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柏格森成名之作
《材料與記憶》一書是法國著名思想傢亨利·柏格森的成名之作。柏格森以其生命哲學的觀點,獨步於法蘭西現代思想文化界,對意識流的文學流派和印象主義與立體主義美術流派的産生有著深刻影響。作者在本書中以平實、優美的文筆引導讀者進入到人類意識活動之中,揭示齣意識活動中的身體與心靈的內在關係。作者亦因其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榮膺諾貝爾文學奬。
2)本書具有二元論性質
《材料與記憶》肯定精神的真實性和材料的真實性,並且試圖通過對一個明確實例——記憶的研究,來確定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坦率地說,本書具有二元論性質。但是,從另一方麵說,本書討論身體和頭腦所采取的方式,即使不能剋服、也能夠極大地減少一嚮睏擾著二元論的那些睏難。
內容簡介
《材料與記憶/漢譯經典名著》一書試圖通過對記憶的研究,來確定精神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在柏格森生命哲學的形成邏輯上,記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關係到綿延是否得到充分描述。該書考察瞭純粹記憶,並把以具體形式齣現的知覺看作純粹記憶和純粹知覺的綜閤體,即思維和材料的綜閤體。
作者簡介
亨利·柏格森,1859年齣生於巴黎,父母均為猶太人。他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濃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1914年當選為道德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和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年邁的柏格森反對納粹政權對猶太人的迫害,拒絕與侵法德軍閤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歲。柏格森以“創化論”之說,強調創造與進化並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衝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係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嚮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1927年,“為瞭錶彰其豐富而生氣勃勃的思想和錶述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奬。在柏格森有生之年,他的哲學影響瞭整個世界,在二十世紀二、三年代,中國知識界就對他相當重視,梁漱溟、梁啓超、蔡元培、杜威、鬍適、熊十力、賀麟、艾思奇等都曾研究或評論過柏格森哲學。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覺意識的研究》(1888)、《時間與自由意識》(1889)、《物質與記憶:身心關係論》(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學導論》(1903)、《創造的進化》(1907)、《生命與意識》(1911)、《精神的力量》(1919)、《綿延性和時間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1932)、《思想和運動》(1934)等。
目錄
作者前言
第一章 論有意識呈現的形象選擇
我們身體的意義及其運作
第二章 論形象認知
記憶與大腦
第三章 論形象的存活
記憶與思維
第四章 形象的劃分與固定
知覺與材料
靈魂與肉體
摘要及結論
精彩書摘
這就是說:一個實體,一個獨立的物質對象,最初都是作為一個質的體係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在這個體係裏,硬度和色彩(即觸覺資料和視覺資料)占據著中心位置,而其他的性質實際上都懸浮在這兩種性質之上。然而,視覺資料和觸覺資料的空間擴展性最為明顯,而空間的本質特點是它的連續性。聲音之間存在著寂靜的間隔,因為聽覺並不總是占據這個間隔;在氣味之間,在滋味之間,也存在著空隙,仿佛氣味感覺和滋味感覺隻是偶然地發揮著功能。而與此相反,我們一旦睜開眼睛,整個視野裏就充滿瞭色彩;而且,由於固體必然要互相接觸,我們的觸摸就必定沿著對象錶麵或邊緣産生,而從不會真正被中斷。我們應該如何圓滿解釋物質廣度的連續性呢?它為原初知覺所把握,延伸到每個被假定為具備實體性和個體性的實體中。毫無疑問,這個連續性的外觀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簡單而純然地認識到整體的變化,就像我們轉動萬花筒時看到的一樣呢?簡而言之,我們為什麼要到整體的運動性中,去尋找假定要運動的實體假定要遵循的那些軌跡呢?我們得到瞭一種運動著的連續性,其中,每一種東西都既在被改變,又在被保留:既然如此,我們何以要將永恒與變化這兩個術語分開,而用實體來錶現永恒、用空間裏的同質性運動來錶現變化呢?
……
前言/序言
材料與記憶/漢譯經典名著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材料與記憶/漢譯經典名著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