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文艺复兴
  • 文学
  • 艺术
  • 文化
  • 审美
  • 情感
  • 意识
  • 人文
  • 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21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521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艺心理学》写来自具一种“美”,不是“高头讲章”,不是教科书,不是咬文嚼字或繁征博引的推理与考据;它步步引你入胜,断不会教你索然释手。全书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你想得知识固可读它,你怨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我们可以用它作一面镜子,来照自己的面孔,也许会发现新的光彩。

内容简介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占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美的本质、艺术起源、美与创造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苦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诗论》等。

精彩书评

  ★我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选修课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旁听课,这两门课对我日后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直至现在。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受朱先生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与陈寅恪先生分不开。
  他(朱光潜)只教一门文艺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美学,这是一门选修课。我选了这一门课,认真地听了一年。当时我就感觉到,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
  ——季羡林
  
  ★这部《文艺心理学》写来自具一种“美”,不是“高头讲章”,不是教科书,不是咬文嚼字或繁征博引的推理与考据;它步步引你入胜,断不会教你索然释手。
  全书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
  你想得知识固可读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
  我们可以用它作一面镜子,来照自己的面孔,也许会发现新的光彩。
  ——朱自清

目录


作者自白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
第五章 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
第六章 美感与联想
第七章 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
第八章 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
第九章 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十章 什么叫做美
第十一章 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
第十二章 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第十三章 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
第十四章 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
第十五章 刚性美与柔性美
第十六章 悲剧的喜感
第十七章 笑与喜剧
附录 近代实验美学
简要参考书目
再版附记

精彩书摘

  《文艺心理学》: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
  一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不带实用目的,既如前述,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从这个原理产生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一般人站在实用世界里面,专心去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忘记这个世界是可以当作一幅图画供人欣赏的。在美感经验中,我们所对付的也还是这个世界,不过自己跳脱实用的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阿尔卑斯山谷里的一条汽车路上风景极好,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一般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里,都像阿尔卑斯山下的汽车,趁着平路拼命向前跑;不过也有些比较幸运的人们偶尔能听“慢慢走”的劝告,驻脚流连一会儿,来欣赏阿尔卑斯山的奇景。在这一驻脚之间,他应付阿尔卑斯山的态度就已完全变过,他原来只把它当作一个很好的开汽车兜风的地方,现在却把它推远一点当作一幅画来看。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Bullough)仔细研究过这个道理,推演了一条原则出来,叫做“心理的距离”(psychical distance),这个原则不仅把从前关于美感经验的学说都包括无余,而且对于文艺批评也寻出一个很适用的标准,我们现在把它详细介绍出来。
  什么叫做“心理的距离”呢?我们最好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的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船像不死不活地在驶行,茫无边际的世界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也只能做到镇定的程度。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到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看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你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也有些犹豫不易决定。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么?
  这两种经验的分别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成了你的工具或是你的障碍。你的全部实际生活逼得你不得不畏危险,逼得你不得不求平安,所以你不得不讨厌这耽误程期带危险性的海雾。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你能不为忧患休戚的念头所扰,一味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

前言/序言

  八年前我有幸读孟实先生《无言之美》初稿,爱它说理的透彻。那篇讲稿后来印在《民铎》里,好些朋友都说好。现在想不到又有幸读这部《文艺心理学》的原稿,真是缘分。这八年中孟实先生是更广更深了,此稿便是最好的见证;我读完了,自然也感到更大的欣悦。
  美学大约还得算是年轻的学问,给一般读者说法的书几乎没有;这可窘住了中国翻译介绍的人。据我所知,我们现在的几部关于艺术或美学的书,大抵以日文书为底本:往往薄得可怜,用语行文又太将就原作,像是西洋人说中国话,总不能够让我们十二分听进去。再则这类书里,只有哲学的话头,很少心理的解释,不用说生理的。像“高头讲章”一般,美学差不多变成丑学了。奇怪的是“美育代宗教说”提倡在十来年前,到如今才有这部头头是道、醰醰有味的谈美的书。
  “美育代宗教说”只是一回讲演;多少年来虽然不时有人提起,但专心致志去提倡的人并没有。本来这时代宗教是在“打倒”之列了,“代替”也许说不上了;不过“美育”总还有它存在的理由。江绍原先生和周岂明先生先后提倡过“生活之艺术”,孟实先生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在《谈美》的末章专论此事:他说,“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又说,“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又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说,“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无隔阂”。——关于这句抽象的结论,他有透彻的说明,不仅仅搬弄文字。这种艺术的态度便是“美育”的目标所在。
  话是远去了,简截不绕弯地说罢。你总该不只一回念过诗,看过书画,听过音乐,看过戏(西洋的也好,中国的也好);至少你总该不只一回见过“真山真水”,至少你也该见过乡村郊野。你若真不留一点意,也就罢了;若你觉得“美”而在领略之余还要好奇地念着“这是怎么回事”,我介绍你这部书。人人都应有念诗看书画等权利与能力,这便是“美育”;事实上不能如此,那当别论。美学是“美育”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者说是拆穿“美”的后台的。有人想,这种寻根究底的追求已入理智境界,不独不能增进“美”的欣赏,怕还要打消情意的力量,使人索然兴尽。所谓“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正可用作此解。但这里是一个争论;世间另有人觉得明白了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可以得着更准确的力量,因为也明白了走向“美”的分歧的路。至于知识的受用,还有它独立的价值,自然不消说的。何况这部《文艺心理学》写来自具一种“美”,不是“高头讲章”,不是教科书,不是咬文嚼字或繁征博引的推理与考据;它步步引你入胜,断不会教你索然释手。
  这是一部介绍西洋近代美学的书。作者虽时下断语,大概是比较各家学说的同异短长,加以折衷或引申。他不想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系统,只简截了当地分析重要的纲领,公公道道地指出一些比较平坦的大路。这正是眼前需要的基础工作。我们可以用它作一面镜子,来照自己的面孔,也许会发现新的光彩。书中虽以西方文艺为论据,但作者并未忘记中国;他不断地指点出来,关于中国文艺的新见解是可能的。所以此书并不是专写给念过西洋诗、看过西洋画的人读的。他这书虽然并不忽略重要的哲人的学说,可是以“美感经验”开宗明义,逐步解释种种关联的心理的,以及相伴的生理的作用,自是科学的态度。在这个领域内介绍这个态度的,中国似乎还无先例;一般读者将乐于知道直到他们自己的时代止的对于美的事物的看法。孟实先生的选择是煞费苦心的;他并不将一大堆人名与书名向你头顶上直压下来,教你望而却步或者皱着眉毛走上去,直到掉到梦里而后已。他只举出一些继往开来的学说,为一般读者所必需知道的。所以你念下去时,熟人渐多,作者这样腾出地位给每一家学说足够的说明和例证,你这样也便于捉摸、记忆。
  但是这部书并不是材料书,孟实先生是有主张的。他以他所主张的为取舍衡量的标准,折衷和引申都从这里发脚。有他自己在里面,便与教科书或类书不同。他可是并不偏狭,相反的理论在书中有同样充分的地位;这样的比较其实更可阐明他所主张的学说——这便是“形象的直觉”。孟实先生说:“凡美感经验都是形象的直觉……形象属于物……直觉属于我……在美感经验中,我所以接物者是直觉而不是寻常的知觉和抽象的思考;物所以对我者是形象而不是实质成因和效用。”(第一章)他在这第一章里说明美感的态度与实用的及科学的态度怎样不同,美感与快感怎样不同,美感的态度又与批评的态度怎样不同。末了他说明美感经验与历史的知识的关系;他说作者的史迹就了解说非常重要,而了解与欣赏虽是两件事,却不可缺一。这种持平之论,真是片言居要,足以解释许多对于考据家与心解家的争执。
  全书文字像行云流水,自在极了。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来一个比喻,那里给你来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他的句子、译名、译文都痛痛快快的,不扭捏一下子,也不尽绕弯儿。这种“能近取譬”、“深入显出”的本领是孟实先生的特长。可是轻易不能做到这地步;他在《谈美》中说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是谨严切实的功夫。他却不露一些费力的痕迹,那是功夫到了家。他让你念这部书只觉得他是你自己的朋友,不是长面孔的教师、宽袍大袖的学者,也不是海角天涯的外国人。书里有不少的中国例子,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新颖的解释:譬如“文气”、“生气”、“即景生情,因情生景”,岂不都已成了烂熟的套语?但孟实先生说文气是“一种筋肉的技巧”(第八章),生气就是“自由的活动”(第六章),“即景生情,因情生景”的“生”就是“创造”(第三章)。最有意思的以“意象的旁通”说明吴道子画壁何以得力于裴旻的舞剑,以“模仿一种特殊的筋肉活动”说明王羲之观鹅掌拨水,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法(第十三章),又据弗莱因斐尔斯的学说,论王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中所谓“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倒是有我之境(第三章)(作者注:这一段已移到《诗论》里去了)。这些都是入情入理的解释,非一味立异可比。更重要的是从近代艺术反写实主义的立场为中国艺术辩护(第二章),他是在这里指出一个大问题;近年来国内也渐渐有人论及,此书可助他们张目。东汉时蔡邕得着王充《论衡》,资为谈助;《论衡》自有它的价值,决不仅是谈助。此书性质与《论衡》迥不相类,而兼具两美则同:你想得知识固可读它,你想得一些情趣或谈资也可读它;如入宝山,你决不会空手回去的。
  朱自清,1932年4月,伦敦
《心灵的罗盘:绘制内在世界的地图》 内容简介 《心灵的罗盘》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深入探索自身内心世界、理解人类情感与行为背后复杂机制的指南。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读者踏上一段认识自我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片广阔而神秘的内在疆域,那里居住着我们的思想、情感、记忆、渴望,以及那些塑造我们人生轨迹的潜意识力量。本书的使命,便是为这片疆域绘制一张详尽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这片土地,发现其中的宝藏,也辨识潜在的风险。 本书的第一部分,名为“认识你的内在地形”,着重于构建读者对心灵基本结构的认知。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开始,探讨意识与潜意识的界限与联系。意识是我们当下可以感知到的思想和感受,而潜意识则如同深海中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情绪反应,甚至是我们的梦想。我们会深入剖析“自我”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被经验和互动塑造的过程。本书将运用生动的类比和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是如何形成自我认知的,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和对待他人的方式。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塑造我们个性的基石——童年经历与依恋模式。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先驱的研究成果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让读者了解早年经历如何像刻痕一样,深刻地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乃至应对压力的方式。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如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读者识别自己的依恋倾向,理解它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以及如何朝着更健康、更稳定的依恋关系迈进。这部分内容旨在让读者明白,过去的经历并非无法摆脱的枷锁,而是可以理解、接纳并最终超越的力量。 在第二部分,“情感的海洋:理解你的内心潮汐”,本书将深入探讨人类情感的奥秘。我们常常被各种情感所裹挟,却未必真正懂得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情绪的迷宫,解析愤怒、悲伤、喜悦、恐惧、焦虑等核心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我们将探讨情绪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对外界刺激和内在解读的复杂反应。书中将介绍情绪调节的科学方法,包括正念练习、认知重构、情绪接纳等,帮助读者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而非被情绪所控制。你将学会识别那些隐藏在表面情绪下的真实需求,并掌握与情绪和谐共处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会触及“情绪的色彩”——不同的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例如,长期的焦虑可能会让我们对潜在威胁过度敏感,而持续的喜悦则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将揭示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探讨压力如何通过身体反应表现出来,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调适来改善身心状态。通过理解情感的运作规律,读者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积极地体验生命的美好。 第三部分,“人际的镜子:映照你的关系世界”,聚焦于我们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我们是社会性动物,绝大多数的快乐与痛苦都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息息相关。本书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吸引力、沟通模式、冲突解决、群体动力等关键议题。我们将分析是什么让我们对某些人产生好感,以及我们在沟通中常常陷入的误区。你将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效的沟通者,如何倾听他人,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更健康、更深入的人际连接。 书中将详细阐述“投射”和“移情”等心理防御机制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我们会看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实际上是我们内心某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被处理的情绪的投射。通过理解这些机制,读者可以更客观地认识他人,减少误解和冲突,学会以更成熟的态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本书还会探讨如何识别并应对有毒的人际关系,如何在保持自我界限的同时,与他人建立有益的连接。 第四部分,“成长的罗盘:指引你的生命方向”,将视角转向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人生是一场持续的探索与更新。本书将探讨“意义感”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从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将介绍“流”体验,即全情投入于某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忘我、愉悦和满足感,并指导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流”体验。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自我实现”的理念,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挑战、发挥潜能来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设定清晰的人生目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并培养 resiliece(复原力)——面对逆境时迅速恢复和成长的能力。你将学会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更具韧性、更具创造力、更懂得感恩的人。 最后,《心灵的罗盘》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实践的书。在每一章的结尾,都会提供一些反思练习、小测试以及实际操作的建议。这些工具旨在帮助读者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经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本书的核心理念是:了解自己,是改变和成长的起点。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能够为你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让你在探索内心世界的旅程中,不再迷茫,能够自信地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蓝图。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真诚,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我们相信,深刻的心理学原理,也可以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表达。希望《心灵的罗盘》能够成为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生活的一位忠实伙伴,陪伴你在这趟精彩而重要的心灵探索之旅中,找到属于你的方向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相当精美,纸张的触感和排版都很考究,让人误以为拿到了一件艺术品。但内容上的空洞感,就像是欣赏了一个外表光鲜的空心雕塑。最让我感到不适的是,它似乎在刻意地与主流心理学理论保持一种疏远的姿态,用一种“我们走的是精神的捷径,不屑于实验室里的数据”的态度进行论述。书中提及的许多“洞察”,更像是从一些哲学家的只言片语中随意摘抄,然后被赋予了“心理学新解”的标签。例如,它对“边界感”的讨论,完全停留在“要学会说不”的初级阶段,却从未深入探讨边界感是如何在依恋理论、自我客体关系中形成的深层动力学机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刚看完一场华而不实的时装秀,虽然视觉上得到了满足,但回家后依然要面对那个未被解决的、真实的心理困境,而这本书,显然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伙伴。

评分

翻开这本书时,我的期待值是直接拉满的,毕竟“文艺”与“心理学”的组合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像是在迷雾笼罩的森林里寻找一处古老的疗愈之泉。然而,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布置得花里胡哨但内容空洞的展览馆里游荡。书中关于“情绪的色彩解析”那章节尤其令人摸不着头脑,作者似乎热衷于将每一种情绪都对应到一个具体的色谱上,比如“焦虑是偏灰的亮蓝,而满足感是暖橘色与浅棕的混合”。这种对应关系缺乏坚实的心理学依据,读起来更像是作者个人的主观臆想,或者说是对某种设计趋势的拙劣模仿。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实际应用于自我觉察或人际关系理解的工具或框架,更像是一本给“感性派”人士准备的鸡汤,只不过这碗鸡汤的汤底是用一些半生不熟的心理学名词稀释过的。我期待的是更严谨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基于经典心理学流派的创新应用,而不是这种漂浮不定、缺乏锚点的“感觉描述”。

评分

我带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来阅读此书,那就是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瓶颈期”如何突破。我期待能从心理能量管理、心流理论或者创造力抑制机制等方面得到一些专业的见解。然而,这本书处理这一主题的方式简直是“避重就轻”的典范。它花了大篇幅去赞美那些已逝的、伟大的艺术家的“非凡天赋”,将创作突破归功于某种近乎神启的“灵感降临”,并用大量的抒情文字来描绘那种“与宇宙共振”的瞬间。这对于正在为下一份稿件抓耳挠腮的创作者来说,不仅毫无帮助,反而会加剧挫败感——因为它暗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等待命运的眷顾,而不是科学的方法。书中完全没有涉及任何关于认知行为疗法在应对创作焦虑中的应用,也没有探讨工作记忆负荷与创意产出的关系,简直是对心理学工具箱的彻底弃用,选择了最不实用的浪漫主义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一场灾难,读起来简直比我记忆中那些冗长的学术期刊还要折磨人。它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章节之间的跳跃性极大,上一章还在探讨潜意识的运作机制,下一章立刻就拐到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室内绿植来调节你的α脑波”。这种无序性让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让我无法忍受的是那种特有的“文艺腔”,每一个句子都恨不得塞满三个形容词和一个略显生僻的动词,仿佛这样就能彰显其非凡的内涵。比如,描述“沮丧”时,会用上“那是一种自灵魂深处缓缓溢出的、带着微末锈迹的黯淡光泽”。天呐,我只是想知道沮丧的成因和应对方法,而不是要被拉入一场华丽的辞藻盛宴中。这本书与其说是心理学读物,不如说是一本刻意为之的“文青日记”,内容被华丽的外壳过度包装,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点被稀释得几乎看不见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披着文艺外衣的“生活黑话大全”!我原以为能读到一些关于诗歌、绘画、音乐与人类心灵深处那些微妙连接的深度探讨,结果呢?它更像是一本把日常琐事和情绪波动用一种故作成熟的口吻包装起来的说明书。比如,它用一大段篇幅去分析“为什么在咖啡馆里点单时会感到犹豫不决”,分析了半天,结论居然是“这是个体在面对选择饱和时产生的认知负荷”。拜托,我就是单纯的不知道要拿铁还是美式,不需要上升到哲学高度啊!阅读体验非常割裂,它试图用复杂的理论去套用最简单的人类行为,结果就是显得故作高深,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打哈欠。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梵高笔触中那份躁动与色彩背后隐藏的孤独感进行深入的心理剖析,而不是对“下班后刷手机时长与幸福感负相关性”的流水账式阐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好像拼命想证明自己“有深度”,却忘了深度往往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堆砌的。对于真正想在艺术与心理的交叉领域寻找启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只是漂浮在表面的流行语汇。

评分

很好的美学书,深入浅出。不像国内很多这方面的书籍一样,都是专门的学术用语,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评分

下学期上课要用,先买来读~

评分

好评!

评分

讲美学讲得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大家之作

评分

很不错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可以用来做教材。

评分

包装还可以

评分

包装精美

评分

书不算很大。。。。。。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