欧洲宗教/世俗之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
  ——何塞·卡萨诺瓦(José Casanova),美国乔治城大学社会学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
第三章 变奏一:历史的对比
第四章 变奏二:不同的智识传统
第五章 变奏三:制度载体
第六章 变奏四:宗教和社会差异
第七章 那又怎样?政策意蕴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节选)
  本书的书名即显示出它的主旨和结构:阐释美国的相对宗教性和欧洲的世俗性,由一个“主题”和多项“变奏”构成。通过与美国情境的对比而引入的“欧洲世俗性”(Eurosecularity)主题,在讨论的起始环节(第二章)即予以公布。接下来则是各“变奏”章条分缕析论证的渐次展开,其中,每一“变奏”部分皆有其独特的脉络和理解进路。
  ……
  确切地说,本书拟就美、欧之间进行对比 ,追问两种经济发达的社会或社会群,为何宗教方面的差别如此巨大?因而也就有了我们的第三个出发点,即彼得?伯格2005年发表在《国家利益》杂志(The National Interest)的一篇论文,现已收入本书,列为第二章。鉴于目前支配大多数政治领域纷争的、关于西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讨论现状,应该说,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是非常切合时宜的,而且这类问题也日渐重要起来。宗教因素构成了这些讨论的核心,这一点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默认。后一项评论就其本身而言意义重大:宗教因素作为一种独立的和可靠的变量,在公共讨论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时得到承认,并非向来如此的事情。宗教话题经过长久的沉寂又重新得以恢复这样的事实,也成为支撑我们以下各章写作的核心印象之一。
  “欧洲世俗性”观念把以上三种出发点结合起来,且对社会学研究所谓的“经典”理论视角构成颠覆。这类视角认为:欧洲所展现的现代性和世俗性之间的联结,足以成为世界其他地区的标准模式。这一看法也即现代化和世俗化两个进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思想,自从社会学创立以来,已经有效统治了这门学科的思维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然而,自1970年之后,它却不断遭受质疑。在20世纪最后一个二十五年期间,世界版图的其他地区出现了宗教环境的剧变:迥然不同的美国情境,基督教在南半球的快速发展,五旬节派在整个发展中世界的临现,伊斯兰教在全球事务中作用和重要性的凸显,围绕赞成或反对“劝诱性宣教”(proselytism)而展开的激烈辩论……所有这些态势,促使许多学科的学者把世俗化理论范式视为基于欧洲个案推测出来的东西而重新加以反思,并且质疑它赖以建立的各种前提和假设的有效性。
  当学者们纷纷修正关于世俗化问题的看法时,针对这一话题的研究著作不断出版,数量平稳上升。詹金斯(Jenkins,2002)提供了一个这方面的极佳案例:他称之为“下一个基督教王国”(the Next Christendom)的国家不在北半球而在南半球出现。的确,基督教在发展中世界的增长势头如此迅猛,令看似不断攀升的美国宗教统计数字逊色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甚至使人们谈论最多的、伊斯兰教在20世纪后期的扩张现象也相形见绌。 然而,相对而言,致力于更好地理解欧洲个案、弄清它与世界其他地区之所以明显不同的原因的分析著作,却少之又少。 本书通过引入与美国情境的详细对比视角,试图对这样的问题一探究竟。这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目标。
  这样的任务也具有高度的话题性:欧洲的性质和发展是公共领域讨论的核心话题。记住这一点,我们对现代欧洲赖以诞生的整个历史演变,保持一种充分、恰当的意识也就格外重要。具有历史意识的写作,不但揭示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欧洲的统一性,一旦把各个构成民族和国家的不同历史因素考虑进来的话,也将揭示出其内部的复杂性。宗教是这一历史演变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对于这样的发现,欧洲人通常会感到惊讶,而且每当宗教侵入欧洲公共领域时,总会引起情绪剧烈的反应。围绕备受争议的《欧洲宪法》序言部分是否提及宗教而引发的公众骚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伊斯兰教的临现也导致了类似的情况。实际上,在许多方面,伊斯兰教已成为关键的催化剂—促使欧洲人重新思考在欧洲内部以及它的范围以外宗教的位置问题。近年来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议题,也提出了类似的争议。所有这些例子,在以后的章节中均有详细的考察和说明。
  此外,非常明显的一点是:不同的宗教存在形态,将会导致不同的世界观视野、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和宗教等一系列广泛议题的不同理解视角的产生。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美、欧之间目前的那种互不理解和信任的情形。事情的原委实际上可以一语道破:欧洲人认为,美国的宗教太兴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会产生不良后果;反过来,美国人则对欧洲的世俗性感到震惊。我们的目的是要阐明这类互不理解和不信任情形发生的根源所在,认为问题的症结乃由于其中的每一种情境中宗教的不同性质所致。这种寻根究源的做法,不但对于更好地理解欧洲境况,而且对于更具建设性的跨大西洋对话,都将不无裨益。
  因此,也就有了本书的基本结构。我们已经指出,它由一个“主题”和多项“变奏”构成。第二章即包含主题,本身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注意到相似性和差别性的同时,明确阐述美国和欧洲所存在的不同宗教生活样式。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自然便有如下追问:为何存在这些差别?在世界上两个明显经济发达的地区,宗教生活演变轨迹差异如此巨大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它也提出了七种可能性解释:教会-国家关系的不同,多元主义的竞争,对启蒙运动的不同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如何看待这类差异,制度上的对比(启蒙运动精神及其相关的文化如何以具体的方式传承),以及宗教组织与社会差异的几个维度(尤其是阶级和族群)在联系方式上的不同。
  在接下来的各章中,这些解释因素被分组归入四个“变奏”的讨论之中,其中的每一个“变奏”皆从第二章所述的基本思想出发。但从效果而言,这些讨论却汇成一组论文系列,其中的每一章皆获得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出各自的核心思想和命意——观点和论证并不总是和第二章的表述或解释相一致。最根本的“分歧”牵涉到教育在欧洲社会世俗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整个欧洲大陆宗教的未来前景问题。由此,也就有了本书作者之间的内部对话。
  第三章在认识到欧洲内部以及跨大西洋对比框架内相当程度的复杂多样性的同时,考察美国和欧洲在教会-国家关系上的不同建制。宗教在这两种情境中的不同“临现”(presence),率先成为这一章讨论关注的核心:在欧洲,是指国家教会或其后继者(在许多情形下,依然是一种准垄断组织);在美国,体现为无数的宗派。两者都需要诉诸各自独特的、专门予以详细考察的历史才能加以解释。在历史的视角下,欧洲教会的地域性嵌入(the territorial embedding)现象和教会-国家关系一道,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论题。由于地域性嵌入在美国并不存在,故而对于这章的讨论而言,此论题的重要性也就更加不言而喻。美、欧宗教的不同模式,对于当今时代宗教活力的持续与否具有什么样的意味和后果?对于大西洋两岸均能发现的宗教多样性格局具有哪些实质性影响?这一章所做的研判均根据于此。此外,它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多元主义的态势而言,欧洲人的宗教生活样式是否正在变得越来越像美国那样?如果这样,其结果是什么?
  第四章论及文化而非结构因素。其中,关于启蒙运动的不同理解构成这一章讨论的核心论据。除引述其他人的著作外,希梅尔法布的近期著述尤其受到重视。确切地说,这一章追问:“从信仰中解放的自由”(freedom from belief)这一地道的法国式观念,当它漂越大西洋时,为何蜕变为“信仰自由”(freedom to believe)的执着和认知?并且,在此越洋旅行的过程中,其所经历的阶段和沿途停泊点有哪些?基于这样的追问,有一点立刻变得清晰起来:即便在欧洲,各个国家对于启蒙运动以及这种运动所代表的认知转换如何与主流宗教传统相衔接,出现了理解上的分歧和明显不一致。比如说,法国和英国就为此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典型范例。对于宗教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该章的第二部分则从另一种不同的角度予以探究,即重点就世俗精英群体以及他们对于宗教临现,特别是最近在公共领域讨论中的重现做何反应进行了观察。观察的结果很有趣:当宗教再度证明它在现代世界之中的影响力时,出现了重新审视和评估现代世俗哲学根基的需要,而这些世俗哲学恰为现代政治思维提供基本的价值支撑。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是为这场讨论的中心。
  启蒙运动的不同理解版本和世俗精英对宗教现象的不同反应,并非凭空而现,而是以一系列的制度形式(institutions)为载体,从而得以体现并传播开来。其中的某些制度是为承担此类载体功能而创设,但对于其他制度形式而言,这类功能是附加于其上的,不管其本身抗拒与否。第五章论述这些制度形式,其中,关于“国家”(state)的不同理解形态的对比,明显成为它的出发点。作为制度意义上的“国家”,在美国和欧洲,以不同的方式被领会着。故而,单从关于“国家”的不同理解和观念本身来说,就需要专门做出探究,更不用说这些观念所包含的、涉及宗教与国家关系处理的所有复杂层面。比如说,国家教会的建制,就以一种特定的、本质上属于欧洲的国家观念作为认知前提。没有后者,前者也无以成立。另一种同等重要的载体,是法律制度的形式和机构。承担法律制定和解释任务的机构之运作,呈现为一系列复杂和持续的过程,但在欧洲和美国却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至少到目前为止,欧洲并没有出现美国最高法院这样的对等机构。此外,美国最高法院及其人员的任命情况,在这一章的写作视角下,也值得认真关注。
  在第五章的总体框架内,教育乃作为宗教观念传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渠道而出现—作为主流宗教传统或者它的“变体”形式(alter ego)赖以传承的载体。很明显,除了两个大陆之间的对比之外,欧洲内部也存在这方面的尖锐差别。正是由于如此,某种程度上,本书所表达的观点和见解就整体而言前后未必一致。最后,卫生保健和福利机构成为这场讨论的组成部分—考虑到所有发达国家里人口结构变化使社会保障系统蒙受压力的现状,更有必要纳入讨论范围。例如,以信仰为基调的福利事业显然在大西洋两岸均有存在(如开办信仰背景的学校),但各自的说法却不一样。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说辞,必须予以认真地考察和辨识。另一个类似的论题,可以在现代福利机构和它们的前身—宗教福利机构—之间的关系中找到。后者,包括与之相关的神学思想在内,以直接或并不怎么直接的方式决定前者,构成其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
  最后一个“变奏”(第六章)探究宗教和社会差异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由于进一步介绍了两种制度载体(institutional carriers 虽然较为简略),故也可以说它是前一章讨论的一个延伸。对这两种载体的介绍情况是:政党及其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尤其是在欧洲);家庭及其在宗教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尽管如此,这一章的出发点却是社会差异本身,认识到所有的社会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打上社会差异的烙印。社会差异的微妙性很难言传,正由于此,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多重误会时有发生,有些可以一笑了之,有些则很严重。宗教被卷入社会差异的微妙性当中,作为事相背后的实质因素在起作用。这一点,在第二章所述的德国牙医的一则轶事那里立刻体现出来:病人表示他有能力支付账单;医生则对病人把宗教作为经济能力确保的象征来提及感到困惑不解。在针对这些现象的相关讨论中,宗教和社会阶级、宗教和族群之间的联系,将分别被予以特别关注。欧洲和美国日益增长的族群多样性是这场讨论整体的组成部分,而这样的话题也必将牵涉到时下最为迫切的一个政治议题,即移民问题。但是,这一章最后部分的讨论却转向另外一个不同的方向,详细地考察了年龄(现代社会里一个日益重要的变量)和性别这两种社会差异指标在宗教层面的呈现情况。在此,有意思的是,美、欧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别性平分秋色,同等重要。事实上在所有的社会中,女人总是比男人虔诚,而老人总是比年轻人虔诚。此外,宗教和性别的关系探讨也展示出某些颇为有趣的细节,其间的差别不但存在于两个大陆之间,而且体现在欧洲社会的内部。
  阐明宗教在欧洲和美国社会中的位置,显然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但同时这也成为另一种目的实现的手段。具体来说,顺着这样的工作路径,本研究对于政策制定所具有的一系列范围深广的意蕴或启示渐次崭露出来。对此,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已有某些交代。第七章将从内政和外交两个层面,对所有这些意蕴或启示予以概括和总结。就内政而言,它同时涉及公、私两种领域中一系列关于宗教本身的广泛政策,比如说,与宗教多样性、多元主义、宽容以及处理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有关政策。在这一层面上,美国和欧洲存在较大的差别,其间的对比可以通过如下设问得到较好的传达:宗教属于“问题部分”,还是“解决问题的部分”(part of solution)?欧洲人倾向于前者,而美国人则明显倾向于后者。在外交的层面上,这一章论及的政策按照所涉及的话题可以归分为不同的种类。这些话题是:欧洲自身的建构—最著名的有欧盟东扩问题(包括土耳其的个案);美、欧之间的关系以及英国在这一关系当中的特殊位置;美、欧对于宗教在现代世界中位置的日益凸显所持有的态度。“多样的或可选择的现代性”观念是这一章写作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同时,这样的观念或思想理念本身,对于西方和非西方世界的政府决策而言,均具有巨大的意义和启示。
  第七章的最后部分把本书所有的思考线索拾掇在一起,且将讨论的重心集中在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议题上。该议题可以通过问题总结的方式提出:欧洲是世俗的,是因为它是现代的?抑或欧洲只为欧洲,所以它是世俗的?这样的追问,必然会开启关于现代性本身及其与世俗性关系的问题争议。简言之:世俗化是外在于还是内在于现代化进程本身?如果欧洲的世俗性归因于它的现代性,那么,现代化和世俗化之间就获得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如果欧洲只为欧洲,所以它才是世俗的,那么,相关的理论推理则需另当别论。根据本书所提交的文字材料,我们的结论是:后一种思路实为更加明智得多的选择。
  那么,谁是本书的作者?首先是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和世界事务研究所主任彼得?伯格。该研究所致力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其中,更好地理解宗教是其研究事业的重点和核心。第二位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xeter)社会学教授格瑞斯?戴维。戴维刚从该校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的位置上卸任,2006年,她也完成了国际社会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宗教社会学分会第22届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四年一届)的任期。第三位是埃菲?霍卡斯,目前供职于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欧洲研究所,是该校宗教论坛的组织者。霍卡斯博士同时还是“欧洲福利和价值观”(Welfare and Values in Europe)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得到欧洲委员会第六框架计划(European Commission FP6)的经费资助。此外,她还拥有设在雅典的欧洲与外交政策研究希腊基金会(the Hellenic Foudation for European and Foreign Policy)研究助理等身份。
  我们是本书的合作者,都通读了全稿,并且一致同意出版。但我们也承认,某些视角上的分歧依然存在,在行文的过程中,只要合适,也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就本书的整个框架而言,伯格主要负责第二章(初稿为一篇独立发表的论文),戴维负责第一、四、六章,霍卡斯负责第三、五章,第七章为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相互之间的鞭策和鼓励,是我们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前言/序言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 第一章:现代性浪潮下的信仰裂痕 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区宗教生态的简略描摹,而是旨在深入剖析“宗教”与“世俗”这两个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被频繁对置的概念,在东西方不同文化土壤中显现出的复杂互动、深刻张力与多元变奏。历史的长河中,“宗教”曾是构建社会秩序、统一思想认知、赋予生命意义的强大基石。然而,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思潮、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挑战着宗教的传统权威,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信仰的深刻重塑。 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宗教美国”与“世俗欧洲”的二元对立,而是试图揭示这一二元背后更为精妙的动力学。它将追溯现代性进程在不同地域所催生出的差异化轨迹,探讨那些看似固若金汤的宗教传统如何在潜移默化中经历着自身的“去魅”与“再魅”,又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与生存空间。同样,本书也并非断言欧洲已然抵达“宗教的终结”,而是要审视其“世俗化”进程的内在逻辑,洞察其表象之下隐藏的深层精神需求,以及宗教因素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隐匿与再生。 具体而言,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述: 思想史的脉络梳理: 现代性思想史是理解宗教与世俗关系演变的基石。本书将回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洛克的经验主义、卢梭的自然主义,以及康德对启蒙的界定,这些思想如何一步步将神圣领域从世俗事务中剥离,为后来的世俗化浪潮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将考察宗教改革以来,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兴起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对宗教权威的解构。随后,我们将聚焦于19世纪的哲学思潮,如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以及韦伯对“理性化”和“祛魅”的深刻洞察,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变迁提供了关键视角。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宗教的位移: 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分层、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其对公民身份的重塑,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个体与集体、国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本书将探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社区的解体如何削弱了宗教在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而新型的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又如何填补了部分空白。民族国家的兴起,更是将忠诚的对象从神明转移到国家,公民权和国家认同的构建,在许多情况下是以挤压宗教的公共领域影响力为代价的。我们将分析,这些宏观社会结构的变迁,如何在微观层面影响着个体的宗教信仰模式和宗教实践。 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与张力: 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带来对传统宗教解释体系的挑战。本书将考察科学发展,例如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现代物理学对宇宙的全新认识,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宗教的创世论和神创论。然而,本书并非将科学视为宗教的必然敌人,而是会深入探讨两者之间更为 nuanced 的关系。我们将分析,一些宗教传统如何通过重新诠释教义,与科学成果达成某种程度的“对话”,甚至在科学探索的背后寻找精神的寄托。同时,我们也关注科学理性本身所无法完全解答的关于生命意义、道德伦理等终极性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为宗教的存续提供了潜在空间。 身份认同的重塑与宗教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日益多元和流动。民族、阶级、性别、性取向等身份标签,都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协商。本书将考察,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身份认同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受到这些新身份的挑战与重塑的。例如,少数族裔的宗教认同如何成为抵抗同化、维护文化独立的重要力量;女性主义思潮如何影响了宗教内部的性别角色和教义解释;LGBTQ+ 群体的崛起,又如何迫使宗教传统面对其包容性与排斥性的困境。 第二章:十字路口上的信仰姿态 在上述宏观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不同文化区域的宗教与世俗力量的互动,便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主题与变奏”。本书将聚焦于“宗教美国”与“世俗欧洲”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并非将其视为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作为理解现代性下宗教变迁的两个重要视角。 2.1 “宗教美国”:永恒的复兴与创新的舞台 美国,一个建国理念中就包含着宗教自由,并因其清教徒的移民历史而具有深刻宗教根基的国度。本书将深入探究“宗教美国”的独特之处,揭示其表面上的高度宗教化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机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共生: 追溯美国社会形成初期,新教伦理(尤其是加尔文主义)如何深刻影响了其社会经济结构,塑造了勤劳、节俭、个人奋斗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又与资本主义精神高度契合,构成了美国早期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分析,这种“天职”观念如何在世俗化的进程中,依然为个体追求物质成功提供着精神上的辩护。 宗教市场的活力与多元: 与欧洲的“国家教会”或“宗教垄断”模式不同,美国早期便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形成了高度自由的“宗教市场”。本书将重点分析,这种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如何催生了宗教的创新与活力。各种新的教派、新的宗教运动层出不穷,它们需要不断地吸引信徒,通过更具吸引力的布道方式、更贴近生活的教义诠释、以及更有效的组织形式来赢得“市场份额”。这种活力也体现在了宗教的“新教化”(evangelicalism)浪潮中,以及各种替代性灵性(alternative spirituality)的兴起。 “政治宗教”与价值体系的构建: 宗教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本书将探讨,“政治宗教”(civil religion)的概念如何在美国语境下得到体现,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其建国理念、民族叙事,本身就带有某种神圣性和超越性,成为凝聚国民认同的“宗教性”力量。我们将分析,保守派基督徒如何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在社会议题(如堕胎、同性婚姻)上的立场,如何与世俗政治力量形成激烈的碰撞。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宗教在促进社会公正、人权运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世俗化浪潮下的“反弹”与“重塑”: 尽管美国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宗教参与度,但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世俗化趋势,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更高、居住在沿海大都市的年轻人群体中。本书将分析,这种世俗化趋势并非意味着宗教的消亡,而是表现为宗教信仰的碎片化、个性化,以及对传统教义的重新审视。同时,我们将探讨,面对世俗化的挑战,美国宗教界如何不断进行“反弹”和“重塑”,通过适应性改革来维持其吸引力。 2.2 “世俗欧洲”:去魅之后的精神真空与回响 欧洲,作为现代性的发源地,其宗教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更为深刻的冲击与转型。本书将审视“世俗欧洲”的复杂图景,挑战其“宗教已死”的简单论调。 理性主义与启蒙的遗产: 深入剖析启蒙运动在欧洲的思想核心,即对理性、科学和个人自主性的强调,以及对宗教教条和教会权威的质疑。我们将分析,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家如何倡导宗教宽容,并为政教分离奠定思想基础。 国家教会的解体与宗教的公共领域退却: 欧洲各国在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强大的国家教会,这使得宗教与国家权力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公民社会的壮大,国家教会的特权逐渐被削弱,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本书将考察,这种“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过程如何导致宗教参与度的下降,以及宗教成为个人私域的现象。 “空心化”的世俗社会与精神需求的潜流: 欧洲的世俗化并非意味着精神需求的消失。本书将分析,在高度物质化、个体化的社会中,人们仍然面临着意义危机、身份焦虑和疏离感。我们将考察,尽管教会信徒人数下降,但欧洲社会依然存在着对仪式、社群、超越性体验的隐性需求。这体现在了对艺术、哲学、非传统灵性、以及对社会公正、环保等议题的关注中。 宗教的“再生”与“边缘化”的张力: 欧洲的宗教并非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存在。本书将探讨,传统宗教如何在少数群体中保持其活力,例如在东欧国家,宗教依然与民族认同紧密相连。同时,我们将关注,伊斯兰教在欧洲的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宗教多元化挑战,以及社会对移民宗教群体的适应与排斥。此外,我们还将审视,一些欧洲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如何在世俗的框架内,对宗教的母题和象征进行“再解读”,赋予其新的艺术和哲学意义。 第三章:主题与变奏的交响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宗教美国”与“世俗欧洲”的细致分析,揭示现代性语境下宗教与世俗关系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动态的“主题与变奏”。 主题一:现代性作为一种普遍的“去魅”力量,但其影响路径因地而异。 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科学的进步、理性的扩张、个体的自主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教的传统解释权和权威。然而,其表现形式、速度和深度却存在显著差异。 变奏一:宗教的“市场化”与“国家化”路径。 美国式的宗教市场竞争,催生了宗教的创新与活力,但也可能导致宗教的碎片化和消费化。欧洲式的国家教会解体,则可能导致宗教在公共领域的真空,但也可能为个人自由探索精神世界提供空间。 主题二:宗教并非简单的“压迫”或“解放”的二元体,而是复杂的力量。 宗教既可以成为压迫性的意识形态,也可以成为争取社会公正和个体解放的动力。在现代社会,这种双重性更加凸显。 变奏二:个人选择与集体认同的博弈。 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选择,但同时,宗教也依然是构建集体认同、维系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个人选择与集体认同之间的张力,贯穿于本书的论述之中。 主题三:世俗化并非宗教的终结,而是其形态的转变。 即使在最世俗化的社会,人们依然面临着终极性问题,宗教的某些功能(如提供意义、社群支持、仪式体验)依然被需要。 变奏三:隐藏的宗教性与显性的宗教。 在“世俗”欧洲,宗教的某些功能可能以非宗教的形式存在,例如对人道主义、环保主义的投入,以及对艺术、哲学的追求。而在“宗教”美国,显性的宗教参与度和影响力依然强大,但其内部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辨识度和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当代世界宗教与世俗关系的多样性。它并非要得出任何一方优于另一方的结论,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思想、社会和文化的深入考察,展现现代性浪潮下,信仰如何在东西方不同土壤中,奏响着各自的“主题”与“变奏”。本书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去感受信仰在变化的世界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与无穷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近乎冷峻的分析视角,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似乎站在一个极高的瞭望台上,俯瞰着跨越大陆和世纪的社会变迁,笔调中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或煽动性,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梳理与比较。我特别欣赏他对“世俗化”这一概念的细致拆解,他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宗教影响力的消退,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去考察其内生动力与外在表现。这种不轻易下定论的学人风范,使我作为读者,也更容易敞开心扉去接受那些挑战固有认知的观点,因为它本身就建立在坚实的考据和审慎的判断之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复古的米黄色调,配上精心挑选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富有学术气息的质感。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微妙的、像是陈旧羊皮纸的纹理,这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深思之中。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叙事框架,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从外在形式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内在思想探索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层次感,引言部分虽然信息密度较大,但作者的行文非常克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爆炸性的论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缓缓地带领读者走入一片迷雾笼罩的学术森林。我发现它在章节过渡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无论是时间线的推进,还是主题的转换,都如同音乐乐章的转调,流畅而富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读到中间部分时,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句子。这种对阅读节奏的引导,是很多当代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感受思想在字里行间缓缓发酵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在处理复杂历史材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湛的叙事技巧。与其说它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不如说它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历史场景速写。作者擅长捕捉那些关键的历史瞬间,通过对某一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深入剖析,来折射出更宏大的时代精神。例如,在描述某个社会改革运动时,他引用的那些似乎是信手拈来的轶事,却精准地击中了问题的核心,让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变得鲜活可感。这种将冰冷的理论与热乎乎的人间烟火相结合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些历史中的人物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但绝非枯燥乏味。它迫使我不断地回溯自己的知识储备,去重新审视那些原本以为已经定型的概念。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或联想,这是一种久违的、与文本积极互动的状态。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学术作品的壁垒,它既有严谨的学术骨架,又有引人入胜的叙事血肉。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察世界、解构复杂性的全新思维工具,读完之后,感觉看待日常的新闻报道和历史事件的视角都变得更为深邃和多维了。

评分

现代性是否必然携手世俗化?

评分

很好看

评分

以信仰为切入口,了解欧美的异同

评分

很好的书,很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哎,不该买的书,内容一般,当初怎么想要买的书????

评分

速度快,包装好,赞赞赞赞赞

评分

很不错,做工精良,质量很好,下次还来!

评分

——《现代信仰》(Modern Believing)

评分

当参考文献的书。。。毕业论文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