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铁血:德意志帝国统一启示录

不仅是铁血:德意志帝国统一启示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颂 著
图书标签:
  • 德意志帝国
  • 普鲁士
  • 俾斯麦
  • 德国统一
  • 历史
  • 军事史
  • 政治史
  • 19世纪
  • 欧洲史
  • 民族国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6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68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列强环伺的夹缝中,在大国利益的角逐中,在邦国林立的纷争中,德意志跨越千年的障碍,在一代名相良将的引领下,完成统一,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

内容简介

  《不仅是铁血:德意志帝国统一启示录》从大历史的角度叙述了十九世纪的普鲁士王国如何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主导下纵横捭阖、因势利导,在欧洲列强环伺的不利条件下通过外交和军事共用的手段统一了德意志各邦,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并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分析了其中的得与失。

作者简介

  王颂为资深编辑,酷爱历史,尤其对德国历史有着长期的喜好与钻研,现将国内关注度不太高的德意志帝国统一历史编缀成书,以供历史爱好者参考。

目录

楔子第一章 千年统一路曾经的帝国信仰分裂的时代双雄并立大革命和大改革关税同盟和工业革命1848年统一的前夜第二章 铁血首相登场问题青年浪子回头政坛新星“大德国”与“小德国”铁血首相登场国家外交压倒皇室外交第三章 藏锋的利剑改革带来的新生总参谋部的建立男儿何不带吴钩铁路产生新战略第四章 克制的胜利力排众议半岛激战科尼希格雷茨适可而止第五章 底线绝杀挑逗的红布筹备对法作战横扫千军如卷席帝号之争新德国第六章 启示与思考生产力的作用外交的胜利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德国崛起的再思考

精彩书摘

  《不仅是铁血:德意志帝国统一启示录》:
  他是康拉德一世的侄子,人称红胡子腓特烈。由于红胡子在意大利语中发音是“巴巴罗萨”,所以腓特烈一世更多的时候被人叫做这个听起来很可爱的名字——巴巴罗萨。但巴巴罗萨其实并不可爱,他残暴无情,简直就是意大利人的梦魇。当时,人们纷纷传说是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所以他才叫红胡子腓特烈。
  他曾六次打人意大利。1153年他发动了第一次远征。在进军途中,他接到了教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腓特烈加速进军镇压了这次由教士阿诺德领导的起义,以拯救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城。
  但当教皇在为腓特烈加冕后坚持要腓特烈按照惯例为他牵马、扶镫时,腓特烈勃然大怒。在教皇看来,腓特烈的皇冠和帝国都得益于对教廷的谦恭;而腓特烈一直认为自己的王权直接来自于上帝。双方矛盾越来越升级,罗马人朝腓特烈吐唾沫,而腓特烈更浑,他直接把庆典会场变成了屠宰场,命骑士们一下杀了近千人。最终为了表示帝国的“神圣性”、皇权直接来源于上帝,腓特烈特意在“罗马帝国”前面加上“神圣”两字,至此“神圣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呼在历史上正式确立下来。
  巴巴罗萨所到之处,望风逃窜归降者有之,宁死不屈对抗者有之。对于前者,他命令降者放弃自己的所有权利,关税、赋税的征收权,渔业、盐业和矿山的收益权,货币铸造权以及城市总督权都划归腓特烈所有;对于后者,巴巴罗萨还发明了许多惨无人道的酷刑,极尽折磨之能事。米兰是意大利的一座大城,那里的反抗最为激烈,攻下米兰后,他对全城进行大屠杀,并放火烧掉所有建筑。
  意大利人对他深恶痛绝,米兰逃出来的男人们自发组织成“死亡兵团”,并联合北意大利城市结成伦巴德城市同盟。令人惊讶的是,教皇也参加进来(此前的历史,我们知道教皇总是请求德意志国王来意大利解救伦巴德人的进攻)。
  ……

前言/序言


《熔炉与秩序:中世纪欧洲的权力重塑与文化变迁》 引言:历史的断裂与重建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世纪晚期(约12世纪至15世纪)欧洲社会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革。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旧有的封建秩序在瘟疫、战争和新兴王权的冲击下逐渐瓦解,新的国家形态、经济模式与文化认知正在艰难地孕育和塑造。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揭示这些表面事件背后,权力、经济、宗教和身份认同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秩序的重建”——在旧有体系崩溃后,欧洲社会如何通过新的制度、思想和暴力手段,为近代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第一部分:王权的崛起与法律的重塑 第一章:从领主制到国家初胚:行政权力的新集中 中世纪盛期的领主制度以分散的私人权力为特征,国王的权威往往仅限于其直接领地。然而,自12世纪开始,一系列因素促成了王权的实质性扩张。本章将重点分析英格兰和法兰西这两个关键案例。 在英格兰,诺曼征服后形成的有效行政遗产,如郡县制和衡平法院体系,为亨利二世等君主推行“普通法”(Common Law)提供了制度基础。我们将考察普通法如何通过巡回法官的推广,逐步超越地方习俗法,成为一种自上而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法律体系。法律不再仅仅是维护贵族特权的工具,而逐渐演变为国家整合的基础。 同时,在法兰西,卡佩王朝通过巧妙的外交联姻和对“王室领地”的逐步蚕食,特别是腓力二世对诺曼底和安茹的回收,极大地增强了王室的土地和税收基础。我们还将分析《萨利克法典》在王权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以及王室宫廷(Curia Regis)如何从一个贵族顾问团转变为具有专业性的官僚机构的雏形。 第二章:税收革命与军事转型 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王权便无法独立于封建贵族。本章聚焦于中世纪晚期爆发的“税收革命”。随着商业活动的复苏,传统的实物或劳役地租逐渐被货币取代。君主们巧妙地利用战争(如英法百年战争初期)或宗教危机(如教皇与国王的冲突)来合理化临时性税收的永久化。 重点分析了间接税(如关税、盐税)和直接人头税的出现与推行过程中的阻力。这些新税收的征收,要求政府建立起初步的财政审计和数据记录能力,从而催生了早期国家财政部和税务官僚阶层的诞生。 军事层面,火药技术的传入和步兵质量的提升,削弱了重装骑士的绝对优势。国家开始有能力组建或雇佣常备军(或准常备军),这使得国王的军事力量不再完全依赖于封建领主的“义务兵役”,进一步降低了对地方贵族的军事依赖性。 --- 第二部分:宗教、异端与思想疆域的扩张 第三章:教会的世俗化危机与教权至上论的衰落 13世纪是教权达到顶峰的时期,英诺森三世时期教皇对欧洲君主的影响力无出其右。然而,14世纪初的“阿维尼翁之囚”和随后的教会大分裂,对教皇的普世权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本章将探讨教权衰落的内外部因素。外部,国家君主们日益强硬地主张对本国教会的控制权(“国家教会主义”的萌芽),例如限制教皇在本土的司法和税收权。内部,圣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等修会之间的内部张力,以及对教会财富和腐败的批评,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重点剖析了威廉·奥卡姆和马赛的约翰等思想家对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的挑战,他们通过区分“自然法”与“神圣启示”,为君主在世俗事务上脱离教皇监督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四章:异端的兴起与知识的“本土化” 异端运动在中世纪晚期不再仅仅是边缘化的宗教纠纷,而往往与社会阶级矛盾和政治诉求紧密结合。本书将深入分析瓦勒度派和博戈米尔派的传播,以及约翰·威克里夫和扬·胡斯在英格兰和波西米亚领导的改革运动。 这些运动的特点是:它们挑战的不仅是教义,更是教会的组织结构和财富积累。胡斯运动尤其具有革命性,它与捷克民族意识的觉醒交织在一起,标志着宗教信仰开始与特定的地域和语言群体深度绑定。 此外,大学体系的发展及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吸收与改造,使得知识的传播中心逐渐从教会手中分化。阿拉伯语和希腊语文献的翻译,虽然在早期促进了神学发展,但后期对自然和逻辑的强调,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科学思维的萌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 第三部分:社会动荡与身份的重构 第五章:黑死病:灾难与机遇的悖论 1347年至1351年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剧烈的社会冲击事件之一。本书不会停留在死亡率的统计上,而是聚焦于疫情对社会结构产生的长期效应。 劳动力市场的剧变是核心议题。人口骤减导致幸存的农民和城市工人议价能力空前提高,传统的劳役束缚难以为继。本章分析了欧洲各国(如英格兰的《劳工法令》)试图通过立法强行压制工资的失败尝试,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起义(如1381年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这些起义暴露了贵族阶层试图维持旧有等级制度的徒劳。 同时,瘟疫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心理焦虑,推动了对少数群体的迫害,尤其是犹太社区,成为替罪羊。 第六章:城市的复苏与行会的转型 虽然战争和瘟疫重创了人口,但商业的复苏集中于特定的城市中心。本章探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成熟阶段。在神圣罗马帝国,自由城市(Reichsstädte)通过购买特许状获得了高度的独立性,成为王权之外的政治力量。 在意大利城邦,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金融精英和贸易寡头通过建立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商业网络,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开始系统性地挑战贵族继承权,推动了“公民美德”与财富积累相结合的政治理念的形成。 此外,手工业行会逐渐从单纯的技术保护组织,转变为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阶层,他们对城市治理的话语权日益增强,也为后世的市民阶层政治奠定了基础。 --- 结语:迈向近代世界的复杂遗产 中世纪的终结并非一个清晰的断点,而是一个权力、思想和经济范式持续拉锯、相互转化的漫长过程。本书描绘的“熔炉”——从中世纪晚期开始燃烧——将旧的封建碎片熔化,重塑出具有更强中央集权倾向的君主国、更具流动性的社会结构,以及一套不再完全依赖教会解释的世界观。理解这一复杂而充满暴力和创造力的转型期,是理解随后欧洲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只是罗列时间线和重大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作者的笔触细腻,对普鲁士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俾斯麦在外交舞台上的老谋深算,以及德意志各邦国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描绘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对“铁血政策”背后复杂动机的剖析,它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强权象征,而是被放置在更广阔的欧洲政治棋局中去审视,这让我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的政治地理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沙龙里的低语、宫廷里的算计,以及普通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期盼与迷茫。书中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观察也很有启发性,探讨了工业化浪潮如何催化了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使得统一进程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妥协。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手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献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戏剧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现代性”在德意志地区萌芽过程的考察。它不仅仅聚焦于政治和军事的整合,更深入探讨了经济基础、文化认同和法律体系的统一是如何同步进行的。作者对《德意志民法典》的酝酿过程,以及德国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的描写,极其深刻。这使得我们理解的“帝国统一”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政治事件,而是一场涉及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国民心理的全面重塑工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化统一”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比如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德语标准的建立,如何在民间层面播撒统一的种子。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构建与自下而上的文化融合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德意志帝国复杂性的关键。读完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家建设”这一概念,它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需要精密的社会工程学设计。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题材的著作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在追求史诗感时,往往会牺牲掉对细节的考究。然而,这本作品却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在描述那些标志性的军事行动,比如萨多瓦战役或是普法战争的关键节点时,并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战术分析,而是聚焦于决策层的心理博弈和信息战的运用。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那些信件、会议纪要和当时的报纸评论,被巧妙地编织进叙事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现场感。这种扎实的史料基础,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清晰把握事件的脉络和关键转折点。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统一战争的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利用历史机遇塑造国家命运”的深刻案例分析。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感,那种被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细节所包裹的阅读体验,实在令人沉醉。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现代学术批判性,它不回避历史进程中的阴影和代价。在描绘德意志的崛起时,作者并未刻意淡化其对周边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奥匈帝国所造成的冲击与不安。对“军事化”思维如何渗透进新兴帝国的行政和文化肌理的探讨,发人深省。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通过战争和强权建立起来的国家,其内部治理结构天然带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观点清晰,但又绝不流于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试图去理解历史情境的必然性与选择性。这种既深入历史又超越历史的洞察力,使人不仅能理解“德意志是如何统一的”,更能思考“这种统一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长久影响”。这是一部能引发深刻反思的佳作,它强迫读者跳出简单的“成败论”,去探究历史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坦白说,我对一些侧重于民族主义浪漫化叙事的历史作品感到厌倦,它们往往将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这部作品则完全避开了这种窠臼。作者对俾斯麦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既是冷酷的现实主义者,又是充满激情和远见的政治家;他既能精准把握时局,也会因个人偏见而做出误判。书中对这位“铁血宰相”的分析,是建立在其政治哲学和个人健康状况等多重因素之上的,使得人物形象立体得仿佛触手可及。此外,作者对俾斯麦外交政策中那种“平衡的艺术”的阐述,精妙绝伦。他如何在不引发列强全面战争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目标,那种步步为营、留有余地的策略,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阅读这些内容,感觉像是偷窥了一场顶级棋手的对弈,充满了智慧的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