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内山完造 著,尤炳圻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
  • 中国
  • 文化
  • 历史
  • 观察
  • 游记
  • 社会
  • 旅行
  • 视角
  • 亚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4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310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鲁迅先生仅有的为外国友人作序的著作。
  内山完造写作本书时已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对中国人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他心怀友善,对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其深刻和独到之处依然让现代中国读者豁然开朗,深为折服,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其称道之处。
  这个中国来自他多年的观察和体会,来自真实而具体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书斋和文献中的“文章化的生活”。
  内山完造眼中的中国非常具有画面感,活泼、生动,真实、真切,不一定是高谈阔论,但凡他所见,常有一矢中的之感,我们中国人所熟视无睹的东西(比如书中谈到的“帮”和“吃教”),经他点出,令人豁然开朗或者令人汗下。
  以外国人的视角,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中国。
  译者尤炳圻是周作人的后期弟子,通晓英、日语,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是有名的“日本通”。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附录蒋百里《日本: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对比阅读,更有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1955年在日本出版时原名《活中国的姿态》。内山完造自陈观察中华文化垂二十年,中国文化有“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分别,仅通过文献的途径考察中国难免片面。作者凭借常年旅居中国的生活经验和汉学功底,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作出了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评依旧值得国人警醒。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从观察日常实际的生活入手,来了解另一个缺乏关注,也更为真实的中国。书后附录了蒋百里的《日本: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对比阅读,更有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汉名邬其山,1913年来中国,1917年在上海北四川路魏盛里开设内山书店,1927年结识鲁迅,之后成为挚友。1935年《活中国的姿态》在日本出版。1945年10月内山书店被中国政府接收,1947年12月内山完造被中国政府强制遣返归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日中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尤炳圻(1911—1984),字平白,江苏无锡人氏,1911年10月25日生于无锡。1934年夏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当年赴日留学,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攻读英国及日本文学,1937年夏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和从事译著活动。1945年迁居上海,在上海实验戏剧专科学校、缉椝中学及南迁苏州的河南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到北京在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后分至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其间也从事了文学研究和译著活动,1984年病逝于兰州。


精彩书评

  ★内山氏的书,是别一种目的,他所举种种,在未曾揭出之前,我们自己是不觉得的,所以有趣,但倘以此自足,却有害。
    ——鲁迅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中国,到各处去旅行,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的,所以来写这样的漫文,我以为实在是适当的人物。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
  ——鲁迅
  
  ★内山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分为“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两方面,大部分日本专家对文献中没有记载、却实际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他所做的就是认真观察、如实反映中国人真正的生活风景。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吉川竹二
  

  ★内山曾出版《活中国的姿态》,此书由鲁迅写序,给了内山很大激励。鲁迅在序中极力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并指出:“日本人是对什么事都喜欢做出结论的民族。老板的‘漫谈’中有许多让人感到颇有说服力的观点,但并没有标明为‘某章结论’,而仍然只停留在‘漫谈’形式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我想,日本与中国之间总有一天是会相互了解的。”这本书后来被尤炳圻译成中文,由上海开明书店以《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为书名出版,受到中国读者喜欢。内山因此激动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出版作品的喜悦,我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我也不觉得遗憾。”
  ——解放日报

目录

序(鲁迅)/ 003
绪论文章文化与生活文化 / 006
一帮之一种 / 001
二零买较贱 / 005
三生命与权利 / 008
四三类根性 / 011
五一种习惯 / 014
六便茶 / 017
七剩饭 / 020
八又一剩饭 / 023
九相互扶助之宴会 / 025
一○因人定价 / 028
一一生活符号之文字 / 032
一二有限公司无法赢利的背后 / 036
一三彻底的实际生活 / 041
一四某日之交易谈话 / 045
一五中国人个人主义乎 / 049
一六钟之音 / 053
一七赌博之概念 / 057
一八关于洋纱 / 060
一九饭店之二景 / 063
二○对于商品之注意 / 067
二一偷与落 / 070
二二关于天井 / 074
二三木与竹 / 079
二四不全力倾注必败 / 082
二五福禄寿 / 087
二六绑票 / 092
二七天无绝人之路 / 096
二八殉教 / 101
二九口言谢则失其亲切 / 107
三○劳资协调 / 111
三一中国人的生活 / 115
三二针尖和拳头 / 120
译者附记 / 123
译者简介 / 124
日本人: 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绪言 / 129
第一章几个自然条件 / 130
第二章几段历史事迹 / 133
第三章明治大帝 / 136
第四章欧战 / 138
第五章固有的裂痕/ 141
第六章军人思想之变迁 / 143
第七章 政治 / 147
第八章财政经济 / 150
第九章外交 / 153
第十章精神上的弱点 / 156
第十一章黄金时代过去了 / 158
第十二章结论——物与人 / 160
这本书的故事 / 162













精彩书摘

  二八殉教
  “不论如何,不能抹杀此殉教者。当时日本人所流之血,虽如海如川如渊,但其中比较纯洁者,则为此殉教者之血。天主教徒之迫害绝不足为日本之夸,然此不屈于迫害而流之日本人之血,乃日本历史之光,日本国民之誉,大和民族之荣也。彼等非必贯日本古今上下之历史,然于其时代,日本国民之精神之最高潮,则可以彼等为标识。换言之,日本国民之精神界,因彼等而始得免荒凉寂寞之讥;日本之精神界,实由彼等而得放一异彩也。”(《德川幕府锁国》篇一四三)关于我国的殉教者,德富苏峰先生之所记如此。(按:德富苏峰系日本近代大评论家。)
  若证明日本人的杀伐的残虐性的,是此迫害天主教徒,而发挥日本人的热烈的敬虔的殉教精神者,亦是此迫害天主教徒了。恐怕在日本历史里,最能发挥出日本人的美和伟大的史实,非数在迫害天主教徒运动中牺牲的殉教者不可罢。
  然而日本的历史上,却并没有明载着美和伟大。天主教徒们并没有楠正成和大石良雄(按:二人均为日本史上忠臣)那样的识见,然不畏火焚,不怕水溺,碎磔其肉,粉屑其骨,毅然不屈,所以我信此殉教精神实在伟大也。
  “宗教所在,迫害必遂之。寻遍古今的历史,像日本对于天主教徒那样,极端加以迫害的事情,还有没有呢?日本的佛教史上也有迫害的,然而佛教徒对于迫害大抵是作出勇敢的战斗。反此,天主教徒,却奉无抵抗的教义,驯顺地服受迫害的命运。惟其如此,所以益发悲惨,同时也益发壮烈
  了。”云云,内田鲁庵先生在《BaikunoShita》一文中绝赞过(按:内田鲁庵系日本近代文学家)。
  我曾将汉语的天主教的圣人日历,自1月1日至12月31日翻阅过。见苏峰和鲁庵两先生所绝赞的事情确实有之。盖谓五日之圣人之历,实分明写着是日本的圣者三木保罗氏以下26位圣人的圣日哩。每年2月5日,全世界的天主堂里所奉献的弥撒,实系献给我们日本的26位同胞的(其中尚有数名外国人),虽然同胞中大多数并不知道。伟大哪,26位圣人!虽然并不载见于日本历史,却被全世界的数万万天主教信徒奉为圣人称扬其德哩。又此日历中所记,中国人连一个都没有。我觉得极奇怪,同时,便又想到,在中国,对于天主教徒的迫害,并不像日本人那样峻烈呢。岂仅不那样峻烈而已呢,倒不如说中国人对于天主教,是表示欢迎的。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不见有壮烈悲惨的殉教者出现,也属理之当然了。
  但走到上海的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去一看,则见其入口有所谤“殉教堂”样的文字;广厅的周围,大铜版上雕刻着数不清的人名。这是明治三十三年义和团事件时的所谓殉教者。我觉得我一向竟是想错了。然我想起了中国的政治行政,而中国的新旧两基督教会的所属会堂,大多数是以治外法权的外国名义存在的。同时我又想到,其中绝免不了有许多为得免种种骚乱之祸的信者,潜逃入此治外法权的教会堂里去。中国把耶稣教的牧师以及信徒等,呼作讲道理人,别又呼之为吃教人。我是讲道理人,这样说时,当然很对,可置不论;但是为什么要说我是“吃教人”呢。不由想起上海殉教堂里所刻的殉教者,虽然亦名为殉教,但和日本的殉教者又自不同。日本殉教者面对“踏绘”(按:日本幕府时代,会属行禁天主教,逮信教者,弃圣像于地,凡肯践踏而过者赦,不肯者惨杀之。死者无算。)虽然明知道只要践踏便可得救,不践踏非遭火焚,或被杀戮不可,但仍不践踏,遂被以种种残酷之至的方法而处死。这种死法,和中国所谓殉死者的死法,原来完全相异,至此我才领悟了。
  中国的信者们,目的在,一有什么骚乱起来,可以避到治外法权区域的教会堂里去,以免于难。义和团事件当时,一班教徒们也是照例逃到教会去避难的。不料义和团蹂躏治外法权,放起火来,将避难中的人们烧杀了。各国联军因此才出兵讨伐。
  原来,此辈被称作殉教者的人们,当初只是想得免于祸难,后遂变成殉教者了。还有一桩事情,可以做我的看法的一种佐证,即中国自古以来,从没有过所谓情死。若说中国现在尚没有情死,则一定有人说是谎话,今日的报纸上岂不常载着情死的事吗?然而今日的中国报纸上所见的情死,实为最近的事情。约十年前,日本留学生某,在杭州西湖边假称情死,以自己宣传,似乎才是中国情死之始。其后,一年内也发生两三起了。然而时至今日,仍属特殊现象。我以为情死,或是从日本输入的东西呢。若谓既有便不能说无了,自然听便,因为有一个所以便认作有了,那是以珍品为主体的古董的想法,我并不赞同。我以为中国还绝不到够说有情死的程度,所以仍作为没有看待的。总之,情死的心理和殉教的心理,原是同样的。我想,在没有情死的中国,没有殉教者,也极自然,毫无矛盾的地方。福禄寿—情死—殉教,思索一下其中的关系,岂非可以得一非常有趣的结论来吗?有一天和鲁迅先生谈起这种话来,可是他说:“老板,对于这话我不能同意哩。中国有孝亲而自殉的人,不是应该呼作殉孝吗?又有殉节的妇人及殉君的忠臣为数均不在少,也都是变形的殉死者哩。”
  这话,颇可以表我之不足;对于先生,衷心地感谢。不仅如此,而且使我想起了许多事情。在中国之山之麓、河之岸或是繁华的道街中等地方,常有石造的日本“鸟居”样,上绘以书,若龙宫的门样的东西。这在中国的照片、图书,常可看见,而我们赴中国内地旅行时,也深深印入大脑里的。也可以说表示中国风景之一种特色来的,所谓牌楼才是了。
  牌楼上雕刻着种种的赞辞,我的大脑里所想出来的,仅为那些忠臣呀孝子呀节妇之类的文字。而此牌楼,便是鲁迅先生所赐示的表扬殉孝者殉忠者殉节者的纪念碑。如在杭州西湖畔,至今仍吸引一般游客观览的岳飞的“精忠报国”,也是一种纪念碑,对于殉孝殉忠殉节的人们,树立此种纪念碑,得以宣扬其美德于后世,故死也可以瞑目了。然而同时有一桩不容忽略的事情:有许多人死得那样冤枉,而且数目如是之多,使我不得不为之下泪。盖有一种不能名之为殉忠、殉孝、殉节、殉教、殉此殉彼之“殉向(我造的名词)不明之殉死(亦是我造的)”。由个人言之,有遭流弹死者,也有为强盗杀者,也有死于拷问者,也有被土匪枪杀者,更有被带到公安局之类地方去而行踪不明者,被蓝衣团捕后而信息杳然者。由集团说来,有被土匪乃至军队屠杀或弄得失踪者。例如讨伐共产军的战争队,便有许多既非军人,又非共产党员的人们失踪不返。对于这无数人物,我真不知应该怎么说才好了。
  目前在一名为新亚旅馆的旅馆里,中国的“Oxford运动”(按:意义不明)的人们,开了3天的祈祷会。到会的人众中,有不少是“上海事变”时失踪者的遗族。此辈遗族,也听见过世间的美的热烈的祷词。然而我一听到一看到这样的事情,便不禁为之心神黯伤。总之,竟还有这种无以名之、十分值得同情的失踪的殉死者。我不能把他们看做是殉教者,然而我却充分知道有这种不成其为殉教者的殉死者在。所以绝不能看了装作看不见的样子。彼些被中国基督教青年会认作殉教者的大惨死者之类,我也作未成其为殉教者的殉死者看着。而其事不仅是中国人的不幸,也不仅是东洋人的不幸,实在可以说是世界人类的不幸也。
  ……

前言/序言

  序
  鲁迅
  这也并非自己的发见,是在内山书店里听着漫谈的时候拾来的,据说:像日本那样的喜欢下“结论”的民族,就是无论是听议论,或是读书,如果得不到结论,心里总不舒服的民族,在现在的世上,好像是颇为少有的,云。
  接受了这一个结论之后,就时时令人觉得很不错。例如关于中国人,也就是这样的。明治时代的中国研究的结论,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作的《中国人的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连江苏和浙江方面大吃竹笋的事,也被算作色情心理的表现的一个证据。然而广东和北京等处,因为竹少,所以并不怎么吃竹笋。倘到穷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无所谓书斋,连砚石也不过用着两角钱一块的家伙。一看见这样的事,先前的结论就通不过去了,所以观察者也就有些窘,不得不另外摘出什么适当的结论来。于是这一回,是说中国很难懂得,中国是“谜的国度”了。
  据我自己想:只要是地位,尤其是利害一不相同,则两国之间不消说,就是同国的人们之间,也不容易互相了解的。
  例如罢,中国向西洋派遣过许多留学生,其中有一位先生,好像也并不怎样喜欢研究西洋,于是提出了关于中国文学的什么论文,使那边的学者大吃一惊,得了博士的学位,回来了。然而因为在外国研究得太长久,忘记了中国的事情,回国之后,就只好来教授西洋文学,他一看见本国里乞丐之多,非常诧异,慨叹道:他们为什么不去研究学问,却自甘堕落的呢?所以下等人实在是无可救药的。
  不过这是极端的例子。倘使长久地生活于一地方,接触着这地方的人民,尤其是接触,感得了那精神,认真地想一想,那么对于那国度,恐怕也未必不能了解罢。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中国,到各处去旅行,接触了各阶级的人们的,所以来写这样的漫文,我以为实在是适当的人物。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自己也常常去听漫谈,其实负有捧场的权利和义务的,但因为已是很久的“老朋友”了,所以也想添几句坏话在这里。其一,是有多说中国的优点的倾向,这是和我的意见相反的。不过著者那一面,也自有他的意见,所以没有法子想。还有一点,是并非坏话也说不定的,就是读起那漫文来,往往颇有令人觉得“原来如此”的处所,而这令人觉得“原来如此”的处所,归根结蒂,也还是结论。幸而卷末没有明记着“第几章:结论”,所以仍不失为漫谈,总算还好的。
  然而即使力说是漫谈,著者的用心,还是在将中国的一部分的真相,介绍给日本的读者的。但是,在现在,总依然是因了各种的读者,那结果也不一样罢。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据我看来,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新近的报章上,虽然又在竭力地说着“亲善”呀、“提携”呀,到得明年,也不知道又将说些什么话,但总而言之,现在却不是这时候。倒不如看看漫文,还要有意思一点罢。
  1935年3月5日鲁迅记于上海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这本书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游记,也不是一部泛泛而谈的评论集。它是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工作、深耕的日本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今日中国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细腻的观察与思考。作者并非简单的记录者,他试图穿透表象,触及中国的灵魂,理解其发展的逻辑,体察其文化的脉络,并在此过程中,反思自身作为“局外人”的认知局限。 全书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章组成,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扇窗,带领读者窥视中国社会的不同侧面。从大都市的繁华街景到乡野的淳朴民风,从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到传统手工艺的坚守传承,作者都以一种近乎顽固的求索精神,试图探寻其背后的真实。他没有回避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矛盾与张力,无论是经济增长的奇迹,还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抑或是文化观念的碰撞,都成为他笔下细致描摹的对象。 作者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特别的关注。他不仅仅关注那些宏大的叙事,更愿意在细微之处发现动人心魄的力量。一家小小的街边餐馆,一次与陌生人的偶遇,一次对传统节日的参与,甚至一次与中国朋友关于历史和未来的深入交流,都可能引发他绵长的思考。他笔下的中国人,不是符号化的群体,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梦想与挣扎的个体。他努力去理解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情感寄托,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定位自我。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尤其着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作者并非简单的赞美或批评,他试图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其韧性,又在吸收外来元素时展现出怎样的创造力。从诗词歌赋到戏曲艺术,从饮食习惯到家庭伦理,他都试图从中发掘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他相信,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理解其国民性的关键。因此,他花大量篇幅去梳理历史的线索,去感受文化的积淀,去体会那些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的传统精髓。 然而,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中国现状的描摹,更在于作者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身份所带来的独特参照系。这种“他者”的视角,让作者在观察中国时,自然而然地会将其与日本的经验进行对比,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洞察。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对不同文明模式、发展路径的审视,是对文化异同的细致辨析。这种对比,也帮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解中国时可能存在的固有认知和文化偏见,并不断地修正和深化自己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并非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解说者,他更像是一个谦逊的学生,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他承认自己的不足,坦承自己的困惑,并乐于在与中国人的交流中不断学习。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他的论述更加可信,他的观察更加深入。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定论”,而是鼓励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对中国的理解和探索之中。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一部充满智性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中国。通过一位日本人的眼睛,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东方大国,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复杂的人性光辉。这本书或许不能解决所有关于中国的问题,但它无疑会激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察角度,帮助我们以更全面、更 nuanced 的方式来认识这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它是一次关于理解与被理解的真诚对话,一次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也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与反思的深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呈现的“温度”。作者在描写中国时,并没有用一种冷冰冰的、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真诚的探索。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了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他们如何爱,如何恨,如何追求幸福。他特别提到了他对中国家庭观念的理解,那种对亲情的重视,那种对子女的期望,让他看到了一个与日本社会既相似又存在差异的家庭伦理观。他还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结交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友情,那种跨越国界的真诚和温暖,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连接。他甚至还描写了自己在中国经历的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也让他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相信,无论文化背景如何,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真诚的交流能够跨越一切障碍。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真诚的倾听”。作者在书写时,并没有强行输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更像是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他承认自己并非对中国了如指掌,而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带着谦逊的态度去学习。他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学习汉语的过程,那些磕磕绊绊的经历,那些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的误会,都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还分享了自己在中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信息不对称等等,但他的叙述方式却是平和而理性的,并没有过度的抱怨。他似乎在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觉得,真正的理解,源于真诚的沟通和开放的心态。它鼓励我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人看中国”这个主题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会是一种带有刻板印象或者官方宣传意味的解读。然而,《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并没有将中国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呈现了一个多层次、动态变化的中国。他深入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他用相当长的篇幅,描写了自己在中国不同地区,与不同阶层的人们交流的经历。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有着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详细记录了自己与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对话,关于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场对话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多元观点。他并不回避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但他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而不是批判和指责。他似乎在寻找一种超越国界的共通人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同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惯常接受的信息源,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它不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场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中国的一次深度对话。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学习者的位置,真诚地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解读,比如汉字、书法、水墨画等等,他从日本文化的视角出发,解读这些元素的意境和美学,这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他认为,虽然同属东方文化圈,但中日两国在对这些元素的理解和运用上,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构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他还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将其与日本传统思想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了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他提出的“静观”与“入世”的对比,让我对中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更是关于文化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它鼓励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去理解和欣赏其他文明的独特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以及一个模糊的背影,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既亲近又疏离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学术著作,没想到它的语言风格却意外地流畅,甚至带着一种散文式的细腻。作者在开篇就用一种非常个人的口吻,描绘了自己初次踏足中国的复杂心情,那种既有期待又有不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仿佛也置身其中。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宏大的论点,而是从一些细微的观察入手,比如中国城市的街道布局、人们的日常穿着、甚至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声音,都成了他解读这个国家的一面镜子。我特别喜欢他描述自己第一次在中国大排档用餐的场景,那种烟火气,那种市井的鲜活,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这个概念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他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描述尤其生动,不仅仅是菜肴的种类,更是背后承载的情感和社交意义。他还提到了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受,那种集体性的仪式感,那种对家人的重视,让他看到了一个与日本社会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往往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习以为常却被忽略的细节,从而产生新的思考。他提出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对自己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认知是否片面的反思。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深刻的思考者。他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日本的文化、历史、社会进行对比,从而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他对于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不同解读,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影响两国人民的情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还分析了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对两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他提出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让我对理解跨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我们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而正是因为存在共通性,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理解和友谊。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虽然不浓厚,但其思想的启发性却非常强。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要轻易接受某种单一的观点,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问题。

评分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视角”。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内媒体的报道,或者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但作者以一个日本人的身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对中国进行了观察和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之前从未想过的中国。他对于中国社会某些现象的解读,往往出乎我的意料,但也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比如,他对于中国社会“人情”的理解,以及这种“人情”在社会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还分析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待一个国家,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鼓励我打破思维定势,去拥抱多元化的视角。

评分

读完《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感性的方式,描绘了他眼中中国的种种景象。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中国乡村风情的描绘,那种淳朴的生活气息,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的山水画中。他记录了自己在中国农村体验农耕生活、参与当地节日庆典的经历,这些片段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他还提到了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喜爱,比如京剧、剪纸、皮影戏等等,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解读了这些艺术形式的魅力,也反思了它们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命运。他认为,这些看似古老的艺术形式,却蕴含着中国人最本真的情感和智慧,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感受不同文化的书。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故事性”。作者并非枯燥地陈述事实,而是将自己的中国经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形式呈现出来。他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的各种奇遇,比如迷路时的热心帮助,遭遇困难时的温暖援手,以及与当地人之间发生的有趣互动。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经历。他还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热情和幽默。他认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面貌。他甚至还描写了自己在中国经历的一些小插曲,比如语言不通时的尴尬,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但这些经历最终都化为了美好的回忆,也让他对中国有了更深的感情。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非常“接地气”的,尽管作者是一位日本人,但他对中国的观察却非常深入和真实。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去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己在中国城市中穿梭的经历,从繁华的商业街区到古老的胡同小巷,他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他对于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消费习惯、价值观念,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他还特别提到了他对中国年轻人文化的兴趣,比如网络流行语、追星文化、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等等,他试图理解这群正在塑造中国未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想法和追求。他认为,中国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媒体视角下的中国,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中国,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

评分

日本得好好研究的国度

评分

看清自己,才能明白别人。

评分

快递小哥辛苦,东西不错!

评分

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的中国,放在现在也很有意义

评分

鲁迅先生唯一为外国友人作序的著作。

评分

这个世界还没有剪彩的出现,只有乐队伴奏。

评分

内山完造眼中的中国非常具有画面感,活泼、生动,真实、真切,不一定是高谈阔论,但凡他所见,常有一矢中的之感,我们中国人所熟视无睹的东西(比如书中谈到的“帮”和“吃教”),经他点出,令人豁然开朗或者令人汗下。

评分

虽然写了好久了 但是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评分

内山完造写作本书时已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对中国人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他心怀友善,对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其深刻和独到之处依然让现代中国读者豁然开朗,深为折服,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其称道之处。这个中国来自他多年的观察和体会,来自真实而具体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书斋和文献中的“文章化的生活”。内山完造眼中的中国非常具有画面感,活泼、生动,真实、真切,不一定是高谈阔论,但凡他所见,常有一矢中的之感,我们中国人所熟视无睹的东西(比如书中谈到的“帮”和“吃教”),经他点出,令人豁然开朗或者令人汗下。以外国人的视角,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